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始祖— 蠡范蠡(公元前 536年—公元前 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三户人。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年轻时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而与楚宛令文种一起投奔越国,他辅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灭吴兴越,建立了不朽功业。
范蠡在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均有很大成就。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辞官至陶,以经商闻名天下,十九年中三至千金,富甲一方,人称陶朱公。
范蠡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商业之祖、制陶制盐业的先师、度量衡杆秤的发明者。他创立了商业运筹学、价格学及循环论等关于经商的理论,在以后的 2000多年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范蠡祖籍南阳,作为一代商圣,与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一起,并称“四圣”。
佯狂癫痴: “楚国狂人”遇知音
范蠡是春秋末年河南南阳人,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欢读书,有很大的抱负,但不喜欢耕作,为众乡邻不齿。范蠡说: “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大法宝,这一点范蠡特别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
当时著名的商业理论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相传他性情倜傥不俗,佯狂癫痴,行为怪异,被时人称为“楚国狂人”,乡邻们则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遍访贤人,听说范蠡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派手下官员去请他。手下人回来说: “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像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种却说: “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
于是文种亲自驾车去拜访,却发现范蠡家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学狗叫。随从的官员看不过去,上去用宽大的袖子遮挡范蠡。文种说: “不要遮盖,我听说狗之所以叫,是因为人来了。我今天到此,发现有圣人气,一路求访,才来到这里。况且他是人身却冲我汪汪叫,意思是说我是人呢。”于是,下车恭敬地朝范蠡作揖,而范蠡却不予理睬,文种只好离去。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 “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这一次,范蠡不再装疯卖傻,他很客气地把文种请进屋。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遂结为终身知己。这就是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故事。
那时列国纷争,相互争霸兼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两人的政治抱负眼看无法实现,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范蠡说: “三王是三皇的后代,五伯是五帝的子孙。
天机命运千年轮回一次,如今我观天象,霸王之气已见于东南方。楚国良将伍子胥已挟长弓持锐箭投奔了吴王。我们干吗在这楚国碌碌无为?”
于是,他们就商议去吴国,但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吴国,且声名显赫,于是两人跋山涉水来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又擢为上将军。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率兵攻打吴国,结果被打得大败,只余残兵被围在会稽山上。在文种、范蠡的谋划下,数次“卑词厚礼”,收买吴国大臣伯嚭,请求夫差放一条生路,但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两年中,范蠡为勾践备受屈辱,忠心耿耿,出谋划策使勾践化险为夷。获释返回后,与文种同心协力为越国共谋良策,促进越国强盛。范蠡训练兵将,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奋斗,越王“卧薪尝胆”,终于把国家治理得强盛起来。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
自徐州返回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暗自叹道: “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于是范蠡携带家眷悄悄出走。
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齐国垦荒,陶地致富商品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度的,上涨到一定限度就会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会上涨。商品价高时,就要尽快把手头商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售出去;商品价格下落时,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样,大量收购进来。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范蠡在助越灭吴后,乘舟到达齐国。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 “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
在齐国,范蠡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和儿子一起开荒种地,种植谷物,并引海水煮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就致产数十万,成为当地巨富。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谷物价格的涨落。同时,谷物价格的涨落又必然引起其他各类商品的一系列波动,因此,掌握了谷物价格的规律也就掌握天下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如能顺应这种变化规律进行贸易,自然能获取巨利。
范蠡将商品分为“谷物类”和生活所需的“非谷物类”,他认为“谷物类”商品与“非谷物类”商品的价格波动方向相反—当收成好谷物价低时,人们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多,使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当谷物价高的时候,人们对其他商品需求减少,它的价格就会下降。
范蠡对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也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就是说,透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多寡,就可以预测其价格发展的趋势。一种商品,其价格极贵,可以获取极大的利润时,必然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一产品的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一种商品价格极为便宜,必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生产,导致供不应求,于是其价格就将上涨。
范蠡认为商品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所以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因为商品的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度的,上涨到一定限度就会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会上涨。商品价高时,就要尽快把手头商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售出去;商品价格下落时,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样,大量收购进来。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范蠡还提出了一个“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就是说,在水灾之年做车的生意,在旱灾之年做船的生意。这粗听似乎违背常理,其实是大有道理,因为当水灾时,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润必定不高。而车的生意此时必定无人问津,如果趁此机会囤积一大批车,水灾一旦结束,车将成为特别需求的商品,价格必然上涨。这时,将水灾之年积下的车一下抛出,就能迅速获取巨利。
后来,齐国国君听说了范蠡的事情,就想任他为相。可是范蠡却把相印交还了齐君,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
这次,他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当时陶地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的商业要道。这正是经商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
