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11206900000035

第35章 七月十五放河灯

大汶河,它历经了千年沧桑,哺乳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塑造出璀璨的大汶口文化。大汶河是泰山的“倒流之河”,它养育出来的人民有着积极向上、聪慧质朴的精神。大汶河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每年七月十五的时候,大汶河上河灯密布,人们在竞放河灯。

七月十五放河灯,它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末期,根据史料记载,河灯会是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形成规模的。七月十五放河灯,人们最初的目的很简单,那是源自于对河神的崇拜,或者是祭奠河中的亡魂。现在,放河灯演变成对幸福和丰收的祈祷。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七月十五的河灯会受到了现代因素的影响,里面添加了游戏娱乐等因素。

说到放河灯,那么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河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河灯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河灯在水中必须保持不灭,并且可以悬浮,随着水流飘走。早先的时候,人们是用西瓜皮做底,棉花做灯芯,最后再放些菜油,点亮后直接放入河中。但在明清时期,人们越来越讲究河灯的做法,河灯改用质地较轻的木刻材料,将其制作成船形,然后点上蜡烛,最后放入河内飘走。

河灯的制作工艺有高低之分,每一个制作河灯的师傅,他们的特色都不相同。过去,有些比较大的制作商人,他们制作出来的河灯就像是一座真的船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上面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并且,河灯上还会写上“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吉祥词语。到了现在,制作河灯的材料变成了塑料或者泡沫,灯内改用小灯泡或者其他手段,样式多种多样,河灯上也有贺词。

河灯做好后,接下来就是等待七月十五这一天。每年河灯节的傍晚,人们早早地聚集在河边,为了放河灯,看热闹,人们都是提前吃完晚饭,人群浩浩荡荡地汇集在大汶口西南门的明石桥桥头。等天色暗下,纷纷点亮河灯,选择一处水势平缓的地方,将河灯放走。放灯者会静静地看着自己的河灯随波漂流,心中念着祈祷的话语,直到河灯渐渐消失不见,如果在大汶口收到一只河灯,必定能感受到放灯者心中的万千感慨。

放灯的人群有祈求子女平安的,有祈求老人长寿的,有盼望丈夫远行早归的,有祝福儿女金榜题名的……

七月十五的大汶河,灯光闪烁,忽明忽暗,像天上的繁星。一盏小小的河灯,带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漂向远方。现在,大汶河岸边的人们依旧传承这项古老的民俗,但是它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目前。河灯制作的民间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这项古老的艺术处在后继无人的尴尬中。再来,现代文化受到时代经济大潮的冲击,河灯游弋在即将消失的边缘,亟待保护措施的下达,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