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每个成年人都想了解的。在孩子眼中世界总是充满无限乐趣,即便是一件平凡的事物,比如蜡笔、水、沙堆,他们也能从中找到很多趣味,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家长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多姿多彩的心,去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陪孩子一起寻找他们心灵的保护神。蜡笔——孩子五彩人生的创造者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涂鸦”行为感到挠头。他们怕孩子满处乱画,画得家里花花的、身上脏脏的,妈妈往往是一边收拾烂摊子,一边企盼着孩子能少点破坏,一些年轻的父母甚至会抢下孩子手中的笔,并呵斥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要再捣乱了!爸爸妈妈装修房屋很辛苦!”我就遇到了这类问题。
女儿从2岁左右就开始喜好涂涂画画。她经常拿着圆珠笔、钢笔等在家具上、床单上乱涂乱画,甚至拿着我的口红在雪白的墙上“印染”,弄脏了我精心布置的房间,使我很生气。后来,我想这样不是办法,于是我给女儿买了专用来画画的蜡笔,让她在纸上肆意发挥,这一招很奏效,玥玥会很乖很安静地忙着完成她的作品。虽然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但能看得出来,小家伙很喜欢这些彩色的棒棒,爱不释手。
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兴趣时,家长别去阻止孩子这种兴趣的发挥,而是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且做出引导。我们还应该提供给孩子必要的空间。比如,在墙上挂一块白板,或是开辟出一片墙壁,让孩子知道有固定的地方可以让他们写写画画。这样不仅对整体的家居布置是一种点缀,孩子天马行空的创意涂鸦还会令房间“增色”不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大多孩子都喜欢握着蜡笔在纸上或墙壁上图图画画,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表现,孩子正在精心描绘着他们的世界,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好好夸奖一番这些早期涂鸦作品吧,这会鼓励孩子发展一大堆新的能力。用蜡笔画画涉及诸如抓与握等精细动作技巧,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视觉感官能力以及启发他的想象力。
我们应了解儿童从出生起就希望借助各种声音、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行为、语言未成熟前,儿童表现自己最常见的形式是拿笔在纸上涂鸦,借助这种方式与人沟通,让别人了解自己。但是,现实生活中,当家长看到孩子涂鸦时,却常因为画了毫无意义的图案,阻止他们继续通过涂鸦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遏制了孩子的创意。
涂鸦对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美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涂鸦最初发生的阶段开始于18个月大时,到三四岁结束。涂鸦与儿童动觉的发展以及视动经验有关,它是儿童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以及精细动作控制的过程。
罗恩菲尔德把儿童涂鸦分为4个阶段:首先,无序、无控制的运动。画面常出现混乱和无组织状态;其次,线形涂鸦。重复动作,建立起一些动作活动的协调性和控制感;再次,圆形涂鸦。对动作表现出更高的控制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运动能力和更复杂的动作;最后,命名涂鸦。儿童把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起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向想象思维。因此,在涂鸦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练习了对自己身体不同的控制能力。
尽管儿童涂鸦在成人看来是无意义的混乱线条,但儿童在其中表现自己,就像用语言和手势一样。对他们来说,涂鸦代表了一些事物,例如,看上去很随意的一条线可能代表狗在跑或气球在飞。涂鸦是一种动作表征,不是对物体的细致描绘。涂鸦是儿童的一种意识觉醒,这种意识就是儿童认为画在纸上的线条和形状也可以代表他们环境中的事物。
另外,一些儿童的涂鸦有些像点、戳画纸以及书写形式的图形,其实,它们是儿童试图模仿成人签名的一种表现,这种涂鸦可为儿童书写能力的发展提供早期的实践机会。
这样来看,3岁前幼儿的涂鸦相对就简单点了。在孩子还不能解释自己的涂鸦的时候,任何问孩子“画的是什么?”“画个气球,小花”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当我们说:“哇,宝宝画得真好”的时候,我们客观地接纳了孩子对他思考和感受的表达。但是,我们没有参与进去,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对孩子来讲,他是在自己说自己做。当我们说“你画的是什么”的时候,在孩子的心里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了解。无疑在孩子的心里就可能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暗示。
而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作品,评价说“太乱、太不认真,画得不好……”类似的语言时,会给孩子带来无助、否定、迷茫、困惑等负面消极的情绪。这个回应的重点在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画的效果上,而不是人的内在思考。自然地,孩子本来不是画色彩,不是画构图,而是画的对经验和感受的理解、生活中的认识和头脑中的意象。而通常家长会把重点放在对孩子形象、构图、色彩和线条的纠正上。所以,家长如果是这样来回应孩子的涂鸦,那么,就是转移了孩子的本来意图。得到的结果是,孩子没有继续了解和整理他的经验体会,而被迫开始接受另外一个事物来代替他做的事情。
涂鸦其实就是孩子了解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方式。错误的回应会转移、代替或者压制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无法再引导下去。面对孩子的作品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孩子的语言解释上去对待孩子的作品,而不是画面效果上。
(2)看到孩子的作品,多表述自己的感受:“我的想法是……”“我从画中看到了……”等一些正面引导。
(3)把孩子思考的领域扩大:“你画得真棒,如果……效果会更好,可以试试看!”
