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
11199800000055

第55章 生物钟与合理支配时间

时间是最宝贵的。几乎每个人都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业绩,以创造生命的最高价值。然而,人们应该怎样去利用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这里,除通常所说的珍惜、抓紧和不浪费时间外,还有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问题。

大家知道,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人的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用生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大脑皮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合理支配时间的秘诀就在于最充分地利用你最显效率的时间,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你一天中最有效的时间里去做。这样可以花较少的气力完成较多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和所处环境不同,一天中最显效率的时间也不一样。“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只是一种笼统说法,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据说,生理学家经过大量观察和研究,根据生理活动规律把人分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两大类。百灵鸟型的人早睡早起,上午精力充沛,办事效率高。而属于猫头鹰型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下午精神焕发,深夜工作效率最高,早晨却要睡觉。

多数人属于“混合型”。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一昼夜中具有上述两次工作能力高峰。据说,我国伟大原思想家鲁迅常在晚上挥笔写作,白天会客、看书。诗人艾青则于早晨大发诗兴。巴尔扎克同他们又不一样,他一般是从半夜到中午埋头写作,从中午到下午4点校对样稿,5点用餐,5点半上床睡觉,半夜起来工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的30多本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以及枷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利用早晨5点到8点的时间写成的。

当然,合理支配时间并不是机械地服从时间的安排,而是要让有限的时间以高效率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对于一个充满进取心的人来说,时间是不能用工作、学习、娱乐和休息截然分开的。从事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常常把阅读文艺小说当作一种休息;同样,搞文艺创作的人,也把浏览科普书刊视为休息。他们都在休息之中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些著名科学家,不管在什么时候,一旦出现所谓灵感或其他某种机遇,就抓住不放,穷追不舍,从而做出了重大发现。据说德国化学家开库勒,由于梦象的启发提出了苯化合物是六边形的设想,最后得到了证实。这类故事虽然多少带有传奇色彩,但它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还是有启迪作用的。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伟大的四化建设。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效益。让我们都能惜时如金,努力创造业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