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人均GDP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基本趋势和特点经济高速增长稳定性明显增强。从国际国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阶段,经济增长表现出以下一些趋势和特点: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2000美元到3000美元前后发展阶段,一般经济保持了8%左右的高速增长,在此阶段日本、韩国分别保持了12年和11年的高增长。从国内部分城市看,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保持在10%以上。人均GDP水平加快提高。研究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2000美元,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再从3000美元到4000美元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而且较晚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提升的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后起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借鉴别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加快发展,形成所谓后发优势。
(2)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从反映经济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看,在人均GDP2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增长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明显增强。研究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率变化轨迹,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人均GDP2000美元前,经济增长波动性较大,进入人均GDP2000到3000美元阶段,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而国内部分城市在人均GDP2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就开始显现。
(3)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阶段,明显呈现出一产持续下降,二产稳中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居三次产业之首。国内部分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在人均GDP2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也与国际经验趋向一致。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历程看,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阶段,工业结构重心呈现出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的趋势。国内部分省市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技术创新日趋活跃,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技术创新经历由引进为主到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重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也呈迅速发展趋势。城市化发展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根据钱纳里的研究,当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为500美元、800美元、1000美元和1000美元以上时,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2.7%、60.1%、63.4%和65.8%。
从国内部分城市看,在人均GDP2000到3000美元左右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是相当快的。外贸外资快速增长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55~1970年间,日本进出口贸易一直以15%到20%的速度递增,确立了日本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支撑了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的高速增长。国内部分城市在人均GDP2000美元到3000美元左右发展阶段,经济外向度提升很快。深圳尤为突出,1990年到1996年,外贸依存度由152%提高到342%。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韩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约1亿美元。在此阶段,上海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倍;北京增长0.6倍;深圳增长了3.6倍。资本输出步伐加快。
随着发展阶段的升级,各国普遍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加紧资本输出,迅速成为世界上主要资本输出国之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轿车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国民核算年鉴》资料,对美国、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阶段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食品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二是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支出逐步下降,三是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其他消费比重迅速上升。国内部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也与上述国际经验趋向一致。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轿车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相关资料,人均GDP800~8000美元之间为房地产业的起步和快速上升阶段,只有当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以上时,房地产业才步入下降阶段。据北京统计应用研究所研究分析,人均GNP3000~5000美元之间,大部分国家的小汽车千人拥有水平为100辆左右,随着人均GNP的增长,小汽车的拥有量呈上升趋势,在人均GNP达到25000~30000美元之后,又出现下降。目前,国内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住房和轿车热销的势头。
社会发展指标快速提高经济社会趋向协调发展。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韩国从1980年的0.61%上升到1986年的2%;新加坡从1981年的0.3%上升到1988年的1%。教育和技术培训迅速发展。新加坡80年代初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10%,1984~1985年迅速增至17%,占国民生产总值3.2%,1979年10月开始实行技能发展基金制度,规定私人厂商必须为职工缴纳一定基金作为职业技术培训费。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70年到1975年,日本每千人医生数由1.1人增加到1.2人,婴儿死亡率由13‰下降到10‰,居民预期寿命由72岁上升到75岁。
3.3.2 浙江省“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2003年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超过2400美元,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新的特点。
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可达10%。根据国内外经济增长一般规律,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浙江省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05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650美元;到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30000亿元,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
第三产业成主导,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今后5~10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浙江省第一产业比重还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从发展趋势看,重化工业比重上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钢铁、机械、石化、汽车等重化工业,同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为支柱,高度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消费奔向10万元级,城乡居民生活步入富裕。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将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消费能级将不断升级,从目前以家用设备为主的千元级、万元级的小康型消费,向以住房、家用轿车为主的10万元级的富裕型消费转变。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根据国际发展经验,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0年,境外投资企业总数将超过6000家,基本建成国际营销体系和国际生产体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进出口贸易将继续快速增长,有望保持年均增长10%到20%。到2020年将接近40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110%。同时,进出口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逐步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利用外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目前发展态势,到2005年,浙江省我省外商直接投资有望突破100亿美元。同时,更多的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将进驻浙江省,形成内外资企业融合互动、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2002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为51.9%。2003年已经达到53%。根据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对照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浙江省将逐渐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加速融合的发展阶段。
总之,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时,通常的规律是:开始高度重视并有能力反哺育农业农村的发展,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整个工业化与城市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了,所以工业的发展不再需要农业再来提供资源和积累,城市化的发展也不再依靠剥夺农村和农民的利益来进行扩张;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从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比重基本上是在20%以上下,农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的份额降到15%以下;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文明一以更快的速度向乡村辐射和传播。参照这些指标,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了,农业从业人口2003年底降到39%,城市化率按照五普已达到53%。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可以判断,“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将进入到黄金时期,省域内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将加速发展,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乡村的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文明程度和生活方式加速逼近城市化的目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