玩具——矫治孩子心理的首选
玩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情趣,丰富知识,开拓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玩具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
园里有个小朋友叫元元,听他妈妈说他的玩具有几大箱:电动火车、遥控赛车、声控飞机……各个都是功能齐备、颜色鲜艳。然而,这些高科技玩具却受到了元元的“冷落”,玩上两次便扔到一边。
儿童教育专家程淮表示,不同的玩具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过早购买功能复杂的玩具,否则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智力开发。
因为以5岁前孩子的智力而言,还达不到理解高科技玩具的程度。孩子的玩具应该是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不是伸出手去够不着东西,过早让孩子玩那些复杂的玩具,不但会令孩子失去兴趣,还会丧失成长关键期的许多发展机会。所以,那些功能多、高科技的玩具,在孩子5岁前最好尽量少给他们买。
1岁以内,孩子对色彩、声响、动作等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所以最好选颜色鲜艳或发声的玩具,越简单越好,最好只有一种功能。
1~3岁是孩子好奇心、求知欲的萌芽时期,应选择一些能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的玩具,如积木、脚踏车、布娃娃、电子图书等。
4~5岁,孩子开始理解周围的事物,活动能力和模仿能力也更强了。这期间,应多选择橡皮泥、复杂积木、智力拆装车、绘图板、计算玩具等。
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不但能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先看孩子玩,再作为玩伴、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进去。一种玩具能玩出很多花样,如投掷,可以扔皮球、扔木头、扔小铁器等。不同物质、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东西,扔出去后发出的声音和距离都不一样,会引起孩子思考,促进孩子思维的开发。
此外,孩子面前的玩具最多不要超过5种。如果玩具过多,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什么都玩不好。
“玩”是孩子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桥梁,在玩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探索问题,也满足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及态度。但由于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玩具对孩子的适用及启发程度亦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适龄、适性、适当地为孩子准备各类玩具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父母除需依孩子各阶段的发展,为其选择适合的玩具之外,也应该懂得什么样的玩具才是所谓的优良玩具。某大学儿童福利系教授黄志成指出,优良的玩具需具备以下几点特色:
(1)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各阶段的基本动作。
(2)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3)可以引发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险性。
(4)可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及成就感。
(5)可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思或发泄情绪。
(6)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除此之外,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经济性及不占空间都是一个优良玩具的必备特点。
虽然现在的玩具越来越“高级”,但这未必会使孩子愈玩愈聪明。不少机械玩具仅仅让孩子学会如何操作按钮,而无需多动脑筋,这有可能束缚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父母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玩具,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会有积极作用。
如果孩子比较好动,坐立不安,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像积木和插塑玩具,让孩子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会控制物体,进而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使好动的个性有所修正。
如果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可以选择动态玩具,如惯性玩具和声控玩具,让孩子在追逐汽车、飞机、坦克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感觉,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
如果孩子粗枝大叶,性情急躁,可以选择制作性玩具,如纸模玩具,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养成学习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合群,不愿和别人交往,可以选择参与性玩具,如水上玩具,或让孩子参加集体游戏,使孩子逐渐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父母还应有计划地使用非专门玩具,如棒子、纽扣、橡皮泥、绳子等,让孩子自由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掌握这些材料的特征和使用这些材料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对手中的材料进行整体组合,并逐步过渡到有主题、有情节的组合,以发展孩子的独创能力。有关实践已经证明,非专门玩具对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还要注意的是,游戏结束后,父母要督促孩子把玩具收拾整理好,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收拾整理玩具过程中,同样要求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合理的排列来完成管理任务,这对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
宠物——幼儿成长的好伙伴
