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盂县古建筑考释
11182400000003

第3章 烈女祠

烈女祠亦称“后周圣母祠”、“蕊珠宫”,俗称“奶奶庙”。坐落于盂县城东北三公里处水神山半腰间。海拔1280米。据明万历元年(1573)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刘佩撰《重修圣母庙記》“盂治北五里,仇犹山左有祠曰水神圣母。据县志谓柴世宗之女死烈于斯,其以水名神者,因有泉故名。”清光绪《盂县志·艺文志》中《水神辨疑》记载:“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旧志言之谓贞烈,为神似也。”故山以神为名称水神山。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女祠始建年代不详,现钟楼东壁石碣载:元至正四年(1344)程明德题刻:“乱山深处有灵湫,三载传闻志未酬。今日敬焚香一柱,松风十里水神头。”亦此证烈女祠在元代已存。明、清各代均有修缮补葺。烈女祠坐北向南,依地势由低到高而筑,形成一组沿中轴线排列的虚实相交、参差有致、左右对称的建筑群。由下而上依次为砖牌坊、山门、影壁、木牌坊、仪门、圣母正殿,圣母殿两侧建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仪门两侧设钟鼓楼,至仪门外下达影壁处三层台地均用八十一级石砌台阶相连接,台阶两侧每层平台建房屋三间、东为碑厅、西作禅房。影壁东侧建有单开间硬山式房屋一所即“灵宫殿”。山门坐东向西与砖牌坊、灵宫殿在一轴线上,灵宫殿单开间硬山顶,古朴雅致,并不奢华。山门上悬挂一块红底蓝纹的牌匾写着“蕊珠宫”,落款是咸丰二年七月。山门前设台阶,沿阶西下路中央建砖雕二柱单楼牌坊一座,正面额书“洞天福地”,反面额书“翠柏苍松”。由此处呈曲径通向山间歇马殿遗址和山口戏台遗址(戏台已不存在)。

烈女祠之西北崖现存天然溶洞两个,洞外建窟檐,即“修真洞”与“痘神洞”。祠外西侧因崖下有泉,崖上建楼曰“抱泉楼”,楼之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禅房三间,自成一院。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建筑。祠院周围苍松翠柏,奇花异卉。春日百英争妍,秋时红叶映山。

正殿(圣母殿)位于烈女祠的最北端。面阔三间(宽10.06米),进深五椽(深8.64米)。单檐硬山顶(据现存两山梁架中锯断情况看原来为悬山顶,清咸丰二年《改建山墙碑记》也说明改动过),梁架为五架梁前接单步梁用三柱,前檐出廊。清代建筑(后人在前檐明间金檩中段五架梁下加二柱,以与加固)。五架梁上设瓜柱托大斗承三架梁、金枋、金檩,三架梁中段立脊瓜柱,设缴背,施叉手,支承脊檩。各分檩下均施金枋、脊枋、随檩枋起纵向贯连作用。前檐柱头科斗栱三彩,平身科斗栱,每间一朵作三彩单翘,45°斜向出栱,龙头耍头。后檐置封护檐墙(无斗栱),前檐柱头平板枋上置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托单步梁头,尾端刻做卷云头。屋面望砖铺墁,筒瓦布瓦覆盖。鱼尾式布吻。殿内方砖铺墁,老檐柱间设装修。建筑面积87平方米。

仪门(马王殿)位于正殿正南。面阔三间(通面宽8.09米),进深四椽(通进深5.85米),单檐硬山顶。清代建筑。殿内施三架梁。三架平梁平置于前后檐柱平板枋上,中段立瓜柱,施叉手,托承脊檩,檩下设随檩枋、脊枋、金枋纵向贯连。前檐柱头平板枋上设一斗两升交麻叶头斗栱承单步梁。台明石砌,高0.2米,础石青石质,式样刻做三层,上层为圆柱,中部鼓镜石,下部方形上刻覆莲。椽上望砖铺墁,屋面覆盖筒板布瓦。殿内明间为青石板铺墁,两次间条砖墁地。前檐两山墙内砌廊心墙,廊心墙砖龟背纹图案,明间仅存门框及门枕石。后檐次间设直棂窗,明间置隔扇。建筑面积47.32平方米。

抱泉楼 位于主祠西侧40米处,坐北朝南,坐落于山崖台地上,因前檐廊柱通接崖下地面,廊柱间铺楼板,故正面为二层楼式,内部结构实为单层建筑。一层进深1米,二层面阔三间(通面宽9.33米),进深五椽(通进深7.2米)。单檐悬山顶前带廊木结构建筑。清代建筑。梁架为五架梁前接单步梁。五架梁上设长方形陀峰承金枋、金檩、三架梁,三架梁中部立脊瓜柱,施缴背,叉手承托脊檩。各檩下纵向置随檩枋、脊、金枋等。前檐柱头置一斗两升交麻叶头,斗栱托单步梁,栱头做卷云式,后檐为封护檐墙。前檐老檐柱间三间均置装修。两山墙廊部辟长方形门洞,廊间设楼板,柱间施木制栏杆,起围护作用。屋顶望砖铺墁,筒板布瓦覆盖。建筑面积67.64平方米。

