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的八大方法
11194800000006

第6章 在“相似性思维”中学会“三全教育法”

历史是惊人相似的,大自然中也存在许多相似,在“同与变的辩证思维中”,通过相似性体验、相似性联想、相似性创新,我们就可以实现全脑学习、全过程学习、全方位学习。于是,奇迹发生了,学习者成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顶尖高手。

给我一个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其实,地球是不可能被撬起的,对我们来说,阿基米德说明杠杆原理的这么一句“大话”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于是人们需要力量的支撑时,就把目标瞄准了“支点”。寻找到支点,就有了成功的力量和希望。

那么,支点在哪里呢?人们在探寻……

在工业时代,人们似乎早已找到了这样的“支点”,那就是知识,只要在人生的头二十来年,在识字撰文基础之上,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或者某一种技能,就可以终生受益。于是就有了“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招鲜,吃遍天”的理念。“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和技能就是这样的“支点”,这成为人们的共识。

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还是这样的“支点”吗?我们在思考:如今“知识爆炸”的局面,给所有的“知识人”都带来难堪。哪怕我们再拼命学习,掌握的知识也不够用,并且很快过时。大学刚毕业,所学的一多半知识就过时了,于是“知识”这个“支点”的位置动摇了。无论是老人,还是中年人,或是孩子,只当“知识人”就会面临时代的尴尬。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十五岁的著名教育艺术大师李燕杰教授。他今天还在快乐学习着,快乐工作着。有人形容他是“四十岁的心态,五十岁的容颜,七十岁的年龄,八十岁的智慧。提起李燕杰,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以李燕杰、曲啸、张海迪为代表的一批人用心灵智慧文化震撼了中国老百姓的激情生活。因为我有两本书是由李燕杰老师亲为作序言,这使我有了近距离接触他的机会。我简直无法想象,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谈笑风生中显示出的大智慧状态。现在他每天都在读书,也在写书,他要把大智慧留给人们。李燕杰教授正是在依托“学习力”这个“支点”中,撬起了一个巨大的“智慧之球”。

今天一些三五十岁的青中年人,有知识有学历的人多多,可今天的就业状态并不那么理想。为生活奔波之劳苦,使他们感觉不到有“支点”的魅力,倒认为工作是一种苦役。就算是进入人们羡慕的机关工作,我们是否找到了那焕发无穷力量的支点呢?有的可能找到了,激情昂然,有的却没找到,变得冷漠了,没了激情、少了感情、缺了感动。没找到“支点”的人,工作着也觉得“没劲”,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到: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人不过是一架赚钱的机器。他们好像是被“囚禁”在办公室或工厂里,或者整天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敲击着键盘,但对输入的东西却不甚了解,也没有兴趣了解;或者如同机器的延伸,在适应有节奏的机器轰鸣中苦熬到下班。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中,企盼着月底发薪时的瞬间愉悦。不少人对知识的支点作用开始怀疑,读书兴趣降低。2004年12月,中国“全民读书月”期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差不多有一半的中国人不怎么读书,保持着读书习惯的只有5%左右。中国国民读书的目的越来越为了追求消遣性和娱乐性,越来越不重视学习知识。显然,今天的职业人更需要“支点”。

今天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二十年寒窗苦,熬得学历来,可刚一毕业,所学的知识一多半就没用了。如果再学习,这些习惯和适应了接受灌输式学习的学生无论从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毅力,或是学习能力来说,都不能适应,于是也出现了“知识支撑不起支点”的尴尬。媒体曾经报道过高考状元,北大学子卖肉的新闻,最近《中华家教》杂志又报道了高分学子大学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的小孩子的思想。一位四岁的女孩竟然问她本人什么时候能退休,因为每天背着书包学这学那,已经累得没兴趣了。我曾经问一个在父母麻将桌旁边做作业的孩子:“当爸爸好还是当儿子好?”孩子毫无顾忌地说:“当然是当爸爸好啦,当爸爸就可以不学习。”可见,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同样需要找到支点。只有我们的教育能培养“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快乐工作”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让人人有终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毅力,也就是学习力。

实现和谐,离不开相似性思维。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实现“三和谐”的智慧。因此,“相似论”正是在思维科学中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我们会发现,在建立和谐社会中,“相似论”会发挥重要的“大支点”作用,它是我们提升“学习力”这个“支点”的基础。

“相似论”初探

从哲学上讲,相似论就是“同与变的辩证统一”。

列宁曾指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

莱布尼茨也说:“自然界都是相似的,”“为什么相似,这是神定的先定谐和。”

说到“神”,人们往往会认为是一种迷信,然而列宁却说:“虽然有僧侣主义的解释,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把神的概念理解为大自然的规律呢?”列宁没有用挑剔的目光和审视的态度挑起争论,却在求和谐中用一种相似的“求同”意识,剔除了其糟粕。其实,邓小平的“不争论”一说,也是应用“相似性原理”的典型智慧。事实证明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智者求同”的思维是一种“支点”的力量。

对于中国古代智慧中的“天、地、人”说,如果总是以审视的目光去对待,就会陷入对“命运”、“风水”、“灵魂”之类概念的批判之中,无非是用“迷信”一词阻挡住对古代智慧思想的发掘。但是如果把“命”理解为大自然的规律,把“运”理解为发展中的“机遇”,那么把握人生命运的智慧就是在顺应大自然规律中不断发现人类发展的机会,这是与大自然和谐的观念。其实,“风”和“水”的对立统一也是一种艺术。“风”是气的流动,“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风水的本质是“气”,而“气”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风水中的“气”,是周围环境中的各个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的“序”所决定的,而物体的“序”的改变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中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方式之一,环境的改变会引起“气”的改变,从而就会改变风水环境。

据说一位农夫在半山腰种棉花,到了秋季颗粒无收。第二年一位先生提示他向山上移了一段距离播种,结果获得丰收。第三年他又向山顶方向扩大范围播种,哪想到扩大的范围又无收成。他请教老先生原因。老先生说:“半山腰虽然云雾缭绕,不缺少水气,但气不流动,棉花到季节时结不成蕾,受不了粉,有“水”无“风”,当然收成不得;半山腰之上的一定范围内,潮气(水)不减,而空气有了流动,有“风”有“水”,当然有好收成;临近山顶,虽风大不止,却干旱而无水润,有“风”无“水”,棉花缺乏成蕾的基本条件,当然也无法收成了。”

故事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用辩证思维的观点认识事物。家庭教育,其实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通过学习而掌握时代信息。一个不能主动学习、感悟灵敏度低的家长是不可能很好地带领孩子走向明天的。

人是浓缩的“小宇宙”,人的心灵是大宇宙的一面镜子。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无限的,一个是浩瀚无垠的宇宙大自然,另一个就是人的心灵世界。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有自我意识,有一个思维和创造的心灵世界,这使人能超越自身的有限,去感知宇宙的无限。“灵”是人特有的灵性,是自我意识融入无边无垠的畅想世界中的一种心灵智慧,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整合力;“魂”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思”、“情绪”。人在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中,实现着身心和谐的状态。

相似论如何用于指导今天的学习和创新,我们正在积极探寻。

孪生兄弟的故事

一对前后出生的双胞胎,同上一个学校学习,哥哥学习非常好,而且担任班干部,弟弟却总是考试不及格,而且常和别人打架。为什么同一遗传基因,学习状态这么不同?他们应当是完全相似的啊?原来,哥哥是由他大伯带大的。两个家庭的环境激励因素不一样,双胞胎兄弟头脑中有不同的“相似块”。哥哥积极为班里服务的乐趣和认真计算起分数题时的乐趣就像在给全家人分苹果的过程中的乐趣。弟弟忍着不打架的痛苦和做作业的痛苦就像挨了父亲打,又不让他看电视,还把他关到屋子里抄书十遍的痛苦。他们分别和自己经历中形成的相似块相似。

根据相似论学说,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头脑中许多相似单元(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学习和认识新事物,或者进行创造性工作时,总是依赖头脑中已形成的“相似块”(相似单元)。这些“相似块”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又会形成新的“相似块”,这些新的“相似块”又成为直感和想像的基础,逐渐使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学会创造新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因为环境的局限性而出现错误,实践中的反思,会使人们对事物规律有深一层次的认识。正是这种不断相似、不断发展的科学观,才使人们走出误区,一步步接近真实的自然。显然,人只有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本性,并不断在思考中反思,才会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相似块”,才会有再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基础。比如,孩子教育,过去人们只重知识灌输,现在重全方位体验式学习,因为这种全方位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孩子建立更多的相似单元。

看图作文的思考

面对同一幅雨天中人和汽车的画面,三个孩子写出了不同内容的作文。

小芳的作文写道:

天上下着雨,路边停着一辆汽车。车门打开着,一位女士站在车门旁边。在离车不远的地方,一位男士打着一把雨伞在等车。

小圆的作文写道:

天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从远处开来的一辆出租车上走下来了一位女士,她被雨水一淋,立刻缩回了脑袋。我知道她急需要一把伞,于是灵机一动,把我的雨伞卖给她,她一定会出个好价钱。情况正如我所料,这把雨伞以二十元成交了,我净赚了十元钱。拿着这二十元钱,我一溜烟跑回了家,但已经成了“落汤鸡”。

小英的作文写道:

伴随着一阵阵雷声,街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的心顿时一惊。刚才妈妈来电话说,她刚刚打上车正往家走,我真怕她下车时被大雨淋坏身子,赶忙找出雨伞去大门外接她。我等了一辆车又一辆车,好不容易看见妈妈乘坐的车开过来。为了让妈妈不被雨水淋湿,就在妈妈推门下车的同时,我把雨伞撑过去为妈妈遮雨。妈妈抬头一看是我来接她,高兴地搂住我说:“好孩子,妈妈谢谢你。”

三篇作文的作者中,小芳除了学习用功外,没有什么相似性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所完成的作文只不过是一个直观的看图描述;小圆的家长是位生意人,小圆以商品交易的相似性体验为基础去认识画中的场景,写出的作文有了相似性联想的故事;小英生活在一个爱心环境中,家庭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体验,塑造的是家庭成员的真挚、善良和美好境界,于是在小英作文中体现的是一种心灵智慧。小英正是以这种真、善、美的相似性体验认识画中的场景并进行相似性创新。这使她的作文既有相似性体验,又有生动的场景描述,同时有丰富的智慧内涵。

显然,一篇作文水平的高低并不一定取决于是否用功学习,更多的是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相似性体验。一个在家中除了学习,什么也不问津,什么也不管的孩子,记忆的是知识符号,一旦失去了考试的鞭策,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所掌握的知识含金量也是微薄的。而重视全方位素质提高的孩子,记忆的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图像和生活场景以及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所取得的成绩有很高的含金量。

教育孩子,其实不是用我们的观念去改变孩子,而是创造环境,让环境中的信息与孩子头脑中的相似单元“谐振”。“谐振”产生激情和动力,引领孩子在相似性体验中实现相似性联想、相似性运动、相似性创新。

