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百科全书
11204000000057

第57章 婴儿腹泻(3)

不仅仅是发高烧的时候抽风,平时看上去挺好,一点热度也没有,却突然抽起风来,这种情况即便是第一次,也得去检查脑电图。万一脑电图出现癫痫症状,就必须服药。

若2~3天前孩子从高处着地撞了脑袋,当时没有发现异常现象。但现在他突然间抽起风来,得立刻带孩子到能够处理车祸的急救医院去。脑子里长瘤子,也会抽风,但只表现为抽风症状的是少见的,它的症状多半还伴有头痛、恶心、举步艰难等。不管怎样,如果不发烧光抽风,必须找医生诊治。

怎样判断心脏功能性杂音

在心脏听诊时,能够听到收缩期杂音,不一定说明有心脏病,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速度较快,健康儿童可有一半以上具有生理收缩期杂音,如杂音性质为柔和吹风性,部位在肺部动脉瓣区(胸骨或缘第三肋间)或心尖区,杂音强度在Ⅱ级以下,常常在卧床时清楚,而站或坐立时减弱或消失者,均属功能性杂音,没有病理意义。

怎样处理小儿夜惊和梦游

夜惊和梦游属于儿童睡眠障碍,与小儿中枢神经成熟延迟有关。当白天过分兴奋或疲劳、晚上看恐怖的电视或电影或受到家长责骂而心情不愉快时易引起发作。表现为夜间突然大喊大叫,躁动不安,面部表现为恐惧和紧张,意识朦胧,持续1~2分钟后继续入睡,醒时遗忘或只有片断记忆,这种发作叫夜惊。

梦游是指在睡眠中突然下地走动,做一些动作,如穿衣或穿鞋,或突然坐起,患儿睁眼意识恍惚、动作笨拙、行走摇晃,发作时间5~30分钟,醒时对发作完全不知。学龄期儿童多见,5~12岁小儿中约15%至少曾有1次梦游发作。夜间梦游大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一般无需治疗。发作频繁者,可服镇静剂如安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夜惊可能是癫痫的早期症状。另外,频繁发作梦游可能是儿童偏头痛的表现之一,如同时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小儿淋巴结肿大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这一部位,带孩子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对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诊断。

怎样处理小儿包皮过长或包茎

正常小男孩都可能有包皮过长的情况,但包皮应该能够向阴茎龟头后方翻转。若包皮口狭窄,紧包阴茎龟头,不能上翻,就称为包茎。对先天包皮过长的孩子,家长可经常反复给孩子翻包皮,以扩大包皮口。但手法要轻,使孩子能够接受。露出龟头后,要清洗聚集的污垢,然后复位。如果将包皮强行上翻,又未及时复位,包皮口会卡在阴茎沟处,使包皮和阴茎头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充血水肿,容易发生感染甚至坏死。

关于服药

能捏小儿鼻子给小儿灌药吗

孩子生了病,就应吃药,给孩子吃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孩子不懂事,害怕吃药,不肯吃。于是一些父母就捏着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张口,按着胳膊,硬往嘴里灌,弄得孩子大哭大叫。

这种捏着鼻子硬灌的服药方法很不好,一是好不容易灌下去,又会在哭叫声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二是灌不好还会出危险甚至造成死亡事故。因为人的咽部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通胃肠的叫食管,一条是通往肺部的叫气管。在气管上面开头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当进食吞咽时,会厌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去灌药会厌软骨运动失调,药物就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肺部的炎症,重则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因此,为了孩子的安全,千万不可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对婴儿服药,不要直接服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少许糖调成稀汁,哄着孩子服下。

药物与糖能同吃吗

大多数口服药物都比较难于下咽,总有那么一点怪味,因此,人们服药后总喜欢用糖来矫其味,小儿服药更是如此。但是,你可曾知道,药同糖一起吃是会影响疗效的。

中医认为“甘能壅中”,这就是说吃甜食过多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导致腹泻腹胀,特别是有湿热的病人应尽量少吃甜食。现代医学也认为,当你在内服龙胆酊、健胃散、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期间,不能吃糖和甜食,因为苦昧健胃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也就失去了健胃之效。

在内服扑热息痛、退热净等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为糖能抑制药物的吸收,影响疗效。此外在服用可的松类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这些药物本身能增高肝糖元,升高血糖,如同时吃过多糖,将会使血糖猛增,容易出现尿糖。

能用果汁送服药物吗

有些家长在小儿患病时,用果汁代水给孩子喂药,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在各种果汁饮料中,大都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而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吸收,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如小儿发热时常用的消炎痛、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等清热止痛剂,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轻者损伤胃黏膜,刺激胃壁,发生胃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可造成胃黏膜出血。又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麦迪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环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一则对胃造成刺激,二则使药物尚未进入小肠就失去了作用,降低了药物的有效浓度,有的甚至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因此,给小儿服药时不宜用果汁及酸性饮料,若要食果汁饮料,也必须与服药时间相隔一个半小时以上。

能用牛奶送服药物吗

有人服药时,特别是给小儿服用药物时,常将药物研碎混入牛奶中或用牛奶送服。这样做虽然能掩盖药物的某些不良气味,使小孩愿意服药,但对药效有一定影响。因为牛奶含有较多的钙及铁、磷等无机盐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如药中的黄酮、有机酸等成分,遇到牛奶中的上述成分会相互作用,有碍药物吸收,使疗效下降。化学药物在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与钙、铁结合成络合物,使这些药物的吸收受到影响,甚至达不到治疗目的。另外,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对某些药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用牛奶送服药是不妥当的,最好不要这样做。

