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菜根谭人生解读
11205400000014

第14章 菜根第一味苦(12)

这段文字是专门给公门中人看的,话有些刺耳。讲为官做宰不要触犯公理、招了众怒,一旦违背良心成为舆论之敌就很难翻身。“犯手”即沾手,黑金沾不得,白粉沾不得,黄与红也都沾不得(旁白:黄指色情,红指激进)。同时,弄权可以,但不要弄出洞。“权门私窦不可著脚”,那私窦分明是狗洞,大丈夫岂能入此?因此,作上作下,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搞好一个单位,进而服务全社会。唐僧带队就立得正,不好色,不贪财,不怕吃苦,依靠领导信任带领手下同赴万难,这种人肯定会取得真经。

媚则格调自低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不可曲意逢迎,讨好人太恶心,宁肯招人忌恨。没什么业绩却又享受好名声,还不如没做什么有害的事反被人诋毁。

这是两句狠话,说出了中下层人士的心声。绝不逢迎,绝不名过其实,这是美德。有此美德者是团队之宝,沙僧是也。沙僧不逢迎,不像八戒爱撒谎讨好人。沙僧不争名,不像悟空争强好胜。当悟空八戒都开溜时,还有沙僧牵着匹白龙马,唐僧的心里就是踏实的。我们在此不谈本事,只谈做人的品格。太媚太高傲都等于自降一级。二锅头是好酒,因为它的味道不媚。酒就是酒,酿出来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绝不加添别人喜欢的什么东西。它的味道有些苦,有些辣,这都不是它的错,酒的味道本来就是这样。一杯二锅头,天下无酒。

每临大事自从容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碰到家里有事应该从容面对,不能冲动。碰到朋友有过失应该恳切劝柬,不能太“超脱”。

“剀切”指恳切劝谏。朋友交友不慎,我们要劝谏,必要时要死谏,紧要关头可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就做一回恶人,挽回一个朋友。重要的是不要越陷越深,就还有希望。宜谏宜拦,不要跟着栽跟头。家里有事也是这样。当然,修德之人家里永远没事,好比把房子建在磐石上,经得起风吹雨打。

每临大事自从容。君子平时不狂妄,不结怨,交的都是真朋友,那么一生真的就很踏实。在所有真朋友中,有一位是最值得依靠的,那就是老天爷。君子依天意而行事,但并不敢说替天行道这种狂话,他只是静静地等待风云,风云来了他也不当英雄,他是英雄的朋友。家变国变,世道人心一夜之间变得不再是过去,但亲人朋友之间的那份情,可以在冬天里看到春天。要说大事,人心是大事,与老天爷建立长久关系是头等大事。

英雄有三德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英雄。

小处不滴漏,暗处不隐藏,末路不放弃,做到这三样才是真正的英雄。

提起英雄,眼睛就亮,不由得眉飞色舞。不是跟大家说英雄,而是要大家都来做英雄。群英之会,群雄之舞,三英战吕布谁是真正的英雄?今天我不说三国,说说隋唐,试举三位英雄人物,对照《菜根谭》讲的“英雄三德”,来看他们有没有做到。巧了,这三位英雄都姓李,我们可以把他们随便称为“李氏三雄”。大家一边读他们的故事,一边思考他们的成败,也就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作为都是为人作嫁,争来争去,花落帝王家,江山入敌手,他们背后的李世民才是当时最大的英雄。

话是如此,他们也都尽力了,值得我们钦佩。

《菜根谭》所云“英雄三德”: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

隋唐之际“李氏三雄”:李密、李勣、李靖。

好的,现在开始对号入座。

“小处不渗漏”指英雄把得住细节,做事虽非滴水不漏,但不该漏的地方绝对不漏。当初广成子传给黄帝三句养生真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毋摇汝精”亦即“不渗漏”之意。君子无漏。

