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慧教子的八大方法
11194800000004

第4章 在“家庭教育观念反思”中学会“共同成长法”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那就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吧!在试图打开孩子心扉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所爱的孩子并不一定“爱”你,你为孩子花费的心血并不一定都有好的回报。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的是无望,过大的压力往往带来的是郁闷,过多的干涉往往带来的是烦恼,过度的保护往往带来的是低能。

如果我们的教育以牺牲孩子们“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创新工作”为代价,去换取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的高分和高学历,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是舍本逐末。

智慧家庭教育是在融入孩子生活的家长工作中,当好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在融入家长工作的孩子生活中,让孩子当“小大人”,向家长学习,与家长一起创新的过程。

“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就是教育孩子嘛!”一位家长如是说。

“其实,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教育不好。只要能让孩子学习好,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们什么代价都肯付出。”另一位家长补充到。

其实,在相当多的家长心目中,孩子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对象,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主角。

于是就有了当今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以“说教”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为中心,以表扬、承诺、指责、打骂等“奖惩”手段为延伸,以放纵、放任、放弃为无奈选择的家庭教育方法。

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好好学习。”当孩子学习考了好分时,不是到饭店里撮一顿,就是夸孩子“最乖”,有时还以承诺买这买那为代价鼓励孩子考出好成绩。而一旦孩子成绩不好时,不是指责就是打骂。孩子在冷热情感交加的家庭教育中面临选择的尴尬,渐渐失去了自尊和自信,或者成了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学子,或者在逆反中放弃着一个个再成长机会。

一位母亲讲述的故事

在“家长智慧成长俱乐部”活动中,一位家长讲述的故事震撼了所有在场人的心。

这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并担任妇女工作的家长哭诉道,十七岁的儿子小聪(化名)离家出走已一月有余,她跑遍了一切儿子可能去的地方却寻找未果,整天以泪洗面,痛苦万分。然而前天儿子突然出现在家中,喜出望外的她满以为孩子从此改邪归正不再离家出走。哪想到已经跑野了的儿子除了向她们夫妇俩索要两千元生活费外,继续到外边混世,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气急败坏的丈夫再一次挥起了拳头打了儿子,令人悲哀的是已经长得五大三粗的儿子再不会任父母摆布了,恼羞成怒中他第一次把自己的亲生父亲摔倒在地上。这位母亲哭喊着说孩子不该这样不懂事。她的丈夫半天爬不起来,说不出话。当儿子再次逼问老两口给不给钱时,气得混身哆嗦的丈夫喊道:“我这辈子造了什么孽?养活你这么个没良心的东西。我真后悔小时候没把你掐死!你给我滚蛋,我发誓再不认你这个儿子了!”小聪走了,这位母亲哭喊着追上儿子,还是把钱塞给了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在外边生活无着落,她更怕孩子没钱再去偷和抢。

伴随着“智慧成长顾问”的一步步启发和指导,伴随着家长们热切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这位母亲开始读懂了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

小聪的父亲是位民办学校的校长,母亲除协助丈夫管理学校外,还担任村里的妇女干部。夫妇俩苦心奋斗,收入颇丰,当儿子小聪出世后,夫妇俩一个心眼把“爱”全给了孩子。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就给买什么,反正挣多少钱都是为孩子。孩子在家什么也不用管,只等着父母“伺候”。不知不觉中,孩子渐渐成了被宠爱的中心,变得无能却又十分骄横。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夫妇俩从小教孩子认字、背诗、学知识。她们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多记忆知识,不知不觉中,孩子渐渐成了满足家长炫耀欲望的人。为了让孩子按他们夫妇俩设计的轨迹成长,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听话,好好学习”,并不断警告孩子说:“考不出好成绩,将来让你掏大粪去。”一旦孩子稍有抵触,就一巴掌打过去。不知不觉中,孩子开始感到压抑,开始厌恶学习,讨厌父母,甚至恨父母,总想离家出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开始跑出去玩,每当被父母找回来,不是罚跪就是一顿臭骂,孩子逐渐没了自尊和自信。而这两位做父母的,却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有一次,小聪看到其他孩子买来的玩具很好玩,也想自己亲自去买一个玩具。但是他没有钱,找妈妈要钱时,这位可敬的妈妈生怕孩子乱花钱会变坏,宁可自己给他买更贵更好的东西,也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去花钱,还误以为这是严管。哪想到,小聪自己偷偷从家里的抽屉中找到了钱买了他喜欢的玩具。

