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好每一个自己
11197900000006

第6章 终生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生学习,才会终生进步。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学习改变命运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步入社会的人往往认为学习已与自己无缘,工作才是生活的中心,殊不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利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简单地说,可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学习者与非学习者。学习者是那些向周遭事物开放的人,他们学习,也听从教诲,当他们做了一件蠢事,他们不会再去做第二次。当他们做一件事情有了功效,下一次他们会更努力地去做,把它做得更好。

松下幸之助先生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界的一个神话。他早年家境贫寒,而且体弱多病,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然而,他是靠什么最终创建现在赫赫有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并成为日本首富的呢?专家们有很多说法,但是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松下先生是一个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正因为学习,才成就了他的辉煌。

松下先生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干同样的活,但是渐渐地三人就显出了差别。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这次到了一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他心里对学习的渴望让他向这种无知发起了冲击。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同时在其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面,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内行。而在这种时候,他的两个同事却因为这些而嘲笑他说,一个学徒还能够成什么大事,还学什么啊。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先生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他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将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先生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学徒变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极大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只能被商店解雇。

一个愿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人,最终会获得成功,因为,学习会改变命运。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想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相当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得来,可是生活的琐事让我们拥有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不是这边有事,就是那边有事,已经很少有时间能够安下心来静静地学习了。作为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这些不大不小的借口,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去忽视学习。

查理斯·佛洛斯特,本来是佛蒙特州的一名鞋匠,他不管怎样,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家。约翰·韩特是个木匠,他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比较解剖学,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终于成为比较解剖学的权威学者。乔治·史蒂芬在夜间值班的时候,努力研究,结果发明了火车头。其实,这些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找到足够的借口去做别的事,但他们没有安于现状,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想要拥有的一切都要靠学习来获取。

而发生在北京的、最真实的自考状元张立勇的事迹更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1996年,连高中都没上完的张立勇来到北京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初入清华园,他如同刘姥姥刚入大观园,朝圣般地仰望着清华园里的一切。清华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好的讲座,下了晚班后,张立勇总是匆匆赶到教室聆听大师们的讲座。因为下班时间总在晚上8点以后的缘故,很多讲座张立勇只能站着听到结尾。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以后在清华的时间里,张立勇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听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他吸收着清华大学土壤中的学子精神,他将一个普通厨师和打工者的生活融入到了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

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立勇在熟悉和稳定工作后,并没有仅仅陶醉于清华大学优美的环境中。他决定把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习的突破口。他开始制订“残酷”的时间表:早上6点必须起床;6点15分至6点半跑步;6点半至7点背英语;7点至7点15分刷牙、洗脸;7点15分至7点半上班;午饭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点钟听英语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至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

张立勇不仅自己刻苦自学英语,而且还积极参加清华大学的英语协会,除了协会活动,张立勇还多次光顾校园里的英语角,他听英语角的同学说,学英语一定要张嘴说,就像刷牙一样,刷牙之前得张嘴,所以就不管自己说的好与坏,都大胆地说出来。为此他自己在清华的食堂还开设了1年左右的英语窗口,在卖饭的时候来说英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张口锻炼,张立勇可以十分流利地讲英语,而且不仅是跟中国学生交流,也可以跟许多外国朋友交流。

尽管这样,张立勇也并没有满足。他还决定用国家规范的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于是,他决定去报四、六级考试,他要获得一个权威的认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感觉。2000~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他陆续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以80多分获得通过,接着又考了托福。没想到:托福一共670分,他竟然考了630分。

一时间,在清华大学里他获得了轰动。经过努力,张志勇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被团中央树为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并成为航空工业出版社《三导自考丛书》代言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一句名言也道出了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我愿意用我刻苦自学的形象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坚持学习,在全社会掀起学习的风尚,提倡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知识就是力量!”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年纪大了,学那么多有用吗?再学脑袋也不好使,学不进去了。也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我都会做了,学多了以后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这个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古人说得好:活到得,学到老,学习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习也是。我们平时会因为多做一件事而愤愤不平,却不想它给你多带来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平时会因为公司提供培训而使忙碌的你大皱眉头,却不知它是让你获得知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认真地参加公司的每一次培训,如果我们愿意把平时不懂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想方设法去改进一些东西机遇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它偏爱善于学习的头脑,只要你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那么,成功绝不会再与你擦肩而过。