修真洞 据碑载“夫当周宋鼎革之际,立逼授禅,伦丧之惨,莫甚于此。后间死节之人迺之于不变二神女流欲图不能坐视,不忍矢志,贞烈偕二三自而匆匆行。任其所之,偶至此山,暂栖此洞,而势必不可以”烈女洞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础上接券石洞一眼,洞外插廊。当地亦称烈女修真之洞,古已有之,俗曰修道。

烈女祠处于偏僻之地,祠内建筑均为清代作品,前人充分利用山间有限地形,随地势而建成一组祠院实属不易。

塑像 抱泉楼神台中央为圣母坐像,塑像塑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据碑记康熙二十八年(1689)《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记载“……纠众捐资,置阁于楼中央,肖圣母像,绘图两壁。辉煌夺目,人皆曰继自今山兴泉永……”

正殿聖母主像垂足而坐。聖母头束红帕,花髻凸起,乌发卷曲自如。束头锦带自然垂下,飘在两肩。面隆清秀、柳眉大眼,双目平和而微下,神态尊贵而庄严。项戴玉佩垂于胸前,身着长衫霞披,腰间紧束玉带秀帘。两手掩于袖内,脚蹬红色云头履。除头和脚其他部分都塑以金身。两侧神台及两山均彩塑侍女、宫人、站像计十六尊,身着明代宫廷服饰,神态自若,表情各异。

烈女祠彩塑均为清代作品。时代风格显著,其造型秀丽俊俏、衣饰得体、丰润适度,既有超凡脱俗之势,又有威武含蓄之态。技法成熟,写实风格独特,它为我们研究清代彩塑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依据。

水神山不仅拥有绮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自古邑内文人墨客更是倾心此地,不惜笔墨。

邑人武全文《吟烈女祠绝句一首》:“危峦一线岭中垂,四合东西两掖奇。却怪山灵如有意,特为烈女结孤祠。”每年到阴历四月初四,城市乡村,男女老幼,怡然而来,虔心顶礼,即一香一火,罔不各致其诚。

虽然柴花公主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历代碑刻对事件的记载也言之凿凿,新旧《五代史》和《宋史》却丝毫未见关于柴花公主的墨迹。是撰写者在当时政治环境下有意将其淡化?还是另有隐情所在?而在当地文人墨客的笔下,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之影。光绪《盂县志》载,“柴花公主自尽之后,其遗体就葬在了烈女祠正殿中公主神像座下的石台中”。在正殿的供台上,清咸丰元年还镶嵌石碣一通,特别警告“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庙不可轻动”。为这一历史文化之谜平添了几分逼真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氛。

附:碑碣石刻

七绝《水神山》

“简介”

至正四年(1344)九月刊,现嵌于水神山烈女祠钟楼东墙内。

青石质。碣高30、宽37厘米。诗文楷书。正文5行,满行7字,全文共69字。程明德题刻。保存完好。

“诗文”

乱山深处有灵湫,

三载传闻志未酬。

今日敬焚香一柱,

松风十里水神头。

至正甲申九月既望敬谒

灵祠俚诗一绝,同行幕客李良佐

教居志敬榷州张椎一

参州李程明谨书

重修圣母庙记

“简介”

明万历元年(1573)8月刊。现存烈女祠。

碑青石质。碑版高117、宽48厘米。首题“重修圣母庙记”。碑文楷书。正文共7行,满行42字,全文共348字。保存完好。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刘佩撰。

碑为水神山烈女祠存碑中历史较为久的一通,主要记载乡民众与庙僧圆树重修之功绩。

“碑文”

盂治北五里,仇犹山左有祠曰水神圣母。据县志谓柴世宗之女死烈于斯,其以水名神者,因山有泉故名。昔人建祠而祀,有高山仰止之义,非若后世之祈嗣耳也。历世而既远,栋宇圮坏,虽间有修葺之者,大率因陋就简,无举动,甚至有假修葺之名,为渔猎之计。无惑乎,祠之日就于敝也。兹有僧圆树者游栖兹地,以供香火,慨然曰,斯祠也,古人之名节寄焉,后人之观化关焉,可任其颓而不为之新耶?遂乞施于坊乡间,随其所得以次修举,路则,石庙则增以台,正殿三间,上而覆蔽,下而藩街,罔不焕然一新。凡以香火至者,仰其庙貌愈益崇敬,而烈女之风教不惟可彰,亦可传矣。圆树之功,颇不伟哉?事乃竣,属余以纪岁月。是役也,经始于嘉靖之丙寅,落成于隆庆之壬申。捐其质者,坊乡之士民也。董其事者,本庙之僧圆树也。咸得纪之,以为兴嗣之一助云。道玄庐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户部郎中刘佩撰。

