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女孩儿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父母培养女儿的最终目的。比起平庸的女孩儿,聪明女孩儿更能凸显个人魅力与高雅气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更具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1.聪明的女孩儿更有魅力
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和独立的人。
——费尔巴哈
人们常有一种习惯的思想,认为男孩儿要聪明,女孩儿要乖巧。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思想早已被现代人所摈弃,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依然更看重男孩儿的聪明却是事实。男孩儿不聪明似乎不可思议,女孩儿不聪明却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谅解。这也许与一些流行的庸俗看法有关,比如:高学历女孩儿面临择友和家庭危机;女人的幸福取决于嫁个什么样的老公等。由于女孩儿的智力天生不如男孩儿的看法相当普遍,于是乎,女孩儿只要乖巧贤淑就会有好前程,女孩儿漂亮就是好前程的最大资本的思想还很有市场。虽然,这些思想是很不对的。因为它把追求幸福的砝码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它没有弄清楚聪明的含义。
聪明女孩儿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父母培养女儿的最终目的。比起平庸的女孩儿,聪明女孩儿更能凸显个人魅力与高雅气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更具有把握幸福的能力。
可是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算是聪明的孩子。这种看法太片面。心理学家认为:聪明是“多元的”。一类孩子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上,学习成绩好,考试的分数高。这类孩子,通常被看做智力好,往往容易被父母和教师发现与重视。另一类孩子的聪明表现在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类聪明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父母和教师发现与重视。
近年,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单单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选拔优秀的孩子,那么,就有可能使70%左右的具有高度独创能力的孩子落选。这一点,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为从我国现在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上,往往对学习成绩抓得紧,而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常常重视不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聪明女孩儿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教育学家认为,优秀女孩儿应该具备以下几大素质:
①健康优美的身体:免疫力强,很少生病,身材健美,肢体灵活,精力充沛等。
②灵敏的反应能力:头脑灵活,理解准确,记忆清晰,观察细致,联想丰富,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思考深入,善于综合,善于质疑,善于创新等。
③内坚外柔的性格:开朗快乐,积极进取,诚实自信,勤劳独立,善良勇敢,负责守信,意志坚强,心态宽容,刚柔相济,动静有序等。
④爱和美好的情感:珍爱自己,爱亲人、师长、朋友以及他人;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艺术、爱创造、爱生命、爱和平;具备同情心、感恩的心、敬仰和肃穆之心等。
⑤正直敦厚的品德:懂法守法,不走邪路;尊重规则,崇尚双赢;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关心弱小,保护环境;热爱团队,亲和力强;自尊自爱,敬业守信;懂礼貌礼仪,有淑女风范等。
⑥相对完备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能力类,如:模仿能力、自理能力、自律能力、自学能力、反省能力、应试能力、抗干扰能力、拒诱惑能力、自立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二是创新能力类,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联想发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整体规划能力、自我调整能力、主动行动能力和深入研究能力等。
⑦良好的进取状态:心理平衡、乐观自信、精神饱满、水平稳定;能在涉足其间的实践活动中正常发挥,如:学习、竞赛、应试、制作、发明、管理、策划、组织等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如:积极补充和更新知识、自我完善道德、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
⑧会生活懂情趣: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兴趣广泛,如: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爱观察、爱提问、爱学习、爱尝试、爱思考、爱操作、爱挑战、爱创新、懂得休闲等;二是会自我排压和自我管理,如:视野开阔、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善于计划、善于行动、能自主发展、会自我管理(包括管理情绪)等。
拥有这八大素质,是成就优秀女孩儿的基础,这八大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0~18岁女孩儿的家庭教育中。本章“聪明的魅力女孩儿如是培养”,着重从智能角度阐述。
2.女孩儿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一
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斯宾塞
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统计的结果来看,一般情况,女孩儿在小时候智力发展比较快,智力水平也比男孩儿高。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男孩儿的智力发展逐渐加速,很快赶上甚至超过女孩儿,但他们智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智力类型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女孩儿智力发展早,是因为幼年时的感觉、知觉、机械记忆、形象思维等在智力中地位较高,而恰恰女孩儿在这些方面都比男孩儿强势,直到长大后女孩儿的机械记忆、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性还是会占优势。男孩儿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而人的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都要在十二三岁以后才能逐渐占主要地位。
心理学家还认为:女孩儿通常感情浓厚,加上形象思维好,直接印象具有鲜明性、生动性,所以,女孩儿口头语言流畅,爱使用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句,喜欢探索人生,因而女孩儿比较容易学好社会科学知识,而男孩儿的空间视觉能力好,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也较强。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儿对事物的比较力、分析力、概括力、逻辑判断能力、空间推理力、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力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速度将逐渐达到顶峰。所以到了高中,班上冒尖的还是男孩儿多。这就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只要了解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差异性,父母就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有的放矢地帮助女儿克服智力上的劣势,发挥智力上的优势。
除了以上智力上的性别差异需要注意外,孩子的心智演化也有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一点也要格外注意。因为不合理地去干扰它就会损害它的正常进行。而这个过程和规律看起来是那样平常,以至于被很多父母忽视了。
女孩儿一般比较听话,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灌输给她的东西,但是,孩子掌握运用自我发现的知识比被动地灌输的知识更有效。
在记忆力方面,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相反,注重原理和运用被证明是有益的。
在法则和原理方面,以前是先讲法则,然后才让孩子明白原理,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现在注重从特殊再到一般,比如:讲解“任何生命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这个法则时,应该先让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生命在离开水后都会死去的实例,最后才让孩子明白这一法则。孤立地记忆尽管是件容易的事,但很快就会忘记,而那些知识如果被孩子所理解,就会永远归他所有。一个只能记忆规则的孩子一旦离开规则就无所适从,而一个发现过知识的孩子就会养成用有效手段去研究的习惯。智力培养成功与否绝不是看孩子能记忆多少条规则,而是看他运用规则和组织有效方法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可是,近年来却流行一种被认为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儿童读经运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懂,然后一辈子有用……”“大量的朗读与背诵是开发右脑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即使背的东西以后忘记了,但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却不会消退。”这就是所谓的儿童读经理论,它真的对孩子有用吗?
有一位知名的大学女教授讲述了她对女儿读经的困惑,她女儿两岁半,已会背《三字经》,正准备读《论语》,但在教女儿背诵学习的过程中,她心中一直有些困惑,那就是读经真的像宣传的那么有效吗?
她说道,读经对记忆力的培养也许是有好处的,但女儿那么小,无论如何是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即使现在勉强背下来,长大后未必不会忘得精光。而女儿从一岁半到两岁之间,会背七八十首儿歌、三十多首古诗,但两岁后突然对古诗失去兴趣,一给她播放古诗的磁带,她就要求:“关上它,我不听这个。”现在,三十多首古诗她会背的已所剩无几,而她会背的儿歌却都还记得,包括她一岁多时学的第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而且她时常在生活中见景生情地背诵几首。
这位女教授的疑惑在于,是不是那些儿歌都是女儿能理解的,而古诗虽然优美,却是孩子理解力所不及的,她只是机械记忆,根本不知所云,所以会背之后很快失去兴趣,随后就忘光了,儿童对经典的背诵也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这位女教授对于儿童读经的困惑还仅停留在记忆和兴趣上,其实,儿童机械地读经诵经的危害远远超过记忆和兴趣的层面。
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读经诵经无疑连斯宾塞说的那种灌输知识的层面都不是,更别说发现知识了。因为灌输的还有可能是孩子可以理解的东西,而读经让孩子记忆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东西。
皮亚杰对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相当广泛地影响,他认为,儿童心智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构建而实现的。这种构建需要以先天图式或现行的动态心智结构为基础,儿童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动态的平衡。而死记硬背既不能产生同化,也不能产生顺应,它是儿童生命生活中异质的东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反对死记硬背。他说:“应当设法使儿童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而不是专门去熟记。”“死记硬背的产物和不良后果之一就是书呆子气。”所以,儿童读经不但不能开发潜能,而且还阻碍心智的成熟发展。既是违背成长规律的东西,也就谈不上什么乐趣。
更为有害的是,先用完全无用又完全不懂的四书五经来灌输给孩子,使他们既不能提炼和发展自己的话语,又不能用它来与父母、老师和社会交流,以此学得普通社会的话语,这样就堵塞了他们语言生长和发展的通道。对记忆的过度崇拜,实际上是对孩子童年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
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的、游戏的,它应当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而不是被湮没在记忆的海洋里。尤其是女孩儿,她们更是灵性的天使。她们应该长成茂密的大树,而不是在记忆的压迫下蜷缩在一本本经书的缝隙中,变成了可怜的豆芽菜。经典有经典的妙处,能够让孩子在可以接受的时候自己去发现它的奥妙对孩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如果父母真心地爱女儿,就不要把女儿快乐的时间浪费在机械记忆上,小心地呵护她的好奇心和自由之天性,多多引导她发现知识的乐趣和生活的奥妙吧。
当然,孩子长大后,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那又与灌输知识不能相提并论了。
3.女孩儿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二
观察是一切学习的开始。
——斯宾塞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达尔文曾对自己的工作做过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艺术创造、教育实践都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地观察,从而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系统地培养女儿的观察力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春意盎然时,您的女儿是否注意到草地上已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信步动物园时,她是否敏捷地发现大象的鼻子长而灵活;热闹的节日里,她是否被马路上鲜艳的彩旗所吸引;玩耍场地上,她是否注视着蚂蚁搬家的情景?
