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33

第33章 也说端午节与端午祭

黄 杰*

一、问题的提出:韩国江陵端午祭真的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吗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那场自2004年5月以来牵动举国上下的关于中韩“申遗”之争的议论与思考并未就此尘埃落定,尤以“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之类的专家评说似乎最能安慰人心。

事实上,《北京青年报》早在2004年5月13日即以《端午“申遗”风波是虚惊一场?》为题,引述韩国人的说法,报道韩国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不是端午节,他们不包粽子、不划龙舟、不纪念屈原,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新京报》2005年12月4日又以《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的文化传承之思》发表了一些专家的见解:

“从宏观上说,东亚共处于一个文化圈内,东亚国家的文化既有其统一性,也有其分疏性。具体到这个事情,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都在农历五月初,体现出东亚文化在时间上的统一性;但两者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一定差别,如中国端午节包含了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韩国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又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分疏性。东亚统一的地缘特色与其分疏差异同时得到了展现。”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国很少有如此规模群众性的祭祀活动。”

2006年初,从韩国考察归来的贺学君先生发表《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指出:

“韩国端午祭是江陵民众由村落祭奠发展而来的一项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今已演化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生活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其时间和内容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有某些交叉和相似之处,但确实具有独特的品质,两者不可混同。”

对以上专家之言,笔者实不敢苟同,甚至还认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更应得出相反的结论。现不揣简陋,提出以下想法,恳请方家不吝指正。

二、根据岁时民俗的基本特征判断,端午祭即端午节

端午节为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三大节,春节、端午、八月十五”。端午节几乎是我国各民族的一个共同节日,一般举行于农历五月初五,又有“端阳”、“端五”、“重五”、“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异称,属于岁时民俗一类。韩国的端午祭既然属于非物质文化之列,且具有时间上的周而复始性,亦当属于岁时民俗一类。因此,根据岁时民俗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对都具有庞杂的内容、具体节俗又各不相同的两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化繁为简的可行的判断方法。

1.从岁时民俗的传承性和宗教信仰核心看,端午节和端午祭均为中国上古端午祭的现代传承,端午节即端午祭

岁时民俗的传承,指的是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继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岁时民俗,之所以被认为是同一个岁时民俗,不唯在于它们拥有大致相同的时间及大致相同的节俗事项,更关键的在于它们拥有着同一个主题。世界上的各类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除了岁时这个因素外,都有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核心,而这个重要的宗教信仰核心往往就是这个岁时节日的主题。

人寿年丰、如意吉祥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但是由于发展的局限,导致了人类乞灵于神异的必然,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尤其如此。人们在各个特定的时日,举行各个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并围绕着不同的祭祀的核心,派生出大量的节俗活动,呈现出综合的多样性,但其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两点:祭神,赛(酬)神。具体则包括供奉、祈祷、酬谢、娱神、驱邪、神示等等,在让神灵满意的同时,也使众生满意,以至于在民俗学界,对岁时节日有“退化了的宗教”的称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外传统节日,如中国的元旦、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秋、腊八、除夕,中国彝、白、拉祜等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户神节、惠风节等等,均与宗教仪式有关,无非是主题不同罢了。随着人们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之起源与主题,虽然历来说法不一,有“恶日”说、祭祀历史人物说,现代闻一多则考证为“龙的节日”,但归结起来均与祭祀信仰有关,其中举办的林林总总的节俗活动,亦皆关乎信仰,譬如我们最有印象的竞龙舟和食粽子就是这样。先说龙舟竞渡,关于其起源,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是为了驱逐邪恶,招迎屈原之魂(或伍子胥、孟姥、曹娥等),还是祈求丰登,难道不是因宗教的信仰所发动?即便认为它仅是一种竞技游戏,难道这种竞技不也是宗教的娱神娱人的仪式吗?发生在端午节的其他竞技游戏,如汉族的斗草、踏百草,苗族的赛马、斗牛,满族的射柳等等,也是如此。再说粽子,一般记载是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还有学者考证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总之是祭祀仪式的供品。再譬如端午节的商贸活动,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最远离宗教祭祀内涵的了,其实也是从属于祭祀活动的,因为其形成就是应购买端午节令物品之需,而且自古以来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药市。 因为端午为“恶日”,为了趋利避害,除了进行精神上的驱邪,还要有物质上的驱邪作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奏效。人们当然可以自行采药,但是社会毕竟有分工,所以端午前后,端午要用的驱邪药物,便成了最重要的贸易物质,所以交易端午节令物品的市场自然要命名为“药市”了。至今,不少地方还在举办这样的药市,如湖南永州、广西靖西、福建宁化的端午药市,都是远近闻名的节日性药市。总之,端午祭本来就是端午节题中之意,中国的端午节,最初也应该是一个端午祭。