学习要有目标和计划

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步骤,

一定要制订得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

并在这一阶段严格执行。

确立目标与制订计划是学习规划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习目标和计划是学习的努力方向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步骤,目标是前进的灯塔,计划是行动的方案。没有目标,所谓的计划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只能是四处乱撞;没有计划,目标则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不过,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什么”开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现在,让我们从下面列出的学习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结果来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

A。希望享受学习的乐趣。

B。希望通晓我的工作。

C。希望通过的考试。

D。希望我的学习与工作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E。我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以使生活过得好一些。

如果你选择了目的A和B,你就已经找出了一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选了目的C、D和E,那你就还需要在今后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再具体一些。

学习的目标可以引导你学习的方向,从而让你在学习与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安尔尼·拉马纳的故事是对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

安尔尼·拉马纳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小村庄里。他一共有10个兄弟姐妹,所以不到12岁便到采石场干活了。每天,头顶着西西里岛那灼人的烈日,耳中回响着震耳欲聋的锤击声和巨大的石块滚入坑底时相互撞击的声音。

安尔尼·拉马纳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到海边的硫黄矿或盐矿去干活,那儿的工钱要高一些。但是,就连这些矿井也显得那样遥远。这些矿井在山的另一面,还要穿过一条山谷,山谷中奔流着阿西那勒思河。小安东尼到硫黄矿或盐矿去多挣几个钱的幻想是那样遥远,甚至远不可及。

这儿很少有人离开过采石场。他们每天日出上山,日落下山。只能偶尔从一两个牧羊人那儿听到一点儿山那边的消息,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安乐尼·拉马纳小学时就阅读了有关该岛的历史,听老人们讲述该岛的变迁。他认为西西里岛自从尼奇亚斯和雅典人的军队于公元前415年在阿西那勒思河畔被歼灭以来的2000多年中,几乎没有什么大变化。当时战败的雅典士兵被罚在采石场做苦役,他们在烈日下煎熬,直到死去。

安乐尼·拉马纳16岁那年,沿着山谷顺流而下,一直来到海边。在盖拉海湾中,他看到一只货船正在装货,准备开往美国,便上船当了水手。

在美国,当他遇到困难时,有多少次他曾想重新踏上从采石场回家的道路,听一听牧羊人那熟悉友好的声音。但是,由于采石场4年的苦役使他掌握了凿石的技术,他在新泽西州沼泽地的渠道工程中干了几天之后,便在华盛顿当上了石匠学徒。

22岁那年,也就是来美国6年之后,他终于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证书——一张石匠工会卡。不久他便被选去在林肯的纪念碑上雕刻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讲演词。每天,当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工作时,都要认真地琢磨巨大雕像的面部表情。这位悲哀的、疲惫的人,早年生活在和安东尼·拉马纳一样艰苦的环境中,后来当上了律师,最后又当上了总统。他在美国最危难的时刻,拯救了美国,并发表了不朽的宣言。现在这个从西西里岛来的移民正在把这个宣言刻在石头上。让人们永远铭记在心里。

有一天吃午饭时,安东尼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望着巨大的林肯雕像,这位来自西西里岛山区的小石匠突然做出了一项决定:安东尼·拉马纳能够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他要当律师。他在一块木板上写道:“安东尼·拉马纳”,在他的名字下面又写道:“安东尼学法律。”那天晚上,他把那块板子带下了脚手架。他的朋友都笑话他,“你是林肯第二吧。安东尼,你看雕像看呆了吧。”

安东尼过去只在西西里岛的一所乡村小学读到五年级,想在华盛顿大学国家法律中心学习,真是谈何容易。每天,他要在脚手架上连续工作10小时,下班后还要上夜校去补习英文。他的帆布兜里不仅装着凿子、锤子和午饭,还装着课本。他常常匆匆忙忙地吃过午饭便抓紧时间读书。他坐在一段木头上,一手拿着书,另一只手拿着两片玉米饼,中间夹着一块咸猪肉。他的朋友们都笑话他,正像许多年前林肯的工友笑话林肯一样。