也许,您的女儿常常观察到一些微乎其微难以辨别的细小变化,而您却没有注意,没在意孩子全神贯注的眼神,没在意孩子好奇的眼神里流露着一个个问号。女孩儿对细小事物的注意力是比较强的,您可能只以为这仅仅是她“眼尖”而已,其实,这正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表现——“观察力”。此时父母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和锻炼她的观察力,引导她发现自然界中更多、更美、更有意义的事物。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特点,父母了解这些特点或者规律,有益于对女儿观察力的系统培养。
(1)缺乏稳定性
幼儿一般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常受到身边事物的较为突出的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并且常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任务,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
对策要点:应给女儿提出具体的观察目标,任务描述得越具体,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2)持续时间短
有实验显示,3岁左右的幼儿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5~6分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达到12分钟。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甚至不到一两分钟。
对策要点:训练女儿的观察力,一定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引起她足够兴趣或在某一方面有显著特点的观察对象。
(3)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幼儿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幼儿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幼儿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对策要点:训练的同时,教给女儿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她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为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两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她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毫无顺序地胡乱比较。
女儿一出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相信每个父母都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盯着女儿无邪的脸庞,看着她的眼睛咕噜咕噜的转;看着她观察周围环境;看着她用小手触碰着她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她渐渐成长,开始尝试许多新鲜的活动,在追逐、嬉戏中,不小心的碰撞让她号啕大哭,但也学习了什么是疼痛。没错,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信息都是一种观察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痛觉六大感官。
以下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三大教材,父母可根据自己女儿观察力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
第一大教材:昆虫
相信每位父母带“小公主”在外郊游或者在庭院里玩耍时,经常会发现蚂蚁的踪迹。不要小瞧这种令人讨厌的小昆虫,它们是训练女儿观察力的好教材!因为,蚂蚁是一种有严密组织和纪律的生物,它们的分工相当精细,每只蚂蚁各司其职。父母可以在蚂蚁出入的地方,放一些饼干屑,然后和女儿一起观察蚂蚁雄兵们把饼干屑搬入蚂蚁窝的有趣情形,这是引导女儿自我培养观察力最自然且最方便的教材!
第二大教材:游戏
父母可以运用图片、卡通、布艺玩具等道具来训练女儿的观察力,例如:拿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女儿找出细微不同的地方,这样不但训练了女儿的观察力,同时也培养了她的归纳以及分析力,让她变成一个细心且有组织能力的人。
第三大教材:家事
做家事也能够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父母对此千万别怀疑!很多两三岁的小女孩儿,已经开始具有想帮父母分摊一些简单家事的欲望!既然如此,父母最好顺水推舟来训练女儿的观察力。
首先,父母可以把洗净晒干的衣物通通收进屋子里,然后请女儿帮忙一起做分类的工作。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又是自己的?别小看这些分类的工作,如果您的女儿从小就和您一起做这样的分类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她的观察力、秩序感,无形中还可以让她变成一个整洁且有责任感的人!
当女儿长大一些之后,对其观察力的培养应该进入更高的层次。
(1)教育女儿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在女儿有了观察意识之后,父母还应让她懂得如何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比如:街上有一位不注意环保的叔叔,随手将垃圾扔在街上,女儿观察到了,父母看到后可以马上问女儿这种做法对吗?
在乘坐火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好奇地问妈妈:“我们坐的火车没有开怎么就好像开了似的?”这说明提问的孩子已经在观察后思考了,但由于知识局限,没能自己找到答案。如果此时父母对孩子不耐心解释或者敷衍的话,就会扼杀孩子的观察力。相反,如果当家长的用参照物的方法给孩子用他能够听懂的语言讲火车没有开,但却好像开了似的道理以后,孩子听懂后肯定会继续问这样类似的问题,比如:“这和我走路时天上的星星也跟着走一样吗?”……
因此,在女儿提出为什么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给她讲解。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不愿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常斥责孩子“你烦不烦”“你哪来那么多问题”“别说了”。几句不耐烦的话,就是给孩子在观察后兴奋的神经泼了冷水。如果您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她就会因大人不喜欢而误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最终放弃对观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
孩子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是观察思维的必然结果。如果孩子观察了事物,对事物的一切情况无动于衷,这个观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父母要培养女儿的观察力,就要鼓励她观察后思考。在她没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时,主动向她提出问题,引导她去思考刚刚观察过的事物,直到她能够主动地从中提出问题。
(2)引导女儿观察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要引导孩子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一点,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引导孩子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培养她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的素质和能力。
(3)指导女儿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东西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时,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蒸气冲动锅盖,悟出了蒸汽机的原理。同样,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教孩子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一些规律。只要父母积极指导女儿去发现探寻事物,女儿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一定能发挥出其创造性。
(4)教会女儿观察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
事物的不同性质,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孩子一旦养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习惯,就等于掌握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为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她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成功,也有助于她整个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不要把女儿整天关在家里,限制她出去玩。这样只会扼杀她生命的激情。您的女儿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千万珍惜,让她睁大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吧!