现在,让我们再来具体比较一下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的主题。综观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端午节俗,不出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竞技游乐、商业贸易等类型,后两者为从属性的,暂置勿论,且先让我们看看其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那些纷繁复杂的端午节俗活动背后的深沉的文化心理根源是什么。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说明五月乃是阴阳死生分出之月,要祭灶,专职的长官要祭山川百源,要用盛大的音乐隆重地祭天,要祭贤明的掌管农业的古代上公句龙与后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天子还要祭祖。《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之父田婴因其五月五日生,令其母抛弃他,其母私下把他养大,引得田婴发怒,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將不利其父母。”唐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又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唐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櫂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诸如此类的文献记载非常多,不再赘举,俱可见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妨害生命,所以要举行各种祭祀和巫术活动来袚除灾难,祈祷幸福平安。至于为什么认为五月及五日为恶,五月为阴阳生死分判之时,大概是远古时的一种基于天文历法的自然观念吧。

韩国的端午祭,其“祭”的内容如何呢?贺学君先生的文章有翔实的介绍,我这里且撮其要转介如下:

江陵端午祭由以地区的首长为献官的“儒教式祭仪”和通过巫人的“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组成。前者包括山神祭、奉安祭、迎神祭、朝奠祭、送神祭等一系列祭祀,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对于后者,贺氏列举了二十种代表性祭仪,为了避免带偏见的裁剪,虽然篇幅比较多,也照引之:

a不净巫祭:巫师祭仪的序幕,旨在驱除一切不净因素。在震耳欲聋的巫乐中,女巫用水与火洁净祭堂,并依次洗去各个参加者的不净。b大关岭城隍巫祭:向所祭对象禀报祭祀的地点、日期、祭官,希望神纳领人们的虔诚之心,而保风和日丽,年年丰收及交通安全。还要呼唤“神长”(巫师祖师之名),祝福阴间平安,说明本次巫祭的内容,祈求仪式顺利进行。内容繁多,统称“祝愿祭”。c入座巫祭:迎接国师城隍降临祭堂,请巫俗信仰中的众神灵就座。希望众神对大家诚心备置的祭品,给以回报,帮助实现所求。d和解巫祭:祈求分别安置在两处的城隍神与女城隍神,在巫祭中彼此相好,齐心成全众人所愿。e祭祖巫祭:祭众人祖先,祈求子孙繁荣,阴间平安。f世尊巫祭:由头戴三角笠颈挂念珠,装扮僧人状的女巫和鼓手,口述巫俗神话“堂高迈纪歌”(讲述主宰生命的“世尊”与“堂琴姑娘”成婚故事的叙事巫歌)。让没有子女的家庭闻婴儿的啼哭,让多子多孙的家庭能长命百岁。歌毕跳“僧舞”,演“抓僧盗游戏”短剧。g山神巫祭:祈求全国名山之神赐福,尤其祝愿大关岭上的交通安全。据说近来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繁忙,该仪式备受关注。h成造巫祭:成造神为家神之首,维护房屋,主管财运和幸运等。此祭祈愿阖家平安,大吉大利。巫歌多彩,广受欢迎。在安东,变为祈求筑屋后粮米满仓,日子更美好。i七星巫祭:七星即“北斗七星”的“七星神”,主管人的寿命。民间将之供奉于山涧或溪边,因他乐于身处洁净之地。祈求平安,子孙昌盛。j群雄将帅巫祭:抚慰为国为民牺牲的将帅之灵。呼唤历代名将的名字,其中必有金庾信将军之名。巫歌毕,奉上丰盛的美食,求助诸将帅使子孙得福安康。巫女口衔沉重的铜盆显其力量和神的威力。人们争先恐后前来抚摩铜盆,或往里放钱,试着与神的直接沟通。这是端午祭巫俗祭仪的核心,最为民众欢迎的巫祭之一。k沈清巫祭:预防眼疾。从事渔业者祈求在云雾、暴雨中平安归来,交通运输者祈求路上安全。m天王巫祭:天王属天神,祈子孙学业有成。n天花巫祭:摆脱天花疾病的祈愿,有着“父亲金长子对客人怠慢而使独子致死”的悲剧内容。巫祭后,有“送客游戏”(客人是带病疾的神灵)。现已不见此疾,相关的游艺也渐消失。o龙王巫祭:向各地河川、四海的龙王祈求克服干旱,获取粮食丰产、渔业丰收。p巫祖巫祭:歌唱巫女祖神齐面奶奶,招其灵魂迎来献祭。行分齐面糕活动。q花歌巫祭:手持纸花献舞,希望死者足履花圃平安归西。有娱神功能,突出舞的特色。r灯歌巫祭:先唱草灯笼歌。再行“塔灯巫祭”,(挂于城隍堂边的八角型或塔型灯笼,象征释迦如来四月初八乘灯自天而降)巫女摇着塔灯狂劲献舞,目的在于将灯上的“福”分于众人。s船歌巫祭:巫女用系于龙船的长白布作摇船状并唱歌的送神巫祭,旨在使端午祭期间入座的诸神乘龙船平安回归。有娱神功能。t还于巫祭:火花端午物品的仪式。“还于”意味神灵上天,离开露天城隍堂,朝大关岭方向进行。只做从简的祝愿。礼仪完毕,祭官、巫女脱去祭服纷纷离场。本次端午祭结束。