大明万历元年岁次癸酉秋仲月吉日立

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

“简介”

明天启六年(1626)刊,现存于水神山烈女祠。

碑青石质。碑高117、宽54厘米。碑文楷书,正文共11行,满行41字,全文共507字,保存较好。

元仇廪膳生员史万选撰文。

圣母庙亦称“圣母祠”、“烈女祠”,位于县城东北四公里水神山。圣母姓柴氏,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秉性刚烈。后周亡国,她不愿俯首称臣,殉节于此。土人盖庙祀之。山腰间有泉,水深尺余,终年不涸。因而山称水神山,庙称圣母庙。

“碑文”

盂之东北曰水神头者,距城五里许,乃圣母显灵之地也。圣母姓柴氏,盖后周世宗之女。矢志修行,誓不适人,遂寄迹于此,因以超凡缘。山有泉,故名之曰水神也。水神圣母极其灵感,诸祈福、求嗣、攘灾、却难者,輙有所祷,其应如响。以故每年四月四日,城市乡村,男女老幼,骈然交集,虔心顶礼,即一举一动,一火一香,罔不各致其诚。自非圣母显赫,乌睹此哉!庙制之设,不知肇以何年。第据碑记,万历改元之岁,有僧圆树者,化缘重修,迄今甲未及周,栋宇倾坏,圣像剥落,修葺不闻其人。适我婶母杨氏,乃宗叔四川左布政文焕之配也,染病月余不痊。忽一夕梦圣母冉冉而至。归视乎婶母曰:余乃水神也,不耐风雨摧残,尔其为我筑舍,我当起尔病。及醒而依稀如在。婶母遂慨然曰:诚如神教,愿独立修补,决不敢他有万化。遂鸠工起造,未踰月而体健如故。神之灵感亦至是乎!即间有効工者,亦各出于心愿,非有强也。所修正殿三楹,东西曹司二楹,暨马房僧舍周门墙垣一一增饰,五十年来之庙貌焕然一新。作始于二月辛丑,落成于四月癸酉。计其贾不下五十余金,而婶母略无难色,亦女中之君子也哉!聊镌之石,匪直表神之灵之,亦以为好善者劝。

明天启六年岁次丙寅孟夏朔越二日元仇廪膳生员史万选谨撰

赐进士第通政大夫四川左布政使史文焕同

功德主诰封母太夫人郑氏

诰封妻夫人杨、王、常氏

男生员史必法、史必传、史必征妻贺氏、高氏、栗氏

石匠赵宿

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

“简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刊。现存水神山烈女祠牌坊内。

碑青石质。碑版高120、宽54厘米。碑文楷书。正文共10行,满行44字,全文共432字。保存完好。

碑文主要记载自然景观与人文蕴涵。赐进士第保举湖广布政使司盂邑武全文撰文,邑庠张书丹。

“碑文”

仇犹为盂北镇山,山之东数里,有烈女山,山中峰之半,有圣母祠也。自后周始,历宋元明迄于今贞烈而着,祈嗣懹灾,香火辐辏,越千载如一日也。岁甲寅,祠久将圮,邑父老与余谋募缘重修,更为廓山门展路砌建乐台,人曰规制视前綦备矣。余与诸父老曰,未也。徒步西寻,踏乱石,披荆棘,得石洞二,瑰异非常,载芟载辟表而出之,人曰是又于山间获一奇观矣。余与诸父老曰犹未也。祠西旧有烈泉,水神由此得名。爰为筑阶砌壁,搆悬楼其上,扁曰抱泉楼。楼高敞,吐纳炯霞,与山光水色交相掩映,人曰是又于祠阙增一胜界矣。邑有善士乔光曰:“犹未也,独不虞游人往来狼藉,蹂躏日就,颓废弗问乎。”寻纠众捐资,置阁于楼中央,肖圣母像,绘图两壁。辉煌夺目,人皆曰继自今山与泉永,泉与楼永,楼与像及壁并永矣。余更进善士及山僧之曰,祠内外若者宜补砌,若者宜增拓,尚孳孳偕前后檀越远图无数。皆应曰,诰记碣石,一以见山祠之日新月盛,一以见邑人之虔奉乐施。一则期哉殻适休,上爲国家亿万年广多男之祝,下为有盂一方人衍螽斯之庆。

大清康熙己巳季春谷旦

赐进士第保举湖广布政司议分守衡永道加一级今致邑人武全文谨撰

邑庠生张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