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11204800000040

第40章 工作过程

一、护理评估

睡眠与休息形态事关老年人能否得到充分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它包括一天的睡眠与休息的质和量、精力、睡眠行为,以及促进睡眠的辅助手段或催眠药的使用情况。休息包括广义的休息和狭义的休息,前者是指睡眠和放松休息,后者仅指工作活动之后的放松休息。休息是一段时间内老年人相对地减少体力或脑力活动,使其躯体和心理处于放松的状态,以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的过程。睡眠是一种特殊的对环境无反应的意识状态,但这种状态可被作用于人体内、外感受器的各种刺激唤醒,如噪声、温度变化、便意、尿意和疼痛等。对老年睡眠与休息形态的护理评估,了解老年人的睡眠习惯以及与睡眠相关的行为,识别影响睡眠与休息和造成睡眠与休息形态紊乱的原因,并且评估其对机体正常功能的影响。

(一)交谈(病史询问)

1畅 日常睡眠形态及睡眠习惯。

(1)日常睡眠形态。询问日常睡眠与觉醒的时间和节律,了解睡眠时间、睡眠时段、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以及白天睡眠的时间和方式等。具体如:每晚习惯睡多少小时?通常什么时间入睡?入睡常需要多长时间?睡着后是否易醒?醒来的次数及原因是什么?醒来之后能马上重新入睡吗?睡眠过程中有无打鼾、说梦话、梦游等情况?一天通常小睡几次?都在什么时间?晨起后是不是觉得睡眠很好?有无不断打哈欠?等等。如有可能,可让老年人记睡眠日记,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资料。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指口、鼻气流消失,但胸、腹式呼吸依然存在,约占40%~90%;② 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CSAS):指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运动均暂停,约占15%;③ 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ixed sleep apnea syndrome,MSAS):指一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出现中枢型呼吸暂停,继之出现阻塞型呼吸暂停。各型睡眠呼吸暂停均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调节障碍。老年人在睡眠周期性出现呼吸变浅或暂停可视为中枢型呼吸暂停。老年人常有睡眠打鼾、张口呼吸、频繁呼吸停止,常是鼾声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睡不解乏,白天困倦、嗜睡,夜间可有睡眠心绞痛、心律紊乱;睡眠后血压升高、头痛,夜间睡眠遗尿,夜尿增多,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工作学习能力下降;阳痿,性欲减退。但老年人因感觉多不敏感,自觉症状较年轻人轻,很少以打鼾、夜间憋醒为主诉就诊,多为家属发现夜间呼吸暂停而就诊。老年人可有嗜睡、记忆力下降等表现,但常误认为是随年龄增长所致的老化现象,很少引起注意。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常与多种疾病并存,症状相互掩盖,病情更复杂。

(2)睡眠习惯。询问老年人以往睡眠的具体情况,如老年人有没有睡前运动、阅读、听音乐、吃点心、洗漱、沐浴等习惯,是否吃安眠药等;询问近来这些习惯是否被打乱。建立良好的睡前常规活动习惯有助于缩短入睡时间;一旦这些睡前活动习惯或卫生习惯不能得到满足,很易发生失眠。询问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针对失眠采取了哪些可行性的措施,对失眠的预防措施了解多少。

2畅 健康危险因素。

(1)疾病史。询问老年人近期是否做过健康检查,有无影响睡眠与休息的疾患,如腹胀、便秘、尿频、疼痛、呼吸困难、肢体麻木或刺痛、严重皮肤瘙痒、抑郁、焦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了解疾病与老年睡眠与休息形态的相互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会影响到睡眠。注意血压、血糖变化,有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痛风、抑郁症、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每晚睡眠中口、鼻腔无气体呼出持续10秒以上,呼吸暂停发作超过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超过5次以上,老年人超过10次以上)。此病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可引起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夜间睡眠间断,白天嗜睡,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打鼾是主要临床表现,老年人中打鼾的发生率较高,男性约39%,女性约17%。

(2)用药史。询问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各种镇静剂、抗精神病药、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如甲状腺素、可卡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影响睡眠。此外,长期服用安眠药者,停药后往往会加重其睡眠障碍。

(3)个人习惯。年龄、食物、内分泌及体育锻炼等也可影响睡眠,如吸烟,喝咖啡、茶、可乐等,因摄入咖啡因,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失眠。

(4)环境因素。注意观察和评估睡眠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安静、光线柔和、无亮光、温度和湿度适宜、被褥和枕头清洁舒适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睡眠,熟悉的环境也有利于睡眠。嘈杂、强光、过冷、过热、被褥和枕头不舒适等环境因素不利于睡眠,陌生的睡眠环境、高噪声、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床褥不舒适等亦不利于睡眠。

3畅 睡眠形态紊乱。

(1)失眠。指睡眠的始发或维持发生障碍,从而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求,致使老年人日间自感未获充分休息并恢复精力。询问老年人对睡眠的主观感受,如自觉睡眠是否充足,有无夜间入睡困难、多醒或早醒,同时了解其次日白天有没有睡眠不足的表现,如困乏、精神委靡、注意力减退、定向力减退、思维迟钝或烦躁等,以综合判断其是否存在失眠。失眠有以下几种:

