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秦天富老中医疑难杂症专辑
11178600000010

第10章 难症验案

第一节滑胎(习惯性流产)

一、肝肾亏虚,冲任不调

治宜补虚为主。最多见的是习惯性流产。

自拟方:

当归10克 川芎6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菟丝子15克 桑寄生15克 川断15克 焦杜仲12克 阿胶10克 鹿角胶6克 苎麻根15克 黄芪15克 焦艾10克 白术10克 黄芩10克 炙草6克 。

用法:水煎服。出血时每日1剂;止血后两日1剂。服药时间超过上次流产时限半月以上。

例张某某,女,29岁。山西省奇村干部疗养院职工。1996年4月1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连续流产5胎,分别在妊娠2个月至4个月。今属第6次妊娠,40余天。见阴道少量出血两天,腰困,腹不痛。要求服药保胎。

照上方服药5剂后,止血。

二诊:上方加减两日1剂,并嘱慎劳,卧床静养,禁房事,直至妊娠5个月时停药。终以足月分娩一男婴。

二、冲任郁火,火热伤胎

治宜育阴清热为主。此类流产多属过期流产(胎死腹中)。

自拟方:

黄芩15克 白术10克 阿胶10克 (兑)龟胶6克 (兑)黄连5克 乌梅10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白芍12克 生地12克 焦杜仲10克 甘草5克 苎麻根15克 鸡子黄1枚(冲)。

用法:水煎服。开始每日1剂;待阴虚火旺症状缓解后,两日1剂;最后阶段,服1剂,间歇1天。直到上次死胎后1月以上。并嘱忌辛热食物,静心安养。

例贺某某,女,30岁。2004年10月5日初诊。忻州市中医院职工。

病史及检查:结婚5年,曾妊娠2胎,一胎为妊娠4月、一胎为妊娠3月,皆为胎死腹中过期流产。1年半后,妊娠第3胎两月时,要求服药保胎。症状有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身内热,手足心发烧。脉细数,舌质红,少苔。

按上方先投每日1剂,连服7剂。后隔日1剂,服至妊娠5月。后每周服上方2剂,持续1月,上症皆消。足月生一女婴。

三、胞脉瘀阻,新血不能养胎

治宜祛瘀生新安胎。多见于先兆流产或个别难免流产。遵王清任少腹逐瘀汤——“种子安胎第一方”之意。处方:

当归12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 五灵脂10克 (包)蒲黄10克 (包)没药9克 白芍15克 杜仲15克 川断15克 阿胶珠10克 炙草6克 。

用法:每日1剂。血止后,每日半剂。直至服药到症状消失。说明:此法临床应用需严格辨证,谨慎投方,确属瘀阻胞宫者方可使用。

例付某某,女,35岁。1984年6月8日初诊。忻州纺织厂职工。

病史及检查:患者已妊育一男孩8岁,第2胎妊娠2个半月,见腹痛,腰困坠,下血,色暗夹瘀块。脉涩。患者要求中药治疗。

辨证:属于瘀血阻胞,新血不能养胎。

治法:用上方,3剂后出血减少,腹痛减轻。二诊又以此方加减,再服3剂后,出血止,其他症状均消失,超声检查:胎儿发育正常,胎心博动良好。之后再以此方加减3剂,每日半剂,停药。后足月生一健康女婴。

第二节女子不孕

女子不孕一般来说为难治病。但有时亦有浮鼓相应之效。临床以虚实两型多见,虚者肾虚,实者血瘀。

例1刘某某,女,38岁。52941部队家属。1974年10月1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于13年前顺产一胎。女婴。近10余年月经后期,伴有痛经,经行不畅,夹有瘀块,色暗,舌暗,脉沉涩。一直欲孕2胎,经中西医多方医治不效。

辨证:胞宫寒瘀,阻滞冲任,不能受孕。

方药:自拟方:

当归12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 熟地12克 香附12克 乌药10克 红花9克 没药8克 元胡10克 灵脂10克 (包)蒲黄10克 (包)川椒6克 炮姜6克 炙草6克 。

用法:水煎服。经前7天内,隔日1剂,经期每日1剂,共计6剂。连服两个月经周期后,经检查已怀孕。

按:本案例为血瘀寒凝继发不孕。他医多以补益为主,选五子衍宗丸、定坤丹治疗未效。察此例证候有痛经、瘀块、色暗黑、脉沉涩等由瘀血、寒凝阻碍胞络而致,用此方意欲温通胞宫,除瘀通络。一月痛经止,二月宫暖络通,故而受孕。

例2张某某,女,28岁。山西省原平市闫庄村人。2003年5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素体虚弱,月经20岁初潮。食少,体瘦,形寒怕冷,月事或3月一至,或半年一行,色淡量少。婚后6年未孕(已排除丈夫因素),欲调经求嗣。经B超提示:子宫偏小,4厘米×3厘米。查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均为阳性。此乃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冲任虚寒不能受孕。

自拟方:

