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带着答案来找我:7天打造答案型员工
11229300000010

第10章 找到问题的“症结” ———对症下药是关键

把问题想透彻

找到问题发源地

1. 把问题想透彻

古人云: “三思而后行,不留其过也。”我们解决问题也要先经过“三思”这一关,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个问题想透彻了,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解决起来就顺利得多。

问题是不会自我解析的,只能靠我们这些解决问题的人来分析。不论是处理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如果不经过谨慎的思考,草率行事,只会给工作留下隐患。

前些年,我刚到一家民营企业做高层管理时,安排生产总监处理一个问题。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叮嘱他把问题想透彻后再处理。原想着他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员工了,处理问题应该会很慎重。后来才发现,那老兄是个浅尝辄止式的浮躁角色,对我交给他的任务,只做了简单了解,也没向我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就草率地处理了,结果处理的效果很不理想,弄得我这个刚入职的高管也很被动,不得不帮他做善后工作。

我们无论处理什么事情,一定要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只有这样,在思考解决方案时,才会更有针对性,解决得也更及时、更彻底一些。越是重要的问题,越需要慎重对待。先想透彻再着手,会让处理的效果更好一些。凡事“欲速则不达”,前面不做好铺垫,越想快反而越快不起来。那位生产总监就是犯了敷衍了事的错误,结果把本该妥善处理的问题弄复杂了。因此可以说浮躁的心态是想透问题的天敌。

我以生产总监处理这个问题为例,在企业开展谨慎对待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妥善处理问题的管理技能培训和素养教育,让员工们都认识到想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与关联性,提高大家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青年时期,我在政府部门做文秘工作,一次,书记让我处理一个统战方面的问题。我为了在书记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干部,信誓旦旦地保证:“书记,我现在就去处理。”没想到书记摆摆手阻止了我: “不行,统战方面的问题不比其他问题,稍有不慎就会惹出很多麻烦。这里面存在一定的‘敏感因素’。因此,你要先了解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对问题反复思考。等你想清楚、弄透彻了,再着手处理也不迟。”

书记的话很有道理。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谨慎对待。尤其处理一些重要问题,在解决之前,一定要把前因后果想透彻。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只有想透彻了,才知道这是什么问题,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解决。

我经过了解才知道,那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因素,确实像书记说的“存在一定的敏感因素”。将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我先向书记汇报,又按照书记的指示做了处理方案,经书记同意后才着手处理,终于将问题圆满解决。

事后,书记跟我说: “解决问题就像下棋,一子不慎,全盘皆输。高超的棋手下棋,常常要看透三步才肯落子。

平庸的棋手则不然,大致看一下,稀里糊涂地就把棋子丢下去了,结果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书记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每遇到问题,我总要先把前因后果想透彻,然后再着手解决。

以上两个案例都说明了将问题想透彻的必要性。如何才能将问题想透彻呢?

第一,多听多问,先把问题了解透。

案例中,书记的观点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凡事都需要一个铺垫,万丈高楼平地起,多了解与问题有关的事情,是“想透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续工作就不好进行。

第二,由点及面,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先从重点部分开始,然后由点及面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不会导致分析失之偏颇,就能让问题思考得更透彻。缺乏经验的员工,常常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到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三,找准问题点,给问题准确定位。

这一点就和走路要选对方向一样重要,问题点找不准,一切手段都是徒劳。在找问题点时,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真正的问题点找到了,定位准确了,才能想透问题,并能给解决问题提供更快捷的途径。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问题想透彻,可以采用“鱼骨图”(特性要因图)的方式进行分析,见图3 -1:

图3 -1 “鱼骨图”示例

用“鱼骨图”进行分析的操作方法如下:

◇先将问题的现状画一条主线(上图中的横线);◇找出与问题相关联的几个主要原因,画成长斜线型,与主线相交;

◇分别在几个主要原因上寻找造成问题的次要原因,并用短斜线画出,用文字标明问题点;

◇将“鱼骨图”上的次要原因进行归纳,这样,问题的原因一目了然,问题也就想透彻了。

只有这样详细分析,把问题想透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解决问题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找到问题发源地

遇到问题怎么办?大家一定会说:“找原因啊。”

是的,每一个思维正常的员工都会这么说。但站在一个培训师的角度,我认为只是找“原因”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找的应该是“源因”。这个“源”是“源头”的“源”。也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发源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留后遗症。

我们来看一下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如何做的。

1918 年,新创立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只有1 名雇工,他们一开始生产的是脚踏车的车灯。那时候,生产脚踏车车灯的工厂不少,竞争十分激烈,松下电器制作所生产的车灯遇到滞销问题。松下幸之助开始寻找滞销的原因。经过调查,他终于弄清楚了原因。原来是这种车灯的电池只能用2 ~3 个小时,寿命太短,电池费用过高。使用脚踏车的都是低收入群体,他们觉得不实惠,所以不愿意购买松下电器制作所的车灯。