事情很快被妈妈发现,这位妈妈像审问小偷一样审问起小聪。小聪怕挨打而死不承认拿了家里钱,气得这位母亲找来了几个“当事人”(小朋友),当着面戳穿了他的谎言。众目睽睽之下,小聪被证明做了“小偷”。一顿从来没有的毒打落到了小聪身上,也伤在他的心中,这使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做贼”的种子。其实,一个想体验自己花钱买玩具的孩子只要有智慧的父母引导,会成为成长的一次机会,然而这位无知的母亲却在把拿家里钱的孩子和小偷画等号中把孩子逼上了邪路,还误以为这是严教,以致铸成了终生的遗憾。

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一个自我意识过强而又没有任何家庭责任感和生活能力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必然还会以同样的角色和思维方式面对同学和老师。结果,他无法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他开始报复那些限制他自我宣泄的人。因为学习上得不到炫耀机会而痛恨老师,他开始在上课时捣乱,不仅自己的学习成绩降下来,也影响了其他孩子听课。因为同学们不听他的话,他就用他爸爸打他的办法打同学。他开始受到批评和惩罚,然而这个在家里已经被打“疲”了的孩子一天不挨打就屁股发痒,仍然经常找茬儿和同学打架。为了耍他的威风,一下课他就跑到厕所门口去堵门,谁上厕所都要喊他声“爷爷”才让进去。他喜欢什么东西,就逼同学给他买,谁要是不从,就打谁。学校最终把他给开除了。

好心的母亲再一次给小聪找到一所学校去学习,然而,他恶习不改,有一次去同学家时竟然真的偷了同学家抽屉里放着的几十元钱。事发后,气急败坏的母亲决心好好惩处自己的儿子。她揪住小聪的脖领子问:“你是自己解下皮带让我抽你一百皮带呢,还是自己去做一百道算术题?”这位可怜的母亲竟然把学习也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她满以为孩子会选择做一百道算术题。如果真是能从这一事件的惩罚中让孩子变得爱学习,她也会心理平衡的。但遗憾的是自己的儿子没有选择做题,而是选择了挨打。这让这位母亲十分气恼,真的狠狠地打起儿子来。她一皮带一皮带地抽打着儿子,心如刀绞。她无法理解,夫妇俩全是搞教育的竟然教育不好自己的儿子。当她打到五十下时,再也没力气打了,她哭喊着:“你这个不争气的逆子!我是没劲打你了。你今天就跪在这儿别起来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小聪在接受着母亲的惩罚,母亲也在接受着心灵的折磨。突然,小聪晕倒了。可把这位母亲吓坏了,她赶忙跑过去,又是呼唤又是搂抱。小聪终于醒了,这位母亲再不忍心惩罚孩子了,一个劲地骂自己让孩子受了罪。当她听到小聪说:“妈妈,我再不愿意做小偷了,妈妈,你用刀把我的左手切下来吧!”这位母亲哭得更厉害了。她真希望孩子能从这次教训开始,重新做一个好孩子。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这位母亲的意愿发展。当一个个从小形成的习惯支配了小聪的行为时,小聪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仍然是“坏孩子”。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和自信,抱着例如“我是小偷我怕谁”的思想意识面对社会时,就会在“本我”意识膨胀中走向与家庭和社会对抗的道路。于是出现了后来的离家出走,出现了一个个盗窃和打架斗殴的行为。

