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成长必知的心理学定律
11222500000034

第34章 破窗理论

——我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以偏概全,那么就不要对别人以偏概全,看人对物都尽可能全面一些。更不应该落井下石地看待和处理某些事情。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大多传教士是口头上讲的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另一套。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有事没事,就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正因为它说的这些坏话,使周围的人也开始对传教士产生了反感。这让大多数传教士感到头疼。

一天,有两个传教士来到了养鸡场,说要买只鸡。

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吧,主人忍着不快,让他们自己去挑。这两个家伙在偌大的养鸡场中挑了半天,却抓来一只毛掉得差不多、丑陋之极的跛脚公鸡说要买下来。

主人奇怪得很,便问他们为什么挑这只鸡。

传教士回答说:“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的院子里,告诉大家这是你的养鸡场里养出来的鸡,为你做些宣传。”

主人一听就急了,连忙摇头:“不行不行!你们看这养鸡场里的鸡,哪一只不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个样子。你们拿它当代表,让大家以为我们的鸡全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说:“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以他们为代表到处宣扬,以至于大家对我们的印象都不好了,这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养鸡场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一贯以偏概全才导致传教士今天来买鸡。这好比多年前有人做过的一个试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他把停在布朗克斯那的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破窗理论”对于青少年也有着借鉴意义。如果因为自己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自己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人们自然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自己。自己也会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们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作为学生不要轻易给自己定位,更不要把自己定位到坏的环境中不能自拔。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才是明智之举。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利浦有一次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自己开办的企业倒闭、负债累累、离开妻女的流浪者。那人进门打招呼说:“我来这儿,是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说着,他从口袋中拿出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那是罗伯特许多年前写的。流浪者继续说:“一定是命运之神在昨天下午把这本书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为我当时决定跳到密西根湖,了此残生。我已经看破一切,认为一切已经绝望,所有的人(包括上帝在内)已经抛弃了我,但还好,我看到了这本书,使我产生新的看法,为我带来了勇气及希望,并支持我度过昨天晚上。我已下定决心,只要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他一定能协助我再度站起来。现在,我来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这样的人做些什么。”

在他说话的时候,罗伯特从头到脚打量流浪者,发现他茫然的眼神、沮丧的皱纹、十来天未刮的胡须以及紧张的神态,完全向罗伯特显示,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但罗伯特不忍心对他这样说。因此,请他坐下来,要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说出来。

听完流浪汉的故事,罗伯特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罗伯特刚说完,他立刻跳了起来,抓住罗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他会为了“老天爷的分上”而做此要求,显示他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丝希望。所以,罗伯特拉着他的手,引导他来到从事个性分析的心理试验室里,和他一起站在一块看来像是挂在门口的窗帘布之前。罗伯特把窗帘布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他可以从镜子里看到他的全身。罗伯特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作你从前并未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密西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流浪汉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一会儿后,罗伯特领他走出电梯间,送他离去。

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而他不再是一个流浪汉形象,他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那种衰老、不安、紧张的姿态已经消失不见。他说,他感谢罗伯特先生,让他找回了自己,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试想,如果流浪汉没有从“破窗理论”的阴霾中走出来,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都想脱离父母,独立行事,但是事实上,由于我们的人生阅历很少,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心理上也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往往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大人”,证明自己很有主见,而与父母逆反,不听父母和老师的善意劝告和教导,以至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经不起“黄赌毒邪”等不良诱惑而干下蠢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底有哪些诱惑,我们才能去抵制。如何抵制它,那就要从小事入手,从源头入手。

不但如此,我们还应该帮助我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不应该用“破窗理论”去看待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上落后的学生,应该和他们充分接触,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应该在学习和活动中将他们排除在外。生活中我们发现,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这不但可以使我们自己的心智得到提高,也可以帮助他人的心智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