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11183000000006

第6章 “关中王”的争夺赛

起初,项羽与刘邦约定,谁先谁先攻入秦国的都城咸阳,谁就做关中王。项羽率领五万楚兵,以破釜沉舟的自信而悲壮方式,在名为巨鹿的地方九战九捷,然而联合大将军章邯对垒与秦将棘原。项羽通过断其后路的方式,让秦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考虑到大后方的政治形势不明朗,章邯只得带领二十几个人,主动向项羽投降。发生在巨鹿的系列战役中,项羽的机知果断、骁勇善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凭借这股威震四方的声势,他成为了真正的上将军,并率军直捣黄龙府——一路打到咸阳附近。

然而,先攻入咸阳的是刘邦。这令所有人吃了一惊。在起兵造反之前,刘邦和项羽没法比,人家项羽原是楚国贵族,他刘邦充其量不过是个亭长,相当今天的小乡长吧,职位低得寒碜人。在向秦国首都咸阳进发时,项羽把出国的优势兵力都带得差不多了,刘邦只是收几近万人的游兵散勇,战斗力非常低下。人们普遍看好兵肥马壮的项羽,对刘邦则不抱很大希望,军事力量的强弱明摆着嘛!刘邦深知自己的弱点,于是他扬长避短,选择从咸阳西面入关,袭击秦的粮仓所在地陈留、又用张良之计由南阳、宛、武关、蓝田,直接攻到咸阳城下,接受了刚上台的秦王子婴的投降!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说着容易做着难,可事情真就这么成了。

这下,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这时候东边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封的齐王,自恃实力强大就自立为王,东边的情况突然间变了,比西边的情况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给刘邦留下应对的时机。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刘邦心想,你不是要攻打我吗,哦,齐国那边出大麻烦了,你去镇压田荣叛乱了,今儿个你不攻打我,那我来攻打你吧!反正大家都是胸怀天下,这个天下是不能共享的,早晚都得兵戎相见。于是,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率领大队人马一路向东杀过来。此时项羽身在前线,后方相对空虚,刘邦没费太大工夫,就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

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项羽两头受气,很被动,很窝火。

于是,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千里迢迢的从前方战线赶回来,其实现在前方后方都是战线了,他项羽在哪里哪里就有战事,这不,回来的路上就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刘邦斗武斗不过项羽,这点是确凿无疑的。这次也不例外,汉军大败,败得惨不忍睹,因为是在睢水沿岸,掉在水里淹死的汉军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更加严重的是,刘邦的亲爹刘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这位刘太公本来就不太喜欢四儿子刘邦,这些可好,儿子起兵造反,老子成了俘虏,如果老爹我丢了性命,即使把江山给你有个屁用!

闲话少说,且说兵败后,刘邦带领部队退到荣阳、成皋一带,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附近,准备集结力量重整旗鼓,为即将来临的更大规模的会战招兵买马。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吃回败仗再正常不过了,所谓铁打的营盘水流的兵,损失些士卒是必要的,可以随时补充新鲜血液嘛!事实正是这样,在秦汉交接之际,天下先入兵荒马乱之中,正常生产作业无法进行,没活干没饭吃的男人有的是,随便扯起一杆大旗,就能吸引万千莽夫的响应。最郁闷的莫过于丢了老爹,刘邦心里这个窝囊啊,真是超出话语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外。

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大将军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特别是韩信的到来,极大增强了汉军的信心,他们知道刘邦带兵打仗远远比不过韩信,刘邦大军之所以大败是因为缺了韩信在身边。萧何负责刘邦大军的物资供应,韩信负责指挥前线战斗,这下军心大稳。

韩信来是来了,来了就得上战场,但不是直接发起对项羽的战斗,而是攻击最容易得手的地方。刘邦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同时自己带兵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命令驻扎荥阳的部队只守不战。这是典型的以守为攻,刘邦极具进取的心态,令他于深谋远虑之下将此运用得游刃有余。

点评:

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所建立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人也是从汉朝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正式名称。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一方面他的成功让令人倾羡不已,一方面遭到当世及后世人的非议。客观地说,刘邦在军事方面比不上韩信,在管理财政方面比不上萧何,在谋略方面比不上张良,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