小聪是无辜的,他的父母也是爱孩子的,然而他们却不懂得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如果家长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溺爱和惩处,孩子只能成为畸形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今天,知识决定能否就业,知识决定就业层次,知识决定收入水平,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缺少知识,使得我们在今天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站稳脚跟,盼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要重蹈我们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甚至找不到工作的覆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惜出钱、出力、弯腰求人;为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爱好,天天不看电视,心甘情愿地坐在孩子身边“陪读”;为了使孩子能够获得成功,我们做到了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孩子在家可以什么都不干,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

但是,我们家长含辛茹苦,换来的是什么呢?可能并不是孩子的辉煌成就,而是一盆冷水!孩子并不理解家长的心愿,反而和家长越来越疏远,甚至开始对家长腻烦;孩子也并不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学习上很争气;最要命的是孩子变得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更有甚干出了杀害父母或同学的极端恶行,造成家庭无可挽回的悲剧。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原来,教育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特别是今天,时代的变革对教育,特别是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靠原来的思路和方法去教育今天的孩子,却要他们面对未来的世界,又怎么可能不尴尬呢?我们的家长正是抱着给孩子一个美好前途的愿望,却又不具备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的情况下,担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不出乱子才怪呢!

遗憾的是,我们遵循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理念,为孩子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经历、心血去“督促”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却换不回孩子的理解、谅解和改变,直到孩子出了问题,还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是重复着这一失败的教子过程,这才是最可怕的结果。

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是一块任播种者随意点播的不毛之地,也不是一张白纸,任家长随意乱画,而是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和心灵畅想能力的肥沃土地。老师和家长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智慧幼苗,让它茁壮成长起来,去抑制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杂草。教育其实就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的“善神”、“智神”和“乐神”,就会使孩子自己有力量抑制心中的“恶神”、“愚神”和“苦神”,人人都可以成长为有智慧的人。显然,家庭教育应当是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唤醒孩子和激励孩子。

然而,小聪的父母并没有唤醒孩子自愿成长的“心力”,也没有帮助孩子从“自我人”变为有家庭责任感和爱心的“家庭人”,而只是把学校知识教育的内容提前延伸到家庭。这使小聪错过了最佳人格形成敏感期的素质培养,以致他走向学校和社会时出现了与真实社会的格格不入。小聪父母的所谓“严管”,其实正是用自己的意愿抑制着孩子心灵的成长,这正是后来孩子不断面临尴尬的原因。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许多人已习惯于以一种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标准(比如学习名次靠前、学习时能坐得住、听大人话、不许和“坏孩子”一起玩、不许看电视……),用审视的目光整天盯着孩子,监督孩子的“越轨”表现,一旦发现,就要“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孩子知道自己确实是错的),然后提出限制措施(批评孩子一定要认识这个错误的危害,警告孩子不许再次发生此类错误,一旦再出现此类错误,就要受到处罚)。这种办法往往见效较快,出于对大人威严的敬畏和极具权威性的方式,孩子会变得老实了,听话了,甚至勤奋好学了,但同时也伤害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因为孩子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长面前是个“不断犯错误的人”,是“没有家长严管就不能自己管住自己的人”。随着成长而不断“犯”着错误的孩子们,最终会在丧失自尊与自信中或者成为依附父母、老老实实按父母意愿摆布的“盆景”;或者在心理承受不住的情形下开始叛逆,成为破罐破摔的“坏人”。于是家庭教育就由“说教、批评、指责”而升级为“打骂、侮辱、严惩”,而当这些办法最终无济于事时,无奈中的家长不得不对已经“定型”的孩子“放任、放纵、放弃”。于是,一个个悲剧发生了。

作为一位爱孩子的家长,同时也应当是一位爱学习、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读书人。正是“爱”孩子的“心”和“爱”学习的“情”,可以使我们懂得“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在伴儿女行中和儿女共同成长起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但是如果我们问一声: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当然了解。”可孩子是不是愿意和你说真心话,他们心灵深处有什么秘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说清楚的。

