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煜不是皇帝,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李煜不是皇帝,他决计写不出如此佳句。若非他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怎会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切感触?
若他并非南唐后主,就不可能有这令人断肠的词句。那他就是另外一种活法。或许他仍是个才华出众的词人,然而他不可能有如今的成就,不可能有“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叹,不可能因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而“垂泪对宫娥”了。
正因为他是皇帝,正因为他皇帝做得不合格,正因为他的那些不愉快却又与众不同的经历,才有他在词坛上辉煌的成就。
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赵匡胤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募人为僧,使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们诵佛,然后赦免。赵匡胤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更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整天念佛。
李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书法、绘画和文章也都很出色。书法独具一格,后人称为“错金体”。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对于军事不感兴趣,根本不想用兵。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辞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填词,似乎在静候灭亡的到来。
他不敢与北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呢?”
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如果他不是南唐最后的皇帝,只是普通平民,过着安平乐道的生活,他会变得怎样?或许李煜写下的词藻就会少了许多神韵。的确,他作为皇帝是不合格的,但他并不昏庸,至少他没有对国家灭亡无动于衷。他有“垂泪对宫娥”的幽怨,“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他“独上西楼”,回想“往事知多少”,看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因为他是君王,他才有比普通人更深的对于国家沦陷的感情,有着更多难以背负的忧愁。他不止是君王,他成了一名词人,他的愁绪随着“一江春水”流到了今天……
今天你眼中的失败却是成功的开始,人生真的很奇妙。
当风萧雨鸣梧桐残更的清秋凋叶之际,抚案思昔的他斑白了几多华发,憔悴了几许朱颜,愁苦了多少迷梦。任泪水奔泻飘零,任懊悔涛翻浪滚,过去的已然过去了,狂澜难挽春难再,虽然,雕栏玉砌依旧,虽然,小楼冷月孤照,然自是“人生长恨水东”。
昨夜的昨夜,他在轻歌曼舞玉杯金鼎钗环粉黛恭语不绝里酣畅醉卧,绵绵的安乐溢满他纵欲人生的心怀,溢满他南唐君臣的狂欢醉舞,更溢翻了短短十五年的天祚时运,“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他是,极富才华很有造诣的诗人,本是上帝给他一生最大的赏赐,可是疏忽的上帝无意间的一个打盹儿便错把有着文人天赋灵气的他放在了皇帝的宝座上。天命难违,于是他带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思维去度量安邦良策、治国妙术。
一切过于浪漫,一切过于幻想,一切过于天真,于是残酷的政治方阵中他彻底表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的懦弱本相,只剩下举手示降恭迎新圣的份了。于是,他摘皇冠、脱龙袍、受封违命侯、搬入寂寞深院与清风冷月孤雁凄桐为侣。慨叹韶华,长恨难灭,登楼怨望,“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涛涛东逝水,悠悠万古愁,可是他的愁绪茫茫汇聚的泪水长流……
他走了,带着才情和着遗憾,带着懊悔连着残梦……
风萧萧水泠泠,秋叶无声永凋零……
点评:
李煜的宫廷生活是极尽奢华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但这绝非李煜的专利,更非世人所谓昏庸的铁证。前已论过,既然所有的帝王皆是如此,也就绝不能说独李煜贪图享乐,淫靡无度。用现代人的话讲,这也只能算在封建体制的帐上。
试看清代继承和开创了康乾成世的爱新觉罗弘历,其在国家天灾人祸的肆虐下,在全国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依旧六下江南,饮食起居极尽奢侈,兴致高涨时还不忘寻花问柳,美其名曰微服出寻体察民意,这位享誉八方名垂千古的圣君,心里何曾有过天下苍生!就这些生活言行与李煜比起来,其又能好到那里去。
或许,李煜天生就只能作一代词帝,而不该于世间作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