最后,安东尼·拉马纳考入了法律学校。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只得离开美国去同法西斯作战。回国后,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连续获得了一个法学学士和一个法学硕士的学位。

后来,他一直在纽约和华盛顿担任律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他还连续30年担任退伍军人管理局的特别顾问。

安东尼在总结自己的转变与成功时,强调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使我们更加坚信,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坚决地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可见,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但是,仅仅知道目标的重要是不够的,当一个人要制订学习目标及学习计划时,还应列出与自己学习有关的各种目标并加以确认。学习目标确立之后,你可以发挥想象,描述出目标实现后所形成结果的样子。当你对目标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当体会到目标实现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时,那么,你就会马上采取积极行动,设法让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还必须要对一定时期的学习目标、措施、步骤进行一些部署和安排,这就是计划。

一个完美的长期学习计划可以帮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应采取什么策略、制订什么措施、开始什么行动、如何安排时间、动用什么资源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学习变得紧张有序。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必须具备下列几项条件:明确的目标;达成的方法;清楚的阶段;每阶段都有具体的成效。

在这里,以一个麻省理工大学学生约翰的个人长期学习计划为例,说明一下制订长期学习计划的步骤。

约翰中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就发现他具有特殊的商业天赋:机敏果敢,敢于创新。但他缺乏社会阅历,尤其重要的是缺乏知识。父亲与他长谈了一次,并和他一起制订了一个能帮助约翰成为一个商界精英的长期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将约翰的学习生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攻读理工科学士。

通过在哈佛大学攻读最基础、最普通的机械制造专业,约翰具备了做商贸必备的专业知识,了解了产品性能、生产制造情况,培养了知识技能,建立了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还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在这4年中,约翰还广泛选修了其他专业课程,如化学、建筑、电子等。这些知识为他后来的商业活动创造了难以估量的价值。

第二阶段:攻读经济学硕士。

通过在哈佛大学3年经济学硕士的学习,他了解了影响商业活动的众多因素,懂得了商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在这3年的学习中,他还认真学习了经济法,并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知识的学习上。

第三阶段:积累社会阅历。

离开哈佛后,约翰并没有急着去经商,而是先做了5年政府的公务员。5年的时间,使约翰从一个稚嫩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深谙世故的公务员,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树立起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他非常善于利用这些网络来获得丰富的信息和便利条件。

第四阶段:掌握商情,熟悉业务。

约翰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应聘到了一家国际性的大公司。通过在这里2年的锻炼,在掌握了丰富的商情与商务技巧之后,他谢绝了公司的高薪挽留,自己开办了一家商贸公司,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经商生涯。

约翰的这四个学习阶段共用了14年的时间,每个阶段目标明确,任务具体。由于他在制订计划之前,对自己将来发展目标定位准确,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以总的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作为出发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因此,当计划完成后,约翰已经具备了成功商人所应具备的所有条件。他的公司经营的非常出色。同时,他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了新的学习计划。

从约翰的长期学习计划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制订了长期的学习计划,自己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可以遵循的行动轨道,这条轨道会激发你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有一位成功学家曾这样说过,目标和计划是通向快乐与成功的魔法钥匙。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把它们写下来付诸行动的人,他们将来的成就,是有目标和计划但仅停留在脑子里或纸上人的10~50倍。这是个惊人的数据,也更证明了学习目标与计划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学习是一生的课程。