不久前,我们和一个学校一千多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心灵沟通,我们就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和人生“三活”(如何活在最佳状态?如何活出自己的智慧?如何活得快乐幸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表述着自己的思想,许多抢不到发言机会的孩子立即写出了一张张字条,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孩子真情交流的愿望让我们应接不暇,他们追求快乐的愿望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答应他们,回去后对每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一一认真对待,写出一封长信,通过E-mail发给他们。

几天后,这封长信通过学校的邮箱转到了孩子们手中,在心灵沟通中,我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孩子们到底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述了什么想法?他们有什么要求?家长们想知道,老师们也在关心。当一个个令人惊讶的问题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他们才感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孩子。

“我对学习一点儿兴趣也没有,觉得没劲,在这儿学习是因为父母逼的,我现在很空虚,我该怎么办?”

“现在学习很紧张,遇到困难时,我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心情很郁闷,我该怎样调整心态呢?如何保证每节课都能全神贯注听讲呢?”

“现在学校以成绩高低论人才,而我的学习成绩却很一般,面对父母感到尴尬,心情十分压抑,我应当怎样面对这一现实?”

“我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为此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绩就是不理想,我该怎么办?”

“我上课听不进去,但又想努力学习,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时间一长,什么也听不懂了,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正面临高考,我感到考学实在无望,心情郁闷至极,对生活前景感到非常迷惘。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现在发展空间很小,没有学习动力,感到生活很枯燥,总处于很被动的状态,您说我该怎么办?”

“有人说:‘知己的朋友在高中,高中能影响人一生。’可为什么我总觉得难遇一知己呢?”

“……您能告诉我怎样忘记过去的痛苦和伤心的往事吗?”

……

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孩子们反映,他们每天从早晨六点就起床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还在做作业,伴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是美好的憧憬和音乐,而是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老师的期望和家长的期盼。过重的学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心情郁闷和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最大障碍。一位学生说:“我知道要好好学习,也想好好学习,而且一直在努力好好学习,可成绩还是不理想,我感到实在对不起父母,也不敢正视父母的目光。回到家里,最怕父母问成绩,可父母却偏爱不断地问,问了N遍,我都烦了,他们却不烦。越问越烦,我就越觉得学习没意思。”有的学生竟然说:“我是被父母逼着学习的,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这场磨难。”在孩子们一张张字条中,“郁闷”两字成了频率最高的用词。

二是人生思考问题。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开始关心人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他们说,上学为了读书,读书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为读书,最后能考上个好大学,等大学毕业再找个好工作,美美过一生。然而,读书好了是不是能达到这个目的,分数高了是不是就等于读好了书?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毕业后都找不到好工作,父母也受到下岗待业的威胁,越觉得学习好了也不一定有用,感到学习很“没劲”。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觉得自己成了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书呆子,就算是考上大学,未来的人生也是迷惘的。

三是人际相处问题。孩子们感到难遇知己,他们觉得,人人都那么自私,找不到真正的好朋友。有的孩子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又打不过人家,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有的孩子居然让爸爸给他买警棍,有的孩子花钱买“保护人”;有的孩子说:“唯一觉得可以相处好的是家庭,因为父母终究是最亲的人。可是,现在回到家里也无知己了。妈妈一见到我,圆脸立刻变成了长脸,板着的面孔立刻难看起来。我最怕碰到妈妈那凄厉的审视目光,低头躲避时使我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不断犯错误的贼,最不愿意听到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和刺痛我心灵的指责。父亲最爱问的是考多少分,只要说了实话准是一顿打,我开始找借口,成为父母心中不听话的孩子。当爸爸的巴掌落到我脸上时,我感到自己是那么自卑。我变得不爱说,不会笑,看着人们的脸色生活。”这位孩子出现了自闭倾向。

四是兴趣爱好问题。孩子们说,我们从六点起床就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都安不下心休息,变得什么兴趣也没有,只知道学习。即使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兴趣兴趣”,因为那样会耽误学习功课,功课比兴趣爱好重要得多。于是,孩子变得没了兴趣,没了激情,没了感情,没了感动,成了只知道学习的冷漠人。

