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幽默脑轻松
11189800000015

第15章 误会生趣幽默术

误会生趣幽默术就是在谐音、语义、行为等方面故意误会对方的本来含义,使理解出现偏差,从而触动我们的神经。

先看生活中的一则笑话: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们:“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老师,这是屁股。”

老师见学生们说下流话,很气愤,跑到校长室,说同学们骂她。

校长来了:“同学们,谁叫你们侮辱老师?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屁股,这是谁干的?”

老师的画技不高,致使学生们与校长的理解都错位了,从而触动了我们的笑神经,趣味盎然。

引起误会的情形很多,有些是语音方面的,有些是语义方面的,有些是行为方面的。

语音误会的请看下例:

有一位武汉人到北京采购物品。这位采购员不会说普通话。他来到商店,看到柜台里有一种小水壶。武汉人发“小水壶”的声音有点像北京音的“小媳妇”,而“小媳妇儿”在北京话中则是一句不太文明的话,售货员正好是一位年青的姑娘。

采购员问道:“同志啊,你这小水壶多少钱一个啊?”售货员听成“你这小媳妇多少钱一个?”。所以售货员很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就狠狠地瞪了采购员一眼。

采购员以为对方没听清,又大声问了一声。这时,售货员愤怒至极,大声回敬:“流氓。”采购员却正好听成“六毛。”

这时其他柜台的售货员以为这边发生了什么事都围了过来。

看到这样物美价廉的小水壶,采购员手舞足蹈,大声叫喊:“太好了,太好了,你们这些小水壶我全要啦!”

这就闹得姑娘们群起而攻之。

还有一个语音误会,是不同国家语言交流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理解。

一个到中国来的英国人到商店买钢笔,而货员是位老太太,不懂英语。

英国人说:“pen。”

老太太拿出脸盆给他。英国人说:“No。”

老太太说“不漏,刚进的怎么会漏呢?”于是照光线,试水,说不漏。

没法交流,英国人走了,临走时说句:“goodbye。”

老太太也很礼貌:“过天来买?也行。明天来买。”

语义方面引起的误会见下例:

一个年轻人常在街上行乞。一天,一位贵妇人对他说:“你这么年轻,实在应该到工厂去。”

“我去过很多工厂,夫人。”乞丐说,“可他们什么也没给我。”

“到工厂去”有两种含义,两种含义分别被两种人理解,造成语义误会。

有些语义误会,是由说话者本身表达不明确造成的。

刘大这天请客,相约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麻子等人中,只有麻子没来。

到吃饭时间,刘大外出张望,说了一句:“该来没来!”

张三觉得刘大话中有话,就想:难道我这不该来又来了。于是他走了。

刘大奇怪,就说:“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四就觉得该走的可能是他,也走了。

剩下的王五赵六两人都说刘大:“老兄,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看,他们都走了。”

刘大很委屈:“我说的又不是他俩。”

王五、赵六都愤愤然:“原来你是说我俩啊。”

行为方面引起的误会在生活中就更多了。

一位老人对街上一些年轻人的穿着反感。他对身边站着的人大声说:“看那位,不知是男是女?”

“女的,那是我女儿。”

老人抱歉地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她母亲。”

这人厉声喊道:“我是她的父亲。”

生活中,很多利用误会技法来假装糊涂,调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幽默效果。以下便是两例:

经理见一个烟鬼总是在工作时抽烟,便想了个办法,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

“工作时不准抽烟!”

谁知这烟鬼依然如故。经理只好当面指指墙上对他说:“先生,呶。”

“看见了,经理。”烟鬼说,“您瞧,我从来都是在抽烟的时候放下工作的。”

还有这样的幽默:

法官:“为什么你拾到这枚贵重的戒指不交给警察或是失物招领处呢?”

被告:“我倒是有过这个念头,法官大人。可是,当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话时,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法官:“那是句什么话。”

被告:“永远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