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11172500000011

第11章 参加科举考中秀才

李时珍从小就聪颖过人,发蒙后,几年内就会了写诗作文。

李言闻看到时珍聪明伶俐,心里非常高兴,常常将李时珍关在家中,让他读书,以求得学好八股文,将来能够从科举中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来实现自己渴求改变这种下九流社会地位的梦想。

少年李时珍按照父亲的意愿,虽然讨厌成天关在屋里读死书,讲什么“起承转合”,但不能违抗他父亲的意志,只有刻苦地埋头攻读沉闷的时文。

明代嘉靖九年,李时珍12岁。经过几年私塾学习,他已经刻苦地把四书、古诗等课业读熟,并学习写诗,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蕲州知府周训看中了李时珍,将他选送到黄州去应“童试”。

李言闻带着儿子,来到热闹非凡的黄州府,李时珍无暇去观赏府城的风光,专心致志地应试。

童试考两门,一门是“四书义”,即八股文,一门是“试帖诗”。李时珍两门考试的成绩都属优秀,一举考中秀才。

这一成功使李言闻心中的希望变得更加强烈:将来乡试中举人,进京会试点翰林,一个接一个闪闪发光的灿烂前途,都将属于我的儿子李时珍。

秀才,是科举考中的“生员”的俗称。凡考中生员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县学的学生名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员资格,便能进一步考举人、贡生、进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

进士是朝廷选拔官吏的首选对象。全省会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全国会考中的第一名会元、殿试中的第一名状元,是历代文人在各级考试中追猎的目标。特别是状元,一中便会夺魁天下,是科举中的最高荣誉,是士子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李时珍中了秀才!”

这一消息在熟识李言闻的人中传颂,秀才当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功名,但是却是攻克科举道路的第一道关口。

不少读书人应考多年,考到三四十岁,有的甚至五十多岁了,也还是一个没有考取秀才的童生。

而李时珍这时才13岁,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这在当时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李言闻为此喜不自胜,儿子这么早就中了秀才,看来以后很有希望发科甲,李家真的要靠他改换门庭,光耀门槛了。

这时,又有顾家派人来祝贺,李言闻更觉脸上有光,他虽然并不十分宽裕,也还是摆了一两桌酒席,请一请亲友们。

一请亲友,二请和李时珍一起考中秀才的同仁。热闹当中,李言闻不知怎么听到有人在说一个笑话。

笑话讲的是有一个穷人,穷得只剩下一间破房,一张破床,他却成天躺在床上,白日里梦金,黑夜里梦银,梦想着荣华富贵,别人都笑他,他不以为意。

没想到这一天,银子真的来敲他的门了:“咚咚咚,咚咚咚”,“快开门!”

那个穷人问:“你是谁?”

银子说:“我是银子!我是银子!”

穷人眼珠子转了一下,就重新闭上眼睛躺回床上去了,不开门。别人都为他惋惜。

没想到这一天金子又来敲他的门了,“咚咚咚,咚咚咚”,金子说:“快开门!”

穷人问:“你是谁?”

金子说:“我是金子!我是金子!”

穷人眼珠子转了两下,又重新闭上眼躺回床上去了,还是不开门。别人更为他惋惜,也都感到奇怪。

没想到第三次好运又来敲他的门了,“咚咚咚,咚咚咚”,好运说:“快开门!”

穷人问:“你是谁?”

好运说:“我是好运!我是好运!”

穷人眼珠子一下瞪圆了,腾地翻身下床,飞奔过去开了门,把好运请进门来。

李言闻并不理会笑话中的恶谑之意,却听出了一股隐隐的凄凉的味道。李言闻这次请来的有亲友、李时珍的同仁,还有两个和李时珍一同应考的老童生,不过他们都落选了。

这两个老童生都五六十岁了,考了几十年还是连个学都进不了,和少年李时珍坐在一起,区别自不必说。那两个老童生更是无地自容。有人又说闲话,说李言闻是要显摆他儿子,李言闻听了也不理会。

一番热闹归于清静,父子两人才得空坐下来谈了谈。

李言闻又详细问了李时珍这次考试的题目,又问到宗师和知府周训对他的嘉许勉励。

谈着话,李时珍就问父亲,今天本是个吉利日子,为什么请来两个背时老朽?惹别人说闲话。

李言闻就讲了自己听到的那个笑话。

李时珍听完后也觉得好笑。

李言闻说:“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那句俗话:金子来了不开门,银子来了不开门,运气来了开都开不赢。”

李时珍说:“爹,你到底想给我说什么呢?”

李言闻说:“今天请来的那两位老先生,读了几十年的书,头发胡子都白了,就因为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别人奉承你,反而瞧不起他们。当真他们的文章学问就不如你一个小孩子?”

“我越想越觉得不是这个道理。我请他们来,是要让你知道,他们恐怕不过就是运气差才落到今天这个样子,你要学会尊敬他们,并以他们为戒。你要知道运气是靠不住的,好坏都不由人。”

李时珍:“孩儿还是有点不明白。”

李言闻:“爹其实要说的很简单:你如果是那个穷人,金子来了你不开门,银子来了你不开门,运气来了你也不要开门。”

李时珍惊讶了:“那我要什么时候才开门?”

李言闻:“真正的学问本事来了,你才开门。”

李言闻自己也经历过科场失意,深知其中甘苦。他不愿意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今天走了一步好运,难保明天不走一步恶运,因此他朦胧地希望,儿子还是学到真正的本事为好。

俗话说:“天旱饿不死手艺人”。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本事,现在只怕就连他也说不清楚。

不仅李言闻为李时珍考中秀才而高兴,连蕲州城的世家大族顾敦,也对李时珍未来的科举道路的成功充满了希望,顾敦特地邀请李言闻和李时珍去家里做客。

顾敦对李言闻说:“我看这孩子天庭饱满,像貌非凡。这么小的年纪就中了秀才,将来一定前程无量。”

这位在蕲州老百姓眼中高不可攀的贵人,竟然说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李言闻感到十分欣喜,他连忙说:“老太爷过奖了,这小子都是托老太爷的福,侥幸中了秀才,今后还望老太爷多多教诲。”

顾敦说:“今后李时珍可以随时来我这里,我这里藏书很多,他可以来看书。”

顾敦的话坚定了李言闻要儿子走科举道路的信心,儿子少年得志,前程似锦,父亲感到莫大的欣慰。

李言闻及时告诫李时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离举人进士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他要李时珍奋发努力,去参加在武昌举行的三年一届的全省统考。

顾家的大量藏书也为李时珍的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李时珍遵从父亲的意愿,开始日夜刻苦攻读《四书》《五经》,揣摩八股文的章法和句法。李时珍知道自己得继续勤奋读书,准备应考两年后的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