道家修炼到真人,亦必以“无漏”验证,精气葆全,始成仙丹。李密发迹于投靠瓦岗寨,壮大于声讨隋炀帝被推为盟主,鼎盛于杀瓦岗寨主翟让自立为王,失败于他投唐又反水,最终被唐所杀。李密初为大将,勾三股四,横七竖八,一番乱打打出了名堂,再趁势追击,移檄四方,声讨隋炀帝十大罪状,“为海内豪杰共推盟主”。事情到这里,似乎李密做事很“密”,其实不然,在与翟让内讧的“试弓之宴”中,他的密谋涉险,事先没照顾好各方情绪,差点让核心团队作鸟兽散!当时情况是这样的:隋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在石子河击败王世充后,李密大开庆功宴,与寨主翟让同欢。席间,他麻利支开翟让心腹,伪说最近得到一张宝弓,要献给寨主,希望寨主亲自拉开弓试试身手。翟让中计,在他拉开弓弦的一瞬间,人头落地。睹此巨变,瓦岗群英全部傻眼。因为李密事先没跟任何大将打过招呼,大家哪知道他下一步是不是就开始杀自己?反应过来后,徐世(即李勣)仓皇逃走,单雄信叩头求饶,王伯当还不知所措。李密把人又堵又劝告,好歹没散伙,但也就从此埋下分裂种子。李密演的这出戏,开始时像《三国》与《水浒》,后来像太平天国,不太好玩了。果然,接下来的群雄逐鹿中,李密空有百万之众,日渐瓦解(旁白:果然如瓦似缸,如个瓦岗寨!),只好归唐。但他归唐又不降唐,反复无常,李世民为安全起见,把他杀了,年仅三十七岁。《旧唐书》评李密:“心断机谋……苟去猜忌……成败之势未可知。至于天命有归,大势已去,比陈涉有余矣!”讲李密胜过陈胜,这是不当的。但说他优点是有机谋,缺点是太猜忌,说到了点子上。我评李密一句话:“做事不密,内讧不先告知盟友,反水又惊动敌人,取死而已!!”我送他两个感叹号。李密不能做到“英雄三德”中的第一德“小处不渗漏”,不能称英雄。那哪里是小处?简直要了人的命。

“暗处不欺隐,”讲英雄胸怀坦荡,不用欺骗隐瞒的手段打天下,尤其在暗处不耍手段,不下套,不设局,没有阴招。李勣也是瓦岗英雄,在李密杀翟让的“试弓之宴”中,他两不帮,只想逃,看似窝囊,其实可见他还是个天性未泯的赤子。李密把他堵回后,让他安抚众将,李勣考虑到大乱时应以大局为重,同意了。后来李密叛唐,李勣很够哥们,为他收尸(旁白:为我接生与收尸的两种人是我真正的朋友),《贞观政要》载此事曰:“朝野义之。”李勣投唐后,随秦王李世民俘窦建德,平定王世充,李渊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勣为“下将”,都是首功,身披黄金甲,乘辂告太庙,相当风光。不久,李世民要处死窦建德、单雄信,李勣与单雄信是旧交,愿以官爵赎命,李世民不允,李勣大哭,用刀割下自己的一块大腿肉请单雄信吃下,说“永无忘前誓”。古人最看重身体,流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因此,李勣自割其肉,为的是兑现当初结义时同生同死的誓言,那块肉代表他与单雄信同死。再后来李勣随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二人打天下,功劳越来越大,还有立武后之功,有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大贤相打造大唐盛世之劳,七十六岁得善终,唐太宗高度评价李勣:“威振殊俗,勋书册府。”李勣割肉喂友,且能收尸,暗处之盟誓,天下皆知。此公一生作为,是个大英雄,完全当得起《菜根谭》所云“英雄三德”中的第二德“暗处不欺隐”。

“末路不怠荒”讲英雄末路依然是英雄,绝不放弃,绝不低头。楚霸王是这样的英雄,“李氏三雄”中的李靖也是这种人。这李靖来头大,就是“风尘三侠”中的那一位,他的左边是胡须如虬龙的虬髯客,右边是皓齿红唇的红拂女,他是中心人物。何以见得李靖“末路不怠荒”?隋大业末年,身为名将子弟的李靖(旁白:他舅舅就是终结南唐后主李煜风流江山的大将韩擒虎)镇守山西马邑郡,刚好与李渊父子做邻居。李渊父子在太原,李靖在马邑,风吹草动,彼此都闻。没多久,李靖已觉察到李渊父子要有大动作了,就抢先一步往江都(扬州)跑去,要向在此想当第二个李后主的隋炀帝告发,刚到长安,李渊父子已破关中,稍一停留,即被俘获。李渊怕他带兵来镇压,下令将他剪除。李靖在被杀之际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父子欣赏他的胆识,又知他有归顺之心,于是放了他,并加重用。李靖从此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平定江南,北灭突厥,西击吐谷浑,成为大唐初期数一数二的名将。李世民评李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加李靖特进制》)李靖跟了他几十年,所评不差。李靖在被砍头之际,一声大喝,英雄末路,倍见精神。真是大英雄!

纵观“李氏三雄”,李靖、李勣是英雄,李密不是真正的英雄。

总结“英雄三德”: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其中以最后一点最重要,是不是英雄,要看最后的表现。李密不能远祸全身,李靖能绝处逢生,并建立功业,二人区别大了。

交友何必用对敌之道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经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有时千两黄金交不了一个朋友,有时吃顿饭吃出终身感觉。大概人处世上太在乎了反成仇,并不在乎反倒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