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面对孩子早恋
11192700000001

第1章 遭遇早恋

在开始谈论早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登在报纸上的新闻事件:

早恋遭奶奶粗暴干涉 十三岁少女服毒自杀

昨日清晨8时许,崇州市江源镇大庙村的高桂芬婆婆打开孙女敏敏的房间时惊呆了,十三岁孙女口吐白沫早已离开了人世。敏敏随后被鉴定为“服毒自杀”。当地传闻为:奶奶为阻止孙女早恋,禁止她上晚自习,因而点燃了悲剧的导火索。

为查明真相,记者于当天下午1时30分赶到大庙村,敏敏已被殡仪馆的车接走了。这个小家庭笼罩在浓郁的忧伤气氛中,乡亲们谈及此事无不流下怜惜的泪水。“敏敏啊,我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你就这样报答我啊?”敏敏的奶奶高桂芬卧病在床悲叹不已。

通过采访,记者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上午7时30分左右,高婆婆为孙女准备了早餐,并上楼叫孙女下来用餐。她喊了一阵后没有回音,接着在门上又敲又摇,但还是没有任何反应。高婆婆深感不妙破门而入,她看到敏敏口吐白沫躺在床上,早已离开人世。警方随后赶到现场勘查,初步鉴定敏敏系服毒身亡,毒药为鼠药“王中王”。

一提到孙女的离开,高桂芬婆婆就痛哭失声。敏敏是个才貌出众的好孩子,读初一时就不时收到男生的“情书”,高婆婆发现孙女出现了早恋倾向便极力阻止她。以往每当敏敏放学或下晚自习时,年逾六旬的奶奶都要去接她回家,说主要是害怕她被“坏人”缠上,毁了她的前程。不少邻居也都称,因敏敏长得太乖了,很多男生都在追她。

本学期敏敏就读于江源中学初二(2)班,前天晚上本学期的第一堂晚自习尚未开始,奶奶便先后两次叫敏敏的妹妹去把姐姐喊回家。因敏敏“不听话”,奶奶亲自出马,从教室里强行把敏敏揪回家里。直到悲剧发生后,奶奶才意识到孙女竟用轻生“回应”奶奶的做法。

在敏敏的一本笔记本上,工整地抄写着歌星梁静若一首名为《勇气》的歌词:“终于作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肯定,我愿意天涯海角陪你去……最害怕突然说要放弃,爱真的需要勇气。”敏敏在另外一个笔记本上还写下苏有朋《柏拉图的永恒》的歌词:“我爱过了谁,也为一个名字崩溃……我只爱你多一回。”敏敏所抄所写,无不显露出一个十三岁少女朦朦胧胧的爱痕。

下午2时30分,在江源中学老师办公室里,敏敏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蒲震和众老师忆起这个“得意门生”时无不痛心疾首。

蒲老师说敏敏学习很用功,成绩上等,但她太内向了,有什么心事从不会外露。对于敏敏早恋的情况,老师们表示从未发觉过。敏敏出生六个月后父母便离异了,父亲又长期在外打工,老师们认定这对敏敏的伤害太大了。敏敏的语文老师刘伏元和几位同学都说,头天晚上敏敏的奶奶来到学校对着敏敏大吵大闹,太伤口敏自尊了。据称,敏敏轻生时还给班上两位要好的同学写下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同学尚未收到,目前已由取证民警取走,内容不得而知。

毫无疑问,孙女走了,善良的奶奶将从此心受煎熬。因为她压根就不会想到:自己对孙女百般地怜爱,竟变成了杀害孙女的一把利刃。

从这则新闻里,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离弃留给敏敏的是一种爱的缺失,奶奶的“弥补”则沉重得让她感觉成了负担。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表面上看,不当的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实质上,导致悲剧的真正元凶是家长不懂早恋,对于发生早恋的孩子不知该怎么办,一味地阻止打压,最终,孩子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放弃生命。

社会在向前发展,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现代的孩子再也不似过去的父母,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我们提前成熟了许多。对待孩子,尤其对待早恋的孩子,家长不可再用过去的方式,而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有关专家的建议,处理好孩子的早恋问题,使孩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谈到青春期孩子的早恋问题,父母家长都知道尽可能让孩子远离早恋。但是,要怎么做呢?对于有早恋迹象的孩子,父母家长该怎么办?对于已经陷入早恋里的孩子,父母家长该怎么去对待?对于不听父母劝说,坚持早恋的孩子,父母家长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真的让家长很头疼。但是,我们认为,要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早恋,怎样的行为才算是早恋。如果不了解这些,把孩子的一切异性之间的交往都看成早恋的行为而进行粗暴的阻止,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产生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这是文学家对早恋的解释。青少年专家对于早恋的解释是: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二十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异性的突出表现及特长,如学习好、长相好、有特长等,往往都会使他们产生倾慕之情。这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己,便会走进情感误区,产生早恋。

孩子的早恋有着明显的特点:

兴奋性和冲动性 早恋的这一特点与孩子的情感特征有关。青春期常被人们称作是情感的“狂风怒涛”时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激情占优势,他们的情感具有强烈、不稳定、易冲动的特点。与此相适应,早恋的孩子往往会对恋人产生强烈的亲近欲望,因而,在与对方相处时,言行、举止常常表现得特别兴奋和冲动。早恋的这种特点常常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某些孩子由于在与对方相处时过于兴奋和冲动,往往会失去理智,将自己完全置于激情的支配之下,过早偷食禁果,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隐隐约约的朦胧性

早恋的孩子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他们很少去考虑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结局。

