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11204800000007

第7章 知识拓展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简称人口老化,是指在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生命科学的一种发展和进步,意味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

(一)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概念

1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影响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青年人口外迁增多等。

2 .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老龄化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一般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老龄化社会是到达老龄社会的过渡阶段。

3 .增龄(with aging)。指年龄不断增加的意思。老年医学范畴内所指的增龄是指成熟期后随年龄增加所致的变化。

4.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例,即在某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5 .老少比(aged‐child ratio)。又称老龄化指数(index of aging),即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亦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老龄化指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0~14岁总人口数)×100%

6 .性别比(sex ratio)。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与男性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7.年龄中位数(median of age)。系指按年龄自然顺序所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数列,而年龄变量数列的中间值,即为年龄中位数。如某地区总人口数为20万人,其中35岁以上为10万人,35岁以下亦为10万人,则35岁即为该地区的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愈大,则社会人口愈趋向老年人口类型。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已达 40岁。计算公式为: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组距

8 .长寿水平(longevity level)。又称高龄老年比,即80岁以上人口数与60岁以上人口数之比。长寿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保健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保健服务水平的高低。该指标<;5%时属于较低水平,5%~9 。95%时属于中等水平,≥10%时即属于高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长寿水平均已达20%~25%。计算公式为:

长寿水平(%)=(80岁以上人口数/60岁以上人口数)×100%

9 .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即某一地区或国家总人口的平均生存年限,简称平均寿命。是指出生婴儿在今后一生中可能存活的岁数。

10 .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是指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也就是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作为终点,健康寿命则是以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作为终点来计算的。

11.健康老龄化。即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健康

状态,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学者何慧德教授提出,健康老龄化有两层涵义:其一是个体的健康老龄化,即老年阶段健康时期延长,伤残或功能丧失只在生命晚期出现,且持续时间很短;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其二是群体的健康老龄化,即健康者在老年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愈大,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健康老龄化的外延包括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群体健康与人文环境健康三个部分。

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展健康老年人的研究,加强老年病研究,重视和发展老年医学和护理教育,普及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社区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力量,积极开发健康老年人力资源,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二)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老年人口系数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WHO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制定了不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即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时,该国家(或地区)即成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达到这个标准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我国人口、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老龄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用科学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负担面临的是薄弱的承载能力,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老龄化问题,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避免产生社会老龄化的各种负效应,及时制定相应对策,使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加速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承受能力

根据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预测,2025年之前,是我国抚养系数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轻,劳动力资源充足,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目前对城市中没有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国家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水平偏低;另有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目前能享受每月60元的生活津贴。故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共同承担的原则,鼓励家庭养老,积极推进社会养老,努力使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尽快建立健全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村的孤寡老年人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并建立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加强研究和制定贫困老年人的评估制度,建立贫困老年人口的监测系统,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四)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人口老龄化涉及人口、社会保障、劳动、医疗卫生保健等多个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和法律规范。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各种养老活动有法可依。在我国,中央和各地政府成立了老龄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与办事机构,确定了老龄工作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颁布了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枠、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枠,修订了枟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枠、枟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枠等相关条例,以方便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还包括枟宪法枠、枟婚姻法枠、枟民法枠、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枠等。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逐步完善老年法规体系,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人权益保障事业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

(五)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健康老龄化(aging of the health)的概念是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首先提出的,W H O于1990年9月在哥本哈根的第40届会议上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目标。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枟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奋斗目标枠,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1996年3月,中国老龄协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积极倡导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是我国老龄化的战略方向”。

截至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增至1 。69亿,占总人口的12 。79%,而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现有养老床位仅250万张左右,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70张的水平。老年护理工作具有巨大的潜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科学养老、护理老年人模式是大势所趋。

我国人口老龄化需要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现在全国只有2万多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实际需求在1000万左右。老年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对高职高专层次的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