4.女孩儿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三
快乐的,就是有益的。
——斯宾塞
2005年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儿胡丁琦以几乎完美的演奏,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一人囊括四项冠军、两项亚军。女儿终于成名了。在掌声和鲜花背后,作为父亲的胡东振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原来,从5岁开始,胡丁琦就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每天枯坐在钢琴凳前6~8小时。即便在节假日,她也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到公园里游玩。
“不打不成才”。这个经验是胡东振教育女儿的格言。
一天,小丁琦厌倦了弹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到钢琴凳上去。胡东振发觉了,上前对女儿就是两记耳光。小丁琦对父亲又怕又恨,但又不敢当面反抗,把愤怒和不满统统发泄在弹琴上,故意用手指狠劲地敲击琴键。
这让胡东振越发不满,他抄起地上的拖鞋便向女儿抽去。小丁琦白嫩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片血印。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并爆发,她向父亲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法西斯”。
还有一次,小丁琦的小姨到家里做客。窗外传来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小丁琦一时走神,错了几个音。胡东振发现后,狠狠地打了女儿两记耳光。小丁琦的小姨气得浑身发抖,跟胡东振大喊:“这么小的孩子,你想打死她吗?我要和你这种人断绝关系!”此后,她再也不登姐夫家的门。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像胡丁琦父亲对女儿的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许多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都是古训,对国人的影响可谓深远。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深处有两个观念:一是认为对小孩子没什么道理可讲,打是为孩子好,日后他自会明白;二是认为成才就是成功,就是幸福。其实质,就是不明白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一是快乐的才是有益的;不明白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才是培养孩子包括女孩儿的最终目的。其实,成名不等于成才,成才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幸福。真正对孩子好,是让孩子获得一生的快乐,对女儿更应如此。
胡东振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女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况且胡丁琦是不是真的能获取最终的成功,以致人生幸福还未可知。而大多数棍棒下成长的孩子不但没有成才,还可能毁掉一生。暴力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简单道理。
钢琴师钱强就针对这件事说过这样的话:小孩子多可爱啊,为什么要打他(她)呀?其实小孩子并不是像大人所想的那样不讲道理,只要大人和他讲明白了是非对错,孩子还是容易接受的。所谓的“暴力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太坏了。据说像沈阳市出的那个杀人恶魔王强,在小时候他的父亲就总是打他,使他从小就形成了一种世界观——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就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
大量的教育研究发现,孩子在每个不同年龄段所喜欢的智慧活动,都是对他有益的,而不喜欢的智慧活动就是对他有害的;孩子喜欢学某种知识,就意味着他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反过来,孩子讨厌接受某种知识,就证明那种知识提出来过早或方法不适当。因此,父母要努力使早期教育让孩子愉快,使一切教育都有乐趣,孩子才能在快乐中成长。
在对所有教育培养效果的检验上,父母应该用是否使孩子愉快、兴奋来作为标准。尽管从理论上看,某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它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父母就应该放弃它。因为儿童的反应本身比成人的推理更可靠,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正常情况下,令人快乐的活动是健康的,引起痛苦的活动是不健康的。
父母都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当孩子处于一个不快乐的情绪中,那么他的智力潜能就会大大地降低。如果弹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紧张而痛苦的事情,那么他是学不好弹钢琴的,即使通过强化有了短期的效果,那对她的整个身心也未必是有益的。如果您的女儿有音乐天赋,那么您不必用暴力的方式也可以使她快乐地接受,并且成才。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他的情绪调整到快乐、自信、专注的状态,然后再开始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人更是如此。一旦孩子对某项事物发生兴趣时,也就是父母施教得好时机。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在教给孩子某一方面知识时,先让孩子对相关事物产生兴趣,接下来的工作便会事半功倍。相反,即使孩子是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
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快乐天使,小时候是,将来也是。
5.发现您女儿的潜能结构
发现和测试孩子的智慧潜能,是教育者认识孩子天才趋向的武器。
——蒙台梭利
如果让父母描述一下自己女儿的特点,相信所有的记忆都会像潮水一样涌入父母的脑海,这正是父母了解女儿的基础。
以下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女儿具有哪些方面的潜能和特长。
①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很出色。
②他很注意父母在愁闷或高兴时的情绪变化,并作出反应。
③他常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这样的问题。
④凡是他走过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
⑤他走路的姿势很协调,随着音乐所做的动作很优美。
⑥他唱歌时音阶很准。
⑦他经常会问“打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
⑧父母如果用词用错了,他会纠正。
⑨他很早就会系鞋带,很早就会骑车。
⑩他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或编出剧情。
出外旅行时,他能记住沿途标记,说:我们曾到过这里。
他喜欢各种乐器,并能辨别它们发出的声音。
他画地图画得很好,路线清楚。
他善于模仿各种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
他善于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规律分类。
他善于把动作和情感联系起来,比如他说:“我们做这件事兴高采烈。”
他能精彩地讲故事。
他能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
他常说某某像某某。
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准确地评价。
其中:①、⑧、代表孩子有语言天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很早就是个兴致勃勃的交谈者,他能用自己加工过的词句来表达,很容易学说一些新词汇或长句子,很早就会讲故事。如果您女儿的语言天赋比较好,您应该常让她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并经常给她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其中:⑥、表现的是音乐才能。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表明他在音乐方面潜能很好。
以上两种,是大多数女孩儿的特长。父母要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她的潜能,不要错过好机会。
其中:③、⑦、代表孩子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具有这种天赋的孩子喜爱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完全混乱的玩具,他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类。这种孩子,也许他上学后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可能由于他对讲述的课程语言方式不适应,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不应怀疑的。
其中:④、代表孩子具有空间方面的才能。这类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的兴趣。
以上两种,比较而言,大多数女孩儿是处于弱势的。如果您的女儿表现出这方面的潜能,那非常难得,一定要好好培养,使之成为她的优势。如果您暂时还没发现她这方面的潜能,也要注意引导,慢慢发掘,至少要不至于成为她智力发展的障碍。
其中:⑤、⑨、表现的是孩子具有身体动觉才能。大多数运动员和舞蹈家都有这方面的天赋。、表现的是孩子自我认识的才能。②、⑩、表现的是孩子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作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潜能表现有所不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这并不说明谁优谁劣。
有的女孩儿可以同时表现出多项潜能,甚至全部;有的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这也不代表谁优谁劣,关键在于孩子以后如何平衡地去发展。
其实,父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项潜能表现都没有的孩子几乎没有。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
现实社会的大量实例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在某些方面明显表现出潜能的孩子后来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另一些表现不太具备某项潜能的人却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这说明,后天的教育和自助学习是可以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发展的。
建议父母在培养女儿时接受以下的建议:
①随时留心观察您的孩子,了解她的潜能和特点。
②对于孩子表现出有潜能的方面,即使您不希望她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去限制她,至少她可以拥有这方面的爱好。
③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
④对她暂时表现出的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
⑤对于她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知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
⑥一旦发现女儿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她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女儿的潜能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
下面的多元智能评估,也有助于您从兴趣中了解女儿的潜能结构。
语言文字智能:
①书籍对我很重要。
②我在读写说某些字之前,脑子里可以听到它们的读音。
③我从收音机录音带中比从电视可获得更多资讯。
④我喜欢文字游戏。如猜谜接龙。
⑤我对语言比较敏感,喜欢说话。
⑥我在谈话时常引用看来或听来的信息。
⑦我常写些文字,如日记、短文。
数学逻辑智能:
①我会心算。
②我对数字很敏感,记得电话号码等。
③我喜欢玩推理游戏。
④我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形式。
⑤我对科学新发展有兴趣。
⑥我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有合理的解释。
⑦我会使用抽象的观念思考。
⑧我喜欢在讲话中找对方逻辑上的缺陷。
⑨我对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相信。
视觉空间智能:
①当我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清楚的影像。
②我对色彩很敏感。
③我常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下我周围的事物。
④我喜欢玩拼图和迷宫游戏。
⑤我夜里会做生动的梦。
⑥我能在陌生的地方找路。
⑦我喜欢随手涂画。
⑧我对几何图形比较感兴趣。
⑨我喜欢看有很多图解的书籍。
身体运动智能:
①我定期从事至少一项运动。
②我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
③我喜欢动手做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木工等。
④我喜欢在户外活动。
⑤我在运动时会想到一些好的想法。
⑥在与人谈话时我常使用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
⑦为了了解事物,我喜欢亲自去触摸。
⑧我喜欢惊险娱乐活动的身体刺激经验。
⑨我喜欢亲自动手做而不是看说明或录影带。
音乐旋律智能:
①我有个好听的歌喉。
②我能辨别音准。
③我常听音乐。
④我会弹奏乐器。
⑤我的生活如果没有音乐会很无聊。
⑥我的脑海中常会出现音乐旋律。
⑦我知道很多歌曲的旋律。
⑧我常会哼小曲或打拍子。
⑨我喜欢KTV。
人际关系智能:
①朋友常会来征询我的意见。
②我喜欢团体的活动。
③我至少有三个亲密的好友。
④我有一些死党。
⑤我喜欢和别人一起玩游戏(像下跳棋等)。
⑥我喜欢教个人或团体做某件事。
⑦当我有问题时,先会想到找别人而不自己解决。
⑧我认为自己是个领导者。
⑨我在人群中感到很舒服。
⑩我喜欢参加聚餐等社会性活动。
我不喜欢一个人独处。
自我认知智能:
①我经常沉思反省或思考人生重大问题。
②我愿意了解别人的看法以便更了解自己。
③我能独自面对挫折。
④我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和兴趣。
⑤我有确切的人生目标。
⑥我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⑦我宁愿待在宁静的小木屋,而不去人多的观光胜地。
⑧我认为自己意志坚强。
⑨我坚持记录个人生活事件的日记。
父母应该有一双慧眼,仔细观察、用心发现,从兴趣中了解您女儿的智能结构。
6.唤醒您女儿的潜能
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而与训斥和改造无缘。
只要真正给孩子适当的条件,就有希望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而潜能得以释放的孩子,其新形象美好得连他自己都会大吃一惊!
