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11206900000046

第46章 壮族铜鼓习俗

在我国广西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向来都有在重大的节日庆典或者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敲打铜鼓的习俗,甚至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敲锣打鼓的民风习俗。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的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敲打乐器,至今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在今天广西地区流传最广。现在的东兰、天峨等壮族群众聚居的地区,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和春节时,都会用击打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如今的铜鼓,除了壮族外,还有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瑶族和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有流传。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的最高峰”,这些流传至今。壮族铜鼓文化的发展,同壮族的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

关于壮族的民族称谓,各代都有不同,商周时代,壮族被称为“濮”,壮族人自称为“布”;这两个同音不同字。秦汉时期,壮族人被称为“西瓯”、“骆越人”,宋朝时又改称为“僮”。直到建国后,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才将“僮族”改为“壮族”。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壮族人,从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饮具受到启发,进而发明创造出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由北传入四川邛都地区,跟着向东流传到贵州、广东、广西等省份,此外还传入越南、缅甸、泰国等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民族中,铜鼓活动已经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在某些地方还保留着部分相关习俗和历史遗迹,但在壮族和部分民族中始终保留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为研究传承了千年的铜鼓文化,提供了真实的材料。

现在,贵州南部和广西西北部是铜鼓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铜鼓最初是权力的象征,如同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用来象征皇权的“鼎”一样。后来,铜鼓在壮族民间流传开来。直到今日,在红水河流域,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活动仍保留了铜鼓文化活动。铜鼓文化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民俗活动的见证,同时从侧面反映了红水河流域当地民族的经济文化、素质面貌和思想状况,它是研究当地文化变迁、发展的重要文化依据。

壮族铜鼓文化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瑰宝。铜鼓的构造一般由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个部分组成。铜鼓的外表造型,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造型艺术。铜鼓没有底,鼓腰微曲,给人以稳重饱满的感觉。鼓面是重点的装饰部分,常常在鼓面中心配上太阳纹作为装饰图案。在鼓的外围,则装饰晕圈,并同鼓边接近的圈带上装饰精美的圆雕饰物,这些饰物包括有青蛙、有骑士、牛橇。这些雕饰物大多造型夸张。这些图案是由模坯上用镂刻艺术或者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浮雕的雕刻技法,画像极为传神简洁,采用的线条刚劲有力。这些画像纹饰主要分为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其中物像纹饰又可以分为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类别;图案纹饰则又分为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往往以重复或者轮换的形象、构图,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

铜鼓上的各种图案,题材来自于古老的骆越人的传说,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也显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富含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更表达出了古骆越人战胜自然的决心。

铜鼓的演奏方式有两种:双槌击和单槌击。双槌击指的是表演者双手各执鼓槌,交替敲击铜鼓可演奏出快速、鼓点较为复杂的鼓音,能够灵活自如地轮奏鼓心音和鼓边音。单槌击,也是就是表演者单手使用一根鼓槌。单鼓槌比双槌击的鼓槌要大,敲击力度也大,但很难敲奏出复杂的节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文价值观的不断改变,铜鼓的演奏不再如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但是,我们衷心地希望,这项民族文化不要消失,希望在很久之后,我们的后人还能在洪水河流域听到那悠扬的铜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