学习方面的任何停顿,任何自得意满,

任何自以为是,最后惩罚的只能是自己。

作为一名踏入社会的社会人,形式上的学习生活虽然结束了,但你一辈子都还是学生。不到生命和世界告别时,你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不会结束的。作为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首席教育官鲍伯·科卡伦就常常由衷地说:“相信我,你应该用你的一生学习,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你要进步得比人们所期望的更快。”确实,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找一本书就行了的。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所说的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情。因为面对严酷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你不具备危机意识,不能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变自己,就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这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受世人瞩目的哈佛大学的一条信条:哈佛字典里没有“毕业”二字。为何有此一说呢?刚进入哈佛的学生大都非常不理解这里的教授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的课外阅读。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在在校期间看完所有的材料。后来,他们在学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在那里,陈放在许多关于哈佛的介绍资料。其中有一份,标题是“教授布置了大量阅读,我根本无法完成,怎么办?”答案是,阅读材料是教授们精心准备的,要尽量阅读,哪怕是在离开哈佛以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你离开哈佛以后,虽然形式上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但你一辈子都还是学生。不到生命和世界告别时,你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不会结束的,也不应该结束。你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让学习成为你一生都在做的事,而不管你的人是否还在学校。

虽然从开始上学到离开校园,你要经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但这毕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应付你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能给你的只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大量其他知识都需要你通过自我教育来完成。

现在,有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相同的误区,他们以为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没有必要再学习了。

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使没有意识到,你也是一直在生活、工作中学习。但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明显。如果自己能具有不断的自我教育意识,能够以诚恳的态度去学习,你就能克服所有危机,赢得你所希望的一切合理的东西。

曾经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乌鸦的,虽然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但其中的启示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带着几只乌鸦到了非洲的一个小国家。几年以后,传教士死了,乌鸦却一代一代繁衍着,并且越来越多。这些乌鸦浑身都是黑色的羽毛,终日嘎嘎地叫着,令人非常讨厌。于是,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射杀它们。许多乌鸦被杀死了,照这样下去,乌鸦很快就会在这个国家绝迹。

剩下的乌鸦已经不多了,它们一看见人就逃跑,后来就干脆躲到树林里,但这也不能保证安全。为了生存,它们把自己的羽毛染成了像树枝一样的灰色,并向当地的鸟儿学习叫声,渐渐地,叫出来的声音也没那么难听了,而是轻轻的,像是在乞求。

令人讨厌的颜色与声音都没有了,当地人就不再射杀乌鸦,它们在那里继续繁衍了下来。

面对永恒变化的自然界,动物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进化着,发展着。当危机来临时,乌鸦却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从而幸存下来。人类也是如此,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员,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否则成功将无从谈起。如果将人看做一棵树,学习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这就像我们观察一棵大树的生长情况一样,不能只看到大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美好外表,因为无论有多么美的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烂掉,那么眼前的这些繁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而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不再前进,其危险的情况和大树烂掉根部是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事发生在了海曼身上。

海曼曾经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她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牙医,她每周只工作3天,而每年的收入是10万美元。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认为就这样下去没什么不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40岁的时候,她的手因患了关节炎而无法再做牙医的工作了。最后只能到一所中学教书,收入也由原来的每年10万美元减少到了3万美元。

可以看出,海曼的错误就在于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谋生手段,更没有必要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看看吧,这就是停止学习的后果。

其实,终生学习就是最好的成功捷径,如果仅仅满足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从而停止了学习,再优秀的人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不进则退,这是永恒的真理。因此,不再学习与提高的人,只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学习要善于利用时间

谁了解生命的重要,谁就能真正懂得时间的价值。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时间,学习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是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在伏尔泰的作品中曾经提到过一个谜语:“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长的也是最短的,它是最快的也是最慢的,它最不受重视但却又最受惋惜;没有它,什么事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东西可以使你渺小地消灭,也可以使你伟大地永续。”这里所提到的,就是时间。

作为一个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社会人来说,工作需要时间,家庭生活需要时间,娱乐需要时间,学习更需要时间,这些时间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要学会利用时间。

在“钟表王国”瑞土温特图尔钟表博物馆内的一些古钟上,刻着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词句:“如果你跟得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

翻开人类科技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节省时间。火车代替马车,电视取代影剧院,计算机、激光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节省时间、争取时间、赢得时间。

学习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无可置疑,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怎样勒住时间的缰绳,以增强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如车轮般飞转。在学习时代结束、终身学习的热潮掀起之际,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便成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对他的朋友谢希深说:“我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好复稿的。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欧阳修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写作,每写一篇文章,便把它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鲁迅曾经说过:“无端地空耗别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他自己是怎样做的呢?他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写作上了。”

