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56

第56章 营寨铺驿

平鲁向系边关之冲,南北咽喉。自秦汉以来,边患屡发,兵祸时作,迄明尤甚。正统间,“土木之变”后更是戎马兵戈,扰攘难宁,烽燧不息,战事迭起。统治者为配合九边设防的军事都署,在临外边一线,分别因时度势,轻重缓急制宜,置营寨铺驿。在蒙古军屡屡犯边破关,进袭无常的形势下,充实营寨铺驿的武备功能,强化屯兵、屯粮、传讯、策应急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营作为平鲁古战场驻扎军队的实际遗存,是研究古代兵制、战争的重要佐证。境域古时即有老军营、郑家营、响水营、张马营、屯军沟和许多扎过营盘的山地,均为古代驻军戍守兵营。老军营为平鲁卫前身,早在明成化间置卫前即为戍边大营,以老军营称。郑家营紧挨屯军沟,相传明代曾称镇军营。据1979年屯军沟出土大量唐代金铤考证,为当时驻军资费。在此地出土军锅进一步证明唐代这里就驻扎军队防守。从地理位置看,郑家营一带和老军营相互策应便捷,与临边的响水营互为犄角。实际考察凡古军营附近必有堡为前哨。境内有多处叫营盘梁、沟、地、山的地方,展现了平鲁古战场大军云集,旌动十方,往来征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寨较营戍守士卒少,一般设于地形险要的口隘或山地要道,以防侵袭。凡寨筑墙建台置营舍,一般为历朝乡勇配合策应官兵所驻守。在明代寨和卫所墩台铺驿互成防御体系,由官府派兵把守。据《平鲁县志》记载,境内有辽宋时期古寨12座,是考察古代军事部防的重要遗存。

东昌峪寨:筑在东昌峪东南山坡,距平鲁城西南30公里,井坪镇西35公里。可监视周围8里内的山沟道路和“口子”关隘的军事活动。

红沟寨:筑在红沟村西北山间,距井坪镇西北10公里,平鲁城南25公里处。可监视周围山路与大沙沟的军事活动。

窝窝会寨:筑在窝窝会村东山间,距井坪镇南5公里。可监视井坪盆地和十二连山的军事活动。

钟牌寨:筑在钟牌村西山,距井坪镇北5公里,平鲁城南25公里处。可监视县境南北要道军事活动。

下木角寨:筑在下木角村东3里处的寨子山顶部,距井坪镇西30公里,可监视方圆3沟6坡8座山的情况。

白道沟寨:筑在白道沟村西山间,距井坪镇30公里。可监视周围5里内的山沟和大小道路军事活动。

圣佛崖寨:筑在圣佛崖村东北山,距井坪镇东南33公里,可监视腊壑口关隘军事活动,远眺朔县平川地。

抢风岭寨:筑在抢风岭北山,距井坪镇东南25公里。可监视周围5公里内的山沟道路军事活动。

吴辛寨:筑在吴辛寨村北山间,距井坪镇东南30公里。可监视周围山沟道路的军事活动。

六郎寨:筑于六郎山间,距井坪镇西南7.5公里。可监视周围7公里及黑驼山西北侧的军事活动。

双碾寨:筑在双碾村北山,距平鲁城西南、井坪镇西北各20公里。可监视周围山沟道路的军事活动。

西家寨:筑在西家寨村北坡,距井坪镇东南12公里。可监视周围6公里内的军事活动。

清朝定鼎,八旗精兵,平定海内,卫所官弁悉为旷闲,顺治初年,以简军实,卫堡渐次裁并缩减,兵寨或迁为民村,或渐弛圮废。

铺驿的职能有三:一是在历史战争中担负着传递信息和运输军需给养,配有驿马、驿夫和专门负责铺驿事务管理守护的驿卒,初设完全是为冷兵器时代军事战争服务的一个后勤保障性机构。二是专门迎送达官贵人、将帅显爵、名人雅士、富豪巨贾的接待所。三是普通商旅行人过往歇息的客栈。由于驿铺是四面八方兵卒客商汇聚之地,天地虽小,却是声闻四达的大世界。这样,即使在战争中,铺驿演绎的也是一种相对和谐与安宁,这里的人们不管是谁,都有一种相互祈愿祝福友情,朋友间把酒叙旧,互相捎书带信,雅士间相互题赠和唱,其乐融融,对前途充满自信、乐观和希望,自然积淀成一种铺驿文化。

明朝为保障战需,沿边铺驿皆为兵制,屯军转运、纳粟储边、警讯传递以及民政邮差皆通过铺驿来完成。战时铺驿合一,邮传皆由士卒接替。清初铺驿遂减。到康熙中,因西徼未清,葛尔丹部族屡谋颠覆,平鲁地处秦晋孔道,外连大漠,逾河西走廊直接西疆,羽檄交驰,星轺奔赴,武备紧要,在铺驿间计程增设腰站,备兵马驰驱,以报警息。雍正七年(1729年)为增强口外沿边联络,腰站、马匹、人员、资费剧增。《朔州志》载,明代井坪城营设九铺,每铺设兵5名,置营房十间。

东路一铺为西酸茨,距营6里,辖东至楼子沟村14里路段。

南路设三铺,为细水梁,距营5里,南至苦参坪铺,相距10里,苦参坪东南至下窑子铺,相距10里,从下窑铺接朔州辖刘家口铺。

西路二铺为下称沟梁,距营10里,西越虎头山至另山铺(孤山墕)相距10里,再西向30里至乃河堡窑林铺接将军会堡边墙一线。

北路三铺为铺上(郝家坡),距营10里,北至担子山铺10里,再北向至交界铺,接西水界铺。

乃河堡营设四铺,每铺设兵5名,营房10间。东路为另山铺,接井坪营;南路为白殿沟铺,接利民营界;西路为沙沟堰铺,西向接老营贾堡界;北路为土圈沟铺,北接乔沟铺和将军会堡相毗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