关系不稳定 孩子的特点就是善变,生理和心理都随着年龄变化成长着,从十几岁开始到结婚阶段,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等往往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引起爱情的变化。而且,恋爱越早,离结婚之日越远。漫长的恋爱岁月里,男女双方的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可能影响到爱情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早恋成功,能够永结同心者甚少。白头偕老的人往往不是早恋的对象,早恋时所说的“永远爱你”往往是一种天真幻想和难以兑现的空话。

感情的表现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在多方面。在行为方式上,一些孩子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孩子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过于美化、迷恋对方 孩子的早恋大都贯穿着“美”的意念。他们常常在日记或情书中用“千般至善,万般至美”的语言来描述对方,在心目中将对方的风度、外貌、气质、才能等加以美化,认为异性朋友身上的一切都无可挑剔。爱屋及乌,一旦爱上某人,连对方的缺点似乎也是美好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早恋主角心理上有矛盾 有早恋关系的孩子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很难长久下去 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孩子男女双方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青少年专家通过长期的观察走访和研究,对于当今时代青少年早恋的类型做了以下八种归类:

愉悦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孩子往往是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孩子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爱慕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孩子往往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恋情。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补偿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孩子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早恋。感情补偿是指其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孩子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逆反型 即由于孩子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好奇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是孩子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孩子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孩子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病理型 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孩子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孩子的早恋现象。

模仿型 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从众型 这种类型的早恋孩子并不是主动去寻找自己的早恋对象,而是由于他们周围的同学朋友都有男女朋友,自己感觉有压力,所以也去找恋人。

青春期只有一次,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好年华,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各种知识,提高素质,为开创自己的锦绣前程辛勤耕耘,这才是人生道路上最明智的选择。

爱情是非常神圣的,爱一个人意味着对对方的责任感和义务。作为正值青春期尚未进入社会的孩子,如果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过早地进入“早恋”这个误区,十有八九会吞咽悔恨的苦果。社会上有许多因早恋而失足的孩子,都有沉痛的教训。早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不可小觑。

早恋会涣散孩子的意志,影响学习。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渴望能够学业有成,这些都离不开努力奋斗。而如果陷入早恋,整日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于不顾。早恋的孩子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品质超群者,但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早恋会导致孩子远离群体,影响性格的形成。早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陷入早恋的孩子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热衷于单独与恋人在一起。为避人耳目,他们常出没于一些没有熟人、僻静的曲径幽巷,与恋人相依相偎,讨厌别人的干扰。长此以往,这种两人世界会逐渐脱离大众,把自己推到孤立的位置上去,就会变得孤僻冷淡,这当然不利于健康成长。

早恋还有可能引发犯罪。据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青春期的孩子过早涉及爱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流氓、斗殴、盗窃等社会现象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与学生的早恋有关。青春期的孩子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是在心仪的恋人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至违法犯罪。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恋爱还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他们的经济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在从初恋到结婚的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期间,需要相当大的一笔金钱花费。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点零花钱又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样他们就容易误入歧途,诱发偷和抢的念头,最后锒铛入狱。有一位早恋的中学生,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平时自己手里就没有零花钱,谈了女朋友之后,为了掩饰自己家庭生活的拮据,便萌生了给女朋友买一条金项链的念头。由于借的钱不足,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和几名同伙一起破门而入,偷了一条项链,送给了女朋友。案发之后他被捕入狱,家长、老师无不为之痛惜!类似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足以引起父母家长的警惕。

“成功教育案例”

林女士家住西安市碑林区,她在政府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她的丈夫在一家外企做财务。他们有一个女儿毛毛。由于平时夫妻俩都很忙,很少有时间照顾女儿,所以,毛毛周一至周五都是在外婆家吃饭,周六周日才回家。

周围的人都觉得林女士夫妻俩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一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难免失于管教;二是万一出了什么问题父母亲不容易及时知道。但是,林女士却并不担心,她相信女儿是个乖孩子,不会惹出什么大麻烦。再说了,林女士本人上大学是学心理学的,女儿的那点小心思她自信能猜到。

然而,就在林女士非常自信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她没到料到的事。

有一次,她帮女儿收拾书桌的时候,在女儿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写满一个人名字的纸,很显然那是个男孩子的名字。

林女士当时就有点儿慌了,这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没有想到女儿隐瞒得如此深。林女士不愧是学心理学的,她很快就平静了下来。看着墙上镜框里女儿亭亭玉立的身姿,林女士此时才觉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已经是个十六岁的姑娘了,该和女儿谈谈了。

周六晚上,等女儿做完作业,林女士走进女儿的房间,和女儿随便聊了起来。聊到最后她便说起自己十六岁的时候,她神秘地问女儿想不想了解妈妈的秘密。女儿当然想。于是林女士把自己十六岁时记的日记拿给女儿看,那里边记着她十六岁时对异性朦朦胧胧的好感与好奇。

第二天,女儿把日记还给她,迟疑了一下说:“妈妈,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几天我老是会想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孩子,本来我以为我自己出了问题,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很怕你们知道。可是现在我发现妈妈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说我是正常的了?”

林女士激动地说:“那是当然的,毛毛。这种感觉是很美好的,一点也不丑陋。好感与爱情是两回事,这个年龄很容易把它们混淆,而且你不要把它藏在心里,这样对心情不好,而且会加深心中的误会。你试着和那个男孩子多交往交往,也许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一切都很普通。”

后来,林女士就鼓励女儿把那个男孩子以及其他一些同学请到家里来玩,有时候,还让他们自己出去玩。

最终女儿对她说:“妈妈,我发现,我们其实只是很好的朋友。”

林女士的教育是成功的。她成功地将徘徊在早恋边缘的女儿拉了回来,而且没有影响到母女关系,也没有对女儿的学习及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林女士采取的办法是一种“先融进去,再诱出来”的办法。这位妈妈不是强压而是诱导,让孩子走上了一条正常交友而不是盲目早恋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