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秦天富老中医疑难杂症专辑
11178600000009

第9章 重症验案

第一节痿症(重症肌无力)

例1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10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患儿于3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3天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经省、地等人民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未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

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3剂,毫无效果。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经气不振,故使眼睑下垂。遂以通阳疏络、振奋太阳,调和营卫法治之。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葛根10克 枳壳15克 防风5克 生姜3片大枣3枚。

5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10克 以扶正气,8剂,隔日1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例2任某某,男,53岁。原籍系忻州市人,现在广州工作。2008年4月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既往患有骨质增生、高血脂、冠心病。一月前在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症。广州某专家认为,患者该病与长期服用降脂西药损伤了肌纤维有关。在广州经住院、门诊、中西结合治疗,疗效不佳。特返家乡求治。

刻诊:四肢萎软无力,舌体发僵,语言不清,吞咽障碍,面色晄白,眼睑和下肢水肿,呼吸不畅,大便不畅。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瘀斑。手足不温,倦软乏力。

辨证:脾肾阳虚,气虚血瘀。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升清降浊。

方药:人参6克 白术20克 苁蓉12克 附子12克 桂枝12克 黄芪30克 当归尾15克 川芎8克 赤芍15克 地龙10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丹参20克 鸡血藤40克 枳壳20克 白芍12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葛根20克 陈皮9克 白蔻5克 大黄6克 (后下)炙草6克 。

15剂,每日1剂,连服3天,停服1天。之后如法继服。

二诊:2008年5月11日。1月后,患者自诉此病先后经5位名老中医治疗过,这次效果最好。故专程从广州二次返回忻州,继续求治。

刻诊:四肢萎软无力、语言不清、吞咽障碍明显减轻,面色始现荣华,浮肿较前减轻,但四肢仍不温。

上方制附子改为20克 (先煎20分钟),再加茯苓30克 ,15剂,隔日1剂。

三诊:1月后,患者通过电话告知,上症进一步减轻。遂电话嘱其原方制附子改为15克 ,隔日1剂。再服15剂。

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已上班,停止治疗。

第二节臌胀(肝硬化腹水)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久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郁结于腹内而为病。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后期并发症较多,属于中医难治病症。

例李某某,男,34岁。忻州人。2008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曾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肝硬化,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境困难,放弃手术,出院来我所寻求中医药治疗。刻诊:腹大如鼓,腹部青筋暴露,脐突,全身疼痛,下肢浮肿,按之凹陷。纳呆,乏力,卧床不起,便秘,尿少。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舌质暗,苔淡黄而腻,舌中心有裂纹,脉沉弦。

辨证:肝脾不调,脾虚水阻,气滞血瘀。

治法:健脾利水,行气柔肝,活血通瘀。

方药:焦白术70克 人参5克 山药15克 大腹皮50克 茯苓30克 泽泻12克 枳壳30克 槟榔15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三棱15克 莪术15克 女贞子20克 枸杞子15克 赤芍50克 水蛭4克 大黄10克 (后下)元明粉5克 (兑)。

5剂,水煎服。1日1剂,连服2剂,停1天后继服。

二诊:2008年4月25日。

药后下肢浮肿、腹胀明显减轻,食欲稍增,大便畅,尿量增,全身疼痛如前。上方加黄芪15克 、白芍15克 、柴胡10克 ,继服5剂,服法同上。

三诊:2008年5月9日。

腹水进一步减少,下肢已无浮肿。上方加山楂15克 、桃仁10克 、生姜3片、大枣4枚。隔日1剂,继服10剂。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其母代诉:患者共服50剂。

四诊:2008年8月20日。

患者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可外出慢行散步,面色已见荣华,经B超腹部探查,腹水只剩10毫升,患者及其家属信心增加,每周服药2剂,坚持服用3月,以善其后。

按:中医认为,本病例为肝脾失调,脾虚湿困,日久正气不足,正不胜邪而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凝于肝胁。脾虚湿困,重用白术70克 、茯苓30克 、大腹皮50克 ,重在健脾利水;选枳壳、青皮、陈皮、槟榔,一派行气之品,行气以利水,使气行则水行;重用三棱、莪术、赤芍、水蛭、大黄,直达血府,祛瘀通络。全方扶正与祛邪并用,共奏脾旺、气畅、络通,则水湿自行。