范蠡经商的时候,打听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可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花费的盘缠且不说,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马匹很可能运不到吴越就被抢去。
范蠡听说附近有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榜文上说范蠡有一组马队,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范蠡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后来生意越做越好,又只有几年的工夫,就积累了亿万家财成了名扬天下的大富翁。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诸侯争相与他交往。
“时断”和“智断”相结合:范蠡卢氏收山货
《韩非子·五蠢》中说: “鄙谚曰: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 “十万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范蠡对货物交换过程中如何赢利、积累财富看得十分透彻。他主张经商要“时断”和“智断 ”相结合,把握好“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货物通过交换增值,商人在交换过程中赚取应得的利润。做生意应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意为像流水一样地周转流通。他的积财方法非常实在,但又富有很深的经商哲理与学问。
相传,范蠡有一次到卢氏经商,来到一个集镇上,集镇旁边有一个大湖,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向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见货越来越多,范蠡就找人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把上等货另放。按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得款后,他再到市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地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就这样,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送来从山区购回的大宗山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走时又让他们带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有一次,一家收山货的店铺起火,范蠡的店铺就在隔壁,“殃及鱼池”,范蠡的店铺也随之起火,接着,接二连三,一条街的店铺都烧着了。镇上的人都忙乱着到处救火。但是范蠡却没有忙着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到附近的镇上去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筑房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大家都开始忙着建新房子,范蠡采买回来的大批竹木砖瓦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人们纷纷来找范蠡买这些建房子的材料,范蠡原来被烧毁的店铺虽然损失惨重,但卖砖瓦木材所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百姓的需要。
陶朱公在卢氏经营了几年山货,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把绝大部分资财都送给他的好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卢氏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为“范蠡镇”。
世事洞明:范蠡不悲子丧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养成了花钱如流水的习惯,而范蠡的大儿子小时候受过苦,知道挣钱的艰难。这时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抓了起来。范蠡让他的小儿子,去楚国探视一下,看能不能救出哥哥。
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就要闹着自杀。范蠡没办法,叹息了一声,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到了楚国,见到庄先生,把父亲的信及两万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信和黄金后对他说: “你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没有听从庄先生的话立刻离开,而是继续留在楚国,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以避害。楚王听信了庄先生的话,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会被释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去见庄先生,想把那些黄金要回来。庄先生见到他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 “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黄金还给了他。范长子很庆幸这次既救了弟弟,又没有失去黄金。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 “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
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
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
陶朱公说: “我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但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的来源。
大胜靠德: “富好行其德”的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 “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元代王昙在《留侯祠》所言: “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范蠡年老的时候,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来越大。当时有一个叫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家产也达千万。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
另外,范蠡经商受人称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富好行其德”,十分讲究道德。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一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把财富分给穷人及较疏远的兄弟,不为金钱所累。唐代诗人李白路过南阳,在《南都行》中咏道: “陶朱与五觳(百里奚),名播天壤间。”
范蠡有一次做生意到了商洛,据说是中国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商洛当时生产的青铜器具很精美,远近闻名,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他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牟取高利。范蠡于是就雇了很多牛车和人,到商洛地区收集青铜器,然后到秦国去卖。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 “商”的意思是“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 “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很快就把器具抢购一空。 “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 “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
相传范蠡还是十六两老秤的发明者。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其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作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偶然外出,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范蠡在经商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三是实物上乘,质高货真;四是薄利多销,无敢居贵;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七是多元相济,综合经营;八是富而好德,仗义疏财。后人归纳出范蠡经商的经验,这些经验被称为 “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范蠡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巩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