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11172500000019

第19章 参与医学实践活动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李时珍还跟着父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

李言闻每天出去给老百姓看病,李时珍就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父亲给人看病时,他就在一旁自己观看,看父亲怎样望、闻、问、切。

李时珍往往一边听、一边记,最后还为父亲代笔书写药方,有什么疑问就向父亲讨教。

慢慢的,李时珍入了点门,父亲就让他先开出药方,然后进行纠正,最后,由李时珍书写药方交给病人。

李时珍就这样随父学医,长进很快。

李言闻还常常结合过去治病时发生的情况,给李时珍讲一些治病救人的道理。

有一天,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一场偏东雨下起来。一个汉子全身湿透,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冲进玄妙观来。小儿双目紧闭,已经昏迷过去。

那汉子惊慌地告诉李言闻,他的孩子最怕雷,一打雷就不省人事,请郎中相救。

父亲赶紧叫李时珍取出一瓶高粱酒,倒了一小杯,灌进小儿口中。那孩子顿时苏醒过来,哇哇地哭。

父亲对李时珍说,这个小孩是受惊恐而昏迷,醇酒是治惊恐而昏厥的良药,这个小孩如此怕雷鸣,只因气虚。要是能治好气虚,今后就不会再怕雷鸣。

那汉子听说郎中能治儿子闻雷即昏的怪症,忙求郎中赐药。父亲一面口述药方叫李时珍开药,一面向他讲述配方的道理。

这个小儿气虚兼血虚,应以人参为君,作主药以补气虚,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

以当归为臣,辅助人参补血虚,以麦门冬、五味子为住,麦门冬可以辅佐当归防止补后血热侵肺,五味子可以辅佐人参镇心润五脏。

李时珍开好药方,用心记住父亲的话,抓好药。于是那汉子抱着又活泼起来的儿子走了。

后来,那汉子又来抓了几服药,并告诉时珍父子,儿子的病好了,再也不怕打雷了。

父亲通过这个事例,向李时珍讲起了祖国医学中辨证施治的道理。所谓“辨证”,就是综合病人所出现的各种症状,以及一切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来探求病变的性质和机转,从而了解疾病的本质,作为施治的准则。

李言闻看病开药,都是自己采制中草药,以防伪冒、假劣,贻误病人。所以,李时珍也经常随父上山去采药,回来加工炮制。这样,李时珍学到了不少关于中草药的知识。

为了采药,李时珍随父亲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发现家乡真是风景秀丽,到处草木茂盛,如花似锦。

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兴趣越来越浓。每次随父上山采药,对每种草药的名称、功能、药性总要刨根问底,问个一清二楚。父亲也总是耐心解答,详细解释。

有一次,李时珍为一位重伤风病人开药方,因为考虑不周,差一点出了人命,对他震动很大。

这天,李言闻上山采药,一位年轻人来求医,说他父亲得了急病,李时珍连忙背上药箱跟着年轻人走了。

到了病人家里,病人正躺在床上。李时珍一看,病人面红耳赤,额头发烫,当即断定是重伤风,就要病人的妻子煎生姜水服用。

病人妻子问,重伤风能不能吃鱼,李时珍进门时看到病人家里有一条乌鳢鱼,随口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没事,只要出汗就好了。”

没想到,病人喝汤吃鱼之后,不见出汗,反而脸色变白,舌头打结,翻白眼,出粗气,全家人吓得慌了手脚。

病人的儿子急急忙忙来找李时珍,李时珍惊出一身冷汗,不知是怎么回事。

正好,李言闻采药回来,问清了情况,连忙开了几种草药解毒,很快治好了病。

李时珍几夜没睡好觉,反复琢磨,用生姜煮乌鳢鱼,从来没发生过中毒的事,为什么伤风病人吃了会中毒呢?这使李时珍研究中草药的兴趣更浓了。

李时珍随父学医三年,到26岁时,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他刻苦好学,已经基本能够独立看病了,而且,医德高尚,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