本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尤其是长期应用行气破瘀之药,易耗气伤阴,故宗《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后期宜少量、间服的方法,以达到既除邪实,又不伤正,并选用一些补脾养肾滋肝之品以培其本。然此病终难治愈,若能治之得法,尚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第三节黄疸(急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有急慢性之分。慢性者较难治愈。急性者,虽病势急迫,但治之及时、治之得法,一般在百日之内就能治愈。现将本人从医生涯中治愈的7例急性乙肝(急性乙型肝炎)中其中的两例予以介绍:

例1张某某,女,14岁。宁武县沙梁村人。1993年9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因恶心,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经忻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乙肝。住传染科治疗4天后,已花去仅有的1 500元。患者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故自行出院,来我处就诊。除上述症状外,仍伴有巩膜黄染,尿赤如茶。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在5天前曾化验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180单位,TTT16单位,黄疸指数20单位。表面抗原阳性,直接胆红素500微摩尔/升。B超诊断:弥漫性肝肿大。

辨证:湿热疫毒,壅滞肝经,肝郁犯脾。

治法:清热利湿,舒肝健脾。

方药:柴胡10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甘草6克 茵陈15克 大黄6克 栀子9克 虎杖20克 厚朴6克 紫苏10克 白蔻6克 生薏仁15克 通草6克 竹叶6克 赤芍50克 生姜3片大枣3枚。

20剂,每日1剂,连服2天,停1天。

二诊:上方治疗1月后,黄疸退,尿黄。精神振,食欲增。呕吐、厌食油腻、腹胀症状皆除。苔黄已退。舌质偏红。查肝功: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谷丙转胺酶降至48单位,直接胆红素降为90微摩尔/升。上方加太子参15克 。40剂,服法同上。

三诊:又过两月后,患者面色荣华,体重增加2千克。诸症若失。复查肝功:阳性指标均恢复正常,表面抗原转阴。

例2芦某某,男,44岁。忻州东楼乡政府干部。1996年3月1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因在基层工作,饮酒嗜食肥甘较多,而染乙肝。曾在某医院住院20天,未能治愈,来我处求诊。现症:黄疸已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脘腹痞胀,大便不畅,尿黄,厌食油腻。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沉滑数。查肝功:表面抗原阳性,谷丙转氨酶68单位,TTT16单位。

辨证:湿毒余邪未清,壅滞中焦。

治法:清利湿毒,宣通中焦。

方药:柴胡15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甘草6克 茵陈10克 白术12克 厚朴10克 枳壳15克 茯苓15克 猪苓8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6克 (包)白蔻6克 滑石6克 (包)生薏仁15克 虎杖20克 生姜3片大枣3枚熟军10克 。

该患者先后门诊治疗6次,历时130余天,共以上方化裁100余剂而愈。经化验复查:表面抗原转阴,肝功指标正常。

按:急性乙肝,内因多为素体虚弱,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或因饮食不节,肥甘酒酪,湿热壅结中焦,病邪出路不畅,郁而为病。治疗此病,“和”“清”“消”三法并用。初以祛邪为先,其一直接清除湿热毒邪;其二通过通大便,利小便,使邪毒排出有路。更分湿与热,孰重孰轻,湿重者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热重者,以清热为主,利湿为辅。后期,适当予以扶正健脾,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胆红素高者,重用赤芍50~100克 ,转氨酶高者,重用虎杖、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临床体会到:急性乙肝只要治疗及时,辨证准确,结合辨病用药,单纯中医门诊治疗,一般在100天以内痊愈。若治疗不当,延误病情,转为慢性后,多难治愈。

第四节天疱疮

此病中西医统称天疱疮。是一种由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全身症状严重,甚者危及生命。

例王某某,男,63岁。忻府区西张村人,2008年3月22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胸、腹、背、腰、胁起较多水疱,小者如黄豆或蚕豆,大者如二分硬币。疱壁薄而松弛,内含清液,部分破溃后有腥臭味,之后形成红色湿润糜烂面,个别形成黄褐色结痂,亦有部分结痂干痼形成黑褐色色素沉着。患病半年,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活检,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经中西药治疗共花费5 000元未效,来我所求诊。