当归12克 川芎6克 白芍10克 熟地12克 黄芪15克 人参5克 菟丝子12克 韭子10克 覆盆子10克 枸杞子10克 五味子10克 女贞子10克 车前子10克 (包)沙苑子10克 川断12克 焦杜仲12克 益母草20克 紫河车(胶囊)6克 (另吞)炙草10克 。

用法:水煎服。每月经前半月隔日1剂,连服7剂。上方连续治疗3个月后,月经的期、量、色、质皆有改善。患者食欲增,体重加,面色红润。B超复查:子宫增大为5厘米×4厘米。化验复查: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皆转为阴性。后将上方改制蜜丸,每丸10克 ,每日2次,早晚服。连服3个月时经查已孕。

按:本案例为肾虚不孕。由于患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需要坚持治疗,持久服药。在全身阴阳气血渐盛,子宫内环境改变,方能缓慢奏效。即所谓“补不求速效”之意。第三节漏下(阴道出血)

妇人崩漏为妇科常见病,有易治者,有难医者。急则塞其流,缓则澄其源,止后复其旧,此乃治疗原则。从病机论之,热者宜清,虚者宜补,瘀者宜消,此乃治疗之常法。

例李某,女,26岁。未婚。山西省忻州陶瓷厂工人。2006年7月3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淋漓漏下持续3年,经中西医多方医治不效。下血暗淡,腰腹无苦,面色黄白,形体瘦弱,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迟弱。

辨证:脾胃虚寒,血海不固。

方药:先以归脾、胶艾四物合方治疗无效,改用黄土汤加味。

炙草10克 制附子10克 焦白术15克 鹿角胶10克 人参6克 阿胶珠10克 白及15克 赤石脂10克 破故纸10克 黄芩10克 生地10克 伏龙肝(如拳头大1块)

用法:先将伏龙肝1块,以水冲开,搅混,待泥土沉下,将上面清水倒出,煎煮中药。每日1剂,分3次服,服药5剂。出血明显减少,只是在排便时可见少量点滴出血。再以上方服5剂,隔日1剂,出血尽止。且面有红色,食欲增加。三诊再投此方5剂,两日1剂,间隔1天服,以善其后。血止1年后,上症复发,淋漓漏下已半月,仍服此方5剂后痊愈。至今未发。

按:黄土汤按传统思路多用于脾胃虚寒之便血,用此方治疗崩漏者较少报道。笔者总结他人和自己用常规方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辨证,虽出血部位不同,但病机、病因相似,故以此方治疗取效。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色优势。

第四节经闭

一、子宫发育不良继发经闭

例赵某某,女,19岁。保德县桥头镇人。2007年5月3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体质瘦弱,月经16岁初潮,经量偏少,2至3月一行。近7个月经水未潮(末次月经时间2006年9月30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查体:外阴发育一般。B超:子宫发育偏小(4.5厘米×2.8厘米)。

辨证:先天肾气不足。

治则:补益肾气,调理冲任。

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枸杞子12克 五味子12克 女贞子12克 菟丝子15克 山萸肉15克 何首乌15克 覆盆子12克 肉苁蓉12克 紫河车粉3克 (装入胶囊吞服)淫羊藿12克 白术10克 山药12克 黄芪15克 鹿角片10克 炙草5克 。

隔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7年7月26日。间服上方20剂后,月经来潮,但经期短,经量偏少。上方加川芎6克 、川牛膝10克 、益母草15克 、桃仁6克 。服药至40剂后,月经按月而至,经期4天,经量尚可。

按:该患者年仅19岁,初潮年龄偏晚,子宫小于常人,月经近7月不行,足以说明该女子肾气不足。在嘱其加强营养的前提下,服用上方40余剂,月经按时而至,且经期、经量亦恢复正常。B超复查子宫大小为5厘米×3.5厘米。

方中先后天同补,取后天养先天之意,从而使肾阴得充,肾阳萌生。故使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又加川芎、川牛膝、桃仁、益母草以引通经脉。这种先补后通的原则,是余治疗此类闭经的特色。

二、卵巢早衰闭经

例潘某某,女,40岁。有一子。太原市自创信托投资公司职工。2006年3月10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40岁前月经正常,从40岁开始,月经逐渐后延,经量减少,今已8个月不行。伴有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中干涩,面部色暗,两颧黄褐斑明显,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辨证:肝肾阴虚。

治则:滋补肝肾。

方药:滋更汤(自创方)。

熟地15克 生地10克 天冬9克 麦冬12克 太子参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生龙骨30克 煅牡蛎20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0克 菟丝子20克 淫羊藿15

克枸杞子15克 龟胶5克 鹿角胶5克 炙草5克 。

10剂,水煎服,1日1剂。连服2剂,隔1天继服。

二诊:2006年3月28日。服上药10剂,月经未至,但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减轻,阴中干涩、咽干舌燥仍存。上方加元参10克 、玉竹15克 、泽兰叶20克 、川牛膝15克 ,继服10剂。服法同前。