1)入睡困难:若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考虑为入睡困难。

2)睡眠不深:多梦,容易惊醒。

3)再睡困难:入睡并不困难,但睡眠持续时间不长,醒后不能再入睡。

询问老年人早晨几点醒来,早醒后能否再入睡,白天有何不适的感觉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失眠。

(2)嗜睡。指白天睡眠过多。表现为日间经常困乏思睡,严重者可不分场合和时机,甚至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询问老年人日间保持觉醒状态有无困难,白天在无强刺激作用下是否很容易入睡,以了解其有无嗜睡。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有无睡眠剥夺、失眠及有无习惯性打鼾、睡眠时呼吸暂停等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确认嗜睡的原因。睡眠剥夺是指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引起的睡眠减少或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睡眠过程中发生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打鼾、嗜睡、困乏、头痛、头昏等症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警觉性和思维判断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二)身体评估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腹围等。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肥胖者因颈部脂肪沉积过多、舌肥大后坠和咽喉部肌肉松弛,睡眠时易于发生上呼吸道狭窄,从而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观察有无表情淡漠、眼结膜充血、眼睑下垂、眼圈发黑等,有无不断打哈欠、揉眼睛、头低垂、身体松弛、易激惹和无精打采,有无悬雍垂肥大、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舌根后坠、下颌后缩、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小颌畸形等。

(三)心理—社会评估

了解老年人有无紧张、焦虑、抑郁等影响睡眠的不良情绪;了解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观察老年人言语的清晰度和遣词造句的能力,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可出现言语不清、发音错误或措辞不当。睡眠障碍的老年人还可能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如警觉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减退,记忆、思维和判断力下降等。评估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功能、日常活动、文化习俗、过去的职业、退休日期、现在有无工作状况,能否适应社会,与下辈的关系等。可用开放式提问方法:你在近段时间内主要做了些什么事?什么事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什么事情对你来说很困难?等等。询问老年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具体关系,最近发生情况,如夫妻、子女之间关系如何,是否有子女就业、工作,身体状态等方面有无异常,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等。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通过睡眠脑电图和多导睡眠图的监测,同步记录患者睡眠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口鼻气流、口鼻及腹式呼吸、氧饱和度、腓肠肌电图等,可了解睡眠的结构,有助于评估睡眠的质量,确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非常实用的方法。上气道C T或M RI、纤维支气管镜等,可明确下颌形态、阻塞的部位等,为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二、重点护理诊断

(一)睡眠形态紊乱(disturbed sleep pattern)

1畅 定义。老年人处于或潜在处于休息方式的量或质改变,导致不舒适和影响正常生活。

2畅 护理诊断依据。

(1)主要依据。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困难。

(2)次要依据。白天或醒着时疲乏,烦躁,没有精神,情绪改变。

3畅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很多因素可以引起睡眠形态紊乱,一些常见因素如下:

(1)病理生理因素。影响觉醒的因素有心绞痛、尿潴留、周围动脉硬化、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腹泻、便秘、失禁、排尿困难、尿频、甲状腺功能亢进、胃溃疡、肝脏疾病等。

(2)治疗因素。

1)不能采用习惯的睡姿:见于石膏、牵引、疼痛、静脉注射。

2)药物引起的白天睡眠过多:见于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地西泮)、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高血压药。

(3)情境因素。

1)活动过度:见于躁狂症、注意力缺陷等。

2)白天睡眠过多或白天活动不足。

3)疼痛、抑郁、焦虑、恐惧。

4)生活方式受干扰。生物钟规律变化。

5)环境变化(如住院相关的噪声、室友的打搅或者旅行)。

(二)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1畅定义。长期缺乏持续、自然、周期性的睡眠。它是睡眠紊乱最常见的形式。

2畅 护理诊断依据。参考“睡眠形态紊乱”。

3畅 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参考“睡眠形态紊乱”。

三、护理目标

(一)睡眠形态紊乱

老年人睡眠良好,原发病得到积极控制。老年人自述取得休息和活动的最佳平衡,能描述阻碍或抑制睡眠的因素,学会诱导睡眠的技巧。

(二)睡眠剥夺

能积极寻找失眠原因,适应退休后角色的变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调整好心态,正确处理好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能识别影响睡眠的因素,学会诱导睡眠的技巧。积极配合护理,失眠得以缓解,处于休息与活动的良好平衡状态。

四、重点护理措施

(一)睡眠形态紊乱的护理措施

1畅 减少噪音。

2畅 精心安排治疗过程。努力减少对老年人睡眠的干扰,如在老年人醒着时给药,同时进行治疗和测量生命体征。

3畅 避免夜间排尿干扰睡眠。限制夜间液体摄入量,并在上床前排尿。午后限制进食含咖啡因的饮料。

4畅 和老年人制定白天活动时间表。如果白天睡眠过多,超过1小时,限制白天睡眠次数和时间。和老年人及其家人评估其平常的睡眠规律,包括睡眠时间、个人卫生、睡前习惯(阅读等),并且尽可能坚持这一规律。