除上述症状外,伴有厌食、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虚弦。

辨证:湿热交阻,久病伤及气阴。

治法:利湿解毒,兼顾扶正。

方药:土茯苓50克 川芎10克 莪术10克 甘草6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0克 黄连6克 益母草30克 丹皮12克 生地12克 白花蛇舌草40克 防风15克 荆芥12克 白藓皮15克 公英20克 。

6剂,水煎服。1日1剂,连服2日,停1天。

二诊:2008年4月1日。

药后疱内积液减少,破溃后的渗液臭味已轻,精神较前好转。上方继服6剂,服法同上。

三诊:2008年4月15日。

水疱渐少,渗液渐止,结痂渐多。唯舌苔厚腻,口苦。上方加地丁20克 、虎杖20克 、赤芍20克 。继服10剂,服法同前。

四诊:2008年4月26日。

全身仅剩左腹部一个水疱,其余皆变为黑褐色色素沉着,个别结痂,无渗液。为扶助正气,清除余邪,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15克 、红景天15克 。7剂,隔日1剂,水煎服。

五诊:2008年5月11日。

水疱全部吸收,未见新生疱疮,部分色素沉着及结痂处有痒感。上方加生首乌15克 。15剂,隔日1剂,水煎服。

1月后,患者告知,结痂已退,仅留色素沉着,未见新生病灶。

按:天疱疮乃皮肤顽疾,多由素体心火亢盛,脾胃湿热蕴蒸,复因外感风热、湿热,内外合邪,搏结肌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散而为病。

本病以火毒为主,湿热、血热、毒热均较重,且日久耗气竭阴,前医多以苦燥寒凉之药,多有耗气伤阴之弊,终成邪未去,而正先伤,病必不愈。余在泄火解毒、清热凉血、除湿祛风的基础上,兼顾养阴益气而冀全功。第五节解颅(小儿脑积水)

解颅,是指小儿颅缝逾期不合,反有加宽、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例赵某某,女,8岁。1978年11月3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儿家境贫寒,虽经某医院儿科诊断为脑积水,但未予系统治疗,致病情渐重。刻诊:头大如斗,颅缝大开,叩之如破壶声。眼珠下垂,白多黑少,颈细头倾,头皮光急,青筋暴露,身体消瘦,发育不佳,反应迟钝,智力不足。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辨证: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虚不能主骨充脑,脾虚不能化气运水。故颅解难合,颅水难运。

治法:益肾扶脾以利水。

方药:熟地12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白术20克 人参4克 茯苓15克 何首乌15克 桑椹子15克 炙龟板10克 (先煎)炙鳖甲10克 (先煎)泽泻10克 益母草15克 益智仁10克 黄芪15克 猪苓6克 桂枝3克 炙草6克 怀牛膝10克 5剂,水煎。1剂分4次服,每日2次,2日服1剂。

二诊:1978年11月15日。

服药5剂后,病情平稳,精神较前微增。唯感手足心热,口干,纳呆。上方加石斛10克 、乌梅10克 、山楂15克 、地骨皮12克 。15剂,水煎,服法同前。

三诊:1978年12月18日。

药后测量头围,较初诊时缩小2厘米。食欲增,体重增加1.5千克。精神振,眼神反应较前灵活,家属大有信心。宗上方加减治疗1年,共服中药120剂,患儿开始上学。29年后(2007年3月),患者已39岁,因妇科病到我所就诊时,才知患者幸存至今,且体力、智力如常人,唯头颅较正常人偏大。

按:《证治准绳·幼科》云:“解颅者……古人虽有良方,劳而无功也,也不可束手待毙,……次第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治矣。”《小儿药证直诀·解颅》亦云:“解颅者,生下囟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晄白,肢体消瘦……”可见解颅一病是小儿危重证候之一。余宗知难而不辞、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治疗,先后治疗3例,其中两例疗效显著,另一例因未能坚持来我处诊治,失去联系。