——孙云晓
有一位大作家曾非常肯定地说:“人人都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在某一些方面与众不同,或优胜于他人。大自然赐给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开发!要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天赋的人只是一些尚未开发出自己潜力的人。
作为家长,您对自己女儿的智力潜能要有充分的信心。事实上,除了极少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和天才、神童之外,绝大多数的孩子只存在智力特点的区别,而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差别。何况,所有已经表现出来的智力在一个人的潜能中所占的比例仅仅是万分之一。即使是少数智力和身体有残障的孩子,他们在现实中的状况也更多的是由于现实的条件和教育方式所致。
虽然孩子的智能可以从兴趣中发现,但更多的时候,孩子的潜能沉睡很深,所以需要父母用爱和鼓励的力量去唤醒,再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地学习,逐步地开发并丰富孩子的智能。
我们知道中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周弘,他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他在女儿婷婷6岁的时候,无意当中看了一本书——《幼儿才能开发》,书中介绍了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儿童教育专家林木尊一的教育思想。当时那本书上的第一段话把他一下子震醒了,那句话就是: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
假如父母都用一种充满人情味、充满爱、充满生命意义的方法来对待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林木尊一就是用教孩子学说话的原理,每年培养出七百个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生。从此他就坚信,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方法,为什么?孩子都是奔驰车,可惜太缺加油站。当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为他骄傲,亲朋好友为他骄傲,路上行人也为他骄傲。可是孩子一上学忽然大人们全部在挑他的毛病了,要是考差了,甚至可能连父母也看不起他,他活在这个世上有趣吗?这就是说,出自内心地赏识孩子,就像对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走路那样自然而然地赏识孩子,让孩子打心眼儿心里自信,这就是唤醒沉睡的潜能的秘诀。
婷婷小时候很自卑,在幼儿园里都躲在墙角,小便不敢跟老师讲,还尿湿在身上。极度自卑的孩子,怎么样燃起她的自信呢?刚好这时候有个智力开发的书里面有个报道,说北京一个8岁的孩子叫范小辉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而周弘发现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没有孩子能背下来,他就相信女儿能够背到小数点后1000位。果然十天,婷婷就背下来了,婷婷从此变得有自信了。就这么一件小事情,终于把她的自信唤醒了。
周弘说,从中他看到生命的无限潜能,他认为他的女儿能教育好。他坚信,所有孩子都能教育好,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种教育的父母;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懂种庄稼的农民。
也许我们会认为婷婷是因为智商超群她才能做到这些的。周弘说,他曾经也误以为他的女儿智商超群,所有接触周婷婷的人都觉得她智商超群。她小时候给她测了几次智商,测试的结果是100~110或90~110,属于正常。后来他接触一些其他聋孩子,发现比婷婷聪明的聋孩子大有人在,达到她这种水平的孩子基本在95%以上,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都没问题。每个孩子都是沉睡的巨人,只等我们去把他唤醒。
婷婷由一个极度自卑的双耳失聪的小女孩儿,一步步在成长,10岁的时候发表六万字的幻想小说;13岁时成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而且是在普通高校不是特殊高校;18岁就主演电影;21岁成为首届海内外有影响的时代人物;23岁跟父亲一起获得第六届全球热爱生命奖;24岁从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硕士毕业后攻读博士。
周弘的教育方法一个最简单的概括叫赏识教育,他说,赏识教育强调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态度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有哪位家长找别人请教方法?不要,他们打心里为孩子骄傲,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每个细胞换为一句话都是太好了,孩子有安全感,有自豪感、幸福感,像小鸟一样欢乐轻松地“飞翔”。
婷婷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父亲给她出十道应用题,她只做对一道。周弘是怎么对待的呢?他对女儿做的这十道题,错的不打叉,对的打大大的钩,他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孩子,简直不可思议,这么难的十道题你第一次居然做对了一道,太好了。”女儿就在他这样的呵护下终于开花了,结果三年把小学六年的数学学完,普通小学还跳了两级。
赏识教育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但不是不能批评孩子。赏识教育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孩子不怕批,就怕受委屈,就怕看不起,她一旦感受到你浓浓的爱,你怎么批评她,她感到的是赏识;反过来她感受不到爱,你跟她说好话,她也会认为你皮笑肉不笑,换汤没换药,关键是在眼神上。
对孩子的肯定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赴美读高中的中国女孩儿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一位父亲的心。他怎么也不会相信,仅仅在4个月前,他的女儿还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刚去美国不久,女孩儿(英文名:斯蒂芬)语言首次得了满分!老师一句“你真棒”让女孩儿心花怒放。接着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得满分。有人问老师问题,老师跟他们说:“问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老师还在全班大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
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真棒”!
唤醒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发现自己本已存在但却沉睡着的东西。只不过,孩子的这种自我发现,常常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父母的爱和鼓励就是孩子潜能苏醒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在您的催化下,您的女儿可能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忽然发现自己样样都行。
7.强项要发扬:
培养女孩儿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而女孩儿大多语言天赋较好,父母要帮助女儿发扬强项,培养女儿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婴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尽早使女儿学会语言、学好语言,因为,这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从“哑哑”学语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孩童期。
父母要鼓励女儿把话说完整,鼓励她多用语言描述,时时处处注意多积累词语,多打比方,多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这些对提高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用。
当您的女儿说“吃糖糖”,您应鼓励她说“我要吃糖”,还可以追问“你想吃什么糖?你能用一句话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吗”?引导女儿说出“妈妈,我想吃那种红色的巧克力糖”。让女儿学会组织语言,把多种主要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别人听明白。
很多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从幼儿时期讲到孩子都上学了,孩子还嚷着要听妈妈讲故事。其实,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不让孩子依赖于父母讲的故事,要多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和讲故事。因为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有一位母亲在介绍她的育女经验时这样说,我女儿现在的幽默段子和小故事多得很,每次都是她主动讲故事给我们听,边讲边表演,手舞足蹈,非常开心。从小都是她给我们讲故事,比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她从电视节目里看到的,有些是各种画册上的,可以识字之后就有她从书上看到的,还有很多是她自己瞎编的,而我们没有给她读过故事。也许正是我们当初的偷懒反而强化了她对故事的把握能力吧!由口头讲故事发展到现在,女儿小学还没毕业,却喜欢自己写长篇的连载故事了。教育有时候有些不可思议,你要做的,不是东翻西找搜肠刮肚地给孩子提供什么,而是多多鼓励孩子自己去做。
跟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一样,父母可以用多种方法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带她到户外,让她多开口,想什么说什么,学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内心感受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还是前面的那位母亲介绍说,有一次,我们带女儿出去看桃花,面对漫山遍野粉嘟嘟的桃花,她突然说了一句:“像梦一样!”那时,她才3岁。梦是什么样?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种朦胧的仿佛不真实的整体的美。孩子那么小就可以说出惊人之语,说明孩子可供开发的语言天赋是无穷的。只要细心地培养,就会产生奇迹。这之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的语言描述能力。在郊外的树林里,她看到一大片形态各异的枝丫互相攀连的板栗树,惊叹说:“好奇怪,就像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你来说说它们到底像什么样子吧!”她开始描述:“有的像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正在做着恭喜发财的样子;有的像跳芭蕾舞的小姐,正在风一样地旋转;有的像一对兄妹,正围着小树转圈;还有的像爸爸妈妈和儿子,妈妈牵着儿子,儿子牵着爸爸,正在散步。”完全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嘛!这就是她从小自己讲故事得来的本领。