其实,和谐社会的创建不也是在“找相似”中不断实现“谐振”的过程吗?如果人人都能从我做起、主动实践、感动自己、服务别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感动城市、唤醒智慧、震撼心灵、激励市民的环境激励因子。和谐正是在相似性思维中实现的。

其实,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多方面兴趣得到保护的孩子,这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了许多乐学的“相似块,”而学习差的孩子,往往无什么兴趣特长,单一的知识灌输必然带给他们的是苦学的“相似块”。一旦毕业后没了考试压力,也就是停止学习之时。今天,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没有主动学习的激情,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龄前是在头脑中创建“相似块”的黄金年华,鼓励孩子体验生活,学会爱的责任,是造就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我们提倡在家庭和社会开展“五小智慧人”活动,其目的就是给孩子创建爱心、爱好、爱学的“相似块”的机会。显然,素质教育的意义太大了。最近,中央十大部委发布文件,寻找“小时候”的故事,其目的是鼓励为孩子创造条件,培养更多兴趣,让孩子的头脑在“乐学”中形成更多的“相似块”,这才是学习不断进步的基础。

当人们在头脑中不断形成这种对事物认识的“相似块”,我们就有了继续学习和创新的基础。创造和谐环境,全面激活头脑中的“相似块”,就会在“相似块”的“谐振”中形成新的“相似块”链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环境场激励和“从我做起”的激励环境场的过程。根据这一思路,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应当是全方位渗透与分步到位。全方位渗透就是创造和谐环境,分步到位就是从我做起,从家长做起,从领导做起,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主动激励环境”。

全脑教育: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人脑+电脑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又可互补。专家们认为,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一万个藏书为一千万册的图书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了脑能力的10%,大脑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要开发大脑的潜能就必须培养和锻炼。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任何教育理论所必须阐述的主要命题之一。由于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性,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方式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进、更新。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以更合乎科学规律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则是每一位从事与教育有关工作的人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脑科学研究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相互结合,使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问题更加关注。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大道理,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适应、相似于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就能健康成长,持续向前发展;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类自身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会走向衰亡。然而,我们一旦吸纳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营造了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全脑思维的理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前提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智慧。

全脑教育是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营养脑、延伸脑功能的教育,有人形象地把全脑教育比喻做:“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人脑+电脑”。开发左右脑是全脑功能开发,使左右脑、左右边缘系统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情感与智能统一。全脑教育,全脑功能开发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综合教育”。所以,脑教育是大成智慧教育,是教育创新,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实施全脑教育对贯彻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这是教育迎接“脑的世纪”的实际行动。运用全脑教育原理,结合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玩中学、玩中算、玩中读、玩中写、玩中开发智能、玩中进行思维创新,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是教育实践的全脑教育,它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帮助儿童提高学习效率,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负担,必将受到家长和全社会的欢迎。比如,做事认真、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喜欢交流、追求卓越等性格习惯,大都是他们小的时候养成的。从小养成追求一流的心态和习惯,培养一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成就一流事业的杰出人物的共同特点。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赢在起点、赢在创新至关重要,影响人的一生。

素质教育是一种快乐中提升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左脑和右脑、大脑和小脑、人脑和电脑的作用,实现融情感、记忆、思维、创造、运用高科技手段为一体的全脑教育,才能大幅度提升人的智慧力。

全脑教育法:在相似性体验中实现“左右脑”和谐发展,在相似性创新中实现“大小脑”智慧整合,在相似性联想中实现“人脑、电脑”功能的延伸。

未来人将是以电脑互联为基础,形成电脑互联网、知识互联网、社会互联网、心灵互联网合一的智慧互联网体系。

左脑+右脑

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在保持原有左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强化右脑,充分开发右脑潜能,优化左右脑的协同作业。通常左脑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中枢,是科学脑;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是直觉思维中枢,是艺术脑。科学家们预言,两脑相比,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如果左脑加右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不是1+1=2,而是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

人们发现,那些喜欢音乐、美术,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人,学习效率特别高。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单单是知识符号和数字,而是与真实场景相联系的图像和过程。单纯记忆知识符号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而一旦通过相似性运动和相似性联想而把知识符号记忆变为图像和场景的真实再现时,不仅增加了记忆的兴趣,也使记忆的内容变成为快乐享受场景生活的过程,记忆会更牢固,还能让我们在相似性创新中把学习发展为创造。记得当年,我儿子在家做作业时竟然把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这道题做错了,她的姐姐在旁边一看,立刻说了一句:“昨天咱俩分苹果时,原来不是一人一半吗?后来,我把我这一半又分成两半给了你一小块,你不就有了四分之三块吗!”小弟弟一听,立刻明白了,还高兴地说:“谢谢姐姐。”其实,这就是一种融入场景的相似性体验和学习。它不仅把枯燥的知识符号记忆变成有情趣的场景再现,还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爱心和相似性联想的习惯。后来,儿子由于对老师布置的“抄课文十遍”的作业感到没意思,就拿来录音机,一边听歌,一边抄写,不一会儿就抄完了,我真担心他做不好作业,但当我看到他写的字比原来还好时,我放心了。之后,每当学习负担重时,我也提醒他休息休息,结果他把唱歌和弹琴当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我发现他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好了。

人脑左右两部分的分工已被现代脑科学、心理学所证实。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为什么我们很难想起曾经一字不漏背下的文章,却很容易回忆起电影情节中的场景,就是因为前者储存在左脑中,而后者信息储存在右脑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人脑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就如同录像带的工作原理一样。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把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由于人体的自然生理属性以及传统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大脑——左脑,而创新思维单凭左脑的逻辑推理已经远远不够,“开发右脑”迫在眉睫。

现代社会强烈要求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并不关联的信息之间距离越大,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设想也就越新越奇。人是不能创造出信息的,所以创造力也就是对已有的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假如右脑本身并没有存贮大量的信息,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当今的孩子们左脑在超负荷运转,而右脑却大量闲置浪费,思维趋同,这种左脑思维模式严重限制了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电脑迅速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要能够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大脑使用方法。电脑是数字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智能工具,这恰恰能够代替并超越左脑,而我们的教育如果只是开发了左脑,到头来不仅无法竞争过电脑,而且还会荒废右脑功能。试想一下,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更加普及,不会使用右脑的人将面临同电脑“争饭吃”的窘况,他们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脑,即左脑。究其原因,除了人们习惯于右手工作而大量刺激左脑发展外,我们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在加重着左脑的负担而弱化着右脑的功能。

脑科学工作者们经多年研究发现,如果对人脑两个半球中的任何一侧的“未开垦处”给予刺激,激发它积极配合另一半球的作用,人脑的总能力和效率会成倍地提高。而这种潜能的发挥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发。因此,左脑加右脑是我们开发大脑功能的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在左脑功能不断开发的同时开发右脑功并使之与左脑在互相配合中提升人的智慧力呢?

一是要经常练习使用左手,让孩子从小左右开弓,不要以担心孩子“左撇子”为由,就强迫儿童只使用右手。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联系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是要尽早接受音乐刺激,胎儿期进行音乐胎教,能刺激右脑发育。胎儿出生后再给孩子音乐刺激,对开发儿童的音乐智能有重要促进作用。孩子长大以后,让孩子练习弹琴,特别是钢琴、风琴、电子琴等需要左右手并用的更好,因为手指运动能激活大脑皮层中相应的神经细胞,从而达到益智的目的;

三是学习外语,外语学习与右脑活动密切相关,单纯学习一种语言多用的是左脑,学习第二种语言,就需要调动右脑功能,因此,早期对孩子进行外语训练,对开发右脑有益;

四是通过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图像和生活场景的观察和融入等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对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有益;

五是在记忆文字知识符号过程中多用图像、场景去联想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偏重用语言进行表达,渐渐地把图形表达忘掉了。也就是说,人们过分依赖左脑。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图形表达的方法,让右脑也参加到日常生活中来。形象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先由右脑产生形象,再通过左脑使其语言化。

因此,有意识锻炼形象思维,能达到活化右脑的目的。例如,孤立地记忆十个毫无关系的名词:桔子、眼镜、医生、毛巾、衣服、画笔、小孩儿、公鸡、镜子、照相机,我们很难记忆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调动右脑的想象能力把文字符号和图像场景联系起来。这十个名词会轻易记下来。我们可以这样记:首先进行左右脑切换,在读桔子这个名词的同时想一想桔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在右脑中形成图像;接着把眼镜这个名词与桔子这个名词进行图像“链接”,我们想象到眼镜的两个镜片分别是两个桔子,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链接图像;接着再把新图像与下一个名词形成的图像链接起来,如此类推,我们就在右脑中建立起一个图像场景。我们可以在描述这样一个图像场景中把这十个名词轻松记忆下来:两个圆圆的、黄澄澄的桔子被镶嵌在大大的眼镜上,医生用毛巾擦着眼镜,医生穿着白白的衣服正在被一支画笔涂抹,拿画笔的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正在画一只公鸡,后边的镜子里映射出这一场景,而这一场景被照相机照了下来;

六是通过故事引导孩子融入故事中的场景去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人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像存入右脑。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把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所以左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它负责把右脑的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对于幼儿来说,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可以启发孩子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联想一个活生生的场面,这就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人的梦境实际上就是无意识中右脑描绘的故事,做梦醒来,立刻把内容写下来或是讲给别人听,这样做就等于再现右脑的形象,有利于刺激右脑;

七是锻炼孩子的空间认识能力。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让他环视四周后,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走动和寻找东西或玩捉人游戏等。也可以带他走一段有岔口的路,然后让他带着你走回来。或者观看蓝天和白云,星空和月亮,大海和沙滩等,让孩子在立体空间中认识环境,融入环境,在环境中做出适应性活动;

八是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美术作品,或是动物嬉戏,都引导孩子去尽情地欣赏,陶醉其中,这也是开发右脑的好办法。在孩子观察基础之上,引导孩子凭自己的想象,绘画描述、演讲表达、文字书写,让孩子把右脑中的图像和场景通过左脑的记忆、思考过程创造性表述出来,对左脑右脑的协调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开发右脑,实现左右脑协调发展,关键是从融入社会的家庭教育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放学后是否学习和做作业,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是请家教补课。人们误以为学习效果是靠时间积累的,结果许多孩子尽管非常用功,却难有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如果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协调作用,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好是成才者之“神”

北京的生活留下了我童年美好的梦幻、追求和足迹,也留下了我数不清的疑问和好奇。爷爷喜欢听戏,家里终于有了一台老式电子管收音机。爷爷在收音机前喜滋滋地听,我在收音机后面仔细地找,找哇找,怎么也找不到唱戏的人。“声音是从哪儿出来的?”我问爷爷。爷爷说不知道。我又问奶奶,奶奶也说不知道。

