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环,明初官吏,金陵人。他好学工书,深受朱元璋赏识。
杜环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境衰败。允恭的母亲张氏,年已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伤心地痛哭,哀伤自己无人奉养。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他见了您老人家,念及与允恭旧有的交情,一定不会丢开您老人家不管的。”
老夫人遵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到了谭敬先处。可是谭敬先竟婉言谢绝,不肯容纳。
老夫人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亲戚好友或许还有存在的,也许能有点希望。于是她跟随别人到了金陵,打听了一两个人,却连一个熟人都没有找到。
老夫人没有办法,只好打听杜一元家在什么地方,她想,杜一元或许还健在吧?一个老道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了,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他的家位于鹭州坊中,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见到常母这副样子非常惊讶,好像曾经见过她的面。因此试着问道:“您老人家不是常老夫人吗?为什么竟到这种地步?”
常母把过去的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也流下了眼泪。
杜环扶着老人坐下,对老夫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出来行礼。
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捧出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歇息。
常母打听起平素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道老朋友没有生存于世的了,不能托付;又不知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再替您老人家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假若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我家即使再贫穷,也要奉养您老人家。况且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们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老人家引导来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了。”
当时正值战后,年成不好。一般人家亲生骨肉之间都不能保全。常母见杜环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出去,寻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了一个仆人陪着她同行。
到了天黑,常母果然没有遇到熟人,只好返回,才安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料,让妻子替常母缝制衣服被褥。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的侍奉老人。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满就生气谩骂。杜环私下告诫家里人,要顺从她的心愿,不要因为她处境艰难就轻视、怠慢她,跟她计较。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药,送勺匙、筷子。因为常母的缘故,一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
过了十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上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悲伤地告诉他说:“您的母亲住在我家,日夜想念您,都想病了,您不能不早点去见见她。”
常伯章却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不能去罢了。”
杜环回到家,又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
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母子互相搀扶着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吉利,要制止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么不吉利呢?”
过了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怕不能走,竟然谎称要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母亲。
杜环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思念儿子伯章,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三年,就去世了。快要断气时,常母指着杜环说:“我拖累你了,我拖累你了!祝愿你的子孙都像你这样忠厚善良。”说完就断了气。杜环备办了棺材和套棺,隆重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节去墓前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