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11235700000011

第11章 “要是没考上,就去当兵吧。”

“爹娘将来想培养你学医呢,可你为啥去唱戏?”柳萍的母亲说。

“一个县长的千金为什么去唱戏?”邻居和亲戚们说。

“学习这么好,去唱什么戏呀!”校长说。

可柳萍想去参加考试都想疯了,她是那么爱唱歌,爱跳舞。她梦想自己永远在舞台上唱啊跳啊,永远没个够。爹娘不是也爱秦腔,为啥就不让我去呢?她的耳朵压根听不进半句阻拦的话,第四次跑去报了名。

“老师,我又来报名啦!”柳萍把红领巾扭了扭,整个人看上去都那么神采奕奕。

招生的三个老师看到这个女娃又来了,都善意地笑了。他们觉得这个女娃够犟的,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也很感叹,秦腔果然还是贴着西北地皮的,这么小的娃娃就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它。

“老师,我可以考试了吗?”小柳萍轻轻地问话把三位老师的神思拉回秦剧班报考现场。

“你都会表演什么呀?唱歌跳舞会吗?”一位女老师问。

“我会唱《洪湖水浪打浪》,还可以边唱边跳。”柳萍答话的声音很清脆,一点也没有紧张的表现。

“那你就给我们唱一个、跳一个吧。”另一位女老师说。

柳萍从衣襟里抽出一把粉色的扇子,一边跳一边唱了起来:“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柳萍的唱腔里带着些许泾源方言,与陕西关中方言十分接近,这让她唱的《洪湖水浪打浪》也就有了一些特别的味道。而柳萍的舞蹈,正是让老师们感到惊讶的地方。这个女娃的舞步如此娴熟,举手投足和含笑的表情更有着专业演员的老道。

那位男老师对两位女老师说:“这娃长得还挺乖的,就是嗓子亏了点,将来当个丫环跑龙套也行啊。”柳萍听在耳朵里,美在心里,心想着考这个试也挺容易的。

一曲演罢,一位女老师说:“柳萍啊,你表现得很不错,我们认为可以参加复试,可你父母能同意吗?”

柳萍心里没底,嘴上却说:“他们不拦我。”

知道女儿要去固原参加秦剧班考试的最后复选,母亲有些着慌,便再次与柳萍谈心,希望她就此放弃。柳萍这时正在初选胜利的亢奋之中,哪里听得进去,一门心思只想参加复选。

“我就是喜欢唱歌,喜欢跳舞。”柳萍说。

“这个事是不能由着性子来的,一旦决定,就不能反悔,你愿意一辈子唱戏吗?”母亲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女儿。

“我选择的,我不反悔。”柳萍此刻的心情有些复杂,虽然她不懂父母的反对包含着多么长远的考虑,但她隐约地感觉到,她要说服的不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更多阻碍需要她去打开。

这个阻碍很快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当柳萍的父亲带她去学校找校长开介绍信时,校长没有开给她,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没有出路的人才去学戏。你可以继续读中学考大学,实在不想上学,还可以去当兵嘛。”

柳萍的执拗,校长自然是耗不过的。柳萍的父亲摇摇头说:“校长,你就开给娃吧,娃自己选的路,让她自己走去吧。”

校长边开证明边摇着头叹息,他的想法和柳萍的母亲一样,希望柳萍继续上学。

父亲虽然心里一百个不痛快,但还是疼女儿的。他给女儿找了一个舞蹈老师做考前辅导:“既然考,就好好考吧!”

舞蹈老师名叫陆永,是北京来的知青。他给柳萍编排了舞蹈《赞歌》和《白毛女》(选段)。柳萍学舞之快、之灵,让他来了精神,他一边排着舞蹈一边想,这孩子将来要是考上北京舞蹈学院可了不得。

几天后的固原,复选考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参加复选的孩子都被家长簇拥着,只有柳萍是独自一人来参加复选的,站在那里显得人单势孤。柳萍天生胆子大,她看着参加复选的孩子一个个走到固原秦腔剧团的老师面前进行表演,又一个个心情复杂地离去,并没有感到紧张。轮到她参加表演时,她更是异常镇定地站在了老师面前。

考试开始了,主考老师让她跳一个舞蹈,柳萍边唱边跳,表演了蒙古舞蹈《赞歌》,柳萍天性中的艺术气质此刻得到了发挥,一举一动声情并茂。

老师看了不住地点头。又说,再唱一首吧。柳萍唱起了20世纪70年代末最流行的歌曲《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唱到最后那句“放光辉”时,嗓子没吊上去,没唱好。柳萍急得一下子哭了起来,且越哭越伤心。她心想,这下坏了,考不上了。

老师说,别哭,别哭,你再表演个别的吧。

柳萍这才收住眼泪,表演起了事先练好的《白毛女》(选段)。老师们看完,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只是说:“你回去等消息吧。”

柳萍回到家,开始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望录取通知书。时间一天天过去,却毫无消息。

“校长的话提醒了我,”柳萍的父亲说,“你要是没考上,就去当兵吧。”

柳萍的心里却存着一点希望,就像一朵小小的火苗,始终在心头跳着,燃烧着。她不想当兵,功课那么好,竟然也没心思读书了。她的呼吸,她的视线,她的脉搏全都在那封未知的录取通知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