为了弄个明白,我趴到收音机后边仔细看。透过后盖上的一个个散热孔,我看到一个个倒立的灯泡像“玻璃将军”一样矗立在底板上,靠近机箱一边固定着一个立方体的铁家伙,还有一个直立的圆柱管上密密麻麻缠着许多圈线,真是太有意思啦!我忍不住去掀后盖,然而后盖却被卡住。观察了好一会儿,我终于发现后盖的下边左右各有一个突起,分别陷在机箱的槽中。我试着向上托后盖,突起部分也便离开了槽,稍向外一拉就把后盖卸了下来。这一下好了,收音机里的一切让我看了个清清楚楚,原来发出声音的是一个背着马蹄型磁铁的大纸盆(后来我知道它叫舌簧式扬声器)。看见熟悉的磁铁,我忍不住找了个铁钉去试吸力。这一下可惨啦,就在铁钉被吸住的同时,“噌”的一下,我只感到浑身一阵麻,挨了电击。我并不知道早期的电子管收音机有的金属部位是有电的。幸亏地不太潮,鞋底又比较干,钉子又捏得不太紧,否则可真要一命呜呼了。我的哭叫声惊动了爷爷,他慌忙跑过来说:“怎么啦,出什么事儿了!”我一边儿哭,一边儿告诉爷爷说:“电着我了。”爷爷不知道我已经没危险了,他生怕我有事儿,非带着我跑了趟同仁医院,直到大夫说没事儿,他才放心地把我带回来。

自从那次挨电以后,他再也不让我乱动收音机了。但对无线电的痴迷爱好,仍吸引着我每天放学后总要跑到那个无线电修理部去看。迷劲儿一上来,就忘了回家,直到修理人员赶我,我还不愿意离开。一位高年级同学告诉我:“少年宫有教无线电的,你怎么不去那儿玩儿!”我一听高兴得蹦起来,忘了回家,直奔少年宫。门口的老师拦住了我,原来少年宫只有周六、周日才有活动。我焦急地等了好几天,才盼来了周六。中午放学后,匆忙吃了点儿饭,就跑到少年宫,结果到早了,老师、同学都还没来。在转过几间教室后,我找到了无线电小组。一直等到不少同学来了,我才知道这个班并不是随便可以中途让人插班听课的。但我还是不死心,直到老师来了开始讲课,我还在外边听着,看着。老师正在画着电路图,不一会儿,一台矿石收音机的电路图就画完了,接着他开始指导大家实际连接电路。我看到同学们都戴着耳机,手里调谐着电容器,发出一阵阵笑声,我想他们准是听到声音了。不知过了多久,老师终于走了出来。我怕老师看见,慌忙就跑,却不料被这位老师亲切的话语叫住了。这位老师个子挺高,眼睛很大,说话干脆利落,严肃的面孔中透着几分关切。他问我:“喜欢无线电吗?”“喜欢!”我慌忙答着。“听懂我的课了吗?”“听懂啦!听懂啦!”我真希望他能要我,其实在外边一点儿也听不清,但还是不知为什么说了假话。我真怕他再问我问题我答不上来而被他赶走,竟一下子口吃起来,周围同学都哈哈大笑。不知为什么,老师竟没有再问什么,只说了声:“爱听就好,进来听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忘了向老师道一声“谢谢”。

同学们告诉我,老师姓陈,对大家可好啦;他什么都懂,几个科技小组的课都是他一人教。“爱好是成才者之神”,对无线电的痴迷爱好,竟使我到了发狂的地步。我不仅很快学会了装修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还在辅导员指导下参与了无线报话机的研制,想不到这项成果还获得了全国无线电工程比赛二等奖。陈老师告诉我说:“一个大学毕业生,不过能装一台矿石收音机。”这让我突然找到了“我真棒”的感觉。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阅读著名的无线电专家波波夫、刘同康、冯报本、毛瑞年等人的著作。当时,同学们都在拼命学习功课,我却忍不住借来了《电子管原理》和《电磁学原理》,有滋有味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记,竟然记下了三大本笔记(四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三本笔记成了激励子女成长的历史文物)。阅读过程中,我记下一个个难题,第二天找到老师去问,老师又一一给我解答问题,并推荐了一本又一本与我所提问题有关的书籍让我读。

我描画着一个个迷人的电子管符号,仿佛看到了负电子正从炽热的阴极迸发出来,加上高压正电的屏极强力吸引着迸出的电子,形成一束飞速前进的电子流,源源不断奔向屏极极板。我又好像有了控制栅极电压的能力,电子束正在我的操纵下改变着方向和大小,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梦中,我亲手设计的电子管发射机正在向空中发射电磁波,宇宙中到处是我制造的无线电信号。我看到了远在天边的一台接收机捕捉到我发出的信号,一个人正头戴着耳机听我讲着话。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听到,使劲儿喊着……

在我边实践边读书过程中,我可以讲解和指导同学们学习了。陈老师又对我说:“你已经读懂了这两本书,你会出现飞跃的。你知道吗?这两本书是大学水平的教材,你从事无线电工程工作的水平已经相当于一个工厂技术员了,你的能力可不小啊!”听到老师这样说,我再不怀疑自己的潜能了。正是这位智慧老师的一步步指引,不仅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还在兴趣迁移中提高了物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成绩。结果,奇迹发生了。我这个在普通中学学习成绩平平,并被许多人担心考不上高中的人,成了我们学校唯一考上北京清华附中的学生。这就是潜能的力量。

在感谢陈老师、感谢生长环境的同时,我还应当感谢主动式的学习方式。我相信,一个学生至少应当有一项特别痴迷的爱好并把这种爱好变为能力,才能成才。因为爱好是成才者之神。我正是在这种意识指导下,使我的儿女在小学期间就成了“电脑迷”、“航模迷”、“写作迷”。

有了这段经历,上高中时我不再像别人那样整天围着考分转了。因为我认为仅仅能考上清华大学目标就太低了,只有大学毕业后有真本事,能出色地担当一名无线电产品设计师才是目标。那时,我把《毛泽东同志初期革命活动》一书放在枕前,有时间就看一看。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激动:“毛泽东从小立下崇高志向,并把自己的一切行为置身于这种志向之下,这就有了下雨时别人躲雨,他却迎着风雨跑步;别人浪费时间,他却钻进图书馆一读就是一天。”这就是一种自己主动全方位塑造自己的激情。我应当感谢当时几位智慧启蒙老师为我创造的条件,使我成了物理实验室的学生老师、参与学校供电线路架设的学生电工、清华大学实习工厂的常客,学会了电焊和钳工活儿。正是这种实践中的体验,使我的知识学得更牢固,知识的“含金量”更大。同样是微积分,别人只看到数学表达式,我却看到了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同样是级数展开式,别人只看到繁复的推导,我却看到了电磁波频谱。正因如此,我相信,至少有一项痴迷的爱好发展为能力,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

宇宙星空无限,人的心灵无限,人的想像力使很多事情成为现实。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认识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是人类成就智慧的必然过程。

陈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他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水平。我几乎没有遇到过一位像他这样对孩子的科技活动如此感兴趣,自身又是那么让孩子佩服的人。是他,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最终在超越自己中锻炼出能力。他十分欣赏孩子们的爱好,不断引导孩子们锻炼自学能力,提醒孩子养成好习惯。他说过:“不学好语文,就看不懂无线电书;无线电又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对无线电深入研究,没有数学知识不行。但要学好这些课程,没有自学能力不行。”我正是在无线电兴趣活动中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学会了提高自学能力,引发了对多种学科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重点。

陈老师的魅力还表现在对音乐的兴趣,他弹的一手好钢琴伴随着无数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人格和能力对孩子们的激励,他是点燃我们心中希望之火的“神”。我终于明白:“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只要我们把智力活动的过程变为全方位塑造人格、能力和习惯的过程,我们就不仅仅能实现上大学的“小梦想”,更能实现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的“大梦想”。

大脑+小脑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开车、骑自行车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而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上的内容最易忘记。学习外语,光看不读、不写的单词比较容易忘记,既看又读、写、用的单词不容易忘记。其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仅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是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单纯的符号记忆遗忘速度很快,而结合运动性的记忆遗忘速度很慢,甚至终生不忘。我们不假思索地就可以用五笔字型打出字来,我们不假思索地弹拨出优美的乐曲,我们不假思索地骑上自行车就走,其实都是小脑的功能在起作用。大脑+小脑就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在保持原有大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强化小脑,充分开发小脑潜能,优化大小脑的协同作业。研究发现,大脑是用映像、概念或观念之类的东西进行认识、思考的中枢,与小脑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创造性;小脑是用身体进行记忆的中枢,其最大特点是具有适应性。学习时“由生到熟”再到“熟能生巧”是由大脑功能向小脑功能的过渡。思考问题就是在大脑联合区形成思考模型的过程,该过程反复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小脑中形成思考模型,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小脑就可以用这种模型自动地、下意识地进行思考和行动了,成为一种习惯模式和行为。这样小脑就能分担大脑日常的工作,有效地减轻大脑的负担,让大脑处于自由状态,以便在重要时刻使大脑产生创造性灵感。所以大小脑协调教育能有效地培养适应与创新能力,减轻学习负担。

我曾经与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进行过一次交流,我问他:“看着你不怎么用功,可是学习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这是为什么?”他对我谈了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把有些能力变为习惯。例如,每学期都有各种活动,活动之后常常要做作文,大家都为能写出好文章发愁时,他却在平日的认真学习课文和阅读相关课外读物过程中把这篇作文完成好了,并且几乎把自己写的故事融化在心中,表达在口中,还朗诵出来让同学听。有了这次体验式作文过程,以后再有类似作文,头脑中立刻显现出故事场景,提笔就成文,写作中只稍加思维,把新的知识点和好句子整合进去就能又写出一篇好文章。其实后来他所做的就是把大部分需要大脑做的工作交给了小脑。

人脑+电脑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人脑加电脑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孩子抓起,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未来学校必将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更加国际化。为了使下一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脑加电脑,一方面是指借鉴电脑信息加工原理,优化大脑信息加工机制和加工程序,改变脑内的信息结构,并使其具有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延伸人脑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手段,改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使之更加符合全脑学习的科学规律(丰富人脑的智慧)。

如今,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迅速找到各种可用资源并迅速实施智慧整合。许多原来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不再记忆了,而把它存储在电脑硬盘中或直接从网上下载。电脑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和工作者享受到图文声像并茂的虚拟现实场景,对知识点和操作面有了更贴近真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电脑作为人脑的延伸,使人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了许多倍,而电脑在人脑的智慧点拨中也变得更有价值。在电脑技术和网络发展的今天,孩子积极走进电脑世界,不能说不是个好事。然而,令我们今天的家长担忧的却是,一些孩子一旦进入游戏和网络世界,就变得迷恋而无法自拔,网瘾问题不仅仅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业,那些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会把孩子引向犯罪的道路。如何面对今天的时代环境,既借助电脑和网络延伸人脑的智慧,又不至于使孩子走入歧途呢?关键是培养孩子如何运用电脑的智慧。

我和儿子一起玩电脑

自从儿子上初中后,放了学不按时回家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提醒过多次,他都说找同学玩了一会儿。想到孩子忙了一天学习也够累的,玩儿就玩儿一会儿吧。但越是不管他越是回来得晚,回来后赶着做作业,字写得越来越潦草。我们开始担心了:总这样下去,学习会被耽误的。

