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病不求医I: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1185400000005

第5章 按摩的常用手法

(1)推法。推法用手掌或手指沿体表某部位以直线形式向一方向推动。根据用力大小可分为掌推法、指推法、拳推法等,适用于头面、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亦用于按摩的开始与结束时。能够舒筋活络,解表散寒和消肿止痛。

(2)擦法。擦法用掌面大、小鱼际部或四指并拢,着力于一定部位上,沿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动适用于上背部、腰骶部、上肢、胸胁部和少腹部等。

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3)摩法。五指放松,置于体表部位,作轻柔的曲线或环形摩动,力量缓和,作用于皮肤和肌肉间。此法在按摩中应用较多,尤其是胸腹和关节等处,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消食,消肿解疼的作用。如摩腹,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0次。立、卧位均可。饭后,临睡前均可进行。饭后摩腹,能够帮助消化吸收,临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摩法有掌摩法和指摩法。

(4)揉法。术者用手指或手掌、前臂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上做回旋揉动,即是揉法。手紧贴于皮肤,其旋转的幅度,可根据患者的胖瘦、皮肤松紧而定。力量浅达皮下组织;深达肌肉、骨骼、内脏。揉法能够缓和强手法的刺激和减轻疼痛。揉法分为指揉和掌揉两类。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揉法的作用是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5)拿法。拿法是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提起,进行一松一紧的拿捏。本法是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拿法的刺激较强,作用较捏法强。多用于穴位或肌肉、肌腱之处。多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的作用。拿法又分为三指拿、五指拿两种。

三指拿法:三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拿风池穴能使汗毛竖起,有发表散寒的功效,外感头痛常用此法;拿肩井穴能调畅周身气血,拿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拿颈项两侧,可缓解颈肌痉挛,是治疗颈肌劳损、颈椎病常用之法;拿合谷穴能止牙痛。

五指拿法:五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拿腹部能够治疗腹痛;拿承山穴可治疗小腿转筋;拿上下肢能解除疲劳。

(6)按法。按法是用拇指指面(或手掌根部、肘部)按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慢慢用力深压,稍加揉动。此为临床按摩的常用手法。

掌按法:五指自然伸开,前臂用力或借助体重,单掌或两掌按压体表,或用掌根按压穴位。以双掌按法较常用。

指按法:手半握拳,拇指伸开或其他指伸开,前臂用力,手腕微屈,以拇指罗纹面为着力点,紧贴体表,逐渐深压,稍加揉动以加强刺激。

肘按法:用肘部按压特定部位。它是用屈肘时突出的鹰嘴部分,借助体重按压体表。本法较上两法的压力要重,刺激强烈,多用于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如腰臀部、大腿后侧等。用于治疗顽固性腰痛,腰肌强硬,坐骨神经痛等病症,也可以解除腰骶部的疲劳。

(7)搓法。搓法是用两手掌面挟住某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两手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即以两掌抱持肢体两侧,在有一定力量的钳夹基础上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使之既有垂直之力,也有水平之力,带动肢体该侧的软组织,共同向前活动。搓法刺激度中等,多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

(8)抖法。抖法是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连续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颤动,操作时频率要快。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动作要有连续性,并具有节奏感。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治疗肩、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腰腿痛的结束手法。也常与搓法配合使用。临床上抖法分为两种:

上肢抖法:坐或站立位,上肢放松。术者站其外侧,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的手腕部,上身稍稍前倾,将该肢向前外侧抬起,停止在70~80度角,然后稍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之感。

下肢抖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患足侧,双手握住患者一侧踝部,抬起约30厘米,然后做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之感。下肢抖动的幅度应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应慢些。

(9)摇法。以一手握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反复做和缓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摇法又分为摇颈,摇肩,摇腰等。

摇颈: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项。术者站于侧,一手托住下颈,另一只手扶其头顶,双手以相反方向缓慢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本手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等症。

摇肩: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屈肘。施术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以肩关节为中心,来回做缓慢的摇动。

摇腰: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术者站其前,用两腿夹住患者下肢,双手分别扶住两肩,用力向右或左做来回转动。本法常用于治疗腰痛、活动不利等症。

摇踝: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坐于患者足后侧,一手托住足踝,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做拔伸牵引,并在拔伸的同时做环转摇动。本法用于踝关节活动不利等。

摇法在操作时,用力要稳,动作要缓和,摇动方向及幅度应在生理许可范围内。

(10)叩法。叩法是用中指,五指或拳头轻轻叩击体表。叩法力量较击法为轻。叩法在应用上,分为中指扣法、五指扣法、拳扣法等三种。

拳叩:拳虚握,用小鱼际侧轻轻捶击体表,双手交替如击鼓状。本叩法可用于腰背、下肢部。

五指叩:五指略分,用小指尺侧部分着力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叩击患部,施用时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本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对解除肌肉的疲劳,缓解肌肉的痉挛有较好的作用。

(11)滚法。本法用手背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附着于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活动,使产生的作用轻重交替,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本法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刺激量大。多适用于颈项肩背部、腰臀部、四肢关节和肌肉丰满的部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痹证、痿证、肌肉麻木、半身不遂、腰背骶部伤筋、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本法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改善气血运行,祛瘀止痛,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的张力和活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消除肌肉疲劳等。

(12)点法。本法是用拇指顶端,或中指、食指、拇指之中节,点按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本法常用于四肢穴位及背部、臀部等肌肉组织肥厚部位。实际操作时往往同按法合用,如点按太冲等。

本法具有疏通经脉,祛散风寒,开导闭塞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