“事情就怕加起来。”这一古老的谚语说得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传记里,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钟来读书。”

与以上这些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的伟人构成明显反差的是,有一种视时间如粪土的人,时间也就毫不客气地给他以粪土般的报复。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写过一篇《一个法国人的墓志铭》:“此地安息着一个生前不曾得到安息的人,他曾经追随过350队送葬行列。他曾经庆贺过3680名婴儿诞生。他用永远不同的词句,祝贺人们所得的年俸,总数达到260万磅;他在城市走的道路,总长9600斯大特(古希腊路的计量长度),他在乡间走过的路,总长36斯大特。他言谈多逸趣,平时准备好365篇现成的故事;此外,从年轻时起,他从古书中摘录箴言180条,生平逢有机会,即以此显耀。他终于弃世长逝,享年60岁。”他生命史上那一大堆颇富讽刺意味的数字,只不过是他窝囊一生的真实记录。他一辈子的大好时光,竟然毫不可惜地为没完没了的庸俗化的应酬所报销,这不能不令人为之遗憾。

时间是最公正的,不管你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学识深浅,时间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学习时间从哪里来呢?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确如此,现在许多将大量业余时间用在了应酬上,赴饭局,打麻将,聊大天,时间就这样白白溜走了,实在可惜。其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零星、片断的时间,如:车站候车的三五分钟,医院候诊的半个小时等等。如果珍惜这些零碎的时间,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学习中,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个惊人的数字。比如你可以:

(1)做摘记或做学习卡。在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小纸片上写着生动的词汇、有用的资料,睡觉前、早起后、刮脸时,他就不停地看、不停地背诵;

(2)读短篇或看报纸杂志。较短的零星时间适合读一些短篇的文章或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杂志,这样可以帮助你开拓知识面;

(3)背诵诗词、记忆地名、年代和外文单词等。由于学习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整体时间和零星时间的用法也不同。一门较系统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则需要整体时间,而有些内容,诸如背诵诗词、记忆地名、年代和外文单词,就应该多利用零星时间;

(4)整理资料。学习总是离不开资料,例如书籍、剪报、期刊、科技报告、学习摘录卡等;

当然,还会有更好地利用办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渐渐的,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的学习时间已经越来越多。

为了最大限度的杜绝时间的浪费,你应该在学习中引进“时间统计法”,正是这个方法给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带来了惊人的科学成果。柳比歇夫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令人垂涎的优越环境,他小时候由于顽皮还曾经摔断了胳膊,年轻时溜冰又使自己的脑袋受了伤,中年时又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可是一种可怕的病。看起来,命运似乎注定了这个可怜的人要像其他绝大多数人那样度过一个平凡的人生。

然而,就在命运正在给他下断语的时候,“时间统计法”拯救了他。在他82年的人生旅程中,共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遗传学、科学史、昆虫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等领域。

不仅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紧张的科学研究中,他每天竟能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并长期坚持参加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和社会工作。

他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他从1916年他26岁开始,就把每分钟、每小时详细记载,实行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为了不让时间作无谓的流失,他竟像精打细算的商人核算资金一样,认真核算自己的时间。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56年如一日,天天如此,一直坚持到1972年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他一生发表的学术著作达70多部,还写下了12000多页的论文专著打字稿,内容涉及科学史、哲学、进化论、昆虫学、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等多种科学领域。

在他的统计中,每天的各项活动,包括学习、写作、看书、读报、休息、散步、娱乐,甚至子女同他交流感情的时间全都历历在案。不仅每个细节记录的非常详细,而且各种事情耗时的起止时间都非常准确,误差不超过3分钟。

柳比歇夫在统计中,把所有的毛时间都扣除,只注重每天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的数量。他总结说:“纯时间比毛时间要少得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是11.5小时,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再增加25%~30%。我今后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25%~30%的时间再利用起来。”