据之,其主题与中国古来的对于五月、五日的认识,以及相应要举行的祭祀仪式,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其带有官方性的“儒教式祭仪”,当从属于我国《礼记·月令》所载之官方祭仪;其民间性的“巫术祭仪”,当从属于《荆楚岁时记》等所记之民间祭仪,不过比较而言更加详细具体而已。因之,韩国的端午祭,也许更符合端午节的原意,可称为孔子所言之“礼失求诸野”之又一例证。从这个角度看,韩国人似乎比我们更清楚,所以他们才特别强调他们是“祭”,尽管他们的英译也作“festival(节日)”。

说到这里,有一点需要指明,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蕴藏非常丰厚的国家,相关典籍记载得简单,并不代表民间的遗留就简单,无数的田野调查告诉我们,民间文化不仅与文献记载相对应,更是常常能够弥补文献的不足。对于像端午节这样还活着的民俗,依然保有许多出人意料的活生生的端午祭仪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调查、发掘而已。

2。从岁时节日的变异性看,端午节的内涵大于端午祭

岁时节日的变异,指的是岁时节日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中的变动。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造成了民俗节日在传承上的不断变异,没有变异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变异使民俗得以传承。

在时间的流逝中,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强势的岁时节日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其原有一些内容则可能渐渐淡化。现存的那些节日民俗无一不是历史上的强势民俗,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端午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其中的不少活动就是经过了不断的整合变迁过程的。譬如端午重要节俗龙舟竞渡,就有分别在端午、寒食、清明、上巳、重阳、元宵举行的文献记载,现在则除了浙江仍有零星的寒食清明竞渡,就只有端午的竞渡了,而且被整合为招屈原之魂、纪念屈原而举行;端午纪念的人物,古来也有纪念介子推、屈原、娥皇、女英、孟姥(风神)、阳侯(波神)、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的不同记载,而当今东西南北占主导的是纪念屈原。又如前所述,粽子本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却被整合为祭奠屈原的供品了。但流传至今的中国的端午节的节俗活动中,还有不少仍然是与屈原毫不相干的,譬如佩香囊、采药、系五色丝、插艾、插香蒲、扎艾虎、吃五黄、贴五毒、游百病……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端午节不仅是祈福攘灾、重生卫生、欢乐愉快的节俗活动,还具有纪念伟大的屈原,弘扬爱国精神的政治意义。因此,单从祭屈这一点看,中国的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应该是远远大于韩国的端午祭的,也比它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横向的空间的变迁,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科技、生产等等状况的不同,在相同或相近的主题下,同一名目的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也会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不仅东西南北地域差异大,而且多民族共生始终是历史的常态,因此,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惟存有不同的岁时民俗活动,就是相同的岁时民俗,也呈现出特别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譬如五月五日为通行的端午节时间,湖南、湖北、四川一带则称五月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端午节俗活动在十天以上,如湖北宜昌“五日竞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三日,龙舟尤胜,与他郡异”。 四川华阳县对五月五日,“俗谓之‘端阳’”,对五月十五日,“俗谓之‘大端阳’”。 金堂县“(五月)初五日为‘龙舟会’。士女皆泛菖蒲、雄黄酒,悬蒲、艾于门以辟邪。亲友咸以角黍相馈遗,近水居民则为龙舟竞渡。相传屈原以是日沉江,故为角黍、龙舟以吊之。十三日为‘关帝会’,二十八日为城隍生日,乡镇士女骈集喧阗,市为之哄”。 至今流行于台湾近海地区的五月初五至初七举行的扒龙船(斗龙舟)活动则是集纪念屈原、辟除邪恶、祈求人寿年丰为一体的仪式。 近期江苏苏州举行的端午节活动,又恢复了纪念伍子胥的内容。又如土家族过端午节,根本没有纪念屈原的内容,他们“不包粽子,不划龙船悼念屈原。靠河居住的寨子,赛龙舟,谓之‘龙船节’,纪念龙”,并且“祈祷五谷神赐下丰年”。 