养宠物除了会让孩子更有爱心外,还可以让孩子更快乐,减小精神压力。养宠物的儿童更愿意和宠物一起多活动,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心脏机能会更强健。儿童饲养宠物,免疫系统功能会更强大,可以轻松应付小病小灾。对有心理创伤的儿童来说,宠物会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与宠物在一起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宠物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和安慰,以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正越来越被研究者和父母了解、认同。
1.彼此关爱
在同小动物的嬉戏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他们与宠物间的给予和接受爱的经历,这是孩子与宠物建立亲密关系后获得的重要体验,这样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付出爱。
2.增加自信
宠物不会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在意他是否做了傻事或是否调皮。不论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它们都会给他无条件的关注,使他获得自信。研究表明,有宠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3.可靠伙伴
孩子经常会向宠物倾诉不愿告诉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朋友的事。他们珍视与宠物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能够使他们的隐私权得以保证,获得安全感。
4.交往机会
拥有小动物的孩子更容易结识新朋友,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大人也可以帮助他照顾小动物,共同分享其中的乐趣。英国的研究结果显示,饲养动物越多,孩子社交承受能力越强。
另外,相对孩子来说,小动物更弱小和需要照顾。那些经常照顾小动物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表现出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因此,家长不要“破坏”孩子与动物的关系,孩子天生对动物有一种亲近感。很多孩子都跟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只是把动物看做自己的玩伴,更多时候是把它们当做一个需要自己关心和照顾的朋友,亲密无间,彼此依赖。这对完善孩子的性格,激发孩子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家长对孩子和动物建立亲密的关系仍然疑虑重重,或忧虑孩子过度迷恋动物而荒废学业,或对于让一个孩子来照顾一只动物没有足够的信心等,但是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孩子跟动物接触不是一件坏事,他们都希望孩子将来是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
从伴随动物第一天走进家庭生活开始,就要对它进行细心的调教和良好的训练,并用科学的方法照顾它的饮食和日常起居,把它作为一名真正的家庭成员来爱护它、关心它。这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做得很好。
发言人:思思妈妈
家里小狗“笨笨”死了,思思哭得很伤心,我们告诉她小狗已经不在了,它上了天堂。虽然那是一个不愉快的经历,但思思从此知道人和动物一样,有生与死的过程。自从有了小狗笨笨,她比以前懂事多了,知道照顾别人了。
发言人:绮绮爸爸
我家养鹦鹉有六七年了,这么多年坚持养下来,主要就是因为鹦鹉比别的动物好照顾,只要有水有食物就能自己吃两三天。以前在报纸上看到说,虐待小动物的人内心都会有暴力的倾向,所以我们养了两只鹦鹉,希望让孩子学着去照顾他人,懂得关心别人。另外我跟她妈妈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让她跟鹦鹉一起玩,不会孤单,功课重的时候还能减压。
发言人:小新
我养的是两只虎皮鹦鹉,刚买回来的时候才几个月大,很可爱。这两只鹦鹉都是我一个人照顾,我每天都给它们洗鸟笼,每天吃饭之前我都会先把它们喂得饱饱的。鹦鹉很喜欢我家,我总是打开鸟笼,让它们在阳台上透透气,它们从来没有飞走过。在我功课忙的时候我就会听听小鹦鹉唱歌,每次我逗它们,它们都会唱歌,就像明白我的心情一样。
发言人:小新的妈妈
其实我们是不喜欢他养动物的,怕影响他学习,我们说要把鹦鹉送人,他怎么都不肯,还哭了。后来我们觉得,既然他真这么喜欢,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让他养吧,养动物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现在看来,两只小鹦鹉他养得还挺不错的,养动物培养了他的爱心和细心。
现在养动物的家庭很普通,既然养小动物有诸多好处,家长不妨支持孩子喜欢小动物的行为。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适合家庭养的小动物。
排行第一:小狗小猫
小猫和小狗生性活泼可爱,特别受小孩的欢迎。不过在小猫和小狗中挑选的话,小狗依然是首选,因为狗比较有人性,而猫则是健忘的动物。
排行第二:兔子
兔子以它的温顺和毛茸茸的毛皮吸引了小孩。尤其在冬天,小孩都喜欢抱着兔子取暖,小兔子亲切温和的性格也让孩子感到温暖。但是,饲养小兔子并不容易,这种柔弱的小动物很容易受伤或者死去,所以饲养小兔子的孩子应该细心而温和。
排行第三:鹦鹉
鹦鹉凭着悦耳的歌声而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而且小鹦鹉的饲养并不困难,只需要隔天为鸟笼清洗,定时喂养就可以保证小鹦鹉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而且鹦鹉羽毛漂亮、五颜六色,因此成为小朋友绘画的“模特儿”。
排行第四:金鱼
小金鱼因为漂亮,摆动起来悠然自得而被许多孩子选择饲养。所需费用也不多,只要一个鱼缸、饲料就可以了。不过养金鱼需要耐性,要记得天天喂食,更要常常清洗鱼缸,清洗过程还需要很讲究,这可以考验孩子的耐性和爱心。
排行第五:乌龟
乌龟也是小朋友们所喜爱的一种动物,乌龟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勤劳、坚持不懈的。而且,乌龟十分好养,即使几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很适合健忘的孩子饲养。
排行第六:仓鼠
这种只会在小笼子里不断地跑来跑去的小仓鼠,之所以讨小朋友喜欢,原因大概是它体积小,容易饲养。只需要喂一些食物,它就能欢快地跑一整天。而且,这类小动物的价格也不贵。
语言——文明礼貌的符号
通过研究,我总结了儿童的语言发展要经历几个明显的质变,2岁以内是学习本国语言的关键期;2~3岁是口语发展的质变期;4~5岁是口语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适应开放性社会的要求,努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父母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要发音正确,词汇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和孩子说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父母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去做事。