服小儿麻痹糖丸后能立即喂奶吗

小儿麻痹糖丸是一种口服的减毒活疫苗,它能在肠道细胞内繁殖,并刺激肠壁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使其产生抗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功能的建立,可预防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病毒株主要有三种类型,故小儿麻痹糖丸也有三种类型,分别以红、黄、绿色代表Ⅰ、Ⅱ、Ⅲ型。它们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小儿麻痹糖丸的有效能力与温度有关。测定表明,-20℃时的有效期可达1年,20℃~22℃时只有几天。所以给乳儿服小儿麻痹糖丸后,不能立即喂乳。因为母乳刚从母体分泌,其温度一般是37℃,容易使服下的活疫苗的病毒致死,而且也不利于胃肠黏膜的充分吸收,同时母乳中含有抗小儿麻痹抗体,能中和糖丸中的小儿麻痹病毒,使之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所以乳儿应在空腹时服小儿麻痹糖丸。而且要经过1.5~2小时后才可喂奶。儿童服糖丸疫苗时,同样也禁用热开水送服。

打预防针

孩子打预防针前要注意什么

当有了宝宝后,几乎年年都要为他打预防针,以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在给孩子打预防针前,要注意什么呢?

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医生了解情况,防止打重或漏打。如果你是第一次带孩子打预防针,别忘了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

打预防针前要详细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并作些必要的检查,如有禁忌症,像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的孩子,都不能打预防针。

打预防针的前一天,要给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打针后引起局部感染。对比较懂事的孩子,在打针前要向他讲一些打预防针的道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预防晕针。打预防针后,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反应,这些反应有正常的也有异常的。

打预防针后的正常反应有哪些

正常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红肿范围直径在2.5~5厘米者为中强反应,在5厘米以上者为强性反应。强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做热敷,以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体温在37.5℃以下为弱反应,在37.5℃~38.5℃为中强反应,在38.6℃以上为强反应。当孩子出现全身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可用解热镇痛药治疗。这些正常反应与孩子的个体体质差异有一定关系,有些孩子出现,有些孩子则不出现。

打预防针的的异常反应有哪些

打针后的异常反应,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此外,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进行处理。如出现晕厥现象,应立即将孩子平卧,头位放低,保持安静,喝一杯热开水或糖开水,一般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异常反应严重者,如过敏性休克,应刻不容缓地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处理。

打预防针后要观察效果吗

打预防针后,别忘了观察效果。第一是观察孩子的患病情况。孩子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孩子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第二是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孩子打预防针后,机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的正常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应带孩子去医院做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这两种实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体内抗体情况。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有何禁忌

脊髓灰质炎糖丸,即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在服用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禁忌症。在患有急性传染病、心脏病、血液病、肝疾病、肾疾病、活动性结核、糖尿病、重症消化不良及腹泻、重症营养不良等病时均不可服用本品。

2.服用时要用凉开水送服,忌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减效或失效。

3.本品是活疫苗,所以保管方法要注意,如在-15℃~20℃保存,有效期1年;4℃~8℃保存5个月;20℃~22℃保存7天;30℃~32℃只能保存2天。因此,过期失效不可再服。

胎盘球蛋白能代替预防接种吗

健康产妇的胎盘血中含有丙种球蛋白,从胎盘中纯化提出的丙种球蛋白,称为胎盘球蛋白;若从正常人血清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则称为人血清丙种球蛋白。它们都含有一些抗体成分,主要用于免疫力特别低下的人。一般来说,胎盘球蛋白注射于人体后3~4周内,体内有一定的抗体浓度,过了这段时间,抗体浓度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因此,注射胎盘球蛋白只是能够短暂的防病,非特异性的。因此,注射胎盘球蛋白并不能代替儿童打预防针,因为预防接种一般是特异性免疫,有时还是主动免疫,打了预防针获得的抗病能力能够持续较久,且有针对性。

幼儿能长期注射球蛋白吗

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把它注射到人体后,会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主要预防甲肝、麻疹及治疗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对高危期水痘和严重的细菌及病毒性感染的治疗也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滥用球蛋白,甚至扁桃腺炎、肺炎、肾炎、佝偻病也用它治疗;还有人把它当作万能的营养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可防百病而长期使用,这是不科学的。如盲目滥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防病作用,甚至还会影响机体的健康。球蛋白是一种异体蛋白,注射后它本身又成为一种完全抗原,在长期使用时可刺激机体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枯草热、哮喘、喉头水肿等。严重者产生过敏性休克、脑组织缺氧。此外,1岁以内的幼儿由于体内正处于合成丙种球蛋白的重要时期,如反复使用则可能会抑制自身球蛋白的合成。所以,如非必要一般不宜轻易使用,更不能长期注射。

幼儿为何不能滥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

青霉素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抗生素,临床上应用较广。可是因皮肤过敏试验及肌肉注射时很痛,故常被小儿家长拒用而要求改用不需作“皮试”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殊不知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是耳毒性的抗生素,对听神经和肾脏神经有一定毒性,长时间使用可导致耳聋、耳鸣以及肾脏功能损害,尤以儿童多见。目前有一些地区由于滥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使不少好端端的孩子成了聋哑儿,这些教训不能不提醒家长及医务人员要慎之又慎。也就是说,在明确药物适应症的前提下,不该用的绝对不用,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对肝肾功能不全的小儿,应注意用药时间不能过长,剂量也不能过大。用药过程中每周至少查一次小便,如发现小便化验异常、患儿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咽喉及面部麻木、听力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新生儿尤应忌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

什么是维生素A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