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五千年未解之谜
11163900000036

第36章 大山铺恐龙公墓之谜

四川省自贡市是我国的“恐龙之乡”。自贡的恐龙化石埋藏在中侏罗纪下沙庙粗浅灰绿色砂岩之中,其数量之多,门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国乃至世界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3种:

第一种是原地埋藏论。这种意见认为,在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纪,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气候温和,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好场所,成群结队的蜥脚类恐龙生活在这水草丰美的湖滨平原上。由于大批恐龙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于较平静的低能沙质浅滩环境中,属于未搬运的原地埋藏。但是,这种说法又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龙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将这些质疑阐述清楚,这一理论必定是很理想而独特的。

第二种是异地埋藏论。这种意见认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本区埋藏下来的。其证据有:1.本区恐龙化石已发掘采集100多个个体,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约占总数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无疑应大都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事实恰好相反。2.纵观化石现场,除埋藏丰富、保存完整容易被人发现的特征外,还有一种不易被人注意的现象是,靠边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龙的肢骨经搬运后被磨蚀得支离破碎;同时,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越多,如鱼鳞、各种牙齿遍及整个化石场,鸟脚龙、剑龙与蛇颈龙的椎体也十分零星,并具有从南到北由多到少的分布规律。下部几乎是躯体庞大的蜥脚龙,保存都不完整,很明显是经过搬运后的结果。3.砾石的发现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证据,也是地质工作者追索的目标。发现的砾石均位于化石层的底部,从其特征判断是经过搬运的产物,可能与恐龙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第三种是综合论。目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这种意见,他们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系被搬运后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的,是综合形成的恐龙公墓。本区恐龙与其他脊椎动物为何如此丰富?如果只有恐龙一个家族在此埋藏,两种理论都比较容易理解,但除一般恐龙外,还有能飞行的翼龙,水中生活的蛇颈龙,迷齿两栖类等等。从它们的生活环境来看,各不相同。事实证明,中侏罗纪的大山铺是一个洪泛平原,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也可能和现生动物一样,对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恐龙中性情温和的蜥脚龙常成群结队生活于地形较低的湖滨平原上;剑龙喜居比湖滨稍高而常年杂草丛生的山林中;鸟脚龙以其形态轻巧灵活又善于奔跑的特点,活跃于较高的山间密林中。其他脊椎动物,如翼龙,仅能在湖岸间作低空飞行。恐龙与这些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着极大的区别,但它们为什么会集中到一起来呢?这难道不是一个谜吗?要解开这个谜,只有承认它们是综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