积累词语和多打比方的训练,父母和孩子随时都可以进行。比如:孩子说:“阳台上花开了!”您可以引导:“能换一种说法吗?怎么样开着呀?像什么?”“像一只大蝴蝶,很好看。”让孩子学会用比喻,用比喻是把事物描述生动的好方法,而且练习用比喻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学语言和训练想象力是要同步进行的。另外,用词要尽量丰富多样,避免语言单调贫乏。比如,比“好看”更确切的词可以说“漂亮”、“美丽”等。晚上城市广场的灯亮了,用于形容“灯”的词有“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积累词语多了,语言仓库里可供调用的东西就多,不管是对说话还是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多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更是所有孩子乐此不疲的。若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仅靠平时父母与之交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父母可想方设法利用散步、睡前时间做一些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游戏,比如:复述故事、成语接龙比赛、猜谜语等。
在和同龄孩子的游戏中学习语言也很重要。很多女孩儿喜欢玩一种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游戏,扮演老师的要给“学生”上课,课程安排全都是小朋友感兴趣的,如:讲故事、唱儿歌、绘画、简单的计算等,“学生”还要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师”再对回答进行点评。这样的游戏,大人们可能没怎么注意,以至于忽视了在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
还有一种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那就是小朋友之间扮演各种故事的角色,这些角色大多是他们喜欢的,诸如少儿剧中的猫和老鼠啊,神话故事中的哪吒、二郎神以及唐僧师徒,模拟打电话的双方等。他们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随心所欲地编故事,随心所欲地按照他们自己理解的角色说话,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如果您的女儿在玩这类游戏,千万不要去打搅她甚至控制她,要鼓励女儿随意地说,无所顾忌地发挥想象。游戏完后,还要表扬她,这样孩子就会乐于玩儿这样的游戏。
当然,尽早向阅读过渡,培养阅读习惯是训练语言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关键。
要真正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父母可以每周带孩子去一次书城,每次读一本书,买一本书。阅读最好先从亲子共读开始,引导孩子阅读大约要经历四个阶段:父母读、父母和孩子共同读、父母和孩子分别读、孩子自己读。图书的选择也要经过四个阶段:字少画多的书、字多画少的书、无画的拼音书、无画无拼音的书。书的内容选择也是有层次的:儿歌、故事、科普、浅易的古诗词、优秀美文、名家名篇名著。父母可要求孩子:晨间读诗,大声有感情;睡前读故事,轻声、默读;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读。记得拿笔读书,边读边做记号。把阅读当成乐趣,变成习惯。经过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阅读训练,既增加了孩子的词汇量,积累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思考习惯。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说话写文章那还不易如反掌,哪里会说件事情吞吞吐吐表述不清,一提写文章就愁眉苦脸呢?
阅读非常重要,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父母要指导孩子买书,让孩子对书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电视、网络的兴趣。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上面讲到的各种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外,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写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但不同于口语表达,有它自身的规律。写作训练说到底是一种思维和文字表达训练。
斯宾塞说:“没有什么语言比一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更动人,也没有什么言辞比事物本身更具有魅力。热爱真理,谦卑的折服于真理的语气,比任何强辞雄辩都更让人愿意聆听。如果说写作有什么法则,这就是法则。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表达更吸引人,就应该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斯宾塞这段话对写作的实质和奥妙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了。的确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最紧密的联系。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表达,把用文字表达自我及外界当成需要,就找到了进入快乐写作状态的通道。
当然,人们不是为了当作家才需要写作,也不是为了孩子考试得高分才需要写作。尽管有写作天赋的孩子可以朝着专业写作的方向培养,考试得高分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期待。但写作其实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即使大多数人不想以发表文章为乐更不想以舞文弄墨为业,但在他们的一生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关卡,只能通过书面介绍“我是怎样的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而且也会有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生活内容。简单地说,写作,就是写和作,包含两个概念。“写”是记录,“作”是创作。“写”就是把思想、感情、思考、事件记录在纸上,“作”就是使这种记录有恰当的体裁、形式和文采。“写”是求真,“作”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使所写的东西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弄明白这些,就会把写作当成是快乐容易而又终生有用的事情。父母应该做的,只是尽可能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写作素材和空间,比如:阅读适宜的各种书籍和环境,从多方面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潜能。其实写作无处不在,要让您的女儿从小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来“写”和“作”,并适时对其努力进行褒奖和鼓励,这样您女儿的写作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激发。
写作练习的方式很多,如:摘记。父母给女儿准备一个摘记的本子,鼓励她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梦想、奇遇、新闻以及读到的书,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试想,假如您的女儿从五六岁就开始做摘记,那她做的摘记应该是一本又一本,里面的内容也会包罗万象,简直就像一个大百科知识库,这不但对提高您女儿的写作能力有帮助,您的女儿还可以从中获取广泛的知识和有益的智慧营养。
其他如:书信、日记、故事、续写练习等,都可以成为轻松、有趣的写作实践活动。当有一天,您发现写作对女儿来说就像走路、奔跑、跳跃、散步一样时,您就会发现这一项活动不仅可以开启心智,而且可以带来无穷的方便和乐趣。这时,写作就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而只是女儿的一项充满快乐的智力活动了。
总之,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您要善于针对自己女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她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这一切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她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做到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只有快乐的才是有益的!
8.弱项要加强之一:
重视女孩儿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有30%左右的初中生尤其是女生学习平面几何时感到有困难,高中学习立体几何则感到有更大的困难,并由此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究其原因,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
男孩儿和女孩儿,除了众所周知的染色体和外生殖器不同,他们还有其他的差异吗?是不是男孩儿真的比女孩儿聪明,女孩儿比男孩儿更顺从?这些差异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成的?
目前,已有确论的观点是:女孩儿在语言能力的很多方面(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写作、拼写和语法等)优于男孩儿;而在空间想象智能方面,差异较大,男孩儿明显优于女孩儿。空间想象智能是指识别物体的结构或想象形状的改变,包括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4岁时,男孩儿在心理旋转的能力上就有一些优势,这种优势随年龄增长有增无减。在9岁时,男孩儿的空间知觉能力超过女孩儿,并且差异会随年龄变大。在一些要求有较强的空间能力的职业中,比如:工程学、工业制图和机械学等,目前女性比例较低。
至于女孩儿在这方面的缺憾,是不是完全天生的,并无定论,而很大可能是由于人们传统的看法影响造成的。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能力的差异完全可能和孩子童年不同的生活经验有关。以玩具为例,男孩儿更多的喜欢拆装玩具,经常用目光追随在空间中运动的汽车、飞机模型;而女孩儿更多地专注于洋娃娃,因此在视觉与空间方面的练习和经验肯定要少于男孩儿。而这种经验的形成,与人们传统的看法和人为的激励有关。女孩儿没有得到激励,她在这方面的潜能有可能没被有效开发。
空间想象能力是学数学需要的四种能力之一(其他三种能力分别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如不及时开发,不仅对小学数学有妨碍,而且会在初中和高中导致更多的学习困难。
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对学数学重要,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也很有价值。在很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和艺术杰作中,都可以看到空间想象能力活跃的身影。
空间想象能力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天赋潜能——“空间智能”,它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更不是男孩儿的专利,只要适当开发,每个孩子当然包括女孩儿都能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对女孩儿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越早越好。在小学,最好是在低年级就着手开发(甚至可提前到幼儿园)。其优点是:起步较早,开发效果好,费力少,对女孩儿教育好处更多。
从小就鼓励女孩儿养成了解周围环境的习惯,学会认识和想象包括地图在内的种种图形,将使她们终生受益。