三诊:2006年4月30日。服上药后,月经已至,伴有症状皆减。嘱其按上诊方隔日服1剂,再服10剂后,患者电话告知月经按时而至,但经量稍少,经期3天。嘱其每月经后服上方5剂,连服3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例为卵巢早衰闭经。从临床伴随兼症分析,阴血亏虚,虚火内生,加之身居要职,终日忙碌,身心俱疲,日久耗伤阴血,肝肾受损,血海空虚,月经不行。故治疗以滋阴养血为主。阴血得充,冲任得养,经血自通。

辨治体会

1.治疗原则。

(1)补肾以治本。

肾虚是闭经的基本病机,不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多以肾虚为本。故补肾为基本大法。然肾虚又有肾阴虚、肾阳虚之分,故临床治疗上,一定要掌握以阴虚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阴虚兼否火旺、兼否血燥。阴虚者补肾阴,阳虚者助肾阳;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血燥者滋阴润燥。

(2)活血以引经。

闭经之证,不论原发还是继发、属虚属实,其治疗目的是引经来潮,故引经治疗是一要素。然经闭之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润之,寒者温之,瘀者化之,皆治本之法。诸法之中,活血引经最为主要。故不论辨证为何种证型,凡闭经之证,方中必加引经药。如当归、川芎、赤芍、桃红、红花、益母草、川牛膝、鸡血藤、泽兰叶等。

2.选方特色。

闭经一证,不论是中医妇科的教科书,还是中医专科专病丛书,诸多医家辨证分型不统一,用方灵活性太大。我的选方特点是:

(1)初潮年龄偏晚的闭经者,偏于补益肾气,多选四物汤合二仙汤、五子衍宗丸加减。

(2)卵巢功能早衰的闭经者,偏于滋肝肾。阴虚者多见30岁左右的妇女,多选左归饮加减。

(3)阴虚火旺者,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多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偏于肾阴肾阳两虚者,多见绝经前后年龄的妇女,多选自拟滋更汤加减。

(4)肝郁型闭经,多有较大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情绪抑郁引发。多选逍遥、四逆加味。

(5)肥胖型闭经,多系痰湿阻滞,多选苍附导痰汤加减。

(6)人流术后闭经,多有产时出血或人流诊刮过度,子宫内膜基底受损所致。多选二仙、五子衍宗汤丸加紫河车、肉苁蓉、鹿角片等。

第五节胃结石

例郑某某,男,36岁。山西省忻州市气象局职工。2006年6月1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10天前,食用大柿子两个后又吃红薯1块,饭后又饮用开水1杯。渐觉胃痞胀不适,用手摸之,上腹部可触一块状物。经西医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胃内结石(9厘米×8厘米),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前来我处求助中医治疗。

在本所B超定位下,先行皮肤常规消毒,并以手固定其结石,用长针灸针(12厘米)刺入,从上下左右方向对结石进行多方位穿刺,每日1次,连续5天。同时配合中西药治疗。中药方为:

莱菔子30克 鸡内金20克 炒二芽各30克 枳实20克 厚朴15克 莪术10克 大黄10克 (后下)元明粉8克(兑)。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上下午两次饭前服,连服3剂。

西药为:苏打片(碳酸氢钠)10片,每日3次,连服3天。

二诊:2006年6月20日。

患者按上法连续治疗3天后,自觉胃中已舒适,行B超复查,胃中结石已消失。

按:柿子内含大量鞣酸,并与红薯、胃酸融合,复饮热水,极易凝成结石。因结石较大,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难以奏效,故先以针穿孔刺碎,继服中药消食导滞之剂,以消其积。又用苏打以碱制酸,化其积。可谓中、西、针、药并用,共奏其效。经检索,此法在治疗本病的文献中尚属首例。该法安全、廉价、收效迅速,因治疗案例局限,仅供同道参考。

第六节龟头岩(龟头癌)

例孟某某,男,68岁。山西省忻州市张野村人。1978年4月2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龟头肿烂,状如菜花。渗液奇臭,触之出血,微痛,已半年。经某医院诊断为龟头癌。患者不愿手术,求中医药治疗。处方:

龙胆草15克 炒黄芩12克 柴胡12克 生地12克 车前子12克 当归6克 木通6克 甘草6克 白花蛇舌草50克 炒栀子12克 蜈蚣2条守宫4克 泽泻12克 。

水煎服。遵此方加减断续治疗9年,肿瘤缩小,臭味减轻,渗液止。始终未出现转移灶。后于78岁时,因心肌梗死死亡。

第七节紫癜(过敏性紫癜)

例赵某某,女,16岁,2003年4月15日初诊。病史与检查:因倦怠乏力、厌食,到某三级乙等医

院内科就诊时,被该医院门诊医生发现患者双下肢伸侧有瘀斑,经化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未见异常,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经服苯海拉明、静注10%葡萄糖酸钙治疗10天未效,转求中医治疗。