由此看来,松下幸之助比一般的制造商多走了一步———找到了脚踏车车灯滞销的原因。如果仅仅是找到这个“原因”的话,那他还不足以成为“经营之神”。因为这样的原因,那些有头脑的厂商也会找到(事实上有的厂商已经找到了)。我们来看松下先生接下来是怎么做的。

松下幸之助分析脚踏车车灯滞销的原因是消费者不愿购买,而不愿购买的“原因”是电池不耐用。因此,这个“源头”在电池上。要让消费者愿意买车灯,就要解决电池的问题。

这样,松下幸之助就把脚踏车车灯滞销的“源头”向前又推进了一步。我们查找问题的原因,就要拿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进行层层分析。

松下幸之助采用拉灯丝的新电线,再配以特殊的电池,终于将车灯电池的使用寿命从2 ~ 3 个小时提高到30 个小时,而且故障也减少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费用过高”的问题。

优秀的人士之所以优秀,常常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执著精神上。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在每个问题上都比同行多做一分,所以才赢得了“经营之神”的美誉。

“电池费用过高”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这不等于松下电器制作所的脚踏车车灯就有了销路。松下幸之助去脚踏车店推销时,车店老板依然拒绝销售他们的车灯。原来,车店老板以为他推销的还是过去那种只能维持2 ~ 3 个小时的车灯。

松下幸之助又开始追根溯源。这一次的“源头”在“心态”方面———车店老板依然用过去的眼光对待他们改良后的新车灯。

“源头”找到了,松下幸之助又采取新的应对方式,他给每个脚踏车店放了3 台改良后的新车灯,并让其中的1 台一直亮着,以此验证新车灯可以亮30 个小时,另外2 台留做促销。结果有个车店当天就卖出去了1 台。这让松下幸之助非常欣慰。

3 个月后,有批发商找到松下电器制作所代理他们的脚踏车车灯。当年,这种车灯销售2700 多台。也许对现在的“松下电器”来说,区区2700 台的脚踏车车灯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那时候只有1 名雇工的松下电器制作所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数字。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三点思考。

第一,要成功,就要比别人多一点坚持。

坚持往往就意味着胜利。一般的制造商看到脚踏车车灯难销,主动放弃了,松下幸之助坚持了下来,坚持成就了他的事业。

第二,上帝眷顾“用心人”。

松下幸之助确实是个用心的人,一个用心工作的人,是能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客户、同事和领导。

第三,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

很多成功的人都有这个共性,就是比别人多付出一些。

松下幸之助第一次比别人多做一点,使他知道了大家不愿意用脚踏车车灯的原因:电池使用寿命太短。于是,他研制出了能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10 倍以上的新车灯。

第二次他比别人多做一点,使他知道了脚踏车店的老板是用老眼光看待他们改良后的新车灯,于是,他将推销方式修改为“体验式”,将1 台车灯在脚踏车店一直开着,让车店老板感受30 个小时的亮灯过程。

因此,松下电器制作所研制出的改良型脚踏车车灯实现了“零”的突破。然后,他们从零售店走进了批发商的大门。于是,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小门店当年销售2700 多台车灯的惊人业绩。

可能有的员工不知道怎样追根溯源,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急于解决问题的浮躁心态。

有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急于求成,缺少寻找根源的耐心。请记住,找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找到好的方法就匆忙动手解决,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拿出中医“望、闻、问、切”的工作态度,先查找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制订可行的方案。

第二,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个农场的主人从外面回来,发现家里的狗死了,于是问仆人:“狗是怎么死的?”仆人说: “吃马肉撑死的。”

“马是怎么死的?”“驮水累死的。” “驮水干什么?” “救火。

后面的马棚失火了。”“马棚是怎么失的火?” “是你老爸放的。”“我老爸为什么放火?” “是他买股票亏了,大脑受到严重刺激,所以就放了那把火。”

这样连续问,问题的根源就找到了。原来家里的狗死了是由于主人的爸爸买股票亏损受到了刺激造成的。了解到这样的源头,主人就知道该从哪里解决问题了。

第三,找准方向。

对一些员工来说,欠缺的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在找寻正确的方向。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采用5W2H 的方法。5W2H 原本是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新闻采编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在管理工作中,成了查找问题的常用方法。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方法。

◇是谁(WHO)造成的?由谁负责?由谁完成?

◇为什么(WHY)会这样?原因在哪里?

◇什么结果(WHAT)?问题达到了什么程度?

◇什么时间(WHEN)出现的问题?什么时间实施改进?什么时间完成任务?

◇什么地方(WHERE)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该从哪里入手?

◇做到什么程度(HOW MUCH)?数量(数据)是多少?质量要求如何?

◇怎样实施(HOW)?如何提高效率?采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