2.要耐心、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克服的是:打断孩子的讲话,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地应付。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一开口讲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用“啊”、“哦”敷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断孩子的话,似乎孩子的话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有时家长理解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则可能不理解,不管是否理解,上述态度都不可取。因为它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消极的、漠视的信息,实质是反对、阻止孩子说话。长此下去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所以家长不但要有耐心,同时要力争让孩子感到家长与他们对话时地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绝非专制式的,这样孩子才能放松。在宽松的氛围中,孩子的语言才能充分发展。
3.要鼓励、引导孩子说话
我们知道,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学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缺乏认识,因此,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准确;又由于其语言与思维的不同步,心里想说的话,通过言语表达时往往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
当孩子在表述上出现困难时,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应耐心等待,让其把话说完,家长的耐心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没有耐心,教育必然失败。有鼓励和耐心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引导。首先要注意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简单概念的理解,要形象、直观,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引导;其次要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4.教孩子规范的语言
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而发音是语言的基础,要学会说话,必须先掌握发音。孩子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但由于孩子的发音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有些音发得不够清楚,不易听清他所说的话,特别是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以及q、n、l等,发音时会感到困难。当孩子不会发这些音或发错这些音时,父母千万不要嘲笑他,更不要以孩子发错语音、说错句子为乐,而要给孩子良好的语言刺激,让他学会正确发音。
5.伴随快乐感
学语言不是枯燥地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孩子一时半会儿讲不出来,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学语言的兴趣。因此,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激凌、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学会了某些语言,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用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6.利用图画书
在教孩子认识周围具体事物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父母还可借助图书教孩子学说话,如买一些《看图说话》及图文并茂的小图书等。孩子好奇心强,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画,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便于他们接受。大人在教孩子看图书时,要一边看画一边讲,把画页上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使孩子感到亲切,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对较大的幼儿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大人只要适当地加以指导,这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和发挥其想象力很有好处。
7.互打电话,适时交流
无法依赖情境的说话方式,是训练孩子独立说话的好办法。打电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打电话时,两个人各处一地,互不见面,毫无情境可依赖,所以一定要原原本本把所有内容都讲清楚。这种训练可让孩子给长辈或同伴打电话,告知自己在做什么,或看到、听到什么事;或者买部玩具电话,孩子与成人在房间内外互相看不见的情况下,说说自己在做什么等;也可以由家长和孩子表演假装打电话的小品,来练习怎样把事情说清楚。
8.唱歌活动中学习说话
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我们不能强拉着孩子跟自己说话,可以用唱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说话。唱歌是一门音乐艺术,是旋律美的一种表现,也是带有情感性质的活动,很适合幼儿的兴趣特点。
经常教孩子唱歌,不仅能让孩子从中陶冶情操,欣赏艺术,还能让他们学习很多语言。不少幼儿歌曲内容健康,曲调轻松活泼,歌词优美易懂,是很好的学习资料。许多歌曲像《打电话》《礼貌歌》等,不仅能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教育,而且还能使幼儿通过歌唱学会“谢谢你”“别客气”等礼貌用语。
游戏——好性格靠它来形成
儿童正处于感知世界的阶段,有趣健康的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无穷的快乐,给予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增长他们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
在大人的眼里,总认为孩子到处跑跳是顽皮捣蛋、不听话的举动,所以每次看到孩子跑就会呵阻,甚至命令孩子要安安静静地坐着不准乱动。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若强制他们不能游玩,可能影响他们身心的发育。孩子不像大人需要工作,所以游戏玩耍在生活中就成为他们的一个重心。从儿童发展的研究来看,游戏可以说就是儿童的工作,其意义与价值是颇为广泛的。
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组织孩子做游戏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快乐,让他们玩,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甚至有害的。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快乐,它还是诱发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1)游戏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做“过家家”等即兴游戏和表演类游戏时,孩子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要加强对不同人物的观察,观察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并进行模仿。在模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再进一步进行观察。
