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
沈涛生命的危机
沈涛现在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最近几年,他的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事业节节攀升。而且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很贤惠,在家相夫教子,儿子也很懂事,今年刚考上大学。认识沈涛的人都羡慕他现在的成就,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20多年前,沈涛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差点就自杀了。
那还是沈涛上大学时的事了。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沈涛认识了一个清纯的女孩,她叫叶眉,很快他们就坠入了情网。两个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情话,发展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毕业那年,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两个人打算毕业后就结婚,然后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叶眉一天晚上被酒后驾车的司机给撞了,由于天黑,之后肇事司机逃之夭夭,叶眉因为没有及时抢救死了。沈涛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叶眉的离去让他痛不欲生,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紧接着出现失眠、茶饭不思、体重下降等症状,同室好友和班主任劝他想开些,但他对这些劝说无动于衷。
后来,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把他送进了医院,经医生认真检查后,诊断他患上了抑郁症,要住院治疗。但是在治疗时,他企图自杀。
提到自杀,沈涛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幸好,他没自杀成功。那时,他正住院,有一天他父亲跟医生请假,说带他去上街买东西和理发。医生考虑了很久,最终同意了。他再三叮嘱沈涛的父亲,路上千万要小心,最好拉着手走。十多分钟后,他们父子就回来了:儿子满脸是血,父亲则吓得脸色发青。头发没有理成,反而差点丢了性命。回到病房后,他的父亲一边还紧紧地拉着他,似乎害怕他还会跑掉;一边叙述整个过程,在叙述的时候还紧张得说不清楚话。原来,沈涛自己要求出去理发和买点生活用品,并答应好好听话。可是,一到路上就不听话,看见汽车开过来,就往轮子下面钻。好在医生嘱咐他拉着手走,他父亲才能立即把他拉起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至今,沈涛还庆幸自己逃过这一劫。
当时,医生问他,是不是有死的想法?是不是想自杀?可是他回答说没有。
那时沈涛感到有很多理由要去死。其中主要有两个:一是情绪低落引起的痛苦,那是一种难以描述的痛苦,而且还感到那种痛苦会永远地继续下去。与其忍受那种了无止境的痛苦,不如一死了之。二是绝望,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无路可走。与其过那种没有希望的日子,不如死了痛快。总之,沈涛当时觉得,死了比活着好,生命已经没什么可留恋的了。
后来,经过医生的耐心开导和亲友的劝说,他接受了治疗。在医生亲友和他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他终于走出了抑郁的阴影,恢复了健康。出院后,他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技术科工作,后来又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结了婚,婚后第二年生了孩子。后来“下海”办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公司固定资产过千万元。而且他的抑郁症再也没有发作过。
“心理解惑”
单次发作重性抑郁症的心理成因
单次发作重性抑郁障碍,或称为单次发作抑郁症,指患者一生只有一次孤立的重性抑郁发作,而无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在抑郁症患者中,有40%~50%的患者一生中只有一次抑郁发作。此外,也将第一次发生重性抑郁发作的抑郁障碍患者诊断为单次发作抑郁症。因为患者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很难判断他以后是否再次有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如果以后再次发生抑郁发作,则诊断变为复发性抑郁症。如果以后发生躁狂发作,则诊断变为双相障碍,即躁狂抑郁症。
一般来说,单次发作抑郁症的预后良好,患者只有一次重性抑郁发作,完后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不受影响。
“心理调节”
克服单次发作重性抑郁症
现在治疗这种抑郁症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可用的药物有: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米嗪(氯米帕明)。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超苯环丙胺、吗氯贝胺。
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大普兰等。
新抗抑郁药,如文拉法辛、奈发唑酮、米氮平。
这几类抗抑郁药的疗效大致相近,但不良反应有明显差别,如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较多不良反应,尤其是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对心脏和肝脏的影响也较大。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