症见:神志清楚,精神抑郁。自诉:心烦易怒,发病前有感冒病史。问诊:知其无腹痛、无血尿和血便,且口干口苦,大便干。查体:双下肢伸侧可见对称性丘疹样紫癜,尚未成片。舌质红而干,苔薄黄,脉沉数。

辨证:血热妄行。

治则:清营透热,祛风凉血。

方药:黄芩清营汤加味(自创方)。

黄芩15克 犀角(可用水牛角9克 代替)2克 生地黄12克 赤芍药12克 丹皮10克 黄连9克 银花15克 连翘15克 元参15克 竹叶10克 麦冬10克 柴胡10克 太子参12克 甘草6克 。

水煎服,1日1剂,连服两天,停1天。

二诊:2003年4月25日。服上药7剂后,烦躁减,大便通,失眠轻,紫癜似有退之迹象。上方加蝉蜕6克 、紫草10克 。继服药8剂后三诊,双下肢出血点明显减少,且精神佳,饮食增。加减服药至20剂后,于5月8日复诊,双下肢皮下出血点全部消失。半年后电话随访,未见复发。1年后,因其他病就诊时顺访,未复发。

辨治体会

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尤以少年最多。由于年少气(阳气)盛,正气未伤,临床最多见热伤血络型。

临床上,中医治疗该病,多按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以热伤血络论治,用清营汤治疗。取叶天士“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意。此乃治疗常法。然经透热转气治疗,病邪从营分到气分后,仍需给病邪以出路。因此,透热转气不仅仅是透营分之热转入气分而解,还应包括透在里之邪从表而解。基于以上认识,在清营汤中加入黄芩,意使半里之邪在气分而清,加入柴胡,意使半表之邪从外而宣。加入太子参,益气扶正,使邪去正安。以上三味中药与清营汤组方,既有透营分之热转入气分的作用,又具透气分之热从表而解的作用。这种组方的整体性、治疗的连贯性、辨证的融合性,是本方的一大特点。

从本方的首选药物看,重用黄芩,取其抗过敏、抗菌作用;重用柴胡及其他清热解毒药,取其抗炎、抗病毒作用;加蝉蜕、紫草取其抗过敏和减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主要过敏源,所以清除感染病灶,仍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关键所在。

从临床疗效分析,皮肤型治疗效果好,而关节型次之,腹型和肾型治疗较难。从临床分布看,皮肤型最多,肾型较少。从服药疗程看,服药至3个疗程,效果最好。从中西药并用上看,停用西药,单服中药亦可治愈本病。经20年临床观察,用黄芩清营汤加减治疗本病300余例,有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论文已在《中医药导报》发表。

第八节白疕(银屑病)

本病为皮肤病中的难治病,临床较为多见。给患者带来心身上极大的痛苦。该病急性期和早期者治愈的几率较高,慢性和年久者较难治。寻常型有一定的疗效,特殊型疗效较差。此选两例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例1邢某某,男,27岁。山西省忻州市双堡村人。1970年3月5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劳动中汗出当风,次日全身泛发大小不等的红斑,上附皮屑,瘙痒难甚,夜不成眠。搔后脱屑,基底有筛状出血点。伴口干渴,便秘,尿黄。舌质红绛,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风热郁表,邪热入营。

治则:疏风清热,活血凉营。

处方:金银花30克 连翘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生槐花30克 白茅根30克 生地15克 水牛角15克 元参15克 麦冬12克 黄芩15克 当归10克 川芎9克 赤芍12克 甘草6克 。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

二诊:1970年3月11日。

服上药5剂后,全身银屑尽退,嘱患者继服5剂。两日1剂,巩固疗效,至今38年未犯。

按:患者劳累汗出,卫气不固,风热乘虚直中营分,发为此病。治疗在疏散风热的同时,清营凉血,透热转气。因患者年轻体壮,故一诊而愈,38年未犯。然在余一生行医过程中,彻底治愈的银屑病患者,仅此一例,不足以论,仅供参考。

例2郑某某,女,45岁。山西省忻州市交通局家属。2005年4月13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素体健康,患银屑病3年。虽经多方医疗,终难痊愈。近两月因食螃蟹后诱发加重。视其头部,白屑结痂,周边皮肤发红,四肢躯干点片大小不等的白色鳞屑、皮肤周边发红,搔去结痂,呈基底筛状出血点。瘙痒甚,心烦,尿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壅结,日久伤正,血虚生燥。

治法:凉血解毒,扶正润燥,除湿通络。

方药:自拟方。

青黛10克 人工牛黄5克 元参20克 水牛角15克 赤芍20克 土茯苓30克 苦参15克 白藓皮25克 甲珠20克 水蛭5克 乌梢蛇20克 蛇蜕6克 全蝎15克 蜈蚣7条白术15克 何首乌20克 太子参15克 威灵仙15克 露蜂房6克 甘草6克 藏红花4克 。