终于有一天,我把儿子叫过来和他谈了一次话。儿子似乎看出我的不满,表示今后不贪玩了,要好好学习。但我却放不下心来,不了解孩子心灵深处的奥秘,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也就教育不了孩子,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和他沟通。因为曾经听儿子接电话时说过“程序”之类的话语,我猜定儿子是和同学玩电脑,就试探着问:“你喜欢电脑吗?”儿子轻轻回答:“喜欢。”儿子似乎觉得答得不妥,又补充说:“我以后好好学习。”

我忽然想起了当年引导我爱好无线电的陈老师(少年宫科技辅导员)。爱好是成才者之神,儿子爱好电脑又有什么错呢?不知为什么,我突然说了一句话:“爸爸也喜欢电脑!”儿子一脸惊讶,顿时转忧为喜。他滔滔不绝地讲起电脑游戏如何好玩,他已经过了几道关,就是有许多英语单词看不懂。我知道儿子已经迷上电脑了,这其实是件好事。按我的想法,儿子爱得还不够,要让他全方位的提高,还应当有音乐、体育等多方面爱好。只是不应当因为爱游戏而影响学业,而要在爱游戏中培养学习习惯和能力,对正在学习的各学科也要培养出兴趣和爱好。

经过和妻子再三商量,我们决定借钱给儿子买电脑。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也需要学习,要跟上时代,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有一种痴迷爱好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不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将是一种“历史性”的失误。我们的第一台电脑是“386”,其中的象棋游戏也着实吸引着我。十几岁的儿子竟然对枯燥的DOS命令发生了兴趣,我真不理解。看着他用几行语句一改,本来不能玩的游戏竟然顺利通过,孩子哈哈笑起来。我问他:“你懂那英语单词吗?”他说:“有的懂。”他接着告诉我:“批处理命令和CONFIG配置是最有意思的,随着更改和调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看着他“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样子,也着实有几分佩服。交谈中,我已经知道他和三个要好的同学经常交流计算机经验,而且他们成为班上电脑爱好者们的小老师。我知道儿子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在兴趣中锻炼能力。这使我产生了拜儿子为师的想法,儿子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这一答应,责任和义务就不得不尽了。他成了“小老师”,上了我的“套儿”。

自从有了电脑,儿子放学回来就不往外跑了,总要打会儿电脑游戏。我也凑过去,培养着自己的兴趣。我悄悄提醒着自己:“深入虎穴,危险重重,弄不好教育不了儿子,自己也被俘虏。一定要警惕儿子的‘进攻’。”儿子当然最喜欢玩双人游戏,他希望爸爸能成为他的假想敌人,但我并不情愿。为了和他成为朋友,我忍耐着也得打进他的王国。很快,有几个游戏让我发生了兴趣。随着对电脑的兴趣越来越浓,儿子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起来。我发现,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提高。

我终于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有一次,我发现儿子正盯着一串串英文提示发呆,顺便问了一句:“电脑出问题了吗?”儿子说:“没事儿!”说着就按ESC键想退出界面。我猜想,他肯定是有的英文单词不认识,想放过,就赶忙制止说:“爸爸想知道出问题的原因。”儿子惊讶地望着我,似乎在说:“这个‘爸爸学生’还挺难对付。”他立起身,去找字典,不一会儿就胸有成竹地走回来。当键入了几个新命令后,错误提示不见了,计算机进入一个新的彩色画面,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游戏开始了。儿子兴奋地对我说:“我误删了一个文件,现在终于按英文提示找回来了。”此时,我对能玩一个新游戏的结果并不关心,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却使儿子主动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相信他在学科上也会增强主动性。特别是儿子最漂亮的一句话:“我误删了一个文件。”表明儿子在用语言承担责任,这明显和他平时一批评就解释一堆理由的不虚心态度相反。我高兴极了,顺口说:“儿子真谦虚,爸爸也要向你学习。”儿子似乎更高兴了,他说:“我原来挺烦那看不懂的英语单词,现在发现英语太好啦,给爸爸讲课太有收获了。”

儿子在游戏中培养的兴趣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英语词汇量增加、电脑知识的拥有、表达能力的提高,他对人对事的热心和能力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学习再忙,处事中再受了委屈,考试中分数不高,因为得病而落下功课,他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做好课代表和小组长的工作,努力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疑难问题;他的数理化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独具魅力;当别的同学因为考不好而心情烦躁不安时,他却在分析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中找到了经验和教训,明明白白得到了“考后100分”。

我们对儿女们说:“学习成绩只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很小一方面,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应学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因为应试成绩不高而考不上重点大学没什么可遗憾的,当你们有了人格魅力和能力时,你们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真正有知识和财富的人。”儿女们相信我们的话,从来没有因为成绩不能名列前茅而自卑,也不后悔参加科技活动取得的成绩没有被加分,因为他们在父母的赏识中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强者。

借着儿子的兴趣,我聘他当了我们单位的“小老师”,当同事们电脑一遇故障,就打通我们家的电话,他就像“遥控大将军”一样,让人家改config。sys,改批处理,改CMOS设置,一会儿电脑就正常工作了。当年的电脑界面可真不像今天这么友好,我真难理解他是如何把满屏的DOS命令看懂。我意识到孩子是有巨大潜能的。知道儿子懂电脑,亲朋好友们找他的多起来。有的请他咨询如何买电脑,有的请教电脑故障怎么排除,有的求他设计网页,有的找他切磋技艺,还有的询问他玩了电脑会不会影响学习。儿子在服务中变得热情、自信,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后来,买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他发现不少初学者在购买电脑和使用电脑中很容易陷入误区,就把自己的体会一一介绍给大家,而且撰写出了一篇文章“我家买电脑”,发表在报刊上。儿子在为大家服务中,找到了“准”工作岗位,培养了爱心、热心、责任心。

爱好是成才者之神。儿子后来在计算机与医学研究相结合中取得了自己的成绩,我也在向孩子学习中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单位计算机工程部的负责人和政府采购计算机类评标专家。我们一起参加《电脑爱好者》杂志全国征文大赛,成为二十名获奖者中的唯一一对父子兵。

儿女们一天天长大了。在痴迷爱好中培养的能力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不断发展:女儿参与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她在搞科研的过程中懂得了,当今已不是单纯靠个人奋斗搞发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和配合。只要对事业有利,无论是当主角还是当配角,她都积极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这种与别人和谐合作的态度,促进了成果的进展和研究水平。这也使更多的人愿意与她共事,共同促进事业发展。女儿今天的人格魅力,无不源于少年时代的人格修养。当年她在家承担了买菜、做饭、照顾小弟弟等许多责任,在学校担任班干部过程中默默地做了许多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却从来不计较,甚至在误会中还不停地尽职尽责。和那些平时不努力工作,一有机会就为个人争名争利的人相比,我们更对自己的女儿有信心了。未来需要的是心态良好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病态的“天才”和单纯的知识持有者。

还在读大学的儿子早在高中毕业前就能以自学的计算机技能为电脑公司的技术维修提供咨询,为许多用户修好了一台台计算机,上了大学就已经名正言顺地给同年级同学讲授计算机课和英语课,成了“学生老师”。多方面的爱好还使他成为年级的足球队员和歌手,在快乐中成为服务大家的优秀班干部。当我遇到问题时,总要和他商量,在平等交流中,他按社会的实际需要完善着自己。

学校的网站要进行改版,新买的服务器也支持了更强大的数据库编程。儿子的计算机水平在平时帮助学校的工作中使老师早有耳闻,于是老师把数据库的链接及版面设计工作交给了他。作为临床医学大学生,他从来没系统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凭着原来接触后为其强大的功能所吸引而产生的兴趣,他日夜兼程,边学边干,符合老师要求的网页不久就设计出来了。老师在欣赏他的作品并给予鼓励的同时,又在功能上提出了一些不足及改进建议。他欣然接受,又开始四处找资料,网络成了他最好的助手,市区的几家书店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为完善这些功能而努力着。他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一页页令人满意的网页展现在老师面前。这使我们再次明白: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假使大学所学的功课都忘掉时,只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在电脑日益普及,网络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今天,孩子们怎样对待网络?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玩电脑的关系?这是有孩子、有电脑家庭无法回避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然而目前,有些孩子却迷恋网络到了玩物丧志、无所顾忌的地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网吧,他们一“泡”就是多半夜,过度的疲劳使他们白天打不起精神来。迷恋网络中,家长们看到的是孩子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本来买电脑是为了让孩子跟上时代,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学到一门最新技术。谁承想,电脑和网络却成了耽误学业、误人子弟的工具,早知如此,真不如不给孩子买电脑。一些本来想给孩子买电脑的家长也在顾虑中选择了放弃。

那么,电脑和网络到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工具呢?还是荒废孩子学业的恶魔?面对孩子恋网的情况,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读了电脑迷姚冬奇(作者的儿子)小时候的故事,或许您会对如何玩电脑有一个新的认识。

电脑让我插上梦想的翅膀

奇奇

十几年前,“电脑”这个名词就已经挂在爸爸妈妈嘴中。我渐渐知道,电脑是通向未来世界的神奇工具,只要爸爸一有空儿,我就缠着让他讲电脑。可爸爸说,他也不懂电脑,让我和他一起学。正在上小学的我听说姐姐在学校参加了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并在全市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奖时,我羡慕极了,真希望也学会用电脑,早日踏进电脑王国。有几次做梦,梦见我真的学会了玩电脑。

爸爸终于下决心买了台能运行DOS和BASIC程序的学习机。为了这台简易电脑,爸爸妈妈凑了好多天钱,我和姐姐攒了几年的“压岁钱”也都用上了。这是一台根本够不上水准的简易学习电脑,开机后屏幕上显示的除了英文还是英文,但全家人却如获至宝。有大人们与我们共同研究,我的迷劲儿可大了。每天一放学,先开机启动电脑,然后打入相应的英文命令,进入相应的界面。爸爸在一旁看着我熟练的动作,不住地点头。时而还问我一句:“打这个命令是什么意思?”

