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11233000000002

第2章 理解孩子是让孩子接受批评的前提

孩子年幼,心智尚未健全,生活经验不足,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孩子犯错了,父母不应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要对孩子的犯错表示理解。对孩子说一句:“爸爸小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一下子温暖了孩子的心。接着,再对孩子进行温和的批评教育,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说,理解孩子是让孩子接受批评的前提,也是教育好孩子所必须的。

——一位懂得在批评前理解孩子的母亲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成年人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都犯过错误,我们知道犯错不重要,重要的是犯错之后能够清醒认识自己错在哪里,并积极改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可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做父母有时候却没有那么理智,因为急于求成,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忽视了对孩子表示理解,言语过激,以至于刺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伤害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导致孩子不但不接受我们的批评,还和我们唱反调、对着干。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批评孩子未果的沮丧,也有对孩子失望的懊恼,还有对孩子抵触情绪的气愤,更有对自己教育行为不当的反思。曾经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丈夫的提醒促使了我积极反思,最后我懂得了在批评孩子之前,因为先对孩子表示理解。这样才能缓和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孩子轻松接受批评。

儿子5岁的时候,上幼儿园。有一天,他在喝牛奶时,不小心把牛奶泼在桌子上。儿子觉得好玩,用手指蘸着牛奶在桌上乱涂乱画。我走过去,不由分说地警告他:“谁叫你这么玩的,不准浪费牛奶,快点喝完。”

儿子停止了乱涂乱画,可是等我转身离开时,他又继续玩起来。当我再次发现时,非常生气,于是在他的屁股上拍了几下,并大声呵斥:“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

两天后,儿子在喝奶时,不小心撒了几点在椅子上,他本来想把洒出的牛奶擦干净,可是他用手擦时,不仅没有擦掉,反而越擦越脏。我看到后,非常恼怒,心想:你这孩子,不听批评,又玩起来了。于是上前打了他的屁股几巴掌,并说:“我上次告诉你,不要这样。可是你太不听话了,是不是嫌上次打得不疼啊?”儿子委屈极了,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丈夫走了过来,简单安慰了儿子几句,就把我叫到卧室,说:“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咱们小时候也犯过很多幼稚的错啊,我们应该先理解孩子,再教孩子怎样避免犯错,而不是警告孩子别犯错,更不是在孩子犯错后打骂孩子。”丈夫一番话让我大彻大悟。是啊,孩子犯错后,我们应该教孩子怎样避免犯错,这样孩子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从那以后,儿子犯错后,我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这种错,只要……就能避免犯这样的错。”除此之外,我不会斥责孩子半句,更不会板着脸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来也怪,孩子在我简短的安慰和建议下,非常自觉地去改正错误。

是孩子就会犯错,犯错时父母要给孩子理解和宽容,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父母都要理解:犯错是孩子汲取经验和教训的重要途径,错误的经历不是孩子成长的包袱,而是孩子成长的财富。父母只要温和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改错,孩子一般都会认真听取。

一些父母,他们认为只有严厉的管束与惩罚才能避免孩子犯错。他们通常会在孩子犯错后大吼大叫,孩子因为家长的权威而停止错误行为,变得很乖、很听话。但这只是暂时的,而且长此以往,会严重妨碍孩子的成长,孩子可能变得自卑怯懦,为了不犯错,孩子变得畏首畏尾。还会激起孩子的自卫心理和反抗情绪,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当孩子犯了错,家长在处理孩子的犯错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面对孩子的犯错,父母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因为孩子是在犯错的过程中成长和完善的。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反而不正常了。通过犯错、知错、改错,孩子才能逐渐形成自强自立的品格,变成一个有主见、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

第二,当你理解了孩子的错误时,相信你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火气。这时候冷静地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去改正,以后怎样避免犯同类的错误。请记住,父母千万不要带着脾气批评孩子,那样孩子难过,甚至抵触,改错的自觉性就不会那么高。

第三,当孩子重复犯错时,父母不应打骂孩子。这时候应该通过沟通去了解孩子犯错的真正原因,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必要鼓励孩子去动手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科学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生活技能,一方面可以减少犯错,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教子链接:

有句话叫“理解万岁”,相信做父母的都知道。没有理解,沟通就会受阻;没有理解,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难做到将心比心,更谈不上尊重孩子。没有尊重,也就不会延展出温情的教育,这样孩子又怎么会心悦诚服的接受批评呢?想让孩子认真倾听并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自觉去改正错误,父母就应该学会充分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