婴幼儿阶段,可通过智力玩具开发空间想象力。如:玩老式积木,可以教孩子辨认各种形状的平面和立体;新式智力积塑,一种彩色空心塑料插板,也可利用起来让孩子拼成无数形状,包括孩子经常看到的实物和各种自己想象出来的形象。女孩儿一般都特别喜欢玩这类游戏,这就跟走迷宫一样,孩子会百玩不厌。有的父母介绍说,自己的女儿几乎能把家里的任何东西用积木拼出来。她先造大大的房子,然后是房间里的家具电器等,如果她拼出了电视机,就会同时做好放电视机的组合家具,还包括电视机的遥控板;再就堆出桌椅和看电视的小朋友。另外,纸塑游戏也很好,孩子经过一番聚精会神地剪、裁、折、粘,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纸玩具纸城堡就出来了。这些都能激发女孩儿潜在的空间智能,看不见的空间想象力在玩中悄悄地发展着。
训练女孩儿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她的方位感,对女孩儿的空间智能开发很有益处。女孩儿普遍是路痴,方位意识很差,这与父母从小没有对其训练有关。女孩儿上了中学,普遍感到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困难,也与从小没有开发过这方面的潜能关系密切。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早期训练很重要。
其实,只要在平常说话、做事时,父母注意多使用一些方位词,多提供一些直观的印象,就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训练作用。比如:早起穿衣对孩子说:“先穿左手,再穿右手。”穿袜子时说:“先穿左脚,再穿右脚。”玩玩具时告诉孩子:“玩具在箱子里面,童车在箱子后面。”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训练方位感的教材,当孩子对方位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就可以给孩子下达指令,训练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任务。例如:让孩子把杯子放到桌子上面,把板凳从左面搬到右面,把鞋子放进盒子里面等,平时注意多提问孩子左手拿着什么、右手在做什么等,随时巩固方位认知。孩子长大些后,父母还可以在家里通过游戏的形式,教给孩子向左、向右、向后的转法。当然,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明确:从哪里出门?往什么方向到达哪里?怎样转弯?周围环境怎样?回来时有意让孩子辨认,如此反复,女孩儿的方位意识也会很强。
有了方位感,就可以更好地训练孩子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或实物。正侧、上下、里外的不同形状,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要训练她描述和想象。比如:从一个给定的立体图形想象出从不同方向看它时的不同形状;从不同方向看它时的不同形状(三视图)想象出这个几何图形来。
一是多做图形方面的智力游戏。如“1张长方形木桌,用锯子锯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之类的。复杂点的如:用6根火柴摆出2个三角形,只许移动其中3根,怎样变成4个三角形加一个菱形。父母可让孩子反复试,有困难时可以启发,最后让她自己找到正确答案。当孩子找到答案是用2个三角形反向重叠后,又可进一步启发:还是只能移动3根火柴,但要去掉菱形,变成4个三角形。可以启发她关键是把平面变成立体,孩子多半会恍然大悟,搭出一个四面体。父母还可以趁机交给她画透视图的方法……通过这一类游戏,孩子对图形分解、组合和变形就会兴趣大增,空间想象能力也会在游戏和笑声中不断提高。
二是多搞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女孩儿很喜欢也很适合的一项活动,父母只需稍加鼓励和引导就够了。一个圆纸筒,用剪刀竖着剪开摊平,就成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孩子可以从中领悟到:原来圆筒的表面是这样的。一个扇形,把两道边粘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无底的圆锥体。一个封闭的纸盒子,剪开来摊平,再数数它由多少个面组成。这些简单的空间变化游戏,能直接促进孩子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
另外,在生活中父母可通过一些细节随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图形意识,如:切菜、叠被子、叠衣服时,收拾屋子摆弄瓶瓶罐罐、篮子、盒子等小东西时,随时可以启发她的立体思维。
9.弱项要加强之二:
重视开发女孩儿的逻辑数理潜能只要我们重视从小开发女孩儿的逻辑数理潜能,培养她良好
的数学思维能力,女孩儿就会跟男孩儿一样优秀聪明。
跟空间想象能力一样,逻辑数理能力也被普遍认为女孩儿不如男孩儿,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女孩儿不如男孩儿聪明的原因。女孩儿真的不如男孩儿聪明吗?非也。只要父母重视从小开发女孩儿的逻辑数理潜能,培养她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女孩儿会跟男孩儿一样优秀聪明。
不难发现,学校里面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是数学成绩差,而数学成绩差的,又大多是女生。数学成绩差主要是数学思维能力跟不上,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学生是数学运算跟不上。这与家长对孩子童年时期数学智力开发重视不够是有一定关系的。童年时期,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儿童的语言文字智力的开发,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读儿歌、读诗,然后就教他识字、说话,有些孩子在没有上学以前就能认识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字,甚至更多的字了。可是在数学方面,就不这样了。入学前,大多数孩子的数学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孩子可能学会了数数,或简单的加减法等。但都是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会的,数学智力没有得到早期教育的开发。上学后,如果数学上面遇到什么问题请教父母,父母们往往会把问题的最后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或者说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告诉孩子,很少有父母会关注开发孩子的数学智力。因此,为了您女儿的全面发展,各位父母应当在帮助开发她的数学智力方面有所作为。
生活中随时刺激女儿的数学思维。在女儿的宝宝时期,就应该开始刺激她的数学思维。如在和女儿嬉戏的时候说,宝宝有1张小口,用1张小口和爸爸说话。给爸爸笑1个、再笑1个。现在已是早上8点,爸爸要上班去了,还等4个小时爸爸就回来了,宝宝再见了……
当女儿能走路、说话了,更应该积极发展她的数学思维。女儿吃饭时,可以启发她的数学思维,可以说,现在我们吃的是今天的第几餐饭?一起吃饭的人有宝宝、爸爸、妈妈,一共多少人?宝宝吃了1碗饭,妈妈吃了2碗饭,爸爸吃了3碗饭。吃饭最多的是谁,最少的是谁?妈妈吃的饭比谁多?多多少?比谁少?少多少?爸爸吃的饭是宝宝的几倍?宝宝和妈妈2人吃的饭相加比爸爸吃的饭多还是少,还是一样多?
父母在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能引导孩子走进数学天地。如:玩电动青蛙游戏时,先要孩子数出青蛙的口、眼睛、腿的数目,再用自己的小手做测量工具,测出一次能跳多远,然后和孩子一起编出数学儿歌,让孩子念。1只青蛙1张口,2只眼睛4条腿等。这样从小使孩子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用生活中的数学对孩子进行思维锻炼与培养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除此,利用各种数学游戏来训练您女儿的数学思维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另外,利用棋类,开发逻辑思维潜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部分学科的重要支柱,如果开发得当,不仅对学业有利,整个素质发展都会广泛受益。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起步于学说话时的词语分类概括能力,关键期一般在9~11岁,基础好的孩子还要提前。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可能会蒙受一定的影响。
开发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借助有效的形式,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有效形式可能会不同,但某些棋类却是公认的适合于大多数孩子的开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
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棋类大致可分为“思维型”和“运气型”。象棋、围棋等就属于思维型的棋类,但女孩儿开始可能对这类高难的思维游戏不感兴趣,比较简单实用尤其为女孩儿所喜欢的早期智力开发棋类,比如跳棋和五子棋,可以成为教育女孩儿的首选。当然,如果条件成熟,用象棋和围棋来开发智力更好。
以五子棋为例,黑白双方依次在棋盘一下子,只要能使自己的棋子排成五子相连,无论横排、竖排、对角线排,都算赢。看似简单,棋局却十分灵活多变,双方既要绞尽脑汁使自己成功,又要想方设法去围追堵截,破解对方的棋路,对抗程度不算低,玩起来趣味横生。慢慢地,孩子就会掌握双三、四连之类的小窍门,还会细心观察,从对手的每一步推测其意图,再打乱对手的“如意算盘”,也能逐渐学会“下棋看五步”,预测棋局的演变:自己怎么走,对方怎么应,自己又怎么办。最后能独自想出制胜奇招,不动声色地摆好阵势,再投下关键的一颗子。赢了棋,孩子的成就感会促使她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有时候,孩子也许暂时意识不到下棋对她的数学潜能开发有用,如果父母强调这一点,孩子会越来越有兴趣,并真的在数学方面迅速表现出进步或者优势。有一位母亲在介绍她的育女经验时说,以前,由于她没有足够重视对她的女儿进行数学潜能的开发,甚至没有十分重视小学数学这一科目,造成她的女儿对数学没有兴趣,结果基础题还可以,一遇到深难度的思维题她的女儿就不想动脑思考,数学成绩也就一般般了,以至于影响她的女儿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缺乏数学思维,自信心有点丧失了。有一段时间,她的女儿突然对五子棋产生了兴趣,几乎达到入迷的程度,棋艺进步非常快。这位母亲和家人就借机启发她女儿,既然你下棋反应这么快,你的数学思维肯定是没问题的,你遇到难题多思考思考,多想想办法,肯定能行,你的数学成绩也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开始她的女儿还半信半疑,在这位母亲和家人的不断强化和她的女儿的不断实践中,果然有奇效:她的女儿不仅能够轻松学数学,而且进步也很大。这不但树起了她的女儿学数学的信心,也打消了这位母亲和家人的疑虑,因为一直以来,这位母亲和家人也误以为她女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偏差。
数学是基础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把数学思维训练和灵活运用放在核心位置,就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许多学生学习时循规蹈矩,能按教材上的常规要求去思考分析,并顺利解出一般的数学题,但对难度高、变形较大的习题,由于思维能力不足,解题会步履维艰,女孩儿可能尤其有这样的感觉。但是,经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等三种能力开发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出勤于思考、思路开阔而灵活、善于从多角度找出最佳途径,还善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曾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经过数学能力开发的孩子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是孩子自信心、良好习惯、创造力的体现。