(2)游戏有利于记忆力的增强。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所以对游戏中相关的事情,如游戏的程式、方法和规则等,他们就会用心去记忆,注意力相对集中,使记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一个男孩总是记不住父母交代的事情,但对游戏的规则却津津乐道,尤其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很生僻的字词都可以理解和运用。所以经常进行游戏训练能够很好地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3)孩子的想象力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发挥。如在做手工和即兴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会把生活中遇到的情节、学到的知识、听到的道理以及动画片中看到的人物都容纳进去,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做手工的过程中,孩子不喜欢按照要求进行剪裁,他们希望别出心裁,把自己想象中的物品剪出来。
(4)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识字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故事然后进行模仿表演。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孩子既要了解故事的基本意思,还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够完成。
我们园里的泉泉是个成语大王,这要归功于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就开始引导他演成语小品,如“自相矛盾”“削足适履”“刻舟求剑”“落井下石”等几十个成语故事都成了他的小品脚本。到4岁多时,他不仅能够把成语故事全部读完还可以即兴表演。
(5)培养协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在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就像一叶孤舟一样很难培养协作精神,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组织才能。三四岁的孩子是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这是最初的协作精神和组织才能的萌芽。
(6)锻炼孩子综合能力。
邻居家的卿卿非常崇拜孙悟空,所以,在他“导演”的游戏里总是让自己扮演孙悟空让爸爸扮演师父唐僧,让自己不喜欢的表哥扮演猪八戒,有了困难马上就来找自己的表姐当菩萨,妈妈担任女儿国国王,爷爷是玉皇大帝,奶奶就是王母娘娘。
要想做好这种角色的分配,要求孩子具有对综合材料的分析、整合和运用能力,这是对一个孩子综合素质的考验。
从各方面的发展来看,游戏对孩子的确有着莫大的价值。父母不仅不应忽视孩子的游戏,还要时时主动关心孩子游戏的内容,随时给予鼓励或指导,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而自然地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条件。它包括为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玩具材料,为孩子创设足够宽敞的游戏场地,这些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在精神方面,大人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形成愉悦的精神氛围,让孩子乐于参加,急于参加,并能很快地融入游戏的情境中来。
(2)在游戏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当孩子参加游戏时,可能由于经验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无法很顺利地进行游戏,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需要大人的指导和帮助。在孩子做游戏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孩子,并根据游戏内容的不同,孩子情况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指导。
(3)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孩子玩游戏,可能需要多次的探索与试验才能学会游戏的内容或技巧。例如,孩子玩黏土往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黏土的特性,才能加以运用、创作。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期望孩子第一次就做出许多的作品来。另外,当孩子玩游戏或玩具兴趣正浓时,父母最好不要去干扰他,让他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培养专心的态度。如果父母要孩子做另外的事或要和他说话,最好先提出“预告”,使孩子知道该准备收起玩兴及玩具了。如果父母常在孩子玩兴正浓时横加阻止,将造成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不良后果。
(4)为孩子找玩伴。游戏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从游戏中发展社会行为、培养优良品德,要取得这些效果,我们就要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游玩,所以我们应主动找机会让孩子与他的同伴在一起游戏。孩子在一起会互相模仿与学习,故对有不良习惯的孩子最好不要让他参与游戏活动;或是见到孩子相互学习的行为是错误的时候,父母应及时予以纠正;孩子在一起也可能发生争吵的现象,父母也要随时予以注意。
总之,游戏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父母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导孩子,孩子将能得到充足的快乐与发展。父母也应随时随地关心孩子的游戏活动,最好也培养自己有想象力,才能给予孩子适当有趣的建议与引导,让孩子玩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游戏。
水——打开求知欲的阀门
幼儿园里的孩子佑佑每天都写图画日记,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一年了。一次,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关于淋雨的事情。虽然他妈妈曾经三番五次地警告他不要这样做,可是他仍然很喜欢在雨天跑出去玩,任由雨滴落在身上。
在大人看来,这似乎只是失恋的人才会做的傻事,为什么一个几岁大的孩子也会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还乐此不疲呢?
