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11183000000072

第72章 要钱要面子不要命

崇祯十六年(1643),发展壮大的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百万大军相继攻陷了平阳和太原,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指日可下。

无计可施的崇祯帝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但吴襄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崇祯帝向户部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库里的存储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而与此同时,崇祯帝个人的财产却丰厚无比。

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帝能拿出属于他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崇祯帝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真着急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帝却顾左右而言它,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

等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宫内搜出的白银即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这么多钱,若真是放出来赈灾助饷,可能李自成也不反了,清兵也进不来了,自己也不用煤山自尽了。

四月二十三日,起义军在隆隆的炮声中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就被攻破。李自成决定给崇祯帝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已投降义军的太监杜勋,奉命进城,代表“大顺王”入宫谈判。

崇祯帝接见了这位太监,他曾是皇上的亲信,首辅魏藻德也在场。杜勋说明了交换条件: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

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崇祯帝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

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将其一把推倒。他在这一天下了最后一道圣旨,一方面痛骂诸臣误国,一方面轻描淡写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却无异于痴人说梦似地宣布,他赦免除李自成以外的所有起义人员,而如果有谁能将李自成生擒或杀死,则封万户侯。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也不了了之。

次日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占领了北京南城。大势已去的崇祯帝,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在与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后,让他们化装成平民,逃出紫禁城。

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长公主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但朱由检自己并不想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想逃出北京城。逃到东华门时,守门的太监用乱箭阻止他逃走。再跑到齐化门,齐化门的守将是朱由检最亲信的公爵朱纯臣,朱由检找到朱纯臣的住宅,朱纯臣听说皇帝驾到,这在平时是稀世的荣耀,他会狂奔出来跪在门口迎接,可是现在却下令不准开门。

朱由检再奔向安定门,安定门的守军已全部溃散,没有人在那里,城门封闭得很坚固,朱由检手下太监们的利斧也无法把它劈开。这时已到了十九日的拂晓,大火四起,起义军搜索前进的声音渐渐逼近,逃既逃不掉,只得重返宫中。如果想逃,也该早几天做决定,朱由检优柔寡断的性格再次暴露无疑。

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煤山(今景山)。崇祯帝叹了口气,用衣带草草地写好遗书,恨恨地上吊自杀,时年34岁。他死时,只有太监王承恩陪着他,吊死在他的对面。

点评:

他把自己打扮得多么宽仁,明明把百姓剥削到脱裤子,却口口声声一句一个“爱民”!

他是一个神经质到极点的人。这样的人越励精图治,对国家和人民的祸害其实就越大,反而比那些不理朝政贪图享乐的昏君更糟糕。

他爱面子,死也放不下皇帝的架子,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还不肯谈判求和,似乎面子比命还重要。身为皇帝,居然在最后的危急关头,还不肯拿出私房钱来救国家,似乎私房钱比江山社稷还重要,比命还真重要,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