学习数学,思维要活跃,态度却要异常严谨,不能有丝毫怠惰和马虎。当孩子的数学潜能得到早期的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已经养成之后,上了中学,就不会出现上课如“腾云驾雾”,做题如身陷“迷宫”,挫折、沮丧使学习负债越积越多,并日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的情况了;也不会出现女孩儿在小学阶段出类拔萃,而到了初中以后,形势急转而下,“巾帼英雄”们纷纷落马,取而代之的是众多“须眉男儿”的现象了。女孩儿学习数学困难这一瓶颈完全能得到解决。
其实,女孩儿也是有数学天赋的,父母应该重视女孩儿的早期数学智力开发,寓数学智力开发于生活、于儿童的玩乐之中,把握好一个度,选好适合各年龄阶段中的数学问题,适时地巧妙地引导、逐渐放手,把孩子引上独立进行数学思维之路。对于女孩儿,尤其不能有先入为主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差的概念,更不能给孩子这样一个心理暗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浓厚的数学兴趣,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10.亮点要闪光:女孩儿艺术特长的培养
艺术提升内在气质对于培养优秀女孩儿尤为重要,琴棋书画歌舞特别能影响一个女孩儿的灵气,有了艺术修养,女孩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流露出自然的优雅和水灵。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强调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儿学习艺术,因为艺术不但可以培养她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她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使她的情操得到陶冶。艺术气质是一个女孩儿身上的亮点,她会因此而充满魅力。而且,早期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还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因此,积极对待您女儿艺术特长的培养,对于她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化,很多女孩儿父母也都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
“现在,我给女儿报了芭蕾舞和钢琴班,有空还会带她去听听音乐会,倒不是希望她将来成名成家,就是觉得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女孩儿的成长很有好处。”
“我让女儿学乐器,并不是要求她一定要掌握什么技能,只是想培养她的气质和艺术修养。”
……
女孩儿父母们能有这样的教育意识,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
显而易见,无论音乐、舞蹈还是书法、美术或其他一些艺术种类,对女孩儿的心灵和气质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更多时候,艺术教育是女孩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门艺术的熏陶极有可能铸造她的个性并影响她的一生。它或许不能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和成果,但对于她的心灵发育和启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更能激发她的创造力,使她的心灵更加丰富。甚至,当她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到重大挫折时,也能在艺术的怀抱里获得感悟、启示和力量。
早期培养女孩儿的艺术思维同时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这一点在绘画和音乐方面尤为突出。
也许您时常会发现您的女儿自发地去描绘她周围的人物、房舍、树木、动物,有纸和笔更好,没有的话她自己也会找到绘画工具,如小石块、沙滩等。那种强烈的、好模仿的倾向,与人类早期在山洞、岩石上绘画的热情一样。她努力想把自己看见的事物画出来。这仿佛是向父母和老师发出的信号,希望大人培养她在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没有比这更让父母兴奋的事了,然而,是否能真正利用绘画去开启她的观察能力、描摹能力、色彩感知和空间感知能力,就需要恰当的方法了。
一般来说,孩子绘画时最早对色彩感兴趣,这时轮廓只是为色彩帮忙的,要是允许她把一些图案涂上色彩,她会感到莫大的荣幸。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些繁复的形式让孩子去画,她很快就会觉得力不从心而放弃。但是没有形状最终是不行的,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形式,然后再由简到繁。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可以把这种才能用在日常生活上,她总会兴致勃勃地为自己插图、装饰。她也可以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如送给朋友或父母的生日贺卡(自制的)、慰问病中的亲人。每一次运用都会给她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真实的成就感。她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也就一点点提高,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儿就会带给父母无穷的惊喜。
具体来讲,如何通过绘画发展您女儿的智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察
观察就是让孩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感知各种事物,它是孩子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得来的知识,经过消化积累将为他们后来的智力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观察让孩子掌握察看物体的形态特征、色彩的变化、各部分结构比例以及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不会观察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有艺术的创造。只有通过观察,人才能在大脑中积累大量周围事物的表象,从而发展想象,进行生动的艺术创造。
(2)联想
联想是让孩子根据绘画主题的需要,将自己头脑中的相关印象搜索出来。这可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当然联想并非把所有的印象都拿出来,而必须进行分析、概括、取舍,这又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可运用语言、谈话、问答的方式激发孩子进行想象。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认真倾听孩子在绘画中的言谈,当孩子的想象在绘画中不能完全体现时,要及时帮助孩子突破,开拓其思路。如:画“小猴”,孩子的画面上可能会出现干巴巴的一只小猴,如果父母提一个问题“小猴在干什么?”那么,孩子的想象即处于活跃的状态,于是小猴推车、耍杂技、小猴摘桃等富有幻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创造
绘画不仅仅是让实物、模型在纸上再现,还必须注入孩子的认识和情感,这就需要创造。孩子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既可能是整合以往的印象。如画“大马路”,孩子们把储存在大脑中的大马路景象,人物、树木、各种车辆、红绿灯、电话亭、路灯等都组合起来了,可以画“热闹的马路”,可以画“夜幕中的马路”等,有声有色,使画面富有诗情画意,让孩子的想象得以充分地发挥。当然,也可凭空设想。如:“我和外星人做游戏”、“我和全世界小朋友在彩虹桥上手拉手”等。孩子的创造有他自己的逻辑,他的画充满了稚气和童趣,父母不可用自己的想法去强迫他,而应该鼓励他去创造。
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同样具有启迪作用,对孩子大脑的锻炼也有潜移默化的效应。人的大脑左半球负责完成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被称为“语言脑”;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由于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而“语言脑”的利用率特别高;而一般人“音乐脑”的利用率就比较低,从而容易造成左右脑的功能失调。
但是,“音乐脑”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所以,如果能够设法开发利用“音乐脑”,那将会提高人类的智能。“音乐脑”的形成在幼儿时期至关重要,幼儿期是“音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音乐脑”的思维模式不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儿期如能让孩子经常听音乐、学音乐,就可以大大地开发“音乐脑”,提高孩子的智能,这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曾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和聆听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一组学习电脑;最后一组不接受训练。9个月之后,教授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35%,而另外两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儿童教育专家们经过长期及大量的研究也发现,音乐具有开发右脑、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
音乐是挖掘孩子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音乐伴随将使人生充满智慧和活力。那么,如何运用音乐来提高幼儿的智力呢?专家建议父母采用如下方法。
一是和婴儿说话用儿语,要高声调、有节奏、拉长音调、多用像唱歌一样的语言对婴儿说话。经常给婴儿唱歌,如:民歌、儿歌,也可唱父母喜欢唱的内容健康、有节奏感、优美、欢快的歌曲;晚上婴儿睡前则唱催眠曲。当父母唱歌的同时按节奏摆动婴儿的上下肢,到婴儿六七个月后,父母唱歌时婴儿已会挥动自己的手臂了。
二是播放古典音乐,特别是含莫扎特创作的乐曲。一般要在游戏或进餐时播放,并用音乐提示日常生活如午睡或晚上就寝时间。但播放时间的音量要适中,持续时间不要过长。父母可以细心留意婴儿的反应,如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避免对婴儿造成过分地刺激,过度刺激好比对花过度浇水适得其反。
婴儿期(0~1岁)如何运用音乐来进行亲子活动?专家建议父母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把宝宝抱在怀中,随音乐节奏翩翩起舞。
②抱宝宝在镜子前,随着音乐节拍轻轻摇晃宝宝的身体,当音乐改变时,变化活动方式。
③模仿并鼓励孩子尝试随着音乐舞蹈或唱歌。
④孩子洗澡或更换衣服时,也可作为共享音乐的时光,随着音乐的节拍按摩宝宝肌肤,活动一下宝宝的小腿和上肢。
低幼期(1~3岁)如何运用音乐和孩子同乐?专家建议父母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播放音乐时,可以扶着孩子的双上臂假装做指挥,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父母一边欣赏、一边赞美。
②引导并鼓励孩子在听音乐时随着旋律歌唱。
③让孩子玩一些安全的玩具乐器,加强他的动手拨动或敲打乐器的能力。
④孩子长大一些后如果还有音乐方面的兴趣,可以根据情况请专门的老师辅导。
除了绘画和音乐,让女孩儿学习舞蹈将对她的形象气质以及各种协调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其实,每个女孩儿都是天生的舞者,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用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就会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美丽舞台的中心。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学习舞蹈,进而让孩子拥有优美的气质呢?