第六节癌症

中医学中“癌”或“岩”通用,是据躯体内或体表发生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宛如岩石而言。早在《内经》就有“肠瘤”“筋溜”“溜”等记载,并认为“已有所结,气收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久易甚,连以聚居”。后世历代医籍中有关描述症状,分析病情,探讨病因,阐述病机,确立治则,遣方用药等等,范畴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然而由于旧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闭关自守,不能引进西方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理念。因此,较长时间内对癌症的认识水平只限于粗浅的直观认识和分析推理阶段,尤其对内脏肿瘤的定位诊断更差。临证多以瘕、积聚、噎膈、反胃、崩漏、带下等言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对癌症的研究有了较大、较快的提高。目前,现代医学对癌症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总以化疗、放疗、手术治之,但尚不尽如人意。因此求助于中医中药者不断增多。临证经常接诊治疗癌症患者,有肝、肺、胃、食道、肾、鼻咽、结肠、直肠、膀胱、子宫、卵巢、唇、皮肤、骨癌,以及白血病等。这些癌症中,有原位,也有转移;有术前,也有术后;有早期,也有中晚期。其治疗,有初发现只求中医中药治疗者,大多是已经西医放、化疗后,又要求中医配合治疗。不论何种情况,总是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详尽地辨证论治:一要定位:辨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二要定性:辨清是阴证还是阳证,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属虚证还是属实证。三要辨脉象,大凡脉呈弦大、滑数者,多属实证,脉之细、迟、涩、弱者,多属虚证。四要辨预后:大凡体虚而脉盛者,多属正不胜邪,肿瘤发展,预后不佳,反之体不虚而脉缓者,则属肿瘤稳定,预后良好。五要辨舌象:大凡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者,多属虚证;舌红或紫黯,有瘀斑点者,多属血瘀;舌红绛、干燥,苔老焦者,为热毒;白苔属寒,黄苔属热,腻滑痰湿,无苔属气阴虚等。在治疗上,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医理。始终本着既扶正,又驱邪的大则。癌症常常发展较快,病情复杂,故在具体的组方选药上,扶正祛邪搭配之比重上,则既灵活又严谨。孰重孰轻,孰多孰少,遣兵点将,把握战机,掌握分寸,则颇为艰难。只有用药有时,攻补适当,分量适中,选药中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根据多年经验,一要使患者树立必胜信念,坚持治疗,持之以恒;二要体谅病人,既要用药,又不要因过多服药使病人难以承受;三要充分肯定中药对改善症状、减少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年限确有价值;四是使用中药对减少拮抗、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提升白血球作用是肯定的。

治癌大法:

一、扶正固本法

不论何种癌症,扶正当属主法。不同点只在选哪种药、用多大量以及扶正与驱邪谁先谁后、谁多谁少而已。

常用扶正药:

1.补气: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

2.补血:当归、阿胶、龙眼肉、桑椹子、大枣。

3.补阴:熟地、首乌、女贞子、龟板、鳖甲。

4.补阳:附子、巴戟、淫羊藿、鹿茸、苁蓉、菟丝子。

5.健脾:山药、薏仁、扁豆、莲子、白术、茯苓。

6.增液: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元参。

7.温胃:砂仁、白蔻、干姜、草果、丁香、良姜。

二、清血解毒法

用于癌症,郁热化火,火毒灼盛,多见病盛发展或合并感染。临证要辨清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是火热还是火毒,只热还是挟湿,且用量适中,勿使过之,伤其正气。

常用清热解毒药:

1.清热泻火: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龙胆草、栀子、蚤休。

2.清热解毒:双花、公英、地丁、野菊花、连翘、败酱草、鱼腥草、板蓝根、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蛇莓。

3.清热凉血:水牛角、丹皮、生地、紫草、赤芍、元参、竹叶、藕节、马勃、大小蓟。

4.清利湿热:泽泻、猪苓、薏仁、滑石、通草、萆薢、赤小豆、芦根、茅根。

三、化痰散结法

痰浊凝聚是形成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痰浊之凝聚原因颇多,上焦之肺,中焦之脾,下焦之肾以及总领气化之三焦都关切,以及因寒、因热、因气、因瘀、因虚皆有之。此不赘述。

常用化痰散结药:天南星、胆南星、半夏、川贝、浙贝、土贝、瓜蒌、山慈菇、白芥子、皂刺、皂荚、海浮石、海蛤壳、生牡蛎、猫爪草、黄药子、海藻、昆布、青礞石。

四、行气通络法

气化是人体血液、水液、水谷等一切运化的总动力,气行则诸行,气滞则诸停。一旦气化不畅,便是痰结、湿聚、血瘀、食积、热郁的根本。因此,治疗癌症之行气通络法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行气通络药:香附、青皮、陈皮、郁金、佛手、橘叶、柴胡、川楝子、橘核、荔核、橘络、丝瓜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沉香、降香、檀香、漏芦、木香。

