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与儿童早期发展
11180300000022

第22章 婴儿气质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开始的,是在原始感情或气质的基础上,通过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其社会角色系统的要求、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人。人的一生都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时期、尤以婴儿时期的社会化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形成,对个性的塑造起奠基作用。

本章先从儿童的气质开始说起,因为气质在婴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很可能是婴儿社会化的个体内在依据之一,可能对儿童早期社会行为个体差异提供解释。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够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具有很强的生物遗传性,且相对稳定,是一种出生后即表现出来、具有“天赋性”的个体特征,婴儿一出生就有着不同的气质特征,即使是同一母亲所生,孩子的气质特征也有很大差别,例如有的孩子生下来就很安静,很少哭闹,吃饱了就睡,而有的孩子则天生爱哭好动,睡眠无规律。婴儿早期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个体差异,对他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如此,婴儿的气质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气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的划分流派众多,托马斯—切斯的类型学说目前最受重视。他们通过九维研究,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型

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约占托马斯和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人数较少,约占10%。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因此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3.迟缓型

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事物和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

三、气质、亲子关系与早期教育

婴儿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本无所谓好坏,但它会影响到儿童早期的个性形成、亲子关系、早期社会交往以及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婴儿早期教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而它便有了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学意义、社会价值。

(一)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在婴儿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且变化最为缓慢的。但伴随着婴儿的发展,气质本身也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气质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婴儿期,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也就是说,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导致婴儿的气质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气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很多东西,都没有研究透彻,例如气质变化的实质和内在机制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气质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是可变的。认识到气质发展具有这样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向教育者提出了教育培养婴儿良好气质的困难性和可能性。因为对先天特性的改变需要长期的耐心坚持和适当的方法。其关键在于父母如何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等环境影响适合于婴儿原有的气质特点,在可接受的程度上施予改变影响。这一策略称之为“良好(或不良)适合度”。也就是说,如果环境要求与婴儿的气质状况相适合,婴儿就相对比较容易适应,如果环境要求与婴儿气质状况不相适合,即使原来是容易型的也会成为抚养困难的孩子。

(二)婴儿气质与亲子关系

婴儿气质主要是通过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及其他社会相互作用系统而实现其社会化进程的。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它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的核心,在儿童早期是关于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儿童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通过亲子之间感情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父母对婴儿给予社会化影响。父母通过爱抚对婴儿施以影响,婴儿通过感情应答和感受对成人建立安全、信赖感。这是亲子之间双向的感情—社会性交往。对父母的信赖感是婴儿有可能接受父母施以改变其不良适应气质特性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哪种气质类型的婴儿在安全依恋中均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婴儿必然只表现出原有的气质特性,并加强和巩固它们。由此可见,父母对婴儿付予的爱、精心护理和敏感反应,有助于婴儿的良好适应,包括改变、纠正其适应不良的特性。

2.婴儿气质对父母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自身具有的个性特征、价值观、信念、教育观、对儿童的期望等所决定的。这种观点太绝对、机械、呆板。事实上,众多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父母的影响,相反,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能从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

婴儿的气质特点,不管何种类型,都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父母的反应。例如:容易型婴儿的父母会因为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易于接受、适应新环境、新食物、新要求、易于教养而感到高兴,因此就会对他提供较多的关怀、关注和抚爱,这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所需要、关爱、重视,因而情绪表现更加积极、愉快,由此,就形成一个父母孩子交往的积极循环圈。