很快,我们一家人都学会了基本操作。有时遇到电脑出现问题,除了细心研究外,我和爸爸还分头找同学、访老师,求得指导。我们还跑了无数电脑商店,为电脑配上汉卡、外设和软件,不懂的地方分头查字典找资料。结果,我们一家人都成了电脑迷,也“逼”得我们一家人成了英语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探索、什么是主动、什么是虚心、什么是能力、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成功。

说起来,这台配置极低的电脑向我们摆出了无数个难题,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们全家人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没有像“上帝”一样动不动就找厂家,因为许多软件问题是我们共同探索的问题,我们和厂家只是学习新技术的同学和朋友。我们也没有小看培训与软件服务,爸爸为我们请来好几位老师,每次爸爸总是主动付费,因为我们要把电脑作用发挥好,没有启蒙老师指导不行,没有软件服务和培训不行,这是比硬件购买更重要的投资。对老师和朋友的理解使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在我们周围造就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激励环境,学习科技的电脑友群体。这样一来,我懂得了感恩道谢,懂得了互相帮助,懂得了主动钻研和动手实践,懂得了创新。

1995年,从电脑报刊中得悉奔腾计算机及windows95操作系统出现,我真为人类的进步赞叹不已,买一台“奔腾”已成为我的新梦想。爸爸好像早就看透了我的心思,经常和我讨论有关的配置和软件。后来,大概是信任加锻炼,买电脑的决策权交给了我,我开始为“奔腾”而奔波。为了省钱,组装机当然是首选,更何况可以锻炼能力。其实,当时电脑已有不少学问,什么TX主板啦,EDO内存啦,什么能播放VCD的解压卡啦,兼容WINDOWS3.1啦。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后,经和父母最后请示,一台奔腾586电脑进了家。我自然成了最主要的操作者和全家人的“小老师”。最初我最喜爱的是游戏,真有意思,但常常因扩展内存不够无法运行而烦恼,只得改config。sys、autoexec。bat和CMOS。这样一来可倒好,我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了,DOS命令也熟了,对电脑程序越来越痴迷了。我真得感谢电脑游戏的神奇作用,不过有时我也让游戏迷住而不能自拔,这时爸爸妈妈总是提醒我,并不打骂我,这倒使我不好意思,我开始学会自我克制,懂得了人要有意志力。

不过,这台电脑用了几个月就出了毛病,先是软驱读不了,后来硬盘有坏区,最后是根本启不来机了。扯皮中,我知道宽厚待人的爸爸没能如愿包换部件,只得花了一千多元更新。唉,早知如此,真不如当初买品牌机。但这也无所谓了,因为在解决各种电脑问题过程中,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哲理。我成长了!后来,我和姐姐商量后,请妈妈为我们订阅了《电脑爱好者》杂志,在“高师”的指导下,我的进步更快了。

与现在相比,我当时并没掌握多少电脑技能,但我深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确实强多了,电脑带给我的其实不单是知识,而是创造性思维习惯和主动动手实践的能力。对于许多人来说,电脑出故障是最烦人的问题,但是爸爸总说:“哈哈,又一次锻炼我们的机会来到啦!”我真佩服爸爸的这种心态,渐渐地也养成了一种习惯,一旦电脑出现问题,我总是第一个去检查、去思考、去判断故障。有的故障是我自己解决的,有的故障是在多方请教或是读电脑期刊上的文章提示中解决的,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我得到了比结果更大的快乐。

也正是思维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我在兴趣迁移中提高了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我的英语、数学、物理、语文等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我发现,学习知识的效果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当我们增加了生活的情趣,有了探索科学知识的激情后,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我还在多项兴趣活动中取得了一项专利成果,一项河北省青少年发明一等奖,三项市航模比赛冠军,一项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初级赛手荣誉。对我们全家来说,早配电脑,不是早掌握了几种软件和程序的使用方法,也不是为自身增加了一个好用的工具,而是全家人都保持了年轻态、上进心,全家人都能用创新能力去迎接一个个新工作。由于保持了这种精神状态,在后来的岁月中,我们的家庭成为激励人前进的环境场,实现了“买电脑培养创新人才,用电脑塑造高素质家庭”、“全家人都会用电脑,把电脑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目标,也使全家人在玩电脑这一智力过程中成为现实世界的心灵好友。

当年,爸爸在鼓励我当他的“小老师”中学会了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编辑技术。他为我们设计制作出一个个多媒体成长史片断。我过二十岁生日那天,爸爸把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我,那是我孩童时期真实生活的场景和故事回放,多媒体成长史让全家人一起享受到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当看到我和姐姐小时候因互相追逐而把暖瓶打碎了时,我们俩互相推卸责任,而爸爸妈妈引导我们通过一起唱歌而开展家庭素质教育,我们激动地哭了。我们感谢当年父母亲是那么用心地为我们智慧伴行,使我们长大后还能观赏和聆听到当年父母在家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是爸爸妈妈的行为激励帮助我们从小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

看!这就是当年我和姐姐一起成长的动人画面。听!这就是全家人共同谱写的智慧乐音:

弟弟:小花猫,喵喵叫,喵喵叫!

姐姐:是谁把花瓶打碎了?

弟弟: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

合:小花猫对我叫:喵!喵!喵!

姐姐:小花猫,你别叫,你别叫。

弟弟:是我把花瓶打碎了。

姐姐: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

合:小花猫对我笑:喵!喵!喵!

妈妈早已习惯了天天用电脑办公,还时时抽出时间与我们玩电脑游戏。不过她玩游戏从不上瘾,她上网总是在查找与她工作有关的资料。有时,电脑出了问题,她也戴着老花镜去寻找故障原因,我赶忙走过去帮助她检查程序。在妈妈面前,我感觉自己也是非常有用的“小电脑专家”,自信时常常给妈妈讲起来。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儿子真行啊!”

玩电脑游戏是我放学后的最大乐趣,有时玩起来竟忘记学习。妈妈笑着提醒我,我总是在恋恋不舍中离开诱人的电脑画面。看着妈妈笑容可掬的面孔,听着妈妈真诚可信的劝告,我坚信我是个最有意志力的人。我不仅能够走进虚拟世界“叱咤风云”,也能在现实世界中“舞文弄墨”,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一道智慧的桥梁,帮助全家人成为时代的主人。我特别佩服父母追求人生成功的行为和塑造家庭环境的丰富精神生活,这不仅激励着我也追求智慧人生,同时让我们更爱真实的心灵乐园。父母为我们塑造的人文环境,成为造就我一生幸福的源泉。

姐姐开始用电脑服务着一个个医学专业课题,她做的多媒体课件那么漂亮,让我在佩服中也想学习,姐姐给我创造了一次次机会,让我帮助老师做医学课件,还安排我去解决单位电脑出现的一个个问题,我在制作课件、维修电脑故障、设计网站中提高了水平,我成了学校老师、企业领导的“小高级文秘”。

我渐渐发现,即使虚拟世界的风光再好,也比不上现实世界的智慧魅力。在“钻进去又能走出来”的心灵畅想中,我们实现了与时俱进中的智慧整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了多媒体电子相册的制作,奏响了美的旋律。我帮助下岗待业的阿姨和叔叔们用电脑发展起高科技第三产业,还涉足了计算机医学诊断领域。在为企业和学校建网站、组建局域网、维修电脑过程中,我找到了“准”工作岗位。我还向姐姐学习,也学会了做饭、炒菜和洗衣。看见家里的电器出了故障,我不再让爸爸去操心,而是拿起万用表先检查,结果我成了家中的家用电器维修工和小服务员。我和姐姐都成了有家庭责任感和爱心的“小主人”。

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渐渐地,我成了“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的人。看着全国妇联颁发的“首届全国美好家庭荣誉奖”奖状,我真感到生活在学习之家的幸福和快乐。我爱我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在我的学业生涯中,虽然我是一位爱学习的读书人,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支持下,我也能像一名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一样,辅导同学通过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英语四级和六级。当计算机控制的医疗仪器发生故障时,我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能力及时处理。我发现,在学业生涯中,比起没有课余爱好和不喜欢电脑的同学来,我对未来更有信心。爸爸妈妈都不希望我们高分低能,希望我们提高全方位素质。我们在学习电脑的过程中,从思想修养、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中全方位塑造了自己。我最庆幸的是,我的家长有超前意识和许多新理念,这包括:“尽早选启蒙素质教师”,“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变唠叨式家长为激励式老师”,“人人从我做起,做激励环境和谐的因子”。听说有些家长爱打孩子、爱打麻将,我建议:早给家庭配电脑吧!在与您子女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中,您一定会创建出一个高素质家庭,您的子女决不会高分低素质,将来找不到工作。家长的行为激励一定会培养出一代懂事理的创新人才来。

现在,我们家已有两台电脑,但仍然不够四口人用,只能互相谦让,保证重点。我们已经树立起这样的理念:全家人都用电脑,把电脑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啊,谁家的电脑能像我们家的电脑这么有用呢?——全家人都能用五笔输入法打字发表论文,能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讲课课件,能上网查询到海量信息和知识,能用市话费打“可视长途电话”,能看电视节目并把好的片段录下来珍藏,能制作多媒体卡拉OK电子相册,能编辑制作录像节目,能打印美丽的电脑婚纱照,能为企业制作网页并上传树立形象,能进行科学研究和编制各种程序……

当爸爸参加一个个工程项目竞标时,当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时,当妈妈在单位指导年轻人学电脑时,当姐姐与国际友人交流学术问题时,我们的计算机派上了大用场。特别是,当我们的并不高档的计算机加上四口人的新颖培训方法迎来一个个亲朋好友的光顾时,我们的电脑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工具。

我真希望不久会出现一种创新素质培训学校,面向儿童科技迷、有远见的家长和老师以及即将走向社会的大中专毕业生、企业领导和下岗职工,开展全方位的素质创新培训。这种培训不应当是传统的说教和应试教育,而应当是创造一个催人奋进的环境场,运用交互式教学,借助电脑及网络工具,使受训者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创新人才、新型的家长和领导、激励人前进的新型素质教师。

当岁月的脚步加快,我们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秋天,十几年前的兴趣爱好,竟让全家和电脑结下不解之缘。回首那充满激情的日日夜夜,我们在无悔的奋斗中造就了希望,共同铸造着全家明天的辉煌。

超前的意识,使我们一家人圆成一个电脑梦。在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中,我们全家人都成了电脑迷。爸爸妈妈的智慧教育新理念使我们在父母伴行中成长起来。

当信息时代来临,当能力培养成为最重要的培养,我们全家正在智慧之路上前进。愿更多的家庭不仅拥有电脑硬件,也拥有智慧的灵魂。让我们插上“奔腾”的翅膀塑造出人格魅力学会做人,让我们驾上视窗的操作系统锻炼出学会做事的能力,让我们掌握文字、图像、影音制作及网络软件提高知识的含金量,学会与时代同进。我们将成为时代“智慧人”。

全人教育:全方位和谐教育

人是宇宙大自然的产物,人是浓缩的小宇宙、小社会。全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和谐融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身心教育,是在环境中实现生理成长和精神发展的全人成长过程。早期教育的核心是智慧教育,在与大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中全方位激活孩子的智慧生命信息网,让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成为主动融入环境创造的生灵,在“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恩格斯说:“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人类个体从产生、形成到发育成熟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是从受孕到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生理胚胎期(胎儿期);二是从出生到三岁左右,这是精神胚胎期。这两个时期是个人素质的奠基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然,人类要经历生理遗传和社会遗传两个过程,才能成为有别于动物的智慧人。社会遗传实质上是孩子在父母伴行中和谐融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环境中的智慧心灵成长过程。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走向“和谐”的智慧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其实就是在造就生理人的同时,造就智慧人的过程,只有身心(身体和心灵)同步全面发展,才能让包括孩子在内的家庭成员能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智慧家庭教育就是全面激活、发展、完善一个属于智慧人自身的智慧生命信息网。这一过程,从人出生一刹那开始直至长大成人,直至延续一生,而最关键的时期恰恰是从出生到学龄前这段时期。

全人教育法:从孩子出生一刹那起始,我们既成为孩子的生理父母,也同时成为孩子的智慧父母,不仅要关心和帮助孩子的生理成长,同时要关心和帮助孩子的精神成长,引导我们的孩子从小开始,在和谐融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成为身心和谐,情商、智商、体商同步发展的智慧人。

我伴儿女行

(一)在融入大自然中塑造学习兴趣

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是融入环境的体验教育。幼年的好奇是“金子”,聪明的父母不会错过让“金子”发光的机会。当孩子在父母伴行中体味到大自然的乐趣时,他的智慧生命信息网就会得到全面激活,这是一种全脑思维的智慧。

大自然是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孩子学到的不只是自然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自然塑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带她走进大自然。春暖花开,我们带着女儿去踏青。风儿吹、雨儿淋、艳阳照,浪花激、沙土陷、汗珠落,山林静、百花开、景色美,老虎吼、小鸟叫、万物生。女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叫。我们的心和孩子一样融化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这是地,那是天,这是树,那是草,这是虫,那是鸟。”女儿伴随着我们的声调重复着“地、天、树、草、虫、鸟”,不时去指,不时去摸,不时去瞧,又不时“咿咿呀呀”哼着奇怪的曲调。看着她开心,我们也大笑,女儿在笑声中一蹦一跳。大雨瓢泼,我们和女儿一起叠纸船、趟雨水、观闪电、听响雷,女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叫。我们的心和孩子一样融化在奇妙的大自然之中。“雨水凉,闪电亮,雷声响。”女儿伴随着我们的声调重复着:“凉、亮、响”。闪电雷鸣中,女儿惊叫着往我们怀里钻,我们紧紧抱着女儿保护着她,嘴里唸叨着:“不怕,不怕。”女儿则一边钻,一边喊:“怕,怕!”

