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一。学校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和协调能力等。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课作为中学一门基础学科,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及创造的工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音乐教学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并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开发。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其它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单纯传授音乐知识,更主要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1)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提高
音乐是能使人产生回忆的艺术,音乐的旋律随着乐曲进程而不断变化,结束之后使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和思考。音乐教育中,不论是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能发挥重大作用。音乐的理解由感知和记忆组成,旋律处于不断产生之中,需要感受正在产生的东西,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东西,因此,音乐学习和活动,处处要依靠记忆。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使人终身难忘。音乐教育以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们的记忆宝库。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记忆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是器乐曲还是歌曲,学生在学会了之后,就是对旋律及其内容进行了心智加工,产生了记忆,这都是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旋律越美,越令人产生深刻记忆,难以忘怀。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一首优美的歌曲经过传唱,不少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旋律,而且很快记住了歌词,这其实是音乐旋律所产生的记忆作用。又如,不少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学生学唱英语歌曲,很快就让学生记住了英语单词和句子,这是符合心理学理论的。通过咏唱发出优美的旋律和声音,经过听觉进一步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有研究者还创造了“歌唱英语”学习方法,这都说明了音乐的记忆功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利用音乐作为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工具,通过歌曲演唱、乐曲演奏、曲目欣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中学音乐教材中,选取了不少中外名曲,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美好的东西,欣赏美好的东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课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活实践证明,音乐能改变人们的情绪,靡靡之音使人消沉,昂扬之曲催人奋进。当我们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音乐时,就可以感到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忘记了一切烦恼。音乐可以给人以安慰,给人带来好的心情。诚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失眠者倾听舒缓的小夜曲,可提前一至二小时入睡音乐可以防止大脑的早衰。实际上音乐疗法也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师可利用音乐课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音乐评论家和鉴赏家,而是教育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靠声音、节奏和旋律等的变化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意境的。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水平有差异,但对音乐形象的总体感觉不会改变。例如,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总会使人感到愉快,而不可能使人感到悲伤,这就是人类认知的共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乐曲,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学生对作品展开了联想与想象,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另外,在进行歌唱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歌曲所描写的情景中去,深切领会歌曲的内涵,演唱时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其间结合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作品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和提高。
(4)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
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敲打乐和摇滚乐中,乐手需要有较好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如鼓手击鼓时手脚并用,钢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需要双手很好地协调。教师除了从听觉上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以外,还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的学习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每一首乐曲,其节奏处理的好坏,是作品演出成功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多钟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通过演奏多种乐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并能促进身心健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奏各种乐器。如弹钢琴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加美的感受,而且可以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弹钢琴时通过双手手指的活动,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达到健身的目的。
(5)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精神
我们都知道,当代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价值的社会,更是一个需要合作、需要沟通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相互沟通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唱、小组唱、重唱、自编自排小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6)促进智能的开发和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音乐智能与人类的其它智能一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对音准、旋律、节奏等很敏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这些学生的音乐智能应尽早开发,促使他们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为将来的人生选择打好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普及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使他们人尽其才,充分发展。我们知道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家,但要为能够成为音乐家的学生创造条件。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为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提供教育服务是学校的责任。
音乐课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音乐智能是人类多元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音乐课教学是开发学生音乐智能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