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了赢得休整的时间,提出楚军和汉军暂时罢战,以鸿沟作为楚河汉界的和谈协议。
再说楚军那边,项羽帐下人才济济,首席谋士范增就是其中之一,后者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越拖延越容易生发变数,荥阳明显已经成为汉军的大本营,刘邦正把该大本营作为决战的本钱,说它是楚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决不为过,此时不除更待何时?
范增确实了得,他不逊色于刘邦手下的任何谋士,但这个人有个毛病,即不善于诱导和规劝,只是急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太在意以何种方式表达、以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表达,涌现在话说就是沟通能力差,也难怪,此时的范增已经70多岁了,作为楚军最重要的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还有个称号是骨鲠之臣,他在项羽面前总是以长者的形象出现,这使其计谋和建议无形中贬了值。
项羽的刚愎自用,在历史上是出名的,他当然想打下荥阳,但意志不是那么坚定,虽然进攻荥阳的计划正在商议,他心底里仍有些犹豫。
刘邦听说项羽要攻打过来,感觉十分着急。大将军韩信征战在外,自己率领这点人马撑不了几天,顿时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刘邦运气好,不佩服不行,否则就不会有他的大汉江山,当然这是后话。这次替他解围的是陈平,陈平现在是刘邦帐下的谋士,投靠刘邦之前辅佐过项羽,因为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他没有和原来主子闹僵,于是两头都能吃得开,他献上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陈平对这点再清楚不过,所以他精心设计了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他顿时来了脾气,干脆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老家彭城,因脊梁长了毒疮死去。
楚营里没谁能取代范增的作用,项羽连范增的注意都不听,还会听谁的注意呢?此时的楚军看似强大,在上层建筑已经处于劣势,虽然打仗免不了动刀子动枪,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智力和权谋。范增走了,楚营不但少了个智囊,使原本就不活跃的脑力震荡变彻底沉寂了。
汉军压力大大减轻。刘邦心里打着如意算盘,他知道世人把楚霸王捧得太高了,刘邦可谓老谋深算,在他面前意气用事的楚霸王仍然乳臭未干。他看到项羽急于荡平田荣、陈余、彭越的叛乱,不顾范增的乘胜追击的积极建议,竟然与自己签下了停战和约,从而让他可以放心的让大将军韩信开辟第二战场。
刘邦自己率领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主力部队,让韩信继续攻取东北的燕赵等旧国,并与臭名远扬的山贼彭越达成协议,让后者帮助自己骚扰楚军的后方补给,使项羽的军队顾此失彼、不得不疲于奔命。项羽再厉害,也受不了这种折腾,不知道他手下的大将为什么都成不了气候,无法独当一面,这当然是项羽不会利用人才的表现,刘邦手下的萧何、韩信厉害不假,张良、陈平也不错啊,而后两位曾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重用,不得不离开了。
项羽缺乏谋略,不缺乏军事素养,他仍给刘邦造成很大麻烦。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攻势,可谓高潮一波接一波,每次都对荥阳形成严重冲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以至于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刘邦的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没了性命,哪儿来日后的大汉江山?所以刘邦不能死。却说汉军里有个大将,名叫纪信,他和刘邦同乡,相貌也酷似刘邦。为了刘邦的安全,为了汉军的生存,纪信想出个锦囊妙计,他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偷偷逃走。这才叫忠臣!刘邦深受感动,为了不辜负纪将军的重托,为了对得起纪将军的赤诚之心,他唯有选择义无反顾的逃跑了!
风萧萧兮荥阳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于是纪信穿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刘邦则趁机从西门出快马加鞭的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嘴里那个骂呀,心里那个恨啊,好你小子刘邦,真是个大忽悠家,竟然有人情愿代你受死,好,我就让他死个痛快,看以后还有没有替死鬼了!立刻下令焚烧了纪信。尔后指挥大军向成皋进发。刘邦脚后跟没站稳呢,还得继续跑哇,迅速从成皋逃出,匆忙间北渡黄河,行至修武附近,得到韩信的援助,汉军元气才恢复过来。
点评:
有项羽这么一个强悍的对手,刘邦也够不容易的。不过,相对项羽的霸气凛然,刘邦的忍耐与百折不挠,对最终的胜利更有决定性意义。一次次死里逃生,换来的是更多的经验,以及更强的心里素质。而项羽从来没有败过,唯一一次惨败,却一下子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