孩子们有一半人喜欢电脑和网络,有的孩子爱玩电脑游戏和QQ聊天,学校不让玩,家长不让玩,他们就去网吧玩。结果,有的收不住,染上了网瘾。因为现实世界已经没了乐趣,唯一的乐趣就在虚拟世界之中,在虚拟世界他们找到了运筹帷幄的成功感觉,找到了无话不谈的“网友”。显然,孩子们生活得太累了,特别是心太累了。其实,一个学生学习好坏,不只是凭智力高低,更多的是情绪、心态和兴趣。孩子们这么累心的状态,还能学好功课吗?

家长真的需要观念的反思

其实,孩子们累,家长更烦。工作劳累不说,回到家里看到学习成绩不高的孩子总要多说几句,可孩子总是不听话,说多了,不是把脸一拉,就是和家长顶撞。

同时,孩子几乎是家长的一切,为了孩子,有的家长爱得情真意切,有的爱得死去活来。结果呢?我们爱的孩子并不那么爱我们,我们的“劝学篇”招来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理解和变化,而是一个个新麻烦。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得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再次听一听我们家长在唠叨什么吧!

“我就是吃了没学历的亏,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我们的一切希望可就都完了。你可要好好学习啊。”(用家长的经历去说教孩子)

“期中考试算你有点儿进步,期末考试目标可要提高,一定要进入年级前十名。”(居高临下地表扬和贪得无厌的高标准)

“你这次期末考试能进入前十名,我就给你买电脑!”(诱哄、物质刺激)

“今天表现还算可以,以后每天都能坚持这样做才算真的表现好。”(先施舍表扬,再高目标否定进步,还是不满意)

“我可注意你好几天了,你根本没抓紧学习,听起MP3就没完,你是不是不想学了。”(监视孩子,指责威胁)

“你学习不好,就是自己不努力的原因,以后不许你再玩吉它了。”(主观归因,武断限制)

“你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片面指责,伤害自尊)

“你看人家王丽,哪点儿不比你强?”(片面对比,伤害自尊)

“你是最让我不放心的了,你姐姐就从来没让我操这么大心。”(片面对比,伤害自尊)

“我可是为你好啊,你要是再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我可就不喜欢你啦。”(爱的哄骗)

“和你一块走的那个男生是谁?他在哪儿住?你可要和我说实话。”(多疑多心,伤害自尊)

“你和你爸爸一个德性,就知道瞎摆,不知道收拾。”(错误对比,无端指责)

“不许狡辩,我就知道你是给脸不要脸。”(霸道的指责辱骂,伤害自尊)

“你再不好好学习,我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的孩子,打死你也不用偿命。”(威胁恐吓)

“你也敢和我顶,我算是瞎了眼,早知道你这样,真不如小时候把你掐死”(宣泄怨恨,放弃爱心)

“你滚蛋,我不认你这个儿子啦,你再也别回这个家。”(宣泄怨恨,放弃爱心)

……

想一想吧,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这些唠叨、指责和“精神伤害”,我们还能学习好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4年5月2日,辽宁省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王劲因为学习、心理压力过大等原因,先将堂妹王娇杀死,接着又将堂妹王霄勒昏后扔在火海中造成重残。嫉妒、攀比使血浓于水的三兄妹一死一残一被捕。血的教训让人哀叹不已。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94年9月初,六岁的小女孩王霄和七岁的堂兄王劲一起走进了学校学习。双方家长都期盼着孩子好好学习,能考上大学,走出一条不同于父辈的路。两个孩子也比着学,互相攀比着争第一。第二年,堂妹王娇上学,当家长的对王娇说:“王劲王霄比第一,你也要向他们学习啊!”结果王娇的成绩也非常好。三家人中,王劲的妈妈对儿子学习抓得最紧,说得也最多,然而现实有时是无情的,王劲不仅学习成绩没保持住,在情绪受到压抑中,最终成绩下来了。此时此刻,如果当妈妈的能懂得“爱的学问”,悲剧是不会发生的。但这位无知的妈妈却一个劲儿地对儿子说:“你看人家王霄,父母不用管,学习照样好。你看你,妈妈为你操碎了心,你却节节败退,多丢人。”