苗族的龙船节虽然掺杂着纪念屈原的内容,但“龙船节从祭祀活动到竞赛场面,都标志着苗族举行这一活动是为了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是一次群众性的禳灾祛病、除污去毒的卫生运动”。 黔、湘一带的苗族是日还举行传统的赛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 云南开化彝人“五月五日正午走马,以角力射柳为节”,并注称此俗传自明永乐时代的宫廷。 藏族青年男女,“于是日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对歌、丢手帕、抢帽子等活动”。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来对照一下媒体报道的和专家笔下的韩国端午祭,且以2004年5月11日《新京报》的题为《韩国“申遗”项目并非端午节》的报道为例:“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和我国一样,都是农历五月初五。韩端午祭规模很大,活动跨度达10天……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的‘乱场’(庙会集市),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规模很大。”

综上所述,我们除了得出其端午祭为中国端午节的一种变异的结论外,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假若韩国的端午祭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那是否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苏州等地以及土家族、苗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也都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呢?

诚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言:“每一个地方,在自己的民俗活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一普遍性和特异性的结合,是民俗事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三、中韩“申遗”之争给予我们的启示

中韩“申遗”之争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话题。必须得承认,我们遭遇了挫折,而且这种挫折来得并不偶然,假如我们不反思不总结,类似的甚至更严重的,都会接踵而至。

1。应该加倍爱惜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这次“申遗”不成功,其实是注定了的,韩国发掘“江陵端午祭”的过程就可以证明。1960年,韩国中央大学任东权教授注意到这一祭祀活动,凭着一个学者的敏锐和责任感,他撰写调查报告,向韩国文化财厅申请确认其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他不畏艰难,逐一游说有关评委,终于使之获得重视。1967年,韩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做什么?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现在是必须加倍爱惜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了。所幸我们的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少相关的保护性的法律政策已经陆续出台,但愿全国各地认真执行。

2。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具同情之了解,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韩国的端午祭不惟传承于我们的端午祭、端午节,而且比我们的保护得更好,挖掘得更深入。这正是令我们惭愧的。

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具同情之了解乃是根本,只有这样,保护性的法律才有坚实的支撑,才能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传统文化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艰苦的调查,既包括田野调查,也包括文献调查,两者必须有机地、紧密地结合,不可偏废。如果某一人限于条件,不能兼顾,也要做到相互间的合作,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拿出比较合理的保护方案,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新发展。而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进行论证,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培养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各层次人才,应该是当前一个亟待开展的工作。