五、活血化瘀法

肿瘤之所以形成,血瘀是一主要病机,大凡结聚之有形,疼痛之固定,肌肤之甲错,舌质之瘀黯皆是也。

常用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蒲黄、灵脂、三棱、莪术、鸡血藤、乳香、没药、水蛭、虻虫、地鳖、甲珠、血竭、石见穿。虫类抗癌药有:守宫、全蝎、干蟾皮、乌梢蛇、白花蛇等。

凡此种种治癌之大法不过如此。治癌之药品仅属举例,临证当辨证配方,对证选药。既要注意病重轻药,药不达病所之忌,又要注意过多过量用药,损伤正气。临床体会,补药过多、过量使用,既有扶正的正面作用,也有助邪的反面作用,从而使肿瘤发展、扩散;活血化瘀药过多过量使用,既有化积消坚之正面作用,也有促进肿瘤转移的反面作用。因此,一定要准确配伍,适量使用,把握分寸,合理用药,扬利除弊,发挥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例1张某某,男,67岁,忻州市搬运公司工人,家住匡村。1996年10月8日初诊。

2个月前,患者经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右肺支气管癌,因患者不愿接受放疗、化疗,特求余治疗。辨证:看X片右肺中叶,靠近肺门有一肿块为4.8厘米×3.8厘米大小。不停咳嗽,咯白黏沫状痰较多,痰中夹暗红色血。右胸背痛困不适,杵状指,虽体弱倦怠,尚可勉强骑自行车前来就诊。伴纳呆,嘴干苦,舌暗红,苔薄白而少,脉虚弱数。

辨证:气阴两虚,痰瘀阻肺,毒热不甚。

治法:气阴双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处方:人参4克 白术10克 黄芪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2克 天冬6克 土贝母15克 半夏12克 蚤休12克 三七参(冲)1克 瓜蒌15克 茯苓10克 守宫4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半枝莲20克 生薏仁30克 冬瓜仁10克 阿胶珠10克 桔梗15克 僵蚕10克 杷叶15克 炙草5克 。

水煎服,1日1剂,分早、午、晚三服。以后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先后每日1剂、隔日1剂、1周2剂、1周1剂。在两年内共服300余剂。曾在治疗1年后,拍X线胸片,右肺肿瘤已缩小为2.0厘米×1.3厘米大小,经查未发现转移病灶。后服药至两年半,自行停药。5年后随访,患者已于2002年因肿瘤脑转移而死亡。

例2张某某,男,41岁。忻州大南宋村人。1997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已经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肺癌,并脑转移1年,曾经放疗、化疗,病情较稳定。因其舅父与我同乡故引荐接诊治疗。刻诊:精神、营养一般,看CT片、X线片:右肺肿瘤4.6厘米×3.8厘米大小。头颅CT右侧脑室前方肿瘤3.6厘米×2.9厘米大小。患者无明显肺部症状,唯间有头痛,微恶心,精神不振,健忘,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舌质暗,有小瘀点,舌苔白腻,中心有小剥脱点片,脉沉弱涩。

辨证:气阴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扶正消瘤,化痰祛瘀(因患者不愿服汤药,故改为丸剂)。

处方:西洋参20克 首乌50克 桑椹子50克 天麻50克 酒芎50克 僵蚕50克 守宫10克 全蝎10克 白蒺藜50克 海浮石50克 半夏50克 山慈姑50克 胆南星30克 天竹黄25克 蜈蚣10条地龙30克 海藻(另)50克 土茯苓(另)50克 夏枯草(另)300克 夜明砂50克 。

制法:方中三味另包药,共水煎3次,每次30分钟,去渣,合汁再入锅浓缩至稠糊状。其余17味药,共研为细末,最后将药糊倒入药粉中搅拌均匀,晒干,炼蜜为10克 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照此方法先后共诊5次,制作5料丸药,坚持服药两年。两年后随访,患者精神、食欲好,头痛、恶心消失,唯记忆还差,偶有外出较远迷失方向现象,但稍稍调息,可以自作调整。以后8年多间,家属前来配过两次药,后停药不治。10年后随访,患者健在,仍可坚持修理汽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