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作丸60粒,每日早晚各服1丸。

二诊:服药1月后,全身银屑消退80%以上,瘙痒轻微。患者对疗效很满意,要求再服。遵上方再服1月,全身银屑退尽。并嘱其忌食辛辣、海味、发物,减轻工作压力,调节情绪。并嘱每年春季再用同样方法服用上方,至今3年未犯。

辨治体会

用药特色,要围绕毒、血、风、燥四方面辨治。

1.解毒。本病可因病毒和细菌因素引发,故解毒就是祛邪,包括清解热毒、驱除湿毒两个方面。热毒在气分,湿毒在脏腑。清热毒可选黄连、水牛角、生槐花等;解湿毒可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黄柏类。

2.凉血。凉血即清血中之毒,如生地、赤芍、紫草、丹皮,此乃针对血热所致。

3.活血。活血即针对慢性病程而言。此类病人,皮损紫暗,鳞屑较厚,肌肤甲错,通过活血化瘀,可提高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表皮组织恢复。如桃红四物汤。

4.润燥。中医认为,因为有痒,所以有风,因为皮损角化,所以有燥。故养血祛风润燥多选首乌四物汤、沙参麦冬汤等方。

5.搜风。本病顽固难愈,日久邪毒深入肌肤腠理,难散难除。临床应用虫类药,可利用善行走窜之力,入络剔毒搜风。如全蝎、乌梢蛇、露蜂房等。

6.补气养血。此病日久多虚,在润燥的基础上,要注意补气养血。可选黄芪、太子参、何首乌、乌梅等药。第九节膈证(胃食管返流病)

胃食管返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临证较为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目前最理想的治疗,还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来改善胃和食管的动力。临床大致可分肝胃不和,选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肝胃郁热者,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交阻者,选用启膈散加味;脾胃虚寒者,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气虚血瘀者,选四君子合丹参饮加减。然临证最常见的证型是肝胃失调,虚实并见,寒热互结,升降失司。

例1王某某,女,39岁。定襄县宏道人。2002年3月6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患者胃疼10余年,形体瘦弱,虽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时轻时重,终未痊愈。近一月,因家事不和,复感寒凉而加重。现症:胃脘痞满,食后剑突下有烧灼疼痛感,伴泛酸,嗳气,甚者上逆至咽喉,纳少。局部喜温、喜按。舌质暗淡,舌苔白黄滑腻。二便正常。脉虚中兼滞,左关为弦,右关无力。胃镜诊断:胃食管返流病。HP(+)。

辨证:肝胃不和,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司。

治则:补脾舒肝,升清降浊,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方药:自拟方。

党参12克 白术15克 茯苓12克 炙草6克 枳实12克 厚朴12克 黄连6克 干姜6克 半夏15克 黄芩10克 炒二芽各15克 炒白芍15克 柴胡6克 佛手15克 甘松12克 砂仁10克 丹参15克 檀香12克 吴萸6克 荷叶15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生姜3片。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服两剂,停1天。

二诊:2002年3月22日。

服上药后,食欲增,灼痛轻,泛酸、嗳气少,痞满减。白黄滑腻苔较前浅淡。守上方15剂,隔日1剂。

三诊:2002年4月25日。

服上药后,食欲增,体重增加1千克。灼痛止,滑腻苔已退。偶尔在饱食和受冷后仍见痞满、泛酸诸症。嘱其按上方5倍量,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10克 ,以善其后。

辨治体会

我认为:返流者上逆也,脾虚,肝郁,积滞,升降失调,寒热互结,腑气不通,凡此种种皆令胃气不和,不和则上逆。

1.逆者必虚,无虚不逆。临证不论虚、实、寒、热,凡见气逆冲上者,必有不同程度之正虚。故在辨证选方时适当选加参、术、芪类药。以达“正旺则逆自平”之意。

2.胃气上逆者,木不疏土也。舒肝意在解郁开膈。故在选法立方时择加柴胡、白芍、川楝、防风类药。以达“木疏土自和”之意。

3.逆者多积。“消积胃自和”。故在治逆方中,择选平胃、二芽、神曲、山楂、内金之品,以消积导滞。

4.升降并用为治逆之原则。我认为:左右者出入之道路也(肝左升出,肺右降入),中焦者,升降之枢机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凡治逆者必升降相伍,如枳壳配桔梗、牛膝配柴胡、赭石配黄芪、半夏配葛根、柿蒂配荷叶等比比皆是。体现了《内经》“升降相因,高下相召”之哲理。

5.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是治逆治痞之常法。诸如黄连配干姜、附子配大黄、黄连配吴萸等,皆可开痞降逆。

6.通腑降逆亦系常法。经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后人云:“六腑以通为用”“治腑病以通为补”。故临证常选大黄、元明粉、莱菔子等以达通腑降逆之功。

第十节腹胀(肠胀气)

例冯某某,女,36岁。忻州市奇村人。2006年5月12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腹胀多年,间断发作。曾服中药治疗好转。近1周又复发。检查:腹部膨胀,俯仰困难,叩之如鼓,压之左下腹微痛。听诊:肠鸣漉漉有声。自诉矢气较少,便后腹胀不减,伴胸脘部胀闷,少食。舌淡暗,苔白滑,脉虚弦。

