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时候,南朝有个挺出名的皇帝,他就是齐明帝萧鸾。
萧鸾是齐武帝萧道成的侄子,命中本与皇位无缘,可他后来杀了武帝的孙子,才登上了皇位。萧鸾生性冷酷多疑,登基之后不久,差不多把武帝的子孙斩杀殆尽。他在位期间虽然做了不少错事,但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在节制朝廷内外日益盛行的奢靡之风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他不仅自己极其注意节俭,而且在各种场合都加以提倡,还经常让身边的官员监督和提醒自己。
这年端午时节,建康城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与这种热烈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齐国皇宫内既无歌舞管弦,也无豪华宴饮。
将近中午时分,市井上的丝竹声、喧闹声不时飞入宫墙,缕缕不绝。负责皇室膳食的太监心想:今天是五月初五,照理说应该有所准备,可皇上什么也没吩咐,好像一点也没有过节的意思,我若自作主张,难保不遭到皇上的谴责。……他冥思苦想,觉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于是决定不做任何特殊的安排,只在皇上用膳的时候,准备一个硕大而精美的粽子。太监如此安排,不管怎么说,在端午节时总算对皇上有了个交代。
果然不出所料,吃午饭的时候,皇上一见粽子,脸上顿时浮现出欣慰之色。太监见状,心满意足,正要退下殿去,不想萧鸾叫住了他说:“这个粽子太大了,我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它吃完,如果余下来的丢弃不用,未免可惜。你先把它分成四块,余下的可以充作我的晚餐。”太监一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赶紧把粽子均匀分割成四块,然后把余下的带回御膳房,妥善保管起来。
在古时候,人们为了去污除垢,常用一种叫皂荚的植物果实加水煎煮,然后再用煮出的汁水来濯洗衣物和进行沐浴。
一天,萧鸾在宫中闲暇无事,就打算用皂荚汁水梳洗沐浴一番。太监们为皇上准备好汁水以后,萧鸾见还剩下一些,就认真地嘱咐太监们说:“这些汁水不要随意倒掉,放在那里,过后还可以再用。”听了皇上的吩咐,大家正要把剩下的汁水抬走,一个太监走出来说:“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为社稷日夜操劳,为什么还要为这些区区小事而劳心呢?”说着,他就要将剩下的汁水倒掉。
萧鸾听罢,连忙制止说:“此话差矣,我岂是吝惜小利。皂荚汁水,虽为普通之物,但来之不易。我首倡节俭,就该率先执行,况且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国人的注目之下。如果我不在这些’区区小事‘上格外注意,传扬出去,我所提倡的节俭之风还有谁会去认真对待呢?节俭的美德一旦废弛,代之而起的必然就是浮华奢靡。如果这种恶习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造成国势的衰败,那谁还能说区区皂荚汁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呢?由此看来,汁水事小,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你们经常伴随我的左右,应该时刻注意提醒我更加节俭才是。”
众太监听了萧鸾这番谆谆教诲,一个个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齐明帝虽然崇尚节俭,且身体力行,但他身为至尊,在宫中难免沾染上一些骄奢的毛病,可只要有人给他指出来,尤其是指出他在节俭方面的问题时,他都能够吸取教训,诚恳地接受人家对他的批评。
春节,历来都是我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年正月初一,举国上下同庆佳节,明帝宫内也是灯火通明,文武百官都纷纷前来朝贺,按照当时的习俗,各部大臣都要在新春佳节为天子呈上一件心爱的礼物。由于萧鸾素爱节俭,节日之前又特别作过指示,所以大家送来的礼物虽然雅致,但却都不奢华。齐明帝萧鸾在几位爱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这些礼品,心中不免十分高兴。
忽然,明帝在一件礼品面前停下了脚步。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发现这件银制的温酒器具不仅质地豪华,而且雕琢得十分细腻,远非普通的礼品所能比拟,于是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转过身来对众位大臣说道:“我曾再三告诉大家,虽是新春佳节,也不可以奢华浪费,送来这样的礼品,实在有违我的初衷。这种东西留在我的身边也是无益,我看还是不如将它打碎为好。”
王晏等一班大臣见状,纷纷出来将明帝的美德盛赞了一番。听了列位大臣的赞扬,齐明帝的心里不禁有些飘飘然。正在这时,卫尉萧颖胄站出来说道:“陛下,此物虽然精致,但却是件旧物,我看倒也算不得什么奢华,陛下如果将这件还能使用的东西打碎,是不是也与节俭的精神有些不相符合了呢?”
明帝见卫尉的口气与众不同,并且含有指责自己的意思,颇为不悦,但新春大礼之时,又不便发作,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过了没多少时间,一天萧鸾处理完朝政,就留一些大臣在宫内吃饭,当时萧卫尉也在其中。皇上留人在宫内吃饭,一般都比较随便,不像往日那样讲究礼节。君臣之间难得在一起如此轻松,于是席间有说有笑,倒也显得十分融洽。
与这种气氛截然相反,萧卫尉见席面上摆满银制的食具,坐在那里始终一言不发。明帝萧鸾发现卫尉有些闷闷不乐,不解其故,就低声问道:“卫尉为什么不与大家一起畅饮呢?”
萧颖胄见皇上来问,就毫不客气地说道:“陛下还记得新春大礼时,非要打碎银制温酒器具的往事吗?我看陛下当时那恨奢慕俭的心情,大概放到眼前的这些器物上才更加合适。”说完,就用手指了满桌的银制食具。
齐明帝萧鸾听萧卫尉这么一说,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当即命人将席间的所有银具一个不留地全部撤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