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1167200000044

第44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养老保险

根据《劳动法》第71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3条进一步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我们可以将我国的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本章分别用两节内容来介绍我国公共部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本节首先介绍公共部门人员的养老保险。

一、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内涵和特征

1.涵义

养老保险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养老保险,是指与养老问题相关的所有保险,一般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两大类。本节主要探究的是狭义的养老保险,即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由英语中的“Old-age security or pension”一词翻译而来,意为“老年人保障或养老金”,所以又称老年社会保险或年金保险。养老保险是指根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法规,为保障公职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了三层涵义在内:①养老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并且是在这些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所谓“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是指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这些老年人的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是衡量这些老年人是否能够享受保险待遇的主要标准。②养老保险的目的在于,通过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并且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因此,国家和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③养老保险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是社会保险。

2.特征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法律特征以外,它还具有本身特有的法律特征:①年龄和退休的法律规定性。劳动者只有达到法定的老年年龄,才能依法解除劳动义务,办理退休手续,这是享受养老保险的首要前提。根据第102号国际劳工公约《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龄条件一般不应超过65岁,也可由主管当局视该国的老年人的工作能力而规定更高的年龄条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制约,世界各国的实际退休年龄相差较大,发展中国家大多为男60岁、女55岁,而发达国家则大多为男女同为65岁,我国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或者50岁,目前有相应提高的趋势。②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以强制性为手段,国家要求劳动者及所在单位强制参保缴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得失来决定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因此只有履行了法律规定的这项义务,劳动者在退休后才能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③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定位是劳动者退休养老的“基本”生活,而非全部生活。作为成员,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理应从国家得到相应的回报。但这种回报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并非毫无限制的。因此国家依法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老年劳动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这是养老保险的宗旨。④享受对象的普遍性和期限的长期性。步入老年是每个劳动者无法回避的生理问题,因此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对象是最为普遍的。一旦达到享受待遇的条件,参保人员就能够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直至生命终结。并且其待遇水平基本稳定,在正常情况下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二、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

从目前各国的实践来看,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普遍保障模式、收入关联模式、多层次模式和强制储蓄模式。

1.普遍保障的养老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平均养老金,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计划。这种模式强调:对不能依靠自身劳动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老年居民普遍提供养老保障。北欧国家、英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采用此种养老保障模式。其特点是:

(1)实施范围广。普遍保障的养老计划基本覆盖全体国民。

(2)与个人收入状况无关。不论其收入情况如何,国家和社会都为其提供同一水平的养老金。

(3)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

尽管覆盖面广、透明度高,便于实施,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等优点,但由于该模式提供的保障力度有限——仅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因此许多实施该模式的国家,不得不通过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其他类型的补充计划,以保障老年劳动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较好体现社会保险的政策目标,因而,这种模式虽然在不少国家还保留其基本形态,体现着国家普遍保障的社会政策。但由于各种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作用的日益突出,该模式已逐步向以普遍保障为核心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过渡。

2.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该模式强调纳费与收入、退休待遇相联,并且建立在严格的保险运行机制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其基本特点如下:

(1)实施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是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典型形式。

(2)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给付机制。劳动者退休前的平均工资、收入替代水平(劳动者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和投保期限共同构成收入关联保险金的给付水平。

(3)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特性。该模式在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进行某种程度的收入转移,从而体现养老保险的社会政策。

这种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鼎盛的发展阶段,以后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制度危机。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费用支出急剧膨胀,成为导致国家财政预算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收入关联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国家根据不同的经济保障目标,综合运用各种养老保险形式而形成的老年经济保障制度。此模式二战以后在一些工业化国家逐渐形成,并在80年代颇受重视。主要根源于“福利国家”的危机、各国日益增大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养老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人口老化的压力及国家承担过多责任的原有制度等种种弊端。虽然多种保障形式的结合是不少工业化国家已有的制度安排,但较为典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是指瑞士等国在80年代中期重大结构性改革后形成的三层次保障模式:第一层次,由国家建立强制参加的国民年金保险制度,提供最基本的老年经济保障;第二层次,建立法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第三层次,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旨在提供较高收入保障。而且各个层次的保障程度及其协调都纳入国家的总体经济保障计划。对众多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轨国家而言,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养老保险制度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建立个人退休账户的方式积累养老保险基金,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将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利息及其他投资收入,一次性或逐月发还本人作为养老保险金。国家通过有关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企业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存人职工的个人退休账户,由专门机构负责基金管理和投资,因而它是一种强制储蓄性养老保险模式。该模式主要在20多个亚非国家和一些拉美国家推行。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智利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最为典型。

三、我国公共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

依据前章工资制度的划分,我国公共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一)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公务员法》第87、88、89条规定:“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退休条件

我国公务员的退休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年龄、工作年限和身体条件。关于退休年龄,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口状况,平均寿命,以及生产力供求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国家就支付公务员的退休金。关于工作年限,依据规定国家公务员只有为国家提供一定的服务年限才能享受退休待遇。身体条件,是指国家公务员因公(工)或因病致残,并因此丧失了工作能力,即可享受法定的退休待遇。

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方式包括法定退休和自愿退休。法定退休是指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由任免机关命令其退休;自愿退休则是指具备了法定的最低退休条件之后,自愿申请退休。

自愿退休可以使部分服务年限较长、而又末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国家公务员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前退休。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78条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法定退休条件为:①男年满60 周岁,女年满55周岁失工作能力的。

依据《国际公务员暂行条例》第79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批准,本人提出要求并经任免机关同意,国家公务员可以申请自愿提前退休:①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②工作年限满30年的。

2.退休待遇

我国目前执行的公务员退休待遇是从1993年开始的。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包括: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和其他福利待遇。

政治待遇即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应继续享有的政府权利。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80条规定,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其政治待遇保持不变。

生活待遇主要包括退休金待遇与地区津贴:①基本退休金待遇。自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以后,国家公务员退休金的计发办法为: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全额发放,职位工资、级别工资按一定比例计发,退休金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提高。公务员养老金的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

我国的退休制度中还有离职休养(离休)和退职两种特殊形式。离休适用于国家成立以前参加过新政权筹建工作的人员,其休费按原基本工资金额全额发放。退职适用于不符合法定退休条件的人员,服务时间很短但是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②地区津贴。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实施后,规定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可享受原单位所在地同职级在职人员的地区津贴。③其他福利待遇。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医疗、住房待遇和丧葬待遇等。

3.退休安置与管理

退休安置,即公务员退休后对其生活和休息地点的安排。按相关规定,公务员退休后,其工作地点是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就地安置;如果对于少数退休公务员就地安置有困难的,可以在本人或配偶原籍安置;如果身边无子女,也可以安置在子女所在地;对于在边远、高原、沙漠等特别艰苦地区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其退休安置地点,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就地安置的退休公务员由原单位管理,异地安置的则由安置地区的人事、民政部门管理,由接收地区有关机构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各项退休待遇。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公务员差别不是太大,具体而言:

1.退休条件

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中,对群众团体、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条件是如下规定:①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的;②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10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③因公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④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即:如工作确实需要,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的,经组织批准,正教授级别的可延长到70周岁,副教授级别的可延长到65周岁退休。

2.退休待遇

按照1993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费计发办法如下:①离休人员的离休费,按本人的离休时的薪酬标准(包括工资和津贴)全额计发;②退休人员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工作年限越长,比例越高。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的退休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退休费用激增,从而导致国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逐渐减少,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按比例发展。同时加上退休费用给付方面的弊端和管理方面的低效率,目前我国公共部门养老保险的改革正在逐步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