后来,王劲陷入了无奈的怪圈,成绩越来越差。而两个妹妹却成绩越来越好,王霄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一股仇恨的烈火终于爆发了。他的矛头直指学习成绩优秀并被认为是造成他狼狈不堪境遇的妹妹。因为父母的拔苗助长,过分攀比,最终使一位本可以正常成长的孩子由嫉妒变为疯狂,最终酿成了令人哀叹的悲剧。(引自《中华家教》杂志2005年9期)

孩子累,家长烦,老师难。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们着急找学校,希望能特殊关照,多给孩子补课;但孩子负担那么重,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又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素质培养;素质培养又需要家庭和学校能达成共识和互相配合,但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提升学生素质很容易变为一句空话。

此情此景,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摆到了面前:

一、是不是孩子学习好了,考上大学,今后就肯定有前途?

二、是不是只要孩子努力,就能学习好?

三、在我们督促孩子学习中,是不是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残或受到外在伤害的危险?

四、是不是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家庭教育是不是仅仅针对孩子进行教育?

五、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以说教为中心,督促、责备、惩罚为手段”的管制过程?

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在唠叨、督促、责备、惩罚中把孩子培养成家庭“盆景”,还是能融入自然的“大树”?

教育工作者们在思考,家长们也在思考。

家庭教育新理念:系统思维,辩证施教,共同成长

如今,热心教育的专家学者们正在把家庭教育问题作为特别关注点,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路,一种“系统思维、辩证施教、共同成长”的方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质是: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基础,以“系统思维,辩证施教”的方法为桥梁,以实现“三和谐”为目标的智慧系统教育,而不是单一配合学校应试教育的方法探求。其中,这“三和谐”就是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社会和谐,与自己的心灵和谐,再具体一些,家庭教育关键是让孩子有生态和谐的良好生活方式、相处和谐的平等亲子关系、心灵和谐的健康状态。

如何正视自己的心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如何通过“系统思维,辩证施教”的方法在实现“三和谐”目标中提升孩子的智慧力,成了家庭教育的关注点。

说到“系统思维,辩证施教”的和谐教育思路和方法,常使人联想到医学上诊治疾病,有中医和西医之说。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大量看到的是“局部暴露,直接限制”法,而较少有“系统思维,辩证施教”法。西医治病的思路往往是整体分解,针对局部病灶施治,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疗办法。这种办法好处是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快,对一些严重疾病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但是,过度依赖所引起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抗菌素的过度使用,虽然使局部病灶很快消失,却也伤害了大量有益菌,因菌群失调和身体免疫力降低而使疾病反复发作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而中医治病则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中医治病实际上是通过对人体健康系统的整体调节,扶正固本,激活人体免疫机制,抵御疾病。

其实,“整体思维,辩证施教”的方法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是更具优势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全方位、全过程造就“全人”,而不是盯住局部问题片面纠正,把孩子培养成单纯的“知识人”、“老实人”、“听话人”;是唤醒孩子的智慧,点燃心中的火种;在扬善中抑恶,在情趣中乐学,在成长中不断克服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教育;是一种系统思维,全人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法。实施智慧教育,关键是家长思路观念的全方位转变。

共同成长法:抓住“只有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在“融入孩子趣味生活的家长工作”中,当好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帮助孩子在“融入家长工作的孩子生活”中,当好“小大人”,向家长学习,与家长共同创新。

