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35

第35章 寻找更大的舞台

固原的春天多风少雨,大地在干旱中挣扎着吐出一点新绿,装点世界。

1989年春的一天,柳萍一家人正在吃午饭,家门被叫开,他们迎来青铜峡的两位客人。这两位客人中的一位柳萍认识,叫张晓琴,是青铜峡市文工团的演员。1987年参加“咸阳杯”西北五省(区)秦腔优秀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预选赛时,柳萍与她相识于银川赛场,当时两人谈得很投机。

另外一位是她的丈夫张广军。他们受青铜峡文工团团长王耀先的委托,特意来找柳萍。

原来,青铜峡的春季交流会即将举行,青铜峡文工团一位重要的女演员却因生孩子无法登台演出,演员出现空缺,严重影响到了该团春季交流会的演出。团长王耀先久慕柳萍的精湛演技,又获知张晓琴和柳萍很熟络,就派她前来求援。

柳萍听明张晓琴的来访意图,未及多想,就立刻应允,表示想办法去帮忙。年方二十二岁的柳萍正值青春旺盛时期,年轻驿动的心就像时刻装着一只不安分的兔子,总想到更大的世界去撒欢,去奔跑。

当时,固原秦腔剧团的演出并不多,张晓琴的邀请正中柳萍下怀,她萌生了去青铜峡见识一下的想法。于是,柳萍随张晓琴夫妇奔赴青铜峡去救场助演。

在青铜峡,柳萍一待就是十天。十天里,她感受到了青铜峡市文工团和谐的团队氛围。同样,她的到来也为青铜峡文工团带了新鲜无比的朝气和活力。

柳萍原本就是固原秦腔剧团的“台柱子”,加之青铜峡文工团的演员年龄都在柳萍之上,青春靓丽的柳萍与那里的演员一并在台上亮相,立刻显山露水,引起一片喝彩。

青铜峡交流会上的演出的戏目以古装戏为主,全是柳萍熟悉的。如《赵氏孤儿》《湖阳春梦》《杀狗劝妻》《打神告庙》等等。无论是折子戏还是本戏,有了几年演出经验的柳萍都能娴熟自如的表演,唱功、演技也十分到位。十天演出场场爆满,场场掌声雷动。柳萍的加入,为青铜峡文工团的演出增色不少,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和拥戴。

青铜峡交流会上的演出为柳萍带来很多新鲜感和自豪感,出色的表演也使她成为青铜峡文工团演员们议论的中心。羡慕的眼神,夸耀的语言使柳萍一时间在青铜峡名声大噪。

青铜峡文工团团长王耀先早在1985年柳萍获得宁夏首届中青年戏曲电视大奖赛第一名后,在银川汇演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个出类拔萃的女孩。青铜峡交流会上的助演又掀起同行们的好评和观众热宠,更让他看到柳萍演技的不凡。短短十天,爱才心切的他决定想方设法将柳萍挖到青铜峡文工团工作,充实文工团的演员队伍。为此,王耀先默默寻找着合适的机会。

柳萍圆满完成青铜峡交流会的助演,回到固原后不久,家中又迎来一位来自青铜峡的客人——青铜峡市副市长朱俊玲。朱市长受人重托利用前往西安出差的机会,中途来找柳萍。青铜峡文工团团长王耀先委托朱市长从中协调说和,邀请柳萍调离固原到青铜峡文工团工作。

朱俊玲市长离开后,柳萍心里十分矛盾。青铜峡助演十天,文工团良好的氛围使她感受到一种温暖,她从心底喜欢上了那里。王耀贤的邀请更使她感到自身被器重。如果抛开地域环境的大方向考虑,单纯想换个工作单位,调到青铜峡文工团自然是一个上好的选择。

柳萍在1988年曾经下决心调到银川市秦腔剧团工作,但中途因职称评定一事搁置下来,错过一个良好时机,暂时无法进行。但青铜峡的舞台比银川毕竟是小了些,如果调动去了那里,短期内就没有机会再调往银川了。

柳萍越来越感觉自己不能安定下来。这不是因为固原秦腔剧团环境不好,也不是秦腔剧团领导不够器重。她只是感觉自己要出去闯一闯,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站到一个更好的舞台上,面对更多的观众演戏。

她年轻的心总是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如井底之蛙跳上了井台,再回到井底便感到被禁锢,总想跳出去,到更开阔的地方展示自己。柳萍再三权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最终回绝了青铜峡文工团团长王耀先的邀请,继续留在固原工作。但她私下里却时刻准备着,寻找一个更大的舞台,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戏曲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