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孩子总是像个谜一样困扰着父母。他们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每一刻都在寻求刺激,每件事都令他感到好奇,任何例行事务都可能变成他的探究活动,孩子总是有使不完的劲,总是语出惊人。
对于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要知道,出生前的孩子是生活在“水”中的,许多孩子都喜欢玩水。
同事的儿子明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一次他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只半个小时没看着明明,他就又跑到卫生间去玩水了。他妈妈四处找他都找不到,过一会儿忽然想起了什么,径直来到了卫生间,打开门,见明明果然蹲在浴缸里玩水。
明明从小就喜欢玩水,小时候爱洗澡,喜欢下雨天,自己会走了之后便经常玩水。这次,他用一个盆接满了水,上面放着很多玩具,像充气的鸭子、小鱼等。他一边玩,一边开心地笑着。虽然衣服都湿透了,然而他的兴致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妈妈见状自然非常生气,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发生一两次了。因为她实在是搞不懂,水有什么好玩的。
其实不论是佑佑的妈妈,还是明明的妈妈,都需要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显然,语言不是孩子表达需要的主要手段,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还不懂得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更多时候,孩子会直接采取行动,得到自己想要的。
因为缺少语言这个人类主要的沟通手段,所以孩子会出现困惑和无奈,好在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和实现内在需要的本能。从生命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有能力用行动来表达自己,他们其实一直都希望和成人沟通交流。其实只要大人愿意,并且多加留心,家长并不缺少理解孩子需要的机会。大人的问题在于总是很武断,误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无意义、无价值的。
因此,对大人而言,首先要学会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如上述例中喜欢在卫生间玩水的孩子,即使他把衣服玩得湿透了,还是会感到无穷的乐趣;那个“冲”到雨中享受淋雨乐趣的孩子,冒着被父母训斥的危险。父母应当学会理解他们,假如一个孩子总爱钻到沙堆里去玩,那就表示他需要大量的皮肤触觉的学习;假如一个孩子总是在床上、沙发上跳个不停,并且自得其乐,那就表示他需要来自地心引力的刺激,而且他还在学习适应这个刺激,也就是说他正需要学习和地球和睦相处;假如一个孩子没完没了地让父母和他一起玩藏东西、找东西这种“单调”的游戏,其实就表明他正在确立起一个重要的信念,那就是不在眼前的事物依然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水,因为在水的世界里,他们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不管是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还是脸盆里盛的水,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玩个不停,有时候,孩子还会反复用杯子盛水倒入另一个杯子,直到那杯水被洒没了为止……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水?其实答案很多样。
可能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流动性液体,看得见,摸得着,然而却抓不起来,这在孩子的世界里简直是神秘莫测的,非同一般的玩具。另外,如果孩子在水里放上一个玩具,有的会浮上来,有的会沉下去。在这个“浮力试验”中,孩子也感受到了水的“魔力”。如果家长给孩子一小撮洗衣粉,清洗娃娃或手绢,那么水中又会出现很多泡泡。这一切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魔术。
事实上,喜欢玩水的孩子都处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正在萌芽,他们喜欢接触这个世界,喜欢把一切都弄清楚。因为他们还看不懂书本,所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求证自己的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水,因为在水的世界里,总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求证,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用自己能想到的全部办法来不断提问和解答。
沙堆——触觉的学习过程
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沙子,在沙堆里挖掘、堆积,看着沙子扬起又落下的过程似乎对他们有无穷的吸引力。无论在小区的空地上,在游乐场,或者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有一堆沙子,便能发现孩子开心嬉戏的身影。