5畅 健康教育。向老年人和相关人员解释睡眠、休息紊乱的诱因和避免方法:① 避免饮酒,解释饮酒对睡眠的影响,如噩梦、经常惊醒;② 起居有常;③ 睡前放松,如草药茶、热水浴;④ 保持卧室空气清新;⑤ 如果有噪声,戴上耳塞;⑥ 睡前3小时不要剧烈运动;⑦ 避免使用非医生处方的安眠药,解释安眠药(医生处方的或非处方的)的作用,顽固性失眠还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安眠药会干扰睡眠质量和白天的功能。

(二)睡眠剥夺的护理措施

参照“睡眠形态紊乱”。

(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治疗和护理的总体目标是使老年人能够了解诱因,主动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加强睡眠卫生。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畅 控制原发疾病。对于肺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上呼吸道阻塞者,可采取手术治疗。轻症者鼓励减肥,避免长时间仰卧,皮质激素滴鼻,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予氧疗;腭垂扁桃体肥大导致呼吸道阻塞者可行手术;重症合并呼吸衰竭时可短期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有其他合并症者给予相应处理。

2畅 加强睡眠过程监护。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甚至猝死,故必须加强睡眠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救护。

3畅 睡姿训练。仰卧位时,舌根部向后坠缩,易引起呼吸困难,因此睡姿以侧卧位为主。多取右侧卧位,为保持侧卧位可在背部铺垫柔软的物品。

4畅 氧疗。吸氧可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5畅 健康指导。

(1)建议肥胖的老年人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以减轻体重。

(2)睡眠时采用侧卧位。

(3)睡前避免饮酒以及服用镇静类药物。

(4)预防感冒、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等。

(四)社区护理措施

1畅 一般护理。与患者一起分析讨论失眠的原因,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树立信心,自我调整,保持平和的心境。鼓励老年人尽快完成退休后的角色转变。帮助老年人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畅 饮食护理。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饮食为宜;多吃水果有助睡眠,如葡萄、香蕉、大枣等几种水果具有安神、促进睡眠的功效。由于香蕉中富含让人远离忧郁的维生素B6、对抗紧张情绪的矿物质镁,还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的来源,这几种物质一同起作用,就成为人体制造血清素的主要原料,因此香蕉具有镇静、安眠的功效。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钙、磷、铁等,具有补脾安神作用,晚饭后用大枣加水煎汁服用,或与百合煮粥食用,能加快入睡时间。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睡眠。

3畅 用药护理。积极治疗高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音乐、自我催眠、心理护理等措施无效时,可以配合食疗、中药、西药、针灸、理疗、气功等。卵磷脂等保健食品有很好的调节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地西泮长期应用可成瘾,突然停服常出现戒断症状。

4畅 健康指导。

(1)生活要有规律,定时上床,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饮用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适当参加气功、太极拳等强调精神力锻炼的运动,提高神经的调节能力。经常参加种花养草等园艺活动,陶冶性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使心理趋于平衡。

(3)音乐疗法。音乐使身患疾病的人感受到希望和快乐,能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有助于睡眠。

(4)自我催眠疗法。属于暗示疗法的一种,可通过加强意念、集中思维来缓解心理压力,尽快进入催眠状态。方法:① 选择安静、舒适的房间,室温适中;② 脱掉紧身衣服和袜子;③ 仰卧位,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使机体放松;④ 自然闭目,想象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如花园、海滨、山林、瀑布等,并体验身在其中的感觉;⑤ 让想象渐渐淡去,默默地数数字;⑥ 边数数字,边感觉眼皮沉重,眼睛的注意力变得遥远,全身肌肉渐渐失去知觉;⑦ 睡意出现时,如习惯侧卧位,可翻身侧卧,并停止一切想象和意念,进入睡眠状态。自我催眠的方法因人而异,有的人睡前看书、报、杂志更容易进入睡眠,个人可总结自己的催眠经验。

(5)预防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坐卧不安、不知所措;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性格偏执、抑郁,可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退休前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年人发生率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休的人发生率高。女性适应较快,发生率较低。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应警惕转化为抑郁症。

社会和家庭对离退休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老年人应积极参与到社会各项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

(6)指导老年人不必为睡眠减少而忧心忡忡,睡6小时最好。如果睡眠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越长,体能下降就越多,身心老化现象就越严重。因此专家忠告,老年人每昼夜睡眠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此外,老年人出现疲劳后,也应尽量避免消极的睡眠休息方式,可采取散步、游玩、娱乐等积极方式进行休息,这不仅会使身体得到运动锻炼,延缓身心老化,同时会使身体很快得到恢复,疲劳感顿失。

五、护理评价

老年人原发病得到控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合理饮食,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子女的关系处理良好,家庭关系融洽,学会自我催眠疗法,每天睡眠在6小时左右,精神状态良好,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