共同成长法需要家长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互为人师,能在一起“玩学习”、“玩工作”、“玩创新”中成长,我们和孩子就都能走向成功了。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自然科学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他们用哲学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研究未成年人教育,关注家庭教育,已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如曾经是研究电子技术的自然科学家韦钰教授的教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位电子学专业出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的博客网站上,谈的全是教育话题,而且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话题。可以看出,她非常关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像力,扩展思维,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为了有效地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在我国的开展,她主张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她主张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另一位研究电子技术的专家张光鉴教授,提出了用“相似性原理”解决教育和创新问题。他所创立的“相似论”学说,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高士其的肯定。如何用相似论原理指导家庭教育,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一大批意识到自己责任和义务的家长从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中提取经验,不仅自己的孩子成长了,而且创造出可被众多家庭借鉴的方法与模式,引起家长们注意。他们被称为“平民式教育专家”,在智慧教子上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且是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只有每一位家长都成为“专家式”家长,我们的子女才会真正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自然成长,我们的国民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因此,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今天家长们面临时代的明智选择。家庭教育绝不是仅仅教育孩子,家长是更主要的教育对象。

众多家长们争相阅读家庭教育书籍,聆听优秀专家和优秀家长的报告……反映了一种时代需求。每当我读到优秀母亲吴章鸿编著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书时,我就想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当巨人醒来时,奇迹就会发生,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件应当做好的事。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实就是在“父母伴我行”和“我伴儿女行”中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平民式教育专家最大的智慧是抓住了只有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实现和孩子一起成长。一方面,孩子成长需要榜样,另一方面,爱孩子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家长也需要成长。我们已经意识到,凭直觉教育孩子往往害了孩子。我们可以做好孩子的生理父母,但不一定能当好孩子的智慧父母。只有改变观念,抓住机遇,实现家长的第二次成长,变成智慧教子的家长,这就是“父母伴我行”和“我伴儿女行”的智慧理念。

我的第二次成长体验

十五年前,我所在的企业破产了,一夜之间,一千三百人面临下岗的尴尬,同事们一个个发出了哀叹:“我们是不行了,一切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了。”于是整天逼孩子学习,大家以为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补偿,然而,十五年过去了,孩子们有的中专毕业,有的大学毕业,有的结了婚,并有了孩子,却面临就业的尴尬,父子母女双双待业的尴尬伤透了家长的心。“四零五零”问题还没解决,“二零三零”问题又出现了。

“历史竟然惊人地相似”,那些有了孩子的年轻人正在开始着一个新的循环,他们也说,自己是不行了,但孩子一定要行,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孩子们在同样的思路观念中又成了“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学子”。难道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命运?

我应当感谢我的父母在关键时刻为我伴行。当得知企业要破产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生活时时在考验我们,与其回避它,不如面对它,与其拒绝它,不如品尝它,与其自己品尝,不如和孩子一起品尝。”富于哲理的话语让我燃起激情,我们夫妇俩和儿女一起召开了家庭座谈会,我向儿女如实汇报了我的境遇。这不仅仅是向孩子请教,更希望孩子在体验我们的人生过程中,改变心态,提前在社会中找到“准”工作岗位,让他们也学会面对真实的社会。

十多岁的儿子发言了。他说:“爸爸,你学电脑吧,学了电脑就不会下岗了。”我对他说“我都快五十岁了,又没人教,还能学会电脑?”儿子拍着胸脯说:“我和姐姐教你啊!”我知道,女儿曾代表中华大街小学参加过微机程序大赛,她倒是个小电脑迷,儿子只不过是个初学者,最多不过打打小游戏。但在孩子们的话语中,我突然眼睛一亮,找到了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我何不让孩子在为我当“小老师”中成长得更快呢?

后来,不仅我们全家四口人很快都学会了五笔字型打字,儿子在为我们当“小老师”中也实现了兴趣迁移,他的英语水平和物理数学水平都明显上去了。唯有他不喜爱的语文成绩不好,我每次都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一大堆病句和错字,对此显得有些无奈。但是我的夫人却比我有智慧,她每次看着儿子的作文,总是拿着红笔一道道画着线,她在从作文中找亮点、挑好词,而有几个明显的病句,她仅在旁边改了一下,然后,教给儿子说:“文章写得挺好,个别地方改了一下,你看行吗?”儿子拿过来,一看那么多肯定的红线,高兴得眉飞色舞,接着就朗诵起来,我们赶忙用录音机录下来,美滋滋的儿子从此喜欢上朗诵,口才也变得好起来。

