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平鲁旅游志
11229100000026

第26章 景区石刻雕塑

摩崖石刻乌龙洞摩崖石刻为繁体楷书“乌龙洞”,每个字一米见方,凿刻在乌龙山中峰最上部的悬崖峭壁上。左右两侧刻有小字:“朔州南路参将上谷濮东阳,平鲁西路参将任城赵宗璧阅边于此,委官迎恩堡守备计安国、二路中军梁国宝,张天叙记”,落款为“万历二年孟夏八日”。“乌龙洞”三字浑厚古朴、端庄凝重,是见证乌龙洞悠久历史的实物资料和明代书法佳作。

乌龙献瑞从北线进入乌龙洞风景区,在相距寺庙主景区2.5公里处的刘家窑岔路口石碑坊前,巍然耸立着一座形似山峰的雕塑——乌龙献瑞。雕塑高9.9米,下面基座四方形,边长4.8米,高0.4米。雕塑分上下两部分,主体山峰部分正南方刻碑文,概括介绍景区面积、海拔高度、龙山灵秀、龙洞滴珠和祖庙肇建源流。碑记的上方浮雕祥云,和东西两侧相连,下方浮雕松柏图案,并独具匠心地刻有一只奔跑的小兔,把游人的眼光引向前方。

东侧浮雕高大的龙王,衣冠朝服,脚踏云水波涛,右手持令牌,左手托象征五谷的菽黍。同时采用散点构图方法将高翔的鸿雁、苍松翠柏、黎民生活图景分列,和北侧农耕稼穑浑然一体,集中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祈盼神道常昭,岁盈丰稔,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主题。

西侧浮雕文殊菩萨骑麒麟像,寓意五爷为文殊弟子,乌龙洞当为佛光普照之地。

主体雕塑上方铜塑马踏飞燕,重2吨。面朝南昂头嘶鸣,三蹄腾跃,右后蹄踏飞燕,形体矫健,奋尾劲翘,凌空飞来的天马,高2米,长4米余,全身重量集中在一条腿上,力学计算精确,富有浪漫的想象力,追风踏燕的神巧构思,艺术造型逼真,腾空驾雾,风驰电掣,势不可挡,气势卓绝,和山体雕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远观“山峰”如高大的基座托举着一匹天马行空,近看则完全是两组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艺术雕塑组合,为乌龙洞增添了一道含义隽永深刻的风景。

蛇盘兔进入乌龙山景区,在距寺庙群700米的外广场南峰高台处,称元吉峁,相传为风水祥瑞之地,有一座以蛇兔相斗为内容的“蛇盘兔”雕塑景观。整个雕塑用汉白玉和大理石建成,基座呈正八棱形,棱长2.5米,高1米,上边凸棱部分雕二方连续莲花边,古雅美观。在座上中间按蛇盘兔不规则形体又垒塑像小基座,高0.4米,周长3.6米。基座正东建五级阶梯,置汉白玉栏杆和八棱台座栏杆相接,格调别致。正对阶梯嵌刻“蛇盘兔”三个大字,下面阴刻碑文:

此地谓之元吉峁,北靠乌龙山,南视人马山,东邻青龙,西居百虎,真乃风水宝地也。蛇盘兔之吉像,虽世人罕见,但元吉峁顶吉像常现,从古至今,不论佛僧俗众,数人亲历目睹,此乃吉地已成共识,故有“喜遇元吉蛇盘兔,荣华富贵必定富”之谚语于民间广为流传。俗云:“摸摸兔身,幸福终生;摸摸蛇背,长命百岁;看摸为吉,踏踩背运。”适逢龙洞重修,民间所求,吉地塑像,造福万众。农历己丑(2009年)夏。

主体雕塑高1.8米,为一条青色大蛇缠绕一只红睛金毛兔造型。雕塑坐南向北,正对乌龙山主峰,和双峰洞、大殿等遥相呼应。雕塑选用优良的青色石材雕琢出张着血盆大口的大蛇,左旋右缠,紧紧盘住一只善良可爱的小兔,欲一口吞噬。而小兔则双耳立耸,二目圆睁,两只前腿作奋力搏击状,毫无一点怯意。小兔选用质地细腻的黄色石材精雕细琢,似一只活脱脱的金毛兔,临危不惧的形象新颖奇特,令人过目不忘,产生无穷联想。

相传,乌龙洞有两块宝地,一块是“早种晚熟地”,另一块便是“蛇盘兔地”了。所谓蛇盘兔地即为蛇兔相斗的“战场”。大蛇捕兔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容易看到的动物间的一种决斗。民间素有“蛇盘兔为吉地”的说法,认为大蛇通过绕圈包围兔子。最后盘住兔子的场地为大吉大利的风水宝地。乌龙洞素来大蛇较多,出没频繁,因此出现“蛇盘兔”这一难得一见的现象也较多。乌龙洞景区将“蛇盘兔”这一在民间被笼罩了神秘内涵的动物相斗现象以雕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展现,显示了平鲁民俗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国内众多旅游景区尚属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