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怎样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教育
11198800000010

第10章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不能靠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美术实践和美术体验中去,并以此来感受、认知、理解美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然后转化为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美术教学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兴趣基础上,在方向上加以引导,使之不断学习,积累必要的美术知识。

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实施的作用

(1)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的一种能力,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一特点在美术教育中尤为突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认知别人创作的精髓,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实践自己的想法,是美术教育的主线。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作用。

(2)美术教育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和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想象实践的过程,学习美的鉴赏方法,激发视听灵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美术素养,完善人格。

(3)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

美育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只靠教师引导学生由认知走向创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美术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美术教育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在美术课受到的教育少之又少,就很难达到与其它知识和技能结合的体验了。为了加强学生认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和对比认知。在技能课、设计课和欣赏课上,教师用较深入的课前体察和课上引导,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观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如此,在教科书及各种教学挂图中,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符号和图像来阐明内容。美丽的图像能给学生带来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尝试

(1)注重教育理念创新

注重教育理念创新,在肯定共性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个性化教育是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美术课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师应把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及表现,适当地指导学生的绘画技巧,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当然创造力的激发不但需要好的主体,更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同学们出了一个“不是主题的主题”,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具体表现手法不限,绘画、手工制作等都可以。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提问,教师则从旁指导。课后,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学生的作品,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得到释放。

(2)运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逐步深入课堂,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在教学中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术教学应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为这一宗旨服务。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教学要直观、生动,美术教案的撰写也应体现这一学科特点。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大量图片,用电脑制作教案即可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3)互联网教学手段

利于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信息技术改变了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多媒体撰写和管理教案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七年级下《绿洲》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是以超现实主义绘画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为丰富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了“超现实主义”的含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介绍及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丰富了教案内容,还建立了一个“学习资料库”便于以后查找和学生课后知识的拓展,另外,还能通过网络开阔教师的知识空间,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因美术学科属于小学科,在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名,势单力薄,现在大多数学校将音、体、美“三小门”简单地划在一起教研,美术教师难以分享集体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形式,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从他人的教学经验中得到启示,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上论坛,同行之间也能用电子邮件相互交流,以此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使教案更趋丰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