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11233000000031

第31章 每天最多只批评一两次,不能逢事就说

有时候,孩子的错误就像一根刺,让父母觉得不说难受,说一遍还不解恨,巴不得一天多说几次。可是孩子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说多了他们会逆反,会怨恨,会不满,这样他们还知道反省错误吗?身为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愿意被父母一天批评三五次吗?答案是很明显的。

——一位曾经一天批评孩子多次的母亲

孩子给父母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惹父母生气。有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在父母看来是不能接受的,或许是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者是孩子确实表现很糟糕。这就导致父母忍无可忍要批评孩子,曾经有一次我一天中批评了孩子多次,结果孩子受不了了,在丈夫的点拨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那天吃早餐的时候,儿子不小心把酸奶碰翻了,弄湿了裤子。一大早就遇到这样的事,我的心情自然不好,因此板着面孔让儿子换裤子。谁知儿子打开衣柜找裤子的时候,把里面的衣服全翻了出来,有的衣服还掉到了地上,看到满目狼藉的衣柜,我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凶了儿子一顿。

儿子匆匆换了裤子去上学了,我在家里整理衣柜,把掉在地上、脏了的衣服重新洗了一遍,越洗我越生气。因为原本不用浪费这大半天的时间,原本可以安心做别的事情。

中午儿子放学回家吃饭,由于我对早上的事情耿耿于怀,所以,怎么看都觉得儿子不顺眼。儿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漏掉了几粒米饭,这在平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今天我却计较起来,厉声喝道:“吃饭也不会吃吗?把米饭都浪费了,真不知道珍惜粮食。”儿子马上不高兴了,匆匆吃了几口就准备放下碗筷,我马上问:“你吃饱了吗?急着干什么去?”儿子低声说:“吃饱了,我去上学了。”就这样儿子带着扫兴上课去了。

下午放学回家后,儿子在客厅里做作业,我在厨房里做晚饭,我突然一伸脑袋看见他一边做作业,一边嘻嘻哈哈,于是又说他:“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严肃一点,嘻嘻哈哈成什么样子啊?”儿子脸上马上没了笑容。

吃饭的时候,儿子说不饿,一个人躲到自己的房间里。丈夫觉得儿子有些奇怪,便去叫他。看到儿子一脸不快,丈夫非常重视,他问明了原因后发现我今天批评了儿子好几次,于是真诚地对我说:“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是难免的,不要总是揪着他的错不放。”

丈夫的话让我意识到自己今天做的有些过分,不应该紧紧盯着孩子的错。而应该对孩子宽容一点,多给他一点鼓励和善意的提醒。这样才能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脆弱的自尊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让孩子变得更加成熟。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大加斥责,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家长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就是想让孩子少犯点错误,少走点弯路。殊不知,有时候小时候犯错可以使今后少犯点错,小时候吃点亏、吸取一点教训可以使今后少吃点亏。在错误的洗礼下,孩子会变得勇敢、坚强,只要父母愿意给予孩子鼓励。

在有些家庭,孩子简直成了家长的出气筒,稍有一点没让家长满意,家长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斥责。长期如此,孩子会因为害怕谴责而不敢冒险,失去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勇气。而且,由于批评过于频繁,孩子会变得很“皮”,对批评感觉麻木。在成长的岁月里,过多的批评更会成为孩子心里的阴影,使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样他就会变得自卑。

当然,孩子犯错了不是不能批评,批评教育是肯定需要的,只是家长要把握批评的尺度。不妨每天至多说孩子一两次,千万不要逢人便说,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很快就明白了,不说也罢。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就事论事,说完了就过去了,不要再耿耿于怀,记在心上,逢人便说、逢事便提。如果家长一天就孩子的某次错误说三五次,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接过孩子不满、怨恨的成分会多于自我反省的成分,这岂不是适得其反呢?

教子链接:

与美国家庭较为开放的育儿态度不同,中国家长对孩子多半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它的好处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去尝试、去冒险。其实,对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家长不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善意提醒,少一点严厉斥责。批评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注意场合和时机,而且批评孩子一天不要超过两次。这样孩子才会开开心心地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冷静 情绪化 语气 声调 角色 立场

批评的效果如何,与父母的态度息息相关。态度温和,孩子笑一笑;态度恶劣,孩子吓一跳。父母应该努力控制情绪,冷静下来,用温和的语气和声调,在坚持立场与换位思考中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