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58

第58章 众星捧月有乐有苦

“唱腔优雅婉转、表演细腻活泼、技巧娴熟自如、角色形神兼备”,这是戏迷和行家对柳萍的溢美之词。

随着柳萍的成名,她的粉丝也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感动也在不停上演着。

2000年以来,银川市秦腔剧团立足本土,放眼陕甘宁地区,每年演出一百八十多场。剧团所到之处,那里的农村就像过大年一样热闹,秦腔剧团的演员们时刻被农民的淳朴感染着。秦腔,深深地扎根在宁夏人的生活之中。

每逢剧团演出,村里人都放下手中的活,甚至连饭也不吃,去听秦腔。很多山区百姓不但爱听,爱看,更爱唱。看秦腔时,台上一人唱,台下万人和,摇头晃脑,好不自在。

柳萍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年11月,在隆德一个山村里演出,那天气温零下二十几度,还下着大雨,当时我穿着单薄的戏服浑身直打战,到最后我全身都淋湿了,我都快冻哭了,但是看到观众们都没动,还在认真看戏时,我特别感动。

像这种事经常发生,有时他们会在后台为我献上一束鲜花,有时候老百姓会从家里拿来煮熟的、用毛巾裹着的热乎乎的土豆。每当这时,我心里特别温暖,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演员,相信秦腔事业以后还能达到一个高峰。

多年来,演员们到农村演出一直住在老乡家,秦腔连接起了演员和老乡们的情缘。西吉一位老乡来到银川就给家里住过的演员打电话,一来一去像走自家亲戚一样。柳萍说:“演员的价值在舞台上,地方戏的根在农村,在农民中间戏剧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为基层贫困农民演出是地方戏最基本的出路。”演出的时候,有些老百姓入戏比演员还快,你哭他跟着你哭,你笑他跟着你笑。农村有一批雨雪淋不走、风沙吹不走的秦腔迷,秦腔血脉在民间百姓身上流淌。

很多演员也说:“农村演出的日子的确很苦,吃不好、睡不好,唱一场戏,累一身汗,但是歇过那个劲儿之后还想唱。尽管苦,心里那份满足感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这么多年来,跟戏迷接触多了,柳萍对戏迷的脾性了如指掌,并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她说,大凡戏迷,都很可爱。

原银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服业是柳萍的忠实粉丝,他就属于自娱自乐型。曹先生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柳萍:

我是当银川市人大党委会主任时认识柳萍的。印象中这人非常好。记得有一次去看她演的庄妃戏,觉得她在戏曲界是个奇才,那么长,难懂难记的台词,被她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一字不差,真想不通她是怎么记下来的。

让人敬佩的是,柳萍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有一次秦剧团为农民工演出,柳萍血压不稳,因身体不适她不得不向观众道了歉,在台后休息了十分钟。好多人劝她别再上了,可她执意要坚持把戏演完。这一幕被现场的农民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说,柳团长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秦腔演员。

用银川市秦腔剧团的书记孙玉彬的话说,柳萍把一生的艺术生命交给了观众。

柳萍也是个非常惜才的人。为了后继有人,她专程去陕西挖来了二十多个秦腔苗子,这些人都没有编制,工资全靠自己挣,甚至还得从每个正式职工的工资里扣。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但最终所有人都能想得通。

团里一直缺乏人才,柳萍慧眼识真珠,把李小雄请来了。但李小雄来银川也是颇费周折的。按规定,他还不够“引进人才”的条件,后来柳萍和银川市文化局领导争取才算顺利地调了进来。

千里马虽好,但也需伯乐发现。在宁夏戏曲界,柳萍就是扮演着伯乐的角色。只要她认准的人,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挖进来,只要她认准备的事,她总会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般情况下,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粉的人。柳萍这人很大度,平常跟其他“三大名旦”的关系非常好,并勇于从他人那里取长补短。

柳萍尊重艺术,尊重戏迷,决不砸自己的招牌,砸秦腔的招牌,这是对她心中最神圣的秦腔艺术最高层次的解读,也是对“戏比天大”的最高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