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和饮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很早以前,中国就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说的是神家“尝百草”时,不幸中毒,后偶然尝茶,才得以解救。从此,茶在中国便成了贵生、重生和养生之道。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客来访,一般都要沏茶、敬茶,唠唠家常。而茶实际上已经融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消遣方式了。三朋五友相约茶馆、茶吧,沏一壶热茶,聊天、打牌、下棋或搓麻将等,十分流行。
鲁迅也喜欢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茶。他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我则喜欢在繁忙的工作后,找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壶浓茶,全身放松,自斟自品。杯子最好不要太大,只须轻轻地倒上一点,再慢慢地举起杯子,放到嘴边,微微地啜一点,然后闭目养神,让全身的神经弥漫在茶的色、香、味、形之中,神思遐想,仿佛自己已经融化在茶香里,随着轻风飘然而去。
饮茶分为喝和品。喝茶,通常只是为了解渴消热,或作为伴随下棋、打牌等娱乐方式的习惯。品茶,则是一种单独的休闲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心情。像鲁迅品茶,追求的是一种创作意境,目的在于使自己获得创作灵感。我品茶,享受的是一种平淡闲适和宁静祥和的乐趣,可谓品闲。
品闲恰似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的:“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这种“闲”的境界,是佛禅中的“悟我”和道家的“至虚极,守静笃”。品茶之所以能达到这种“闲”的境界,是因为“茶禅一味”,茶与佛禅“因缘”深长。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能清心、醒神、去杂,这正好适合中国禅宗坐禅所讲究的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调,是最符合佛教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因而品茶也就成为佛宗的修身、养性和悟道方式了。
禅林有一著名法语:吃茶去。这句法语源于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嗜茶成癖的故事。
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有位僧人远到来访。从谂问:“最近来过赵州吗?”僧人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第二天,从谂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僧人答:“没来过。”从谂还说:“吃茶去。”院主觉得奇怪,便问从谂:“为什么曾到也说吃茶去,不曾到也说吃茶去?”从谂禅师照样说一句:“吃茶去。”其实,“吃茶去”只不过是从谂大师的机锋语,他是希望僧徒们能够从中明白“茶禅一味”的道理,从而达到“悟道”的境界。
“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人心如江,茶道自在品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