辨证:脾虚气滞。

治则:健脾行气。

方药:助气丸加减《医宗金鉴》。

白术60克 乌药10克 木香6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枳壳10克 槟榔10克 大腹皮3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青皮10克 乌梅6克 玫瑰花5克 炙草5克 。

二诊:2006年5月16日。服上方5剂,矢气增,大便日行2次,腹胀消,脘部胀闷减,纳食同前。效不更方,缓治为宜,嘱其按原方1周2剂,连服2周。

三诊:2006年6月10日。腹胀全消,脘胀止,饮食增。选温补调中汤治本:

人参4克 白术15克 木香6克 藿香10克 茯苓12克 砂仁(后下)8克 干姜8克 炙草6克 陈皮10克 。

间服上方6剂后,上症皆除。

按:本案例为胃肠道内积气。方中重用土炒白术健脾促运以治本,辅以三棱、莪术、枳壳、厚朴、槟榔、青皮、陈皮、大腹皮,行气消胀以治标,佐以乌梅护阴防燥,玫瑰花辛香入血,醒脾和胃,炙草调和诸药。全方在补脾促运为主的主题下,集调气、理气、行气、活血诸法为一方,脾气健,升降复,肠道畅,积气除,腹胀即消。

三诊改用治本之方,温补调中而善后。

辨治体会

1.临床辨证,有虚有实,多为本虚标实。

胃肠道积气,临床多见。症状以腹胀为甚,治疗以补为本,以通为要。然本病看似实证,但又有虚证,实为本虚标实。标实者,积气则胀,不通则痛。或为气胀,或为血胀,或为寒胀,或为热胀,临床以气滞寒胀多见。本虚者,有脾虚气滞者,有脾阳失运者,有气虚瘀滞者。故因虚而滞,因虚而失运,因虚而瘀滞,因虚而升降失常,因虚而气机失畅。

2.临床治疗,急则理气开郁,缓则健脾促运。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在发作期,即腹胀期以理气开郁为主。常用《医宗金鉴》的助气丸加味,并重用白术。临床体会,凡脾虚之胀,不论是气胀还是水胀,皆重用土炒白术30至70克 取效,且复发几率较小。缓解期,则要治病求本,不论是脾虚运化失权,升降失调之气滞,还是脾脏失温、脏寒生满病之气滞,常用《医宗金鉴》温补调中汤加减。

第十一节顽痹(类风湿关节炎)

例王某某,女,59岁。山西省忻州市秦城村人。2007年8月4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双手指、指掌、腕关节肿痛、灼热、晨僵3年,逐渐加重,先从掌指关节痛起,后发展至指关节、双肘关节、双踝关节。晨僵长达1小时以上,活动受限,生活难以自理。伴面色黑,溲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沉数。痛甚难忍,曾间服激素和其他抗风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沉:6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

辨证:湿热阻络,肝肾阴虚。

治法:清热除湿,补肾通痹。

方药:黄柏20克 生薏仁30克 土茯苓30克 松节15克 当归尾20克 元参30克 双花20克 甘草15克 生川乌10克 (先煎20分钟)鹿衔草15克 萆薢10克 赤芍20克 乌梢蛇10克 防己10克 。

10剂,水煎服。1日1剂,连服两天,间隔1天再服。

二诊:2007年8月20日。服上方10剂,肿胀减,病痛微轻,活动时疼痛加剧。上方加忍冬藤15克 、细辛10克 (先煎15分钟)、太子参12克 。间日1剂,继服10剂。

三诊:2007年9月12日。疼痛肿胀进一步减轻,已能从事轻微的家务,但面色仍发黑,肤络紫暗。上方加鸡血藤50克 、青风藤10克 、络石藤10克 、海风藤30克 。隔日1剂,饭后服。

四诊:2007年10月2日。疼痛肿胀虽轻,但晨僵较突出。上方再加伸筋草15克 、僵蚕12克 。继服10剂,隔日1剂。

五诊:2007年10月25日。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色渐见光华,血沉降至29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前方加枸杞子15克 、何首乌15克 、蚂蚁5克 、补骨脂12克 、焦杜仲12克 、全蝎3克 、蜈蚣1条。用上方3倍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 ,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80天。

六诊:2008年2月5日。患者健步走来喜形于面,晨僵消失,疼痛控制。唯有指关节较常人肿大。再配丸药一料,巩固疗效。

按:本案例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不足,故选杜仲、补骨脂、枸杞子、何首乌、鹿衔草,平补肝肾。标实为湿热阻络,选四妙勇安汤加土茯苓、生薏仁、松节、防己、萆薢,以清热解毒、除湿。选四藤、四虫取通利关节之效。加生川乌、细辛、乳没,以加强祛邪、止痛,引药直达病所。全方补中有通,清中有利,共奏清热除湿、补肾通络止痛之效。