有了这种精确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还能做出各种单项统计,例如一年中看书、写作、听报告、会友、看电影等的次数和时间。有一年的总结表上就有这样的记录:“游泳43小时,同朋友、学生谈话151小时……”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当代控制论中的控制——反馈原理,对实际耗费的时间记录统计,计算时间实际利用率,从而找出浪费的因素,制订消除无效时间的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其实,像柳比歇夫一样,把自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困难的事。你可以通过你的记录来了解,每天这一千多分钟我都干了些什么,哪些是有效的学习时间,哪些是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哪些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只要能坚持下来,你就会慢慢发现,在一天当中,你的有效学习时间会越来越多,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快乐

阅读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之一。

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的心灵的,

莫过于学习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曾经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一道通往世界的窗,”英国散文家约瑟夫·爱迪生也认为:“阅读对于大脑就像锻炼对于身体一样”。

其实,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除非我们用前人在书中留给我们的伟大思想遗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练习而停止发展,并逐渐变得迟钝起来,就像一个缺乏训练和实践的运动员一样。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美国就是非常注重学习的国家。每位总统上任以后,如:克林顿提出的“阅读挑战”运动,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要大力提倡阅读。

就在布什刚刚上任后,就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的主轴,下拨了50亿美元的经费,还特别补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希望能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小学生在小学3年级之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不只是美国,英国前教育部部长布朗奇在任时就发誓,要“打造一个全国都是读书人的国度”。在英国阅读年里,政府额外拨出了一亿五千万英镑的购书经费,平均每个学校获得4000英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总共多了2300万册的图书。阅读年结束后,英国点燃的阅读热情并没有停止,原来随处可见的阅读年标语“读我”变为“继续读下去”,受政府委托的阅读运动组织,继续推广各种阅读活动。

当然,阅读并不只是学生的事,是全人类的使命。有人说,德国人所以整体素质比较高,与他们具有优良的阅读传统分不开。

据统计,德国有1.4万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连很小的乡镇都有图书馆。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组织,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人们的阅读热情。即使在因特网十分发达的今天,德国人仍旧保持着读书的巨大热情。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里,到处可见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50%以上的人定期买书,30%的人几乎天天读书,读书已经融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从各国对阅读的重视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课程。纵观历史,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贪婪地阅读大量书籍的时期。

12岁的托马斯·爱迪生弄到了一张公共图书馆的阅览证,就暗下决心,要挨个儿把这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于是,他开始从放在书架最低层的书读起,他碰到了这样一些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技术辞典》、《忧郁症解剖学》。他利用空暇时间一卷又一卷地读了起来,不放过一本,不漏掉一页,一直读完了书架上5米长的书。只是此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而不能挨个儿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但是,这件轶事还是很有教益的。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读了几米的书?

而朱伯特曾经说过:“人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他的知识程度,将会前后判若两人。”阅读能够改变一个人,下面这件事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启迪。

艾伦的家庭经济情况很糟糕,孩子们也多,他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和家务,对孩子们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工作了。渐渐的,他在工作中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贫乏,就决定每天晚上都要用2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书。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能每天都读2个小时的书,因为他的脾气比较暴躁,又非常好动,根本不可能安静地坐在那里读书。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居然坚持下来了,这20年来他真的有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原来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他,竟然完全依靠每天晚上2个小时的读书来获得了纽约大学本科的学位证书。当然,他也由原来的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了一个非常称职的行政经理。而原来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由于把晚上的时间都浪费在酒吧和牌桌上了,除了那点可怜的工作经验以外,别的都还是老样子。

事实上,工作以后,谁都会非常繁忙,但仔细想想,其中有许多事情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完全可以从每天的时间中挤出一点来读书。当然,工作以后很少会有人还能坚持读书。这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工作的繁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培养出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也许你会说,我也读了很多的书,但为什么没有你所说的那种效果呢?这就是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了。要阅读,你就必须学会有效地阅读,掌握一些好的方法,然后在阅读中在不断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1.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步入社会的人,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要花费在工作与生活中,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所以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工作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加强。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影响工作与生活。长期坚持下去,工作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

不少人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味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了看这些书而开夜车,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习惯。

2.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本,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其实,阅读方法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将阅读作为自己终生习惯的信心。学习是一生的事情,那么阅读作为学习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它将陪伴你渡过学习的一生,也将带给你快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