等她再大一些时,我们从新华书店买来了有字的画书,回到家里就让女儿看。女儿一会儿指太阳,一会儿指月亮,一会儿点小鸟,一会儿点绿树。拿来别的玩具,她玩一会儿就放下,唯有那本书,她总是玩不腻。女儿一边玩儿,一边撕,撕不动就拿嘴咬。妻子和她讲道理:“不要撕,不要咬,小梅是个好宝宝。这是花儿,那是草,小梅从小爱花草。”女儿听到说话声,瞪起双眼四处瞧,嘴里喔喔说着话,好像是在念花草。女儿不哭也不闹,我跑过来逗她笑。吊在头顶上的收音机唱着歌儿,女儿不时盯着瞧,有时竟手舞又足蹈起来。

当女儿渐渐长大一点儿时,我们开始让她学走路。岳母大人发明的“娃娃学步椅”着实帮了孩子的大忙。这种椅子构造十分简单:外方内圆的小椅面被四条结实的木凳腿支撑着,三根细皮带吊着柔软的三角座固定在结实的高椅面上,靠近前面的高椅面边儿上固定了一串算盘珠。当我们把女儿放到小三角椅上时,她的胳膊正好挎住了高层椅面的两个边儿。女儿高兴极了。她一会儿拨弄着算盘珠像是在数数儿,一会儿站起来像是要奔跑,但无论是站是跑,都不用担心她有危险。女儿在“娃娃学步椅”中练了一段后,我们发现她经常夹着椅子来回晃荡,不一会儿就跑了老远。到了后来,她竟能双臂夹着椅子跑起来。我们知道女儿会走路了,干脆不让她在椅子里呆了。我们发现,女儿不仅比同龄小孩儿更早学会了走路,而且手和腿劲儿都挺大,因为她是负重学会的走步,但却是以最小的风险实现的。

我们开始教她认字画画儿学唱歌,真希望她的智能发挥别因为我们的无知而被耽误。我们一点点儿帮助她培养好的习惯,真怕她因为我们的失误而成为不懂事的人。大自然造就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应当接受大自然的紧紧拥抱。让我们具有大自然一样广阔胸怀的女儿去接纳大自然的一切吧!女儿一定会在阳光雨露滋润、衣食住行洗礼、花草虫鸟相伴、喜怒哀乐磨炼中搭建出庞大的智慧生命信息网。这就是“在爱好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中接受五彩缤纷的全方位教育”。女儿的婴幼儿时代并没有认字几百个、背诵唐诗多少首的成绩,但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塑造的观察能力和学习乐趣,却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我们一直在寻觅,哪里是我们的精神乐园?哪里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脱离开城市的喧嚣和吵闹,和孩子一起融入绿色的原野快乐表演时,我们真的好像回归了自然。人类的童年是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度过的黄金年华,用神话编织的“梦”在探索智慧中升华。在富于诗情画意的书香氛围,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为兴趣和梦想而表演人生”的自然状态。那里是懂得善待生命的起点,那里是造就一生幸福的源泉。

(二)走进孩子的心灵挖掘“智慧点”

人生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当你试图打开孩子的心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生机勃勃的小生灵正在为兴趣和梦想而表演着人生。在和谐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智慧生命信息网的激活和广泛链接,于是一个大智慧系统在融入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孩子成了真正的社会智慧人。早期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全面开发大脑中为婴幼儿插上想像力的翅膀,用创造性体验与社会和谐。

人是大自然中唯一能有自我意识的生灵,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一个能思维和创造的心灵世界。这使人有能力超越自身的有限,去感知宇宙的无限,在和谐融入大自然中,我们插上艺术想像力的翅膀自由飞翔,并在思维中编织出一个个创意,用行动去实现一个个梦想。这些梦想,如今不是在人的创造中都成为现实了吗?显然,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广阔的心灵世界并富于创造的生灵,才是家庭教育的智慧。在读懂孩子心灵这部书中,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智慧点”,并在保护孩子的心灵畅想中帮助孩子探索,才是教育的智慧。

小老鼠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正配合着妈妈做饭炒菜,儿子正在自己玩。当饭菜摆上桌时,女儿叫弟弟过来吃饭,可儿子就是不动,总在注视着地上的什么东西。着急的女儿一把拉过弟弟按在饭桌前,儿子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人们往往认为,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来说,叫他过来吃饭就得听话,没什么可说的,但我却忽然意识到儿子的一个童真美梦可能被打搅了。什么叫平等?尊重就是平等。我赶忙对女儿说:“小弟弟正在搞研究,给他一个机会吧。”就这样,我带着女儿陪着他一起观察起来。他正在注视的是一只瓷老鼠,记得是在买碗时搭给的,要不是儿子瞧它,我还真没细看呢。老鼠制作得还挺精致。炯炯有神的一对小眼睛透着亮光,耳朵眼儿里的轮花依稀可见,似卧非卧的姿态像是要逃跑的样子,只是尾巴不知怎么没有了,但露出了一个小眼儿。

儿子的注视说明他对这个小玩意儿产生了兴趣,发展他的观察能力和爱好者正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忘记了吃饭,和他一起研究着。女儿轻轻地抚摸着小老鼠,又随手拿起来往自己脸上放,然后又向儿子那边推。儿子像是很害怕,直往后躲避。我们继续陪他观看。儿子好像不害怕了,也开始用手去摸它,后来又试探着拿起来,但最终没敢往脸上放。又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儿子开始拿着一根小棍儿在尾巴处的小眼儿上点按。我顿时眼睛一亮:儿子肯定是发现了这只没尾巴的小老鼠不完美,他要给老鼠按上尾巴。直到我真的帮他把小棍儿在尾巴处插好,他还久久不愿离去。我相信,有这次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儿子一定能成为追求完美的建设者。

这顿饭吃得虽晚,但我尊重了孩子的一次观察世界的机会,我觉得很值得。后来我和女儿交换了意见,女儿相信了我的话:很多科学家最初都是在观察世界中开始他们的发明之路的,要支持小弟弟的兴趣。她还说,要向小弟弟学习。后来,我发现,姐弟俩对生活的乐趣更浓了,我们则不断支持他们的课余爱好。他们共同创造了成绩,荣获了许多奖项:

女儿九岁时获得全市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儿子十岁时已是全市航模竞赛三届冠军。两个人共同发明了“缓压健身锤”,获得河北省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并已被一个企业采纳生产,外形颜色的设计也是尊重他们的意见:环保色——绿色;儿子中学时获得全国计算机奥林匹克初级赛手证书;儿女都成为班干部和三好学生。

(三)在快乐地表演中收集孩子的“学习力”

人是不断学习的,主动学习使人在与时俱进中抓住时代机遇,主动学习使人在适应发展中创造意义。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和培养“学习力”,这一时期塑造出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学习习惯和毅力是终生快乐学习的基础。

我们深知,面向未来的孩子们即使掌握的知识再多,也适应不了急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关键是孩子们是不是有“学习力”。“学习力”是一种面向未来和变化的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孩子只要保持一颗对学习痴迷爱好的心,能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思路、新观念,就可以成为未来生活的创造者。

小时候,我有集邮的爱好。岁月的流逝,冲淡了儿时的记忆,当我无意中发现自己那本珍藏了多年的邮册时,我竟然欣喜若狂起来。一套由天安门、祈年殿等古建筑组成的邮票让我陷入了童年的回忆:最早见到天安门是在妈妈的语文课本上,童年的我只感到那是一幅与我家所住的房子截然不同的漂亮房子。一种美的欣喜感最终体现在我的一幅临摹画上,当有机会跟着大人真的跑到天安门前时,我的欣喜竟变成震撼。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广场,还有那红墙黄瓦,高大美丽的雄伟建筑,天安门在阳光照耀下仿佛发出了万道金光。为了看一看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那八盏大红宫灯,我一直走到了金水桥边。此后,我就有了这套有天安门建筑的邮票。每当看到它,我的心灵就是一次震撼,我为能生活在祖国的首都并亲眼看到了天安门而感到无比自豪。

我懂得了:历史的回忆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为儿女们“集历史”,成为我的新创意。我开始对女儿的作业和试卷发生兴趣。我对女儿说:“这几张是珍品,爸爸想收藏。”女儿惊讶地看着我,一边答应着,也同时为爸爸能这么重视她本来认为无用的东西而感到吃惊。我告诉她说:“这几张作业纸上的字写得多好啊,让我留个纪念吧!”女儿在惊愕中点着头答应了。从那以后,女儿更认真地写字和做作业了。我也把收藏作业和试卷变成了一种乐趣。当又一个学期结束时,我在收集新作品的同时总把女儿原来的作品拿出来让她看。对比中,女儿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字写得比原来更好了,写作文笔比原来更强了,解数学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女儿在我的收藏活动中,变得更爱学习了,这就有了后来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儿子出生后,已经出现了半导体录音机。对于只有五十几元工资的我来说,花二百多元买台录音机确实是高消费。我借来了一台录音机为儿女们留下了最珍贵的声音。当电视台为我拍摄新闻报道时,我又同时把孩子们的形象珍藏下来,这就有了后来的多媒体成长史素材。我惊奇地发现,儿女们对那段有录音和录像的历史记忆得非常清楚。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历史纪录把他们当时的智慧生命信息网一直“链接”到今天。收藏作业和多媒体成长史激励了孩子,也启发了我们,促使全家人都成为爱学习的人,养成终生难忘的学习习惯。