对于困难型婴儿,由于这类儿童需要特殊教养以及在教养中存在特殊困难,因此往往会引起父母三种反应:第一种是父母会因照顾这类孩子时所产生的困难和混乱而觉得自己失职、不称职,感到不安或惭愧。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总在不自觉地拒绝孩子或者不爱孩子,并进而认为自己不适合作孩子的教养者;第二种是父母会因此而责怪孩子,怨恨孩子对父母过多的要求和由此产生的特殊负担;第三种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对婴儿经常性的大声哭闹和反抗情形感到束手无策,别无他法。以上三种父母都很难为婴儿提供耐心的、循序渐进的、重复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正是这类儿童所需要的。父母总是倾向于或者给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放弃;或者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或者干脆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这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消极的、不耐烦的、困惑的,甚至是故意的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一个消极循环圈,使婴儿变得更加“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父母对他们容易宽容也比较有耐心。但是,如果他们在那些父母认为很重要的方面仍然反应迟钝甚至退缩回避时,父母的宽容和耐心就很难再持久了。他们会认为孩子“无能”、“胆怯”,因而往往会采取强迫手段,但这种强迫往往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逃避越强,于是导致一种消极的循环圈。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并影响婴儿心理多方面的发展。还有些父母可能替这种迟缓型的儿童担心,因而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不让孩子去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同样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正常关系,妨碍婴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三)气质与早期教育

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儿童气质“调适良好”的观点,即若家长或环境的要求和期望符合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气质特点相协调,则产生调适良好,这样的儿童会获得最佳的发展,很少出现行为问题。反之,处于“调适不良”状态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儿童气质特点具有生物学基础,较为稳定,所以父母在抚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强行改变并期望有显著的改变,应了解孩子的气质并充分尊重,教养方式应注重与气质特点的“调适”,这样才能使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般来说,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容易与父母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父母常常在抚养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这种容易接受父母管教的优点却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如这些婴儿在早年容易接受和适应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标准,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这样一来,当他们进入幼儿园、走进同龄人的世界时,就会发现这些新环境中的要求与规则同他们习以为常的规则系统有所不同,他们在家庭中所习得的行为模式在这里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和矛盾十分严重,会使婴儿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

对于困难型婴儿,教养问题则从一开始就有了。为了使儿童抚养和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能够维持下去,家长必须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如怎样适应婴儿的不规律性生活、适应慢的特点,怎样对待和调教婴儿烦躁、易哭闹等。对待这类婴儿最好的照料方法,就是要求父母细心体察婴儿的需要,采取适合他们情况的方法去对待,以及寻找“良好适合度”去对待婴儿。如果成人对待婴儿的方式适合于他们的需要、活动速度或强度,那么母婴之间从一开始就会相互作用得比较顺利。例如,按照母亲的时间表应当喂奶,而婴儿此时却想睡觉;母亲认为婴儿应当睡觉,此时他们却十分兴奋,这种情况如何协调?一般而言,母婴双方都要经历一段较大的、适应的困难时期,最终母亲主动做出调整,寻找适宜或迁就他们的方式,以后再逐步帮助孩子改正他们的不适当要求,向顺应他们的良好情绪的方向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待这类孩子父母要付出更多的爱心,父母之爱,能使婴儿产生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才能逐渐趋向平和稳定,而不易烦躁。

对迟缓型的婴儿的教养,父母要有一份耐心,让其按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如果这类婴儿的家长对其施加压力以催促他尽快地适应环境,往往会事与愿违,这只会强化他的自然反应倾向——逃避。而另一方面,父母要创造机会并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适应新环境。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婴儿的“原动力”。这里孩子一开始就需要一个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空间”,父母应努力创设这样一个“空间”,使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渐渐地活跃起来,对新的刺激慢慢地发生兴趣。

托马斯和切斯(1983)的研究表明,一个与婴儿的气质特性或理解力相冲突的需求可能会使孩子承受很重的、甚至是不能承受的压力。这就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特性,据此提出合理的要求。例如,对一个活动性高的孩子,就不能要求他在1小时内一直安安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一个固执的孩子,总是不希望被打扰,因此就不要希望一叫他就动。对迟缓型的孩子,不要要求他第一个收拾好玩具。

总之,对婴儿气质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家长、老师教育并避免婴儿行为问题的发生。例如,对一种新食物,我们可以使一个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较快接受并喜欢它;但对适应力弱、感情强烈的孩子则必须连续几天都呈现此食物直至他接受为止。对于正在向电源插座塞东西的孩子,如果他是适应能力强的,向他讲清楚道理就行了;如果是易分心的,则需转移其注意力;但如果是一个固执的孩子,那只能把他抱到别处才能脱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