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饮膳随缘
11175100000045

第45章 温泉美食

讨论温泉美食,其实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洗澡、吃饭。这两件事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实属日常,今人也就很难想像这两件事对古人的意义。古代取水不易,柴火也贵,要想烧一锅热水,并不容易,加上温带地区湿度不高,鲜少有挥汗如雨的感觉,未必有洗澡的需求。偶尔洗一次澡,不免要吃喝并行,弄得热闹非凡。例如《礼记》记载,沐浴之后要“进禨进羞,工乃升歌”(要喝酒吃菜,再听点音乐),不外乎认为洗澡伤元气,必须要“益气”一番,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宋代,仍有“禨头酒”的讲究。

中国北方缺乏温泉,自然无法发展出温泉洗浴的文化。留下的有关沐浴的文字数据不多,要了解古人如何洗澡,并不容易,可要了解古人为何不洗澡,借口就多了,例如《诗经·卫风》中这位出征贵族的妻子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从伯爵您东征之后,我的头就像飞扬的蓬草一般,也不是没有香膏沐浴的机会,只是化妆漂亮要给谁看?)这种想念夫婿的心境当然要加以尊重,不想洗澡也就罢了,偏偏有人偶尔洗一次澡,就要大书特书。

有这么一回,孔老夫子新做了一件衣裳,老怕弄脏了,舍不得上身。一天,春夏之交,天气不冷不热,闲来无事,心情颇佳,老人家想起这件新衣裳,不妨先洗个澡再穿上,免得弄脏新衣服,于是带了十几个学生,一起远足郊游,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沂水中洗个澡,到祭天的舞雩坛旁吹吹风,边唱歌边回家)。显然,洗澡是件稀罕的事。在这可得说明一件事:限于设备,古人甚少在家中洗澡,最简单的办法,是到河边去,所以浴这个字,当洗澡解,也当游泳解,差别不大。古人也会到专门的澡堂中洗澡,古代官员每隔十天可以休假一天,称为“休沐”,就是让你去沐(洗头)浴(洗澡)去。以上所说的,纯属臆测,可别告我污蔑古人,担待不起。

洗澡之后,心情一佳,不免食欲大开,饥肠辘辘,许多美食,本应跟着出场。可是我们看到古人生活,却不是这么回事。例如白居易提到“夜来新沐浴”之后“先进一杯酒,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白居易连吃一碗粥都要歌咏一番,可见其生活不怎样。这也难怪他写长恨歌时,对温泉多有着墨,什么“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形容贵妃的娇弱时说“侍儿扶起娇无力”,形容其美丽时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头上戴的金饰,一步一摇,更衬托其美丽的容貌),给后人无限想像。就连奏什么音乐都极尽描写之能事,可是提到唐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的饮食时,却只能含糊带过“承欢侍宴无闲暇”,连吃什么都没有交代。不过西安地区本就没有什么好吃,西安有“八大怪”的说法,包括“辣子一道菜,面条像裤带”,洗完温泉,可真没有什么美食,来一碗辣椒油拌面就算了。与西方或东洋人相比,不免逊色。

日本与罗马这两种文化都在火山边上发展出来,因为有火山,所以温泉特别发达,许多文化活动都与温泉有关,美食就是其中之一。春秋之间,如果前往日本泡汤,不吃些美食,可真有事情做一半的懊恼。山水之间,先泡一会温泉,毛细孔全开,顿觉呼吸吐纳都轻了些,等汗气收干,精神一爽,来份怀石料理,或是烤鳗鱼、茶渍饭,一时间,难免有“与天地同春”的想像。

罗马文化中,澡堂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有罗马遗址的地方,就有澡堂。澡堂中,不仅可以洗澡,声色犬马,无所不有。地中海沿岸且不说,连巴黎市中心都有一个罗马澡堂的遗址供人凭吊。德文地名中许多有巴登(Baden)或巴德(Bad)为名者,多半是罗马人留下的温泉或澡堂遗迹。只是德国人并没有学会罗马人的从容与自在,甚至于连澡都懒得洗。

当年日耳曼民族逐水草而居,日子过得痛快,但因为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家居生活,未能发展出洗澡的习惯,研究欧洲文化史的学者一向有欧洲“中古千年不洗澡”的说法。既然不洗澡,也就没有温泉美食的习惯,罗马的温泉浴汤一个个都为漫草湮没。现代欧洲人喜欢游泳,也是个广义的浸温泉、泡汤的行为,但所有医生都警告:饭后不可游泳,酒后不可游泳,泳池边上,顶多可乐、汽水或是炸洋芋片。两民族的文化高低,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