首先,要发现并培养孩子的舞蹈天赋。
一般来说,具有舞蹈智能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1~4岁)就会表现出其舞蹈的天赋。比如,对舞蹈有强烈的兴趣;动作协调、轻盈、优美、灵活;动作完全与音乐一致;脚的走、跑、行进、跳跃等动作,富有节奏且灵活自如;能利用手和手臂的结合,做出许多动作;喜欢模仿性动作等。
如果女儿没有表现出天生的舞蹈天赋,父母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例如,让孩子通过电视观看少儿文艺节目、歌舞表演等,让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等。这时,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小公主喜欢“手舞足蹈”时,更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形体的优美、肢体的灵活与柔韧、较强的审美能力……是女孩儿形成优美气质所必需的。因此要想让女孩儿成长为一个更为多才多艺、更具个人魅力的女性,父母应从小就注重培养女孩儿的舞蹈气质。即使不送女儿进入专业的舞蹈学校进行学习,也要让女儿积极地加入班级或集体组织的舞蹈学习中。当然,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女儿进行专业的舞蹈训练,那就要看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的身体条件。而且进行专业舞蹈学习时,孩子的年龄也不宜太小。运动专家建议:5~12岁是少儿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候进行舞蹈学习,将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对女儿进行艺术特长培养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一种着重培养,其他方面适当涉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什么效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业。
其次,养成好习惯非常重要。
虽然学什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但只要学了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随随便便半途而废。
刘女士的女儿小时说想学钢琴,她说钢琴太贵了,承受不起,就让女儿先玩玩电子琴,于是买了电子琴,整天陪着女儿学琴、练琴。第一次考试就过了5级,心里正暗自高兴,可接下去不久女儿就不想学了,不想学就算了,不强求她,于是,便放弃了。刘女士心里想还好没买那昂贵的钢琴,接下来她女儿又说想学绘画。怕埋没了她的才能,刘女士赶紧送女儿到少年宫学画。可学不了多久,女儿也没了兴趣,任凭你威逼利诱,都没有效果,又只好作罢。再后来女儿又去学跳舞,可回来从来不遵从老师的话多练习,当玩来学,当然在老师那儿通不过,最后自觉没趣,又放弃了。这之后又去学书法,到现在家里还放着些为了女儿练书法,特意买来的打了格子的书法纸。折腾了半天,无一成果。最后归结为反正一家人都没有什么艺术细胞,随她去吧。
这样的学习对孩子非常不利,还不如不学。因为这不但没有得到艺术培养应该带来的效果,还养成孩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以后孩子可能做什么都没信心、没毅力去完成。
总而言之,我们对孩子的艺术培养是为了影响她的心灵,开启她的智力,提升她的内在气质。琴棋书画歌舞都特别能影响一个女孩儿的灵气,有了艺术修养,女孩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流露出自然的优雅和水灵。
11.重视培养女孩儿的创造力
现在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
——麦英芳
达琳·叶格是美国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
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的孩子们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孩子们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的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
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孩子们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向一个方向,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
这个例子深深地震动了人们!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哪里去了?这些画技非常好的孩子为什么离开了范本就只有咬笔头?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女孩儿同样也拥有这种能力。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
创造力通过教育与训练可以得到提高,它会在特定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创造力是技能等智力因素与动机、意志、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创造力是一个优秀孩子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童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多变化,反应迅速。“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性地拆东西”、“自言自语做游戏”,这些听似“好笑”、看似“顽皮”的言行举止,恰恰就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
环境和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家庭实施创造力培养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机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孩子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为了培养女儿的创新能力,父母不但要小心呵护她的好奇心,还应主动鼓励她大胆地想象。
有一天,王女士的女儿在地板上,用彩笔画了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高兴跑来拉王女士去看,并大声说:“妈妈这是外星人的家,这里是外星人的床、沙发、电视柜”,在王女士看来实在不像,找不出一点感觉,怎么看还是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但王女士还是高兴地表扬女儿说:“你画得真棒,外星人肯定喜欢你为他造的房子,我们接着画,再给外星人添置点其他东西吧!在王女士的赞叹声中,女儿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欲望,又画了车房、游泳池(里面还有几条小鱼畅游)等,还真像那么回事。
我们要把对女儿“有所创造的期望”渗透到教育过程中,而且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她的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的创造欲望就会越来越浓。
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和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于女儿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她的创作。想象可以使她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她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游戏中去模拟成人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然,创造一个新事物需要凭借想象,但人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看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事物多,脑子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历历在目。大脑里积累的表象多了,经过改造、调整,就能产生新的表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
所以,父母要引导女儿热爱生活,接触面必须广阔,让她经历丰富,见多识广,脑内储存起千千万万个事物形象来(包括音乐形象、美术形象),才能为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培养女儿的质疑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创造力的核心。
据媒体报道,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姑娘用实验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生物学界以往一直认为的靠翅膀振动发声。她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这一事例使我们深感呵护和培养孩子质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之所以会有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并不在于她有多么的聪明和与众不同,而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向早已成为“定论”的学说提出质疑,敢于把自己的探索进行到底。其实人类正是在不断地对已成“定论”的学说的质疑中迎来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步的。不论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是史蒂芬·霍金,他们都是在不断向前人甚至自己的已成“定论”的学说提出质疑中,取得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步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质疑和探索精神,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中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和褒奖的往往是“听话”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儿。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考试取得高分,就是好孩子。至于长辈说得对不对、课本上说得对不对、老师说得对不对,则往往不是成人在教育孩子时所考虑的问题。而一些敢于对师长或课本所说的内容“质疑”的孩子往往被人们视为“异类”,使这些孩子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受到压制,以致消磨殆尽。
最后,培养您女儿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也不应忽视。
凡是称得上创造的事,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或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它的发展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反复地探索和研究,甚至还要与世俗偏见作斗争。另外,由于当代科技高度发达,要使今日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走上发明创造之路,那就更难了。为此,往往需要群体协作,相互帮助;一个人关在实验室里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务必从小培养他们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勇敢、坚忍、独立、专注、乐观、开朗、敢于冒尖、珍惜时日和群体协作、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只有从小培养才有效果,才可能变为人格的一部分。
当然,尽管所有的女孩儿都具有创造力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儿都具有像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那样的创造发明才能。所以,对待女孩儿的创造发明萌芽,不能要求太高,只要有一点儿迹象,就应该努力去发掘、培养,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训练。保护并且发展女孩儿的创造力,是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第一步。在普通的生活中,只要父母做有心人,创造力一定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