一天,兰兰和小伙伴晴晴在幼儿园操场上一起堆沙堡,当看到沙堡堆得很高时,她们俩突发奇想,要给沙堡开一个大门,让螃蟹住在里面。于是,两个小家伙开始动手掏沙堡,打算抠出一个门洞来。她们从最上面开始掏,没掏几下,“哗啦”,沙堡塌了,兰兰和晴晴赶紧将沙堡补好,然后又在原来挖过的地方重新挖了起来,没几下,沙堡又塌了。这回,兰兰开始觉得哪里可能不对,她决定换一个挖的位置试一试,这次她们俩选择从沙堡的底部开始挖洞。兰兰决定这么做不是没有根据的,她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所有房子的门都是开在下面的。
就这样,兰兰和晴晴使劲地掏,终于掏出一个大洞。兰兰想把洞扩大一点儿,因为这样,即使大一点的动物也能住在里面。她小心翼翼地扩大沙洞的空间,不断地从沙堡上面的“墙壁”往下抠沙子。不幸的是,沙堡再一次坍塌了!而且这次坍塌得很厉害,她和晴晴一个下午的杰作就这样毁于一旦。
但兰兰和晴晴并没有灰心,她们约好明天再来搭沙堡。通过今天的“劳作”,她们大概了解了给沙堡挖洞的一些小窍门:上边的沙子不能太薄;不要把洞挖得太大,否则会塌掉;也不要在沙堡的顶端挖洞,因为那里的沙子很少,不结实,容易塌。她们两人明天准备做新的尝试。
两个小家伙在沙坑里得到的乐趣不亚于成年人在海边度假时倾心搭建沙滩城堡时的喜悦。孩子就是这样通过亲手实践,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法,了解其他方法的不足之处,然后对比、判断和分析,总结出这种方法好,那种方法不好的原因。可见玩沙子能让他们学会不少知识,认识非常深刻的道理。
当孩子开始建造山丘和城堡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像造物主一样。这种行为大大增进了孩子的自我满足感。
一些孩子还会把手放到沙子搭建的隧道里,双手消失在眼前了,但是却在隧道下面可以互相触摸。这对小孩来说,是一个让他惊讶不已的经历。
还有的孩子在沙坑里修筑的街道要和汽车、玩具小人和小房子保持与现实世界类似的比例,也不会为了让玩具小人站得稳,而把他们深深地插在沙子里,相反,他们会小心地让玩具站在沙地上。随着“感知功能”的增强,这些孩子是不会让玩具火车直接在沙地里行驶的,他们一定要先铺上铁轨。在玩沙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同时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沙子为什么如此受小朋友欢迎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首先,它没有一定的形状,可塑性大,又富于变化,是一种天然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材料。其次,沙子有流动性,踩上去会下陷,从沙堆高处又可滑下,特别是当抓起一把沙子时,指缝中沙粒流动会给幼儿一种特殊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沙坑里玩耍的表现判断他们的成长信息:一到两岁的孩子首先要检查一下沙子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们喜欢把手印和脚印留在沙地上。当孩子开始尝试堆积沙山的时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有很大的发展,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的手可以创造些什么。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等孩子长到三四岁的时候,仅仅是沙子本身就不够了,他们甚至需要古代帝国遗迹中的所有东西——石头、小木块、草、大理石、玩具小人、玩具小动物等,他们要用这些创造一个微型世界。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扮演各种角色了。小男孩模仿建造战争的场面,但这并不代表他有攻击性,而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正常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他们把世界分为好的和坏的两部分,并且让这两部分直接相遇。女孩在这个时期更多地用到玩具小动物,让它们模仿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
但是,许多家庭嫌孩子玩泥沙太脏,认为孩子碰剪刀、锤子危险,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约束。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孩子不到3岁开始认字,不到3岁开始学外语,之后又参加各种培训班,这样做在扼杀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也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削弱和束缚了孩子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反而会培养出性格暴躁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教育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不能用成绩衡量。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要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得以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