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11233000000055

第55章 妙用询问式批评

直截了当地批评,能让孩子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但多少会让孩子面子上有些难以接受。如果父母采用询问式的批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能从问话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查证自己的缺点,这样孩子就是在主动审视错误。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孩子就会积极配合父母的点拨,主动认错改错。

——一位善用询问式批评方式的父亲

同样是批评孩子,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批评孩子的方式繁多,或直截了当,或婉言提醒,或大声斥责,或喋喋不休,你会选择哪一种呢?我的实践经验证明,每种批评方式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最能让孩子接受的还是婉言提醒。这种批评技巧通过向孩子提问,引发孩子思考,以帮助孩子认清错误。

一天,我带4岁的女儿去朋友家做客,淘气的女儿爬到阿姨的床上又蹦又跳,我走过去,没有斥责女儿,而是轻声地问:“你觉得在未经主人的允许下,就随意在主人的床上乱蹦,这样可以吗?”

女儿听了,知道我是在批评她,马上停止了蹦跳。我又对她说:“现在你觉得应该向阿姨说什么呢?”小家伙眨了眨眼睛,望了我片刻,连忙滑下床,对阿姨说:“对不起!阿姨,。”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虽然我是在批评女儿,但是我们却像是在亲切地讨论问题。孩子非但没有顶撞我,反而心悦诚服。可见,询问式的批评,对孩子养成自我反省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赞美和鼓励,有时我们不得不运用批评。面对孩子的错误、任性和不良言行,打孩子是绝对不可以的,冷嘲热讽又会适得其反,直接批评孩子又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影响。这时候不妨试一试询问式批评,对孩子表现出耐心,尊重孩子,以探讨的口气来提醒孩子的错误,促使孩子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批评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心甘情愿地去改正错误,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了,多少都会感到生气。但正因为是父母,所以在动“气”之前,不妨晓之以“理”,用充满艺术的批评方式教育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时,比如骂人了,父母可以先把“骂人是不对的,骂人不是好孩子”之类的批评放在一边,而是对孩子说:“你觉得骂人这种行为正确吗?”让孩子去反思,去领悟。

当孩子把橘子皮扔在地下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乱扔垃圾是不对的,给我把橘子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而是对孩子说:“你把橘子皮仍在地上,不是故意的吧?”让孩子去理解,去自觉改正。

当孩子大吵大闹、大喊大叫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住口,给我安静点,你真是太烦人了。”而是问孩子:“你这么大声喊叫会不会干扰邻居呢?”让孩子去思考,去体谅别人的感受。

当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不叠被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被子自己叠。”而是问孩子:“起床后被子一直这么摊着,你准备什么时候叠呢?”让孩子去想一想,去看一看。

当孩子不讲卫生,从不打扫客厅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你很少拖地板的,要勤快一点,主动做事,才是好孩子。”而是与孩子商量:“妈妈今天很累,你今天拖一下地板也体验体验做家务的辛苦,怎么样?”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孩子才会愉快地答应你的要求。

当孩子读书的时候懒懒散散、无精打采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读书时要打起精神,要大声一点。”而是问孩子:“其实集中精力地大声朗读不光别人听了舒服,自己也会觉得有精神,对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当孩子回家抱怨老师这不是、那不是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背后说老师的坏话,是坏孩子。”而是问孩子:“孩子,总说老师的不是,是好的行为吗?”或者问孩子:“你说,什么样的老师你们才满意呢?”再或者说:“对老师的不满当面讲不好吧?”

当孩子做一件事半途而废时,父母可以不批评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而是问孩子:“你觉得一件事不做完是好习惯吗?”孩子很容易明白父母在批评他。

当孩子不愿意写作文,还要求你帮他写时,你可以问他:“你觉得爸爸(妈妈)替你写作文合适吗?”或者说:“作文得靠自己写,爸爸(妈妈)可以帮你改,怎么样?”

当孩子遇到难题不愿意思考,还要求你把答案告诉他时,你不妨对孩子说:“答案爸爸知道,但是不能直接告诉你,你再思考两分钟,好不好?”

当孩子动手打人时,你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你先动手打人对吗?”或者说:“你是懂事的孩子,你做小朋友的好榜样行吗?”

教子链接: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别人指出我们身上的毛病时,即使他说的是正确的,我们还是有些不高兴。只不过碍于面子,表面上承认罢了。同样的毛病,如果是自己意识到的,自己会立即去改正。因此,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一下他的感受,语气直截了当地指出,不妨借用提问引导孩子去反思,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从而自觉地去改正。

关键词:爱抚 道歉 鼓励 重复犯错 督促

很多时候,批评会给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因此孩子需要事后安抚。若误解了孩子,理应道歉;若孩子情绪低落,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改错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