借着他的兴趣,我聘他当了我们单位的“小老师”,当同事们电脑一遇故障,就打通我们家的电话,他就像“遥控大将军”一样,让人家改批处理,改CMOS设置,一会儿电脑就正常工作了。当年的电脑界面可真不像今天这么友好,我真难理解他是如何把满屏的DOS命令看懂的。我意识到孩子是有巨大潜能的。

知道儿子懂电脑,亲朋好友们找他的多了起来。有的请他咨询如何买电脑,有的请教电脑故障怎么排除,有的请他设计网页,有的找他切磋技艺,还有的询问他玩了电脑会不会影响学习。儿子在服务中变得热情、自信,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后来,买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他发现不少初学者在购买电脑和使用电脑中很容易陷入误区,就把自己的体会一一介绍给大家,而且撰写出了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儿子在为大家服务中,找到了“准”工作岗位,培养了爱心、热心和责任心。

爱好是成才者之神。儿子后来在计算机与医学研究相结合中做出了成绩,我也成为单位计算机工程部的负责人和政府采购计算机类评标专家。我们一起参加《电脑爱好者》杂志全国征文大赛,成为二十名获奖者中的唯一一对父子搭档。

有一天,老父亲突然问我:“电脑好学不好学?”惊诧中我突然感到老父亲也想学电脑了,赶忙对父亲说:“好学!好学!”老父亲又问:“从哪儿开始学?”我随手递过去一张“五笔字型”字根表说:“就从打字开始吧。”父亲真的开始背诵起来:“王旁青头笺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这一来,感动得全家人都来背歌谣,全家人掀起了一股电脑热。很快,五台电脑进了家,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侄子外甥之间都成了“电脑友”。看着我们的老人在乐趣中追求起电脑新生活来,我们当然感到高兴。

儿子却突然找到我说:“爸爸,您可把爷爷害惨啦!打字对老年人来说是最难学的,爷爷背诵下歌谣也不一定能打字。要是打字关障碍了爷爷学电脑,那将是对爷爷学习的最大打击。”我一听确实有道理,赶忙向儿子讨教补救措施,儿子亲自找到他爷爷说:“我教您玩鼠标、学上网吧!”哪想到他老人家还挺固执地说:“你爸爸正教我学打字呢!等我学会了打字再向你学上网吧!”这可把儿子急坏了,又把我搬去做工作。当老父亲确实知道上网是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时,才满意地让小孙子当起他的“小老师”。

后来,老父亲从网上搜集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出外讲课时也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在浓缩智慧中,展现在老人面前的是“终生快乐学习,终生快乐工作”之路。老少三代人的共同学习,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了环境,儿女们在大人们的快乐伴行中,成为家庭的“小主人”、“小老师”、“小观察家”、“小发明家”、“小艺术家”。孩子们重新修订了人生目标。他们把目标不仅仅定位在考上大学上,而要做“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的时代智慧人。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从“自我人→家庭人→组织人→社会人”的过程,相当多的孩子由于早期受到家长过度保护和宠爱,实现不了对家庭负责的人格智慧的培养,也就是说,连“家庭人”都没有做好,那么,一旦走向学校或工作岗位而成为一个组织人时,自我意识过强会使他们融不进这个并不能像父母那样“爱”他们的组织。而只有帮助孩子成为“家庭人”,培养出爱的责任和义务,才会有能力成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主人,在为大家服务中创造和谐。

显然,帮助孩子实现智慧成长,不可能有什么立刻见效的灵丹妙药。只有家长思路和观念实现全方位转变,再帮助孩子融入环境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共同成长法”的智慧魅力。

智慧感悟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孩子教育,而是全家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塑造家庭环境激励场的过程。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是创造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家庭教育的方法也不应当仅仅是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说教过程,而是在转变家长观念和思路中,用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行为激励,帮助孩子实现与生存环境和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