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凳上帝王宝座的过程中,他都有哪些故事?他是勤政爱民还是滥杀无辜?他到底是闯王还是闯贼?登基之后,他是怎样对待跟自己一起征战的兄弟的?)
他平民起家,几番沉浮,而一度险夺天下,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年,有几人能作到?
他几次失败,一度到了只剩下几个人的地步,却又咸鱼翻身,就后来失败死了还流传做和尚的传说,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他又是个有趣的人物:喜欢明朝的人,把他当作覆灭明朝的罪魁祸首;喜欢满清的人,对被清朝打败而失去天下的贼寇也没好感——反正也就是两头不是人的那种倒霉蛋了。
他就是李自成,明末的起义领袖,永昌国的皇帝。
首先让我们翻开李自成的个人简介:
姓名:李自成
生卒年:1606年—1645年
出生地:陕西米脂
本名:鸿基,
出身:农民家庭
曾从事职业:牧羊倌,银川驿卒,永昌国皇帝
爱好特长:骑马射箭练武
李自成出身于农民家庭,开始的家境还应该不错,因为说他喜欢骑马射箭练武,“穷文富武”想那李自成家里不是小地主也是个富农。后来父亲死了,家境一下就差了许多,(八成是李自成不会理财,把家给败了,后来看大顺的财政也是大塌糊涂。)结果跑到官府驿站做马夫,和大家关系也不错。(可见李自成挺豪爽,爱交朋友,比较得人心,这也是做将领的一个条件。)
李自成家是代官府收租税的,应该说这个职位在村里还算有点权力的,但是偏偏李自成心好,一年大旱,大家交不起租税,他自己就借债把钱交了。心到是不错,也讲义气,不过也就闯了祸,债主告到官府,县官把他抓起来毒打暴晒,还不给东西吃,(这时李自成估计还想做良民,没反抗)结果那些驿站的驿卒还有得了恩惠的人向县官求情,县官不听,犯了众怒,大家一拥而上,救了李自成(唉,就因为县官的一念之差,明朝就灭了。)后来他们去甘肃当兵了,结果过了几年,陕西大饥荒爆发了农民起义,又把甘肃的兵调过来,偏偏又没发饷,李自成就站出来,带领大家兵变了。(明朝的兵还真容易混,犯罪了跑去当兵就行,还不给发饷,怪不得兵变不断,战斗力这么差了,李自成反正也是获罪之人,这次看看要回家,大概不想对付乡亲,或怕被人认出来,一看军队哗变,就干脆造反了。)
不过就李自成这些人,他还闯不出什么名堂,就跑去参加了别人的部队,别人被招安了,他就跑去投奔其他的部队,后来跑到当时的闯王高迎祥那里,高迎祥很赏识他,他也被人称为“闯将”。(李自成也是死心和明朝作对,老大招安你也跟着招安得了,就是不干,后来张献忠。罗汝才都投降过,明朝也对他开出很高的条件,但是他就是不投降,也不知和明朝有什么深仇大恨)
后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李自成也开始整顿军队,加紧宣传,收揽人心,比如均田免赋的口号和“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之类的民谣。但是,虽然如此,李自成却并没有真正扎实的基础,陕西,河南,虽然都被占领,却没有很稳固的基础,派出的官吏忙于抄官僚富豪的家,却没有建设,虽然老百姓是不纳粮不交税了,但是这些收入也没了,富豪地主的没收财产虽然暂时可以保证军需,但是对于长期的建设也是不利的,而且大顺建立时间太短,还未在老百姓中扎根。这时的李自成最需要的是当年朱升那样的谋士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目标。(造理说有历史在,李自成不应该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不如朱元璋有帝王之才。)
假如当时李自成不是选择直接攻击北京,而是继续收揽人心,整顿经济,西占四川,南侵江南,占据两大赋税要地,没了赋税的明朝自然就垮了,原来我认为这应该说是最好的一招,也是最稳妥的一招,不过现在仔细考虑也有缺点所在。当时张献忠,罗汝才又反叛了明朝(明朝有时还真手软,该杀的不杀。)罗汝才又被李自成所杀,虽然起义军由此一统,但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也貌合神离,张献忠入川,李自成要占川就要正面和他冲突。南下江南也有问题,首先会分散兵力,其次河南陕西大旱,所以李自成可以乘隙起事,而南方却还安定,是否会支持闯军是个问题,而且南下的话抄富豪地主家以充军资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再适用了,而要换种形式,当然,个人认为,南下江南受到的抵抗不会很大,只要选对方式就行,但是假如明朝见势危急,主动借清兵入关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当年唐朝也曾借过回纥,吐蕃之兵平定安史之乱,火烧眉毛之计,也难保崇祯皇帝不出此下策。这样的情况也就是关宁铁骑加清兵对李自成军,和后来的真实情况相似。
当然之后的史实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死,明朝灭亡。从实施的情况看,当时李自成选择的方法也不为过,当时李自成的口号是三年免税,虽然抄家得到的军资也不为少,暂时不用收税,但是假若时间一长,也难保军资不足,而且当时人心向闯,乘势攻入北京,夺得天下,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号令天下,也可能江山就此姓李了,再说皇家资产甚多,要来之后搞不好还真不用三年交税了,(日后清初的赋税轻微有两大原因,一是战乱死了不少人,二是满清夺了皇家还有不少私人的财产土地,这点也和闯军进京的作为没什么区别。)
点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