(四)在“三爱”激励中帮助孩子学习创造

智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能力,集中体现在他所具有的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能力、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承担外界压力与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体现在他的个人意志品质、性格、气质以及经营人生的能力。而创造力是智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早期教育要关注创造力的培养。“三爱”激励新理念正是一种全人教育的思想。

由“人格”、“能力”、“性格习惯”组成的三角形为底,“智慧激情”为顶点的“三锥体”组成了智慧人模型。用诚挚的“爱心”塑造人格,用痴迷的“爱好”锻炼能力,用勤奋的“爱学”养成好习惯,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思想。当融入生活的智慧教育展开时,孩子们变得特别有激情。许多发明创造,其实都来自生活,“小奇奇锤”的发明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

“小奇奇锤”的故事

孩子们终于放暑假啦!早已计划好的青岛之旅在儿子的催促下成为现实。当蓝天、大海展现在眼前时,我们的心简直都快融化了。我们抱着不到三岁的儿子穿越着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时而拍照,时而赏景,时而喝水,时而乘车。看到儿子高兴的样子,汗流浃背中我竟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妻子悄悄提醒我:“该让孩子回归自然啦!”这一提醒,倒让我忽然想起临来前与妻子的约定:这次出游是锻炼孩子的机会,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得到锻炼。

儿子在我们怀中撒着娇,一会儿唱,一会儿叫,一会儿要去这儿,一会要去那儿。我们在他的指挥下已着实有些疲惫不堪了,但一看他那高兴样儿,似乎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此时此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不仅享受着父母之爱,也深深地在接受自己“家庭快乐中心”的地位。我悄悄地对儿子说:“爸爸累啦!”儿子瞪大眼看着我那满脸通红汗珠渗出的样子,像是懂了:“爸爸,我自己走吧!您别抱我啦。”我终于把儿子放到地上,拉着他的小手在街上走起来。儿子的小步降低了观光的速度,有些景点的参观计划不得不放弃。然而从这一天开始,儿子像个小大人,除了上公共汽车时抱上去,他几乎都是在走路。在赞扬中,他还几次帮妈妈提着食品包。最让我们高兴的是,他在大海中游泳时,竟像个小教练,不时给妈妈纠正着动作。其实他不过是套着救生圈瞎拨拉。那一天,儿子确实累坏啦,一觉睡到天亮还不想起。因为要赶火车,我硬是抱起他就走,一直到上了车,他还在睡。“儿子发烧啦!”妻子惊叫起来。我一愣,随后把手放到儿子的脑门儿上,顿时也吓出一身汗。列车在疾驶,不时发出刺耳的长鸣。临来前慌张,准备好的药竟忘了拿。这可如何是好?当询问列车员无果后,我们显得有些沮丧。妻子的提醒让我想起了按摩,在为儿子点按了“太阳”、“风池”、“头维”、“百会”等穴位后,我开始给他按摩“印堂”和眼眶周围,然后一遍遍为他干洗脸。耳轮中集中了对应全身各器官的穴位,成了按摩的重点部位。顺着脊椎向下推拿,儿子说特舒服。直到捏完脚心,已是个把钟头,我已累得气喘吁吁。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六个小时过去了,儿子醒来时已俨然像换了一个人,活蹦乱跳起来。青岛之旅为儿子留下美好的回忆。他也在病痛中经受了锻炼,回来后显得更懂事儿了。每当我们有些头疼脑热的,他也学着给我们按摩。那小手劲儿虽不大,却是爱心的回报。我们在享受儿子爱心回报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在枯燥的简单动作中,一边认真做,一边问着我们的反应:“这样舒服吗?”“这样好受吗?”儿子已懂得关心父母,儿子已有了爱心。

后来,儿女们都已习惯于对我们的经常照顾,这使我们很高兴,但也心疼他们的身体,便买来一个健身锤想代替他们的小手。儿子高兴地敲着小锤,但我们感到不如用手按摩舒服。我们发现,儿子捶劲儿大了疼痛难忍,捶劲儿小了又不起作用。我和儿女们一起探讨:为什么健身锤的效果不如人手。儿女们试来试去,反复研究后认为:手是软的,锤是硬的;手是慢慢加劲儿的,锤是猛砸上去的。

这一发现,使儿女们开始探讨如何创造一种新型健身按摩锤,这种锤能像人手按摩一样,既保证对穴位敲击有较大的力度,又不疼痛。女儿找来了输液瓶塞,儿子从我的零件堆里翻出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弹簧,两个人一会儿粘、一会儿绑、一会儿试。看他们那认真劲,也真像个小发明家。我一边欣赏,一边赞扬,当他们在我的身上试验时,我高兴地告诉他们:“舒服多啦!”他们非常高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鼓励和支持中,一种新型的缓压健身锤出现了。它的关键创新点是:在基体和触头间增加弹簧缓压。操作者尽可以使劲去敲击穴位,以保证穴位处得到较大的刺激力度,但因为有弹簧缓解压力,穴位处并不感到疼痛难忍。女儿为这个发明起了个好名:“小奇奇锤”。这既是对弟弟的鼓励,也显示着女儿的风格。我指导他们学习申请专利,并配合他们到工厂指导生产。当河北省青少年发明一等奖的荣誉来到时,姐弟俩都谦虚地推让,最后,姐姐把参加国际夏令营的机会给了弟弟。

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生活。生活就是“爱”,生活就是创造。一个爱生活,又不断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五)在唤醒童心的再激励中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是用充满错误的探索行动去体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在克服一个个错误中孩子成长了。面对孩子的错误,是热情接纳还是唠叨打骂,将决定孩子是否能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让孩子成长,就要在为孩子伴行中不断唤醒智慧心灵。这就是全过程智慧教育。

人们常爱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学习好而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话,爱搞小动作,打打闹闹的孩子是“坏孩子”。我的妻子告诉我一种观点,她认为,孩子心中既有“善”又有“恶”,既有“智”又有“愚”,既有“乐”又有苦。唤醒“善”抑制“恶”,唤醒“智”抑制“愚”,唤醒“乐”抑制“苦”,人人都可以是“好孩子”。教育就是唤醒心中的“智慧之神”。

当儿子开始上学时,好动的性格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我们也常常处于尴尬之中。有一天,儿子回来得很晚,妈妈见他一脸的不高兴,知道又遇到了烦恼,就关切地问他:“今天学校又发生了什么事吗?”儿子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批评我了。”儿子接着把在学校发生的事向妈妈讲了。

原来,儿子和同学们放学后搞了个“恶作剧”。为了证明谁最勇敢,儿子乘人不注意把电铃拉响了。当时同学们都已下课了,但老师们还没下班,最后一次铃声是提醒老师们下班的。当铃声突然响了之后,有些老师真的以为到了下班时间,很快收拾了东西走出办公室。但刚刚坐下来准备批改作业的王老师却有些惊讶,她看了看手表,发现不对头,立刻跑出来瞧。儿子对妈妈说:“当时同学们看到我按了铃后,吓得立刻逃跑了。我却傻呵呵地欣赏着电铃急促地鸣响声。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看过这么有意思的电铃,等我发现王老师直冲我来时,才想起跑,但已经晚了。当王老师厉声叫住了我时,我知道犯了大错误了,顿时不知所措。王老师狠狠地训了我一痛。临走前,让我写一份检讨书,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溜出了办公室。”

听到儿子说明了情况,妈妈首先表扬儿子“很勇敢”。正当儿子莫名其妙时,妈妈对儿子说:“能主动讲出自己的错误当然很勇敢啦!”妈妈接着说:“但是不到下班时间你却随便去拉铃可就不叫勇敢了。那叫‘逞能’、‘恶作剧’。你想想,老师一天的安排还没有进行完,你提早拉响了铃,不是影响老师的工作吗?”儿子点点头去写检查了,他要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辈长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一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为由专门机构从事教育活动的学校教育。17世纪教育才真正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其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儿童青少年,故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或小教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了。过去局限儿童青少年的小教育观,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带来的广泛得多的教育事实,于是出现了全方位大教育观念。全方位大教育观是将教育看成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大系统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就教育而论教育的小教育观,它采取全方位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传统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未来学等各个角度,综合地考察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孤立地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等分支学科一门一门地作静态研究。

全方位大教育体系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人格塑造(德商)、能力培养(智商)、习惯性格形成(情商)、身体健康成长(体商),还有四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个人自我教育,还有四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即早期智慧教育、学业生涯智慧教育、职业人生生涯智慧教育、老年人智慧教育。这是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整个社会全方位联动,从始至终的全面激励教育。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逐渐明晰了现代大教育观的内涵和外延。首先,现代大教育观是一种全方位考察的系统教育观,它将教育看做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大系统,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地考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它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育观;第三,它是包涵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广泛教育观;第四,它是一种从生到死的终身教育观,甚至还包括了胎教、临终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全人教育思想将日趋完善,这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过程教育:智慧生命的春夏秋冬

全过程教育思想的提出:家庭教育新观念

人是大自然宇宙的产物,人类这一智慧生命的发展无不打上宇宙变化规律的印记,这就是相似性原理。正像地球有四季变化一样,作为地球生物的人类,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有其从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为春、夏、秋、冬,人的一生就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火热发展的夏天、饱尝硕果的秋天、休眠养性的冬天这样一个过程。

相应的人的智慧发展也将有它启蒙、发展、成熟和浓缩提炼的春、夏、秋、冬过程。“播种智慧的春天、发展智慧的夏天、收获智慧的秋天、浓缩智慧的冬天”将成为人生智慧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按人的寿命一百岁计算,人生春夏秋冬的发展过程就是:播种智慧之春阶段:从零岁到二十五岁左右,在父母呵护及社会环境塑造下学习成为“智慧人”。这是“成人”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广泛兴趣链接中全面激活人的灵性(塑造出人格魅力),在父母行为激励(父母为之伴行)中塑造良好的习惯性格,在与时俱进中融入环境,延伸能力。聪明的家长会在为儿女伴行中把孩子培养成有人格魅力、有本领能力、有良好性格习惯的“智慧人”。但是,有些孩子的家长不许动这个,不让管那个,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接触,犯点儿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就又是嚷叫又是打骂,实际上就在阻碍孩子广泛链接中覆盖了人的灵性,使孩子自己从小失去了培养“善、智、乐”灵性的机会。家长的言行不一也同时使孩子失去了成长榜样,在误导中形成“恶”习惯。在脱离与时俱进的环境激励中,失去了能力延伸的机会,反而在畸形成长中形成了家长们意想不到的破坏力,造成社会对未成年人问题的极大担忧。显然,关心智慧之春的“成人”教育,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如果孩子没有一个“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的春天,就会直接影响长大后的创新发展,这将是一生的遗憾。

发展智慧之夏阶段:从二十五岁左右到五十岁左右,抓住“只有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向孩子学习,在孩子成长中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同时在经风雨见世面中茁壮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能与人合作创新的“智慧才”。这是“成才”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把梦想变为真实的理想目标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层次。在为儿女伴行中,发挥个性潜能,成为智慧教子的专家和事业成功路上的创新人才。在时代变革中,能及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靠气概(气质)、毅力、能力的充分发挥成为时代顶尖人才。但是,有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由于人格魅力不足,本领能力不适应,在就业面前形成尴尬,长期“他老”,成为社会负担。如果不能唤醒童心再激励,学会做人和做事,就会在失去目标中把工作和事业变为一种谋生的苦役。面对机遇,只认为是负担和麻烦,庸庸碌碌度过人生,成为“二零三零”或“四零五零”下岗待业人。如果人生最辉煌的夏天不能在享受工作快乐中发展,那么,秋天的日子就会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凄凉。

