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48

第48章 入主中国秦腔“四大名旦”

2004年5月,一场评选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活动在西北五省拉开了帷幕。经过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和各地群众的投票,西北五省一千多名秦腔旦角演员中,一百二十八名演员进入了提名名单。历经长达八个月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电视评选展示比赛,2005年2月23日,农历的正月十五,“折桂元宵”晚会上,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横空出世。

这次比赛,柳萍凭借《打神告庙》《武松杀嫂》《斩窦娥》三出戏中的出色表演,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国秦腔“四大名旦”,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宁夏秦腔旦角演员。

这三出戏中,柳萍将唱、念、做、表、舞的艺术功底发挥得淋漓尽致,唱腔刚柔并济,含蓄朴实,情真意切,化固定板式为多种音乐元素共同参与的板式结构,使秦腔这一古老民族艺术的美学个性得以丰富和发展。

柳萍的演唱抑扬顿挫,四声分明,击节有声,刚柔兼备。把敫桂英、潘金莲、窦娥的积愤、委屈、悲苦表露无遗,哀苦有声,婉约动人,收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在西北掀起一股秦腔热。

2005年3月,秦腔八名旦宁夏巡演,让宁夏人过足了秦腔瘾。在银川,有的老戏迷听说“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要来银川演出,像追星族一样手拿鲜花去接站,非要看看自己的“偶像”不可。

为了给银川戏迷、票友们献上一出经典好戏,“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不顾旅途劳累,认真排练,细抓每一个细节,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3月15日下午,为了进一步拉近演员与戏迷的距离。“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在繁忙的排练中抽出时间,来到银川票友之“家”——位于银川市中心的宁园。

“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到来使宁园沸腾起来。票友们也像青年人看演唱会一样喝彩,“名旦”的清唱点燃了现场戏迷们的“激情”,戏迷们有的要求与自己喜爱的演员合影留念,有的向演员索要签名。一位七十岁的老戏迷薛太还现场为柳萍题联一副:塞上江南柳丝轻,秦腔艺苑梅花红。

3月16日,“唱响大西北,银川展风采”秦腔晚会在宁夏人民会堂精彩上演,这是中国秦腔八名旦西北巡演的最后一站。

精彩的演出使宁夏的秦腔爱好者们如痴如醉,大饱眼福。一位戏迷感慨说:“我感受到了秦腔的力量,它是一种把程式化和表现性高度统一的和谐美。”这次的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选活动,对于正处于复苏阶段的秦腔,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柳萍曾经讲过一件让她非常感动的事。有一次去新疆演出,有位在新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乡,一见她就激动地哭了起来,老乡说纵然长期客居他乡,秦腔依然耳熟能详。烦闷时听一段,着实很是解闷。这位老乡还是新疆地区戏迷会的负责人,戏迷会主要以宁夏人为人主。听说家乡的大明星柳萍要来演出了,他们就自发到现场为柳萍助威。

据这位老乡介绍,目前他们的成员有二十多位了,成员的任务就是为秦腔爱好者提供表演和交流的平台,促进秦腔在新疆的发展、影响。这部分人中,有军人、老板、打工者,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他们没有职业的高低贵贱,因为“大秦之腔”而团结在一起,自筹资金,购买设备,每个周末聚在一起,随便找一个地方搭台唱起秦腔。

“他们如此痴迷于秦腔,我们有理由做得更好!”柳萍说,“我们有责任和同行一起,把更好的剧目带给这些热心的戏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