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饮膳随缘
11175100000022

第22章 西方餐具的发展

有一回在北京开会,会中与一位德国档案学者交谈甚欢,吃饭时,也就坐在一块,东南地北的聊。这位学者表示,因为要与筷子奋斗,几餐都没有好好吃,辜负了中华美食;还表示西方人的刀叉方便,应当推广。当下,我来了一个历史测验,问他欧洲人何时开始使用刀叉?他愣了一会,表示:不是一向都用刀叉?还需要问?其实不然,欧洲贵族使用刀叉吃饭,还不到三百年,平民更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才渐渐学会使用刀叉。这与食物内容、饮食方式及物质材料的进步都有关系。

餐具的使用必然与食物的内容有关,吃中国的面条不可能用西方叉子,其理也明。吃煎饼裹子不用筷子,其理也甚明,从食物演变,当然可以反推餐具的发展。宫廷文化,又是餐具发展的领先指标,无他,宫廷饮食必然比其他社会阶层的饮食发达,至少,在古代是如此。研究现代西欧餐具发展史时,必须要注意两个地方:维也纳的霍夫堡(Hofburg)及伦敦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霍夫堡原为哈布士堡的首都,德意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枢纽,王室的一饮一食都动见观瞻,成为名流效法的对象。一九一八年,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改行共和,王公贵族被迫离境,霍夫堡便改做他用,现而今成了博物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将王室生活的细节妥善保存,还包括了一个小的展览馆“银器室”(silberkammer)。

这个银器室起源于十五世纪,当时哈布士堡王室已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日用起居不能跟常人一般,必须有专人料理,特别设置“银器使”(silberka¨mmerer),除了看管银器以外,兼管王室日常食用的水果、面包与餐桌摆设,功能类似中国宫廷中的尚膳监。年深月久,尚膳监管的事越来越多,就连柴火、洗涤、花园等事都管,成了个内务府。

这个展厅把十九世纪末哈布士堡王室日常及宴会使用的餐具都陈列出来,也有一些古董,例如餐桌上的镜台。读者不免要问,吃饭为何要镜台?原来电灯发明以前,顶多用蜡烛照明,宫廷执事一方面为了避免蜡烛过多,容易引发火灾,又为了节省照明费用,想出了将蜡烛台与镜台结合,增加亮度的法子,效果不错,镜台也就成了近代以前西方宴会桌上的必备用品。

其他展出的餐具中,主要以银器与瓷器为主,这两样东西在近代以前都是了不得的财富,至于黄金打造的餐具比较少些,不实用与造价过高,都是因素。

伦敦白金汉宫中倒有一套黄金餐具,这是十七、十八世纪爱尔兰的康诺特公爵(Duke of Connaught)的礼品,使用的机会不多,倒是王室保安人员的一大负担。王室日常饮食使用的多为一般瓷器、玻璃器皿,只有正式宴会,才会考虑使用银器。银器保管不易,擦拭不易,宫廷执事人员没事得用醋与柠檬汁调成的液体,擦拭保养。

使用这些银器能吃些什么东西?大英王室日常饮食包括头道的汤、鲑鱼类的冷盘、生菜沙拉,以及主菜,如烤羊腿肉、烤鸡之类,再加上甜点如冰淇淋之属。白金汉宫中最著名的甜点是李子布丁(plum pudding),一种用面粉、鸡蛋加上李子等水果干搅拌烘焙成的糕饼,通常于圣诞节时期食用,算是最有特色的英格兰式糕点,食用时,淋上一点香草汁,美味可口。

尽管王室早就有了金银打造的餐具,但进食时仍多以手取食,十八世纪以后,情况才逐渐转变,使用刀叉吃饭成了一种“豪华的、优雅的”表征;十九世纪以后,新兴的中间阶级也开始效法贵族,使用刀叉吃饭,不过在这个时期中,刀叉仍以金银打造。十九世纪末,金属工艺进步,不锈钢原料便宜,工厂可以大规模生产之后,刀叉才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再有人问起:西方何时开始使用刀叉吃饭时,可千万别想得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