收获智慧之秋阶段:从五十岁左右到七十五岁左右,在读懂自己心灵这部书中,感悟人生,收获智慧,为人师表,实现第三次成长,成为指导社会两代人成长的“智慧师”。这是“成师”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读懂自己心灵中感悟人生,提升人生层次,学会对家人和社会负责;在学习“孩子和大人共同成长”的道理中明白“造人”智慧,在研究时代发展中关心教育热点,在为人师表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探路人。这是人生的第三次成长阶段。但是,有的人面对退休和下岗显得异常尴尬,在放弃人生思索中回避再成长的机会。有的在“老还小”的心态中成为社会负担和令人讨厌的悲观人。他们似乎已看破红尘,开始悲观厌世。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问题,特别是精神健康问题今天已显得很突出。

浓缩智慧之冬阶段:75岁以上,是走向衰老,崇尚健康的阶段,同时也是对人生大彻大悟,修养心性,乐学乐思中点拨人生智慧的阶段,他们是创造人生经典智慧的“智慧典”。他们的智慧思路和理念将以文字、图像、故事等多种形式留给家族和后人,当生理生命结束之后,他们的精神生命将在“大我实现”中得到永生。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成典”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学习健康理念中把爱自己和爱社会融为一体(人格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颐养天年中乐思大智慧的阶段,是分析时代环境中大我实现的高境界阶段。但是,有的老人却在惧怕人生苦短中慌恐度日,在回避人生矛盾中苦熬晚年,在失去乐思中走向“痴呆”。成人、成才、成师、成典的过程意味着人需要“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快乐工作”,这是一个人生全过程的接受教育过程。

全过程教育法:在人生之春,我们在“父母伴我行”中,通过和谐融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智力活动,全面激活多元智慧,在播种“善根”中塑造善、智、乐的本性而成为“智慧人”;在人生之夏,我们抓住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在“我伴儿女行”中,通过“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创造人生精彩而成为“智慧才”;在收获之秋,我们在“读懂自己心灵”中感悟人生,提升智慧,并通过学习和交流,做“爱的智慧”传播者而成为“智慧师”;在人生之冬,我们在崇尚健康中乐学乐思而成为大智大德、健康长寿,可让人们查阅的“智慧典”。

显然,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单纯针对孩子的智慧教育,而是包括针对孩子的智慧教育在内的,家长成长成功教育、就业从业教育、智慧人生教育、健康长寿教育、心灵教育、哲学教育、思维教育、环境场激励教育等。于是,我们的早期教育目标,就应当是培养有终生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智慧人,而不应当是只在上学期间能学习,而走向社会后就不再继续学习的人。遗憾的是,相当多的人误以为教育就是二十多岁之前的知识教育,而且为了不“输”在起点,从婴幼儿开始就进行“小学化”的教育,随着孩子记忆知识的增加,学习兴趣却在减少,孩子正在成为远离生活体验的乏味人,成了“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知识人”。全脑教育、全人教育、全过程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婴幼儿阶段打下良好的智慧基础,让孩子成为热爱生活,积极探索,全脑思维,全面体验,全过程自我激励,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智慧人,这是造就一生幸福的源泉。特别是面对孩子出生,实际是人生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全过程教育思想,不仅要求孩子学习,更要求家长学习,用“做”的行为激励“成才”,使孩子在“成才环境”中成为“智慧人”。其实,人生成长的大循环中套着小循环,在播种智慧的春天阶段,还可以细分为童幼年(学龄前)、童少年(小学)、青少年(中学)、青年(大学)四个阶段,于是6岁、12岁、18岁左右就成了值得关注的转折点。

学龄前是人格、能力、习惯的最佳形成期。古人有“幼儿养性”之说,特别是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这就有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幼儿养性阶段是可塑性最高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轻易错过。在读懂自己心灵这部书中,人们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反之将受害无穷。因此第一阶段“幼儿养性”的教育特别重要。这段期间的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有一颗吸收力强的心灵,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如能在这一阶段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以心灵智慧与孩子平等地心灵沟通,与孩子共享大自然情趣,融入图文声像并茂的真实场景体验生活,对孩子成长极为有益。

在小学阶段,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古人有童蒙养正之说。此阶段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这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如何把握其记忆的特长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形成情趣。孩子在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此阶段,孩子进入一个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地表演的黄金时段,发展爱心、积极阅读、创造美梦将会使一个人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础。即使这个人在前一阶段未能完全打好智慧基础,抓住转折机会,实施“唤醒童心再激励”计划,同样是及时“早期诱发”的智慧选择。许多孩子正是在转折中得到智慧老师及时启蒙和指导而显现出意想不到的出众才华的。

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中学期)是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古人有少年养志之说。此阶段孩子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此时正是孩子独立性增强,意气风发,愿意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主动实践阶段。少年养志,就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远大的志向。孩子特别喜欢伟人、名人成功的故事。爱好是成才者之神,智力活动的兴趣将变为有选择的智慧特长,特长发挥过程中的素质全面再造会使学生从做“知识人”转化为做“智慧人”。不仅因为有“学习力”而提高了学业成绩,扩大了知识技能面,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性格习惯的完善使学生渐渐成为能融入社会和谐相处的“准”工作人。而错过这一转折期只重视分数高低,就有可能成为没有激情,生活无兴趣,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学子。

进入成年期阶段后,有前几个阶段的智慧基础,一个人应当成为能和谐融入社会创新的智慧人了。古人有成年养德之说,凡所当读书,如能学以致用,必将受益终生。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此后,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人事愈加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保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所谓“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正是一个人的智慧体现,边工作,边研究学习,在大幅度提升智慧中成为完善的社会人应成为这一阶段发展的目标。遗憾的是,对知识的过度崇拜和对智慧的误解,使相当多的人把精力用到了脱离现实社会需要的知识苦读上,却忽视了智慧的全面提升,这将使他们在未来就业中出现尴尬。聪明的人正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成为发展个性特长的先行者和“智慧人”,他们会在学习人文思想和改变观念中抓住机遇,智慧成长起来。

孩子一生成长的过程,实际是从“自我人”通过学习变为“家庭人”,又走出家门继续学习成为“组织人”(学校人、企业人、部门人等),进而通过学习成为“大我实现”的“社会人”过程。一个只是接受了知识教育而没有全方位生活体验的人是不会真正热爱知识的,特别是家长“自私式”的宠爱虽然在家庭这个特殊环境中保护了孩子的生存,却由于过强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在走向社会时不能与社会人和谐相处。因此,在家庭中按社会现实需要,人人学习成长,人人在改变中适应社会需要,才是造就人一生幸福的基础。显然,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才是不断促进人走向和谐,不断使人走向智慧的关键。提出全过程教育思想,一方面需要重视婴幼儿早期全脑教育和全方位教育,同时要求环境中的所有人都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这既是终生学习的全过程教育的需要,也是帮助婴幼儿成长得比我们更卓越的需要。

从“家庭和谐”到“社会和谐”

家庭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家庭”,全过程教育就是创建智慧型学习家庭的过程,也是在“父母伴我行”和“我伴儿女行”中全家人共同融入社会的过程。

什么叫家庭和谐?以“夫妻和谐为中心,以尊老爱幼为伦理,以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的和睦环境就是家庭和谐的实质。这种和谐是在用“诚挚的爱心塑造人格魅力,用痴迷的爱好锻炼能力,用勤奋的爱学习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因此家庭环境中的所有人都在智慧成长,孩子将在父母伴行中实现做“智慧人”的“第一次”成长,父母在面对孩子,向孩子学习中实现成为“智慧才”的“第二次”成长,中老年人实现面对退休(或下岗)的成为“智慧师”的“第三次”成长。老年人实现面对衰老的成为“智慧典”的“第四次”人生成长。什么叫社会和谐?以人为本,人人“从我做起”主动学习,主动激励环境,并不断在融入环境中与环境智慧信息“谐振”、“共鸣”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

显然,以“孩子为中心”,在家庭中实施“以人为猪”的“饲养教育”、“以人为瓮”的“灌输教育”、“以人为兽”的“驯化教育”是不会创造“家庭和谐”的。对孩子的“单向爱”和“单纯知识教育”会使孩子陷入“自我人”中而不能自拔,走向社会就会格格不入,当他们有了后代时,又会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家庭不仅不会成为造就一生幸福的源泉,倒成了造就一生痛苦的起点。社会和谐,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智慧教育,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按照自己的人生阶段扮演好自己的智慧角色。社会和谐更需要全社会对人类智慧发展有共识,这共识不是以单一的物质标准(经济效益)或简单的畸形标准(考分高低)去衡量业绩和人才,而是站在对人类负责这个高度去为造就智慧人类服务。提倡全过程教育,正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全过程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孩子早期全脑开发和全人教育。

“以人为本”的家庭智慧教育环境

教育的真正责任是什么?创造适宜的环境。这就是智慧教育的真谛。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创造让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帮助受教育者自己学会认知、做人、做事和相处,才是真正的责任。然而,如果离开“以人为本”的宗旨,智慧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传统家庭教育却总是容易忽略受教育者的人格地位和心灵感受,以居高临下和高人一等的姿态去进行生活上的“养”、实施知识上的“教”、训练行为上的“听”。受教育者被约束在无自主意识环境下的负激励中,自尊和自信被压抑,这就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

从“双待业”到“双成长”

有位学历不高的40多岁的女士,误以为自己是不行了,人生的希望只有寄托在孩子身上了,拼命逼孩子学习。孩子在苦学中并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没有考上大学,走向社会去打工,但由于能力不足,又没多大学习力,越干越没劲。于是,母子双双待业的现实在这个家出现了。

后来,这位母亲接受了人生发展的春夏秋冬思路,拜孩子为师,拜周围人为师,开始读书学习,探索人生成长的新思路,唤醒了成长的激情,成为熟悉营销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的IT经理人。行为激励中,儿子也提升了学习力,学习销售和电脑维修,成为与客户沟通的高手,并成为一个企业的经理助理。他从冷漠中走出,成为热情享受工作快乐的人。工作中的体验,让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他由厌恶学习变得渴望学习了。经过两年的实践体验和不平凡的经历之后,他选择了继续学习,经过努力,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由于有两年人生感悟中的相似性基础,重新进入校门的他面对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有了极大的学习力,如饥似渴的学习过程让他享受到快乐成长的幸福。

智慧感悟

相似性研究使我们找到了一个全面培养智慧人才的途径,这就是全脑教育、全人教育、全过程教育(三全教育)。伴随着智慧时代的来临,如何培养大智大德的智慧人类,将是现代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何关注脑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并在智慧整合中实现系统思维,辩证施教的科学教育方法,将是我们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