辨治体会

1.急性发作期,以疼痛为主症,治疗应以祛邪止痛为要。

本病的特征是疼痛,教科书中虽有寒痛、热痛、湿痛之分,但临床上大致可分湿热痛、风寒湿痛、痰瘀痛三型。急性发作期尤以前两型多见。湿热痛的特点是红肿胀痛,风寒湿痛的特点是漫肿而痛。故治疗的重点应是祛邪止痛。祛邪之药,当辨证选药。止痛之药,可重用川乌、草乌,必要时取其生用效果更好。余长期使用生川乌、生草乌各10至20克 ,只要先煎20分钟,未见毒副反应发生。

2.慢性缓解期,以肝肾不足为主。治疗应以扶正固本兼祛余邪为要。

缓解期,关节肿痛减轻,本虚证候突出。故此期当以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清泻余邪,以延长稳定期,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为要。通常选一种扶正治本之剂,再佐一些祛风湿药。

3.用药方法,要守法守方,坚持3至6个月用药。

本病病程长,治愈的几率很小,而致残的几率较大。因此,一定要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坚持服药治疗,甚至终身服药。作为一名中医,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及原则下,守法守方坚持治疗。

第十二节躁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常见的运动抽动有眨眼、动颈、耸肩及挤眉弄眼、搐鼻、做怪脸;常见的发声抽动有清喉、犬叫声、鼻囔声和嘘嘘声。伴有注意力不集中。

例赵某某,男,14岁。山西省忻州市东大街人。2006年5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儿系独生子,曾在学校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家长发现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常伴有口、眼、鼻、肩不自主搐动,并不时口中发出嘘嘘声。曾先后赴北京儿童医院、省儿童医院多次就诊,均诊断为: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经多方西药治疗效不佳,来我处求诊。

刻诊:患儿发育营养中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就诊时不到3分钟,发现其口、眼、右肩搐动15次,同时口中发出嘘嘘声数次。面色发暗。舌淡红,苔薄黄,脉右关偏弱,左关略弦。

辨证:脾气虚弱,肝阴不足。阴不足,阳偏亢,致虚风内动。

治法:补脾气,养肝阴,调阴阳,熄内风。

方药:当归9克 白芍10克 白术6克 生山药15克 乌梅10克 柴胡9克 薄荷3克 茯苓9克 钩藤12克 黑木耳12克 僵蚕9克 全蝎3克 明天麻9克 生龙齿10克 炙龟板10克 生姜2片大枣2枚。

7剂,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剂,间隔1天,再服。嘱其避免接触铅类物品,适当增加含蛋白质、铁、锌等丰富的食物,并注意心理疏导。

二诊:药后患儿不自主抽动减少1/2,注意力较前改善,食欲、睡眠欠佳。上方加炒枣仁10克 、合欢花10克 、山楂12克 、神曲10克 。隔日1剂。

6月8日,家长前来告知,患儿抽动症状进一步好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近期学校考试成绩进步。拟方:前方加何首乌12克 、山萸肉12克 、桑椹子12克 ,15剂,隔日1剂。巩固疗效。

1月后,患儿家长告知,患儿抽动控制,恢复正常。期终考试进步8名次。

此类患儿临床不乏少见。除先天和其他因素外,多与家长管教、学习压力、接触铅类物品等因素有关。除肝脾失调证型外,常见的还有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型。治疗上,除用逍遥外,还常选用归脾、知柏地黄等方化裁。一般都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第十三节臁疮(小腿慢性溃疡)

例白某,女,46岁。山西省原平市子干村人。2004年3月9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左下肢静脉曲张多年,内踝上10厘米处有一30毫米×30毫米溃疡创口,3年未愈,上覆结痂,间断破溃,溃后渗液,带有臭味。周边肿胀,色暗红。暗红区外围色微红肿胀,微痒痛,多方医治未效。经检查血糖,排除糖尿病。

辨证:瘀血阻络,郁久化热。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佐以补气托里。

处方:鸡血藤80克 归尾20克 玄参20克 甘草20克 生黄芪30克 川牛膝10克 怀牛膝10克 生地15克 。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同时外用湿润烧伤膏。1日外敷3次。

二诊:2004年3月24日。

溃疡缩小2/3,已无渗液,无臭味。周边色素沉着变浅变淡。患者平时全身皮肤瘙痒多年,上方加何首乌18克 、防风15克 ,水煎服。隔日1剂,再服20剂。一月后,患者电话告知,溃疡愈合,皮肤瘙痒已除。

三诊:2008年5月5日。

溃疡愈合后,4年来一直坚持正常劳动。1月前,因不慎局部外伤,复于原位破溃,周围有暗黑色素沉着。原方加桃仁6克 、红花6克 。两天服1剂,先后服30剂后,随访溃疡愈合。

按:此病为络脉不畅,经脉迟缓,郁久化热,热盛肉腐。由于湿瘀热邪相互交织,且日久,故虚实夹杂,病情缠绵难愈。治疗上,除局部伤口处理外,更要注意全身治疗。在活血化瘀贯彻始终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或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或补益气血,托毒外出。

第十四节哮喘

哮喘是以反复发作、呼吸喘促、喉间哮鸣为特点的疾病。本病常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而诱发。《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云:“喘则呼吸气急促,哮则喉中有响声,实热气粗胸满硬,虚寒气乏饮痰清”。

例盖某某,女,56岁。忻州市军分区家属。1986年8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系军人家属,曾随军转战南北。15年前在云南不明原因初发哮喘,经当地治疗好转。以后每年春季易发。调忻州军分区3年,每年虽有发作,但较轻。近1周加重。每天下午、晚上较重。并愈发愈剧。发作时张口抬肩,息不能接续,喘促痰鸣,不能平卧。时欲大小便,但入厕难下,头汗如雨,已经西医抗菌消炎止喘对症治疗1周,虽可一时缓解,但发作时仍为剧烈,邀余出诊。

刻诊:除上证外,痰多呈白沫,面色苍白,舌暗淡,苔白滑腻,脉弦细数滑。

辨证:宿痰内伏,郁而化热,外寒引发。病属本虚标实。

治法:急则治标——宣肺清热,平喘化饮。方药:经验方(1号方)。

麻黄10克 杏仁12克 炙草10克 白果6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冬花12克 蝉衣10克 钩藤(后下)15克 葶苈子15克 川贝母10克 紫菀10克 石苇10克 乌梅6克 地龙15克 大枣5枚。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

二诊:1986年8月19日。

10剂后,哮喘基本缓解,有时虽有发作,但自喷气喘喷雾剂即可缓解。活动后亦喘,自汗多,食欲不振,即使发作,程度较轻,时间较短。

治法:缓则治其本——补气益肺,补肾纳气,化痰平喘。

方药:经验方(2号方)。

黄芪20克 熟地15克 沙参15克 乌梅10克 菟丝子15克 淫羊藿15克 五味子9克 冬虫夏草(另)3克 胎盘胶囊(吞)3粒陈皮10克 半夏12克 茯苓15克 川贝母10克 人参5克 沉香(另)3克 故纸10克 黄精12克 苏子12克 仙茅10克 肉桂(冲)3克 地龙10克 。

10剂,隔日1剂,分早、午、晚3次服。

三诊:1986年9月15日。

药后哮喘基本控制,咳少量痰,虽有喉间痰鸣音,但一直未大发作,可从事一般家务。上方7剂量共研细末,炼蜜为10克 丸,每日早、午、晚各服1丸。以后每至春秋,做丸药一料,坚持服用3月。每年伏天,坚持贴背疗法。随访3年,哮喘未大发作。

按:哮喘一证,多年不愈,反复发作,虽有外感风寒诱发为标,但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本着急则治标原则,发作时,先以1号方,重在宣肺平喘、化痰降逆、解痉定哮。全方集宣肺、降肺、化痰、解痉四法为一方,共奏驱邪、平喘之效,乃为治哮平喘的权宜之计。发作缓解,则以肾不纳气,肺虚失宣为本。故以2号方补肾纳气,化痰平喘,并佐以解痉之地龙,引气纳肾之沉香、肉桂,合而为剂,实为治哮平喘的根本之法。

辨治体会

1.用药特色。

临床体会,消除气管炎症、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清除痰浊水液等气道分泌物,是平喘治疗的三个重要环节,故用药要顾及此三个方面。

(1)辛温解表药。多选麻黄、细辛、紫苏、桂枝、生姜,这些药可以通过辛温、发散、祛邪、解表,达到宣利肺气、消除气道炎症,以利气道上皮细胞修复的目的。

(2)祛痰止咳药。多选杏仁、冬花、前胡、百部、炙枇杷叶等,通过其化痰蠲浊的作用,消除气道中堵塞的分泌物,达到气道畅通之目的。

(3)解痉平喘。多选钩藤、蝉衣、地龙、僵蚕,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舒张作用。

(4)补虚药。补气多选党参、黄芪;补血多选当归、熟地;补阴多选黄精、枸杞子;补阳多选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这类补虚药,相似于西药的免疫促进剂,而补虚又相似于免疫调节剂。

2.预防复发,综合调理。

哮喘的病因复杂,患者的体质不同。既有外源性哮喘,又有内源性和混合性哮喘,故在预防上要从消除病源上下功夫。

(1)消除病源。对容易引起过敏的有关食品要停止食用;对于容易引起过敏的气味、花粉、粉末、毛屑等,要避免接触。

(2)控制感染。中药控制病毒感染有一定优势,表现为风寒、风热时要及时服用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药,把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病毒感染后,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多会引起细菌感染,选用黄芩、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疗效。

(3)预防感冒。以免外寒引动内饮。

(4)劳逸适度。